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下》有載,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乎?」
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距今2300多年前,孟子與齊宣王在關于欣賞音樂獲取快樂程度的一問一答間,道出了快樂的法論,道出了君臣的堅忠,道出了治國的大道。一句「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與少樂樂不如與眾樂樂」衍生出了當今涵義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而我想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眾樂樂不如真樂樂!
真樂樂?那何為真樂?面對這個問題,借《周易·繫辭上》上的一句話說就是「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而我理解的真樂則是:多了,雙向不會產生負擔和負能量的感知體驗,否則就是假樂。這裡的雙向是指受體和授體,這是我對真樂的一個判斷標準,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正確。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們先從假樂說起。一說到「吃、喝、嫖、賭」,不少人會抿抿一笑,這大概就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矛盾體驗吧。吃,當你吃到喜歡的東西,你似乎會感覺很快樂,當你吃撐還讓你吃,你還能保持快樂嗎?喝,當你喝到喜歡的東西,你似乎會感覺很快樂,當你喝夠了還讓你喝,你還能保持快樂嗎?嫖,當你嫖到喜歡的人,你似乎會感覺很快樂,當你嫖膩了還讓你嫖,你還能保持快樂嗎?賭,當你賭贏了的時候,你似乎會感覺很快樂,當你賭輸了還讓你賭,你還能保持快樂嗎?細細思考,這些能稱得上真樂嗎?
我們再來聊聊真樂吧。一聊到「忠、孝、友、悌」,絕大部分人會不禁生敬,這大概就是一種似非而是的真摯體驗吧。忠,當你忠於你的領導,你的責任心會油然而生,當你更忠於你的領導時,你和你的領導會感覺不快樂嗎?孝,當你孝於你的父母,你的感恩心會油然而生,當你更孝於你的父母,你和你的父母會感覺不快樂嗎?友,當你友於你的朋友,你的義氣心會油然而生,當你更友於你的朋友,你和你的朋友會感到不快樂嗎?悌,當你悌於你的兄妹,你的慈悲心會油然而生,當你更悌於你的兄妹,你和你的兄妹會感到不快樂嗎?細細思考,這些稱不上真樂嗎?
在裡,想必大家對真樂樂會有一定的思考。「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對這句大家不難意會,體會也頗深,不贅述。那「眾樂樂不如真樂樂」怎麼講?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概述如下:
一、眾樂樂是快樂的方法論而真樂樂是快樂的本質內涵,方法論和本質內涵同樣重要,但一定要排序的話,結果不言而喻;
二、真樂樂是快樂的體驗者更是創造者,而眾樂樂不一定是創造者,創造給了人類天生的生命力,同樣創造也給了真樂樂無限的內生動力;
三、真樂樂能獨立於眾,如果真樂樂聚焦於眾,出於對動機的推敲,難免會受到世人的質疑;
四、真樂樂對眾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樂是不是真直接決定樂能不能眾……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眾樂樂不如真樂樂。希望朋友們都能放下不快樂和假快樂,熱情擁抱真快樂!
微言之處,敬請來自朋友們聯邦德國前總理維利.勃蘭特式的柔情拷問或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式的殘酷拷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