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 魏
青島開發區辛安街道55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一場小品主打的小型演出正在中心劇場舉行,主題是反映舊村改造的最熱門話題拆遷。從演員到觀眾,全部是街道轄屬的47個社區的村民。那些來自身邊由熟悉的人演繹的熟悉場景,把觀眾逗得開懷,也讓他們以更加客觀的態度審視現實中的自己和鄰裡。
去年12月,開發區辛安街道在全省成立首家鄉鎮文聯,所屬的六大協會組織相繼正式運作後,更多的村民被吸引參與到了這一「眾樂樂」氛圍中來,而帶領他們「樂」的則是7位不在編制、且不領薪酬的協會主席。因為他們的存在,一些變化發生了。
3000會員帶來成就感
姜傑,辛安藝術團團長,半年多前走馬上任辛安街道文聯音樂家舞蹈家協會主席。
協會的辦公室就設在文化中心大樓內,與其說是辦公室,不如說是一間創作室。就在記者到達前不久,姜傑正與其他幾個藝術團骨幹成員討論新節目的編排細節,房間裡的那臺電子琴琴聲還沒有冷卻。
雖然先於音樂家舞蹈家協會創立的辛安藝術團早已是名聲在外,但身在其位的姜傑卻明顯感覺到協會成立所帶來的新變化,「起初來參加活動的只有不足百人,而且好像永遠只是他們在活動,藝術團畢竟只能帶動一小部分人。協會就不同了,我們能把熱愛文藝的人都吸收進來,他們不是不願意登臺表演,只是之前沒有人來長期組織,給他們提供平臺而已。現在,我們協會經常參與活動的會員就有3000名左右。」
三年前,畢業於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的姜傑作為專業藝術人才引進到辛安街道,這個連聲音都洋溢著快樂和熱情的姑娘現在更能夠感受到工作帶來的充實感與成熟感。「真正深入下去你會發現,民間的能人很多,辛安47個村,幾乎村村都有自己的專長,舞蹈啦,高蹺啦,這讓我們的節目很豐富。」挖掘與整合民間文藝資源,把他們運用到新的創作中,也成為協會的一大職責。
小姜已逐漸意識到,要使更多的村民參與到協會組織的文化活動中來,就必須提供真正為他們所熟悉和鍾愛的內容,而這些內容當然必須首先具有當地的民間特色。
為此,音樂家舞蹈家協會特別與剪紙家協會合作,推出了風格鮮明的系列剪紙舞蹈《剪紙姑娘》;而聚集了大量文學愛好者的作家協會,也一直在為語言類節目以及詩歌、戲曲的創作提供補給。之前「拆遷」主題的演出,就多是他們的作品。
在文化中心走廊上,姜傑將一張《剪紙姑娘》演出照指給記者看,從舞臺背景到演員服裝全部出自當地剪紙家之手,而之所以稱之為系列,是因為隨著剪紙作品推陳出新,舞蹈所呈現的內容也將不斷翻新。她透露,新一季的《剪紙姑娘》正在創編中。
民間剪紙家剪出「新花樣」
說到來自民間的新創作,就不得不提辛安街道的一大特色剪紙。這一在青島周邊縣市相對普及的民間技藝,在辛安卻剪出了「新花樣」。始作俑者中有一個人不能不提,他就是辛安文聯剪紙家協會主席管洪密。
「現在可跟以前不同了,我的壓力有點大。」如今,老管不僅承擔起了前來辛安學習交流剪紙同行的接待和推介工作,還要時刻琢磨開發新作。管茹、李偉和焦麗華都是經老管推薦的青島知名的剪紙大師,其中管茹還獲評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這些原先單打獨鬥,埋頭在家創作的民間手藝人,如今被老管集結,紛紛加入協會,並因此帶動了辛安五百餘名業餘剪紙愛好者加入。
幾個人經常在一起切磋技藝,老管也時常加入進來,與大家一同探討新的剪紙選題,海底隧道,跨海大橋,匯泉灣,五四廣場,除了傳統的紋飾,新青島特色也成為新素材,作為本土特色旅遊紀念品和官方禮品出售或贈送。管洪密還在街道文化中心內建起辛安剪紙藝術中心,專門展示會員們的最新創作,那裡也成為面向全體市民的辛安剪紙培訓基地。
在老管看來,剪紙兼具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在此之前,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從事剪紙買賣的零散戶集結起來,將辛安剪紙做成規模產業,創造效益。而現在,身為剪紙家協會主席的老管考慮更多的是普及與傳承。
在開發區,目前已有青科大、石油大學和青職院三所高校,在辛安文聯剪紙家協會協助下創辦了剪紙協會或剪紙工作室,並邀請協會中的剪紙骨幹定期授課指導。此外,當地小學課堂上也開始開設以剪紙為主的民間藝術課。老管為協會設定了新目標實現剪紙藝術普及與經濟效益雙贏。
3000件文物收藏地方特色
辛安街道文聯六個協會中,收藏家協會主席潘進和無疑是名氣最大的一位。老潘告訴記者,只需在網上搜索「抬頭村潘進和」字樣,有關他的情況便一目了然。果然,在2004年一條新聞中,村民潘進和因為一钁頭挖出一塊黑色陶片,而將黃島年齡向前推移了2000歲,上溯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
老潘酷愛收藏,又對當地的歷史知之不少,每有工地開工,他都要去現場勘探一番,那天發現陶片,並非誤打誤撞。從那時起,老潘的個人收藏便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經過街道民選而被委任為辛安文聯收藏家協會主席,這令老潘特別驕傲。說到協會要做的事情,在記者面前不擅言辭的老潘只說了兩句:「一是要做好文物保護,另一個就是收藏那些會在舊城改造中消失的東西。」老潘知道,光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不夠。
如今,辛安街道文化中心裡有潘進和與協會藏友們共同創建的一家博物館,藏品數量已由最初的上百件到目前的3000多件,跨度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民國時期,從陶器到瓷器再到漢畫像磚,種類龐雜。據稱,「鎮館之寶」是老潘自行收藏的一尊明代木佛。不過館內最吸引眼球的卻是眾多已經廢棄的舊農具,包括手推車和一柄手動的犁。從去年開始,潘進和開始通過組織一系列的鑑寶活動,與更多藏友交流,並藉此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藏品。老潘說,許多藏品也許值不了幾個錢,但它們同樣具有史料價值。
「摳門兒」的老潘絕對不肯出賣自己的藏品,曾多次拒絕高額的開價,可就在今年5月的博物館日當天,老潘和藏友卻聯手向區文物部門捐贈了當地出土的漢代銅鏡、宋代瓦當和明代佛像等70餘件藏品。
目前雖然收藏家協會成員相對較少,但他們正在老潘的帶動下實施著一項非常具有意義的「工程」收藏梳理地方史。老潘說,他們收藏的是別處都沒有的地方特色。
記者手記
「種文化到村」
古人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是說一個人欣賞音樂的快樂不及許多人一起欣賞獲得的快樂。鄉鎮文聯,可以看做是一種正在嘗試中的「眾樂樂」的路徑。這一早在南方經濟發達區域開花結果、漸成氣候的基層文化活動組織,在中國北方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語彙。
去年12月,開發區辛安街道鄉鎮文聯;就在上周,黃島街道文聯宣告成立。開發區文聯主席孫兆旭承諾,未來一年,開發區6個街道將全部建立起鄉鎮文聯。
一直以來,鄉鎮(街道)基層文化活動的開展都以藝術家們下鄉「送」的模式為主流,人力有限的市群眾藝術館群文輔導團,也不可能做到持續地文藝輸送到村。從市文聯組織的江蘇崑山鄉鎮文聯考察學習中獲得啟示的孫兆旭,希望率先在開發區拷貝「崑山模式」。
無論在辛安街道還是黃島街道,記者發現,擔綱鄉鎮文聯各協會主席的人選幾乎都是地道的村民他們既是文藝愛好者,又擁有一定的組織能力,更重要的是了解鄉裡鄉親的真實需求。
在黃島街道文聯成立儀式上,孫兆旭笑著對同村新任命的音樂舞蹈協會主席薛美華說,「這回你可有用武之地啦!」而在成立儀式上宣讀的有關街道文聯管理辦法中,記者看到如下字樣:「各文藝協會每年都要推出5名以上文藝拔尖人才或文藝新人;每年組織的大型展覽、演出、比賽、交流等文藝活動不少於2次……」雖然沒有正式的編制,所有人員均為兼職義務工作,但僅此兩條便足以了解其組織所具備的可持續發展的效能。
「鄉鎮文聯實際上回歸了『文聯』的最初內涵,即聯合所有文藝家,這其中包括民間文藝家。」市文聯副主席謝志強對記者說。「民間文藝家」的聯手以平視角度將「送文化下鄉」的傳統模式改為「種文化到村」。
文化具體「種」在何處?辛安提供了最有效的資源整合方案,它實現了鄉鎮文聯入駐街道文化活動中心的雙贏「嫁接」範本:不僅保障了活動長期持續性開展,更盤活了基層文化設施,解決了基層公共文化設施使用率不足的具體問題。 李 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