還沒買元宵、湯圓的小夥伴要抓緊了。新京報記者近期走訪市場發現,三全、思念等速凍湯圓促銷火熱,禮盒產品日漸被市場接納。在口味方面,大黃米湯圓成為今年元宵節市場的新晉網紅,堅果組合也受到小朋友的歡迎。
除價格親民外,今年北京稻香村時隔20年再次推出現搖元宵,將機器現搖元宵搬進了門店和商超。思念食品則繼續發力電商與社區門店,做到在最短時間裡根據消費者需求調整產品布局。
元宵節前促銷火熱
新京報記者近期走訪北京市場發現,三全、思念等速凍品牌均進行了湯圓促銷活動。在永輝超市良鄉店,三全湯圓打出「滿38元立減8元」的促銷廣告,其500g三全凌簡裝湯圓系列僅售5.9元。思念醇香黑芝麻湯圓等3種口味產品「第二件半價」,其1000g裝玉珍珠黑芝麻湯圓僅售9.9元,且所有思念湯圓「滿25元立減5元」。
各大速凍湯圓品牌元宵節前促銷火熱。
據思念食品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思念食品對元宵節市場提前進行了產能的規劃和準備,主要針對南北方不同時段對湯圓品類的需求程度,在備貨節奏上進行了充分考慮和預估,提高了不同系列湯圓產品在不同時段的產銷匹配度,同時也提升了公司內部生產和運營效率。
各大速凍湯圓品牌元宵節前促銷火熱。
北京稻香村相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今年其元宵、湯圓產品預計總產量可達1100噸,同比增長5%。由於元宵對保存環境的空氣溫度、溼度、通風等要求嚴格,為保證質量及口感,北京稻香村均採取當日生產、當日售賣的原則,因此每日限量銷售。
除特價促銷外,思念還在昆明等城市的一些商超裡設置了「現場DIY包湯圓」活動環節,讓消費者近距離接觸天然石磨工藝。湯圓火熱的同時,北方傳統的元宵也不甘寂寞。今年北京稻香村把工廠搖制元宵的機器搬到了第三營業部(東直門)和第十八營業部(南湖南路)。時隔20多年再次回歸的現搖元宵,引來眾多消費者關注,店前一度出現排隊購買的情景。
北京稻香村第三營業部(東直門)現搖元宵。
隨著元宵節臨近,線上元宵、湯圓產品也開始走俏。阿里採購指數顯示,近7天速凍中式米麵包點類熱搜榜中,湯圓、元宵居前兩位。淘寶採購指數顯示,速凍中式米麵包點類採購自2月5日起進入上升趨勢,並在2月15日迎來採購高峰。
大黃米湯圓成新晉網紅
繼去年芋圓產品走紅後,大黃米湯圓成為今年元宵節新晉「網紅」。阿里採購指數顯示,「三全湯圓」、「大黃米湯圓 大家樂」、「大家樂大黃米湯圓」,位列近7天速凍中式米麵包點類產品新詞榜前三位。在搜索轉化率方面,「大黃米湯圓 大家樂」也位居第二位 ,僅次於「榴槤湯圓」。
新京報記者在淘寶平臺搜索「大家樂大黃米湯圓」發現有數十位賣家,其中銷量最高的為遼寧瀋陽一位商家,一個多月來已累計售出400多份湯圓。其展示的商品信息顯示,大家樂大黃米湯圓個大、餡足,有花生、黑芝麻兩種口味,大黃米外衣煮熟後呈現金黃色,3袋(368g/袋)售價為60元,略高於市售普通湯圓價格。
身為京城老字號的北京稻香村,今年也在加大生產黃米鈣奶湯圓、黃米紅糖核桃湯圓的基礎上,研發了一款黃米榴槤口味湯圓,為網紅湯圓增添了更多選擇。據介紹,其所用黃米粉來自遼寧錦州,與雪白的糯米粉經過一定配比,製成特有的淡黃色湯圓,煮後口感清甜,香味綿長。網上更有消費者分享油炸黃米湯圓等新吃法。
另據思念食品介紹,相對傳統的黑芝麻、花生、豆沙等口味,今年速凍湯圓市場上,多口味、組合裝、無添加等概念更受青睞。在口味搭配上,思念通過對年輕群體研究發現,經典黑芝麻、草莓、玫瑰花、抹茶紅豆比較受女性消費者的青睞,堅果組合(榛子、核桃、腰果)比較受小朋友歡迎。
湯圓禮盒延續熱度
零散售賣的同時,今年元宵、湯圓禮盒延續了去年的熱度。
據思念食品相關負責人介紹,湯圓極具節慶特徵且富有文化底蘊,逐漸成為禮品界的新寵。消費者的送禮選擇已從原來的「高價、大件、上檔次」,逐步轉變「精緻、心意、有品質」,「湯圓送禮」在近兩年保持了較為平穩的增長勢頭。因此早在去年年底,思念食品便已篩選出一些特色區域進行了節慶禮盒、禮袋的定製推廣工作。
新京報記者走訪市場發現,禮盒包裝已經成為各大湯圓品牌的節日標配。2月16日,新京報記者在永輝超市良鄉店思念湯圓專櫃看到,一位消費者購買了多個湯圓禮盒作為員工福利。禮盒中可以自由搭配產品,整體超過一定數量和金額,就可以免費贈送禮盒包裝。此外,思念、御廚坊等品牌也準備了禮盒,單筆消費滿足一定條件就可以免費贈送。
永輝超市良鄉店一消費者購買的湯圓禮盒。
除「團購」渠道外,電商和社區店也成為各大品牌市場布局的重要選擇。思念食品方面表示,便利店作為實體性質的零售業態,為電商「最後一公裡」的實現提供了可能。今年思念在電商層面與多平臺進行了高頻次的戰略合作,同時更加重視與線下小商超、便利店等實體零售業態的深入合作,做到了根據消費習性在渠道層面快速調整產品規劃和布局。而為方便更多顧客的購買需求,今年北京稻香村也自大年初六開始在盒馬鮮生崇文門店、十裡堡店內開展現搖元宵製作。
新京報記者 郭鐵 攝影 郭鐵 編輯 李嚴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