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蔡倩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這是歌謠裡的田野。
萬畝田洋環繞著一個個美麗的村莊,一個個村莊點綴著廣闊的田洋,這是瓊海的田野。來這裡看看吧,歌聲裡的希望就在這片田野上。一畦畦農田、一片片檳榔,將鄉野渲染成綠色的海洋;一條條棧道、一道道河流,在綠色的海洋裡蜿蜒。一片片果林中,檸檬花飄香,番石榴掛果。一個個村莊裡,新房屋成行,石板路縱橫……田園城市奏響的農業交響曲,給人們呈現出如詩的畫卷,讓農村展現出全新的精神風貌。
近年來,瓊海市委市政府圍繞「打造田園城市,構建幸福瓊海」發展戰略,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大力抓好高效農業、品牌農業和休閒農業建設,著力推進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據初步統計,2015年1月-10月瓊海農業增加值54.5億元(農業總產值84.7億元),同比增長3.4%,初步統計,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50元,同比增長10%。預計全年農業增加值達71.2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28元。
高效農業做強做大
「我市已經建立起了六大高效農業支柱產業,分別為水稻、優新水果、瓜菜、熱作、特色畜牧、遠洋捕撈和水產養殖。」瓊海市農林局局長顏業禮介紹,近年來,瓊海加快推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樹品牌、促融合,全面改造提升農業產業,夯實了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基礎。
走進瓊海市潭門鎮屯下村,一排排嶄新的小洋樓林立,一輛輛小車停在路旁。據該村村民介紹,這個村共有33戶人家,家家戶戶都種植紅泡椒,種植面積達到300多畝,每畝每年純收入近1萬元,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而嘉積鎮龍壽村的農民李明芳,今年也迎來了一個好收成——他種植的7畝蓮霧,因果實品質好、賣價高,純收入達到25萬元。
這樣的例子,在近兩年的瓊海並不鮮見,該市大力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顏業禮告訴記者,瓜菜生產方面,瓊海引進推廣優新品種和精細化品種,調整種植布局,形成「一村一品」「一洋一品」的生產格局。
截至10月,今年瓊海全年蔬菜種植面積22.8萬畝,總產量56.3萬噸,產值17.6億元,其中常年蔬菜種植面積8.1萬畝,冬季瓜菜種植面積14.7萬畝。
水果生產方面,在繼續鞏固珍珠石榴、香蕉生產的同時,突出抓好以大路鎮為中心的蓮霧產業園區、以陽江鎮和中原鎮為中心的火龍果產業園區、以塔洋鎮為中心的檸檬產業園區建設,截至10月,2015年全市水果種植面積14.4萬畝,總產量23.1萬噸,產值12.1億元,同比增長4.19%。
熱作生產方面,繼續抓好與海南大學的科研合作,推進瓊海油茶標準化種植、加工、育苗三項技術的地方標準化制定,大力推行油茶標準園建設,努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效益,進一步做大做強該市油茶產業,截至10月,全市熱作種植面積達到99萬畝,總產值32.1億元。
品牌農業做優做響
依託「中國胡椒之鄉」「中國火龍果之鄉」「中國番石榴之鄉」「中國油茶之鄉」「中國蓮霧之鄉」等品牌,瓊海持續推動品牌農業發展,進而提升「田園城市」的品質。「國家農業公園、特色小鎮和品牌農業建設是我市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三駕馬車』。」瓊海市農林局副局長雷震介紹,瓊海把全市農業品牌創建工作當做一盤棋,統籌規劃、精心打造,立足資源和區域優勢,充分挖掘各鎮最具特色的優質農產品。
據了解,今年瓊海計劃打造各類農產品品牌43個,投入資金447.5萬元。其中,公共品牌8個,各鎮特色品牌35個。公共品牌已完成設計,目前正抓緊製作,確保8大產品在冬交會期間以全新的品牌形象亮相,不斷提高瓊海農業品牌影響力。同時認證了一批「三品一標」產品,全市新增農產品商標42個,目前全市擁有農產品商標數112個,獲得農業部「三品一標」認證的農產品共15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14個,綠色農產品1個;已經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的企業1家,即海南新發地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在著手申報認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企業或合作社8家。
圍繞品牌農業建設,瓊海堅持以農業標準化技術應用作為著力點,通過創辦示範基地,帶動該市農業標準化技術的推廣普及。目前,瓊海已先後建成全國胡椒標準化示範區、全國冬瓜標準化示範區、全國檳榔標準化示範區、國家級肉雞標準化示範場等國家級標準化示範區(場)13個。如冬瓜標準化示範區,全市實施面積(3年累計)達到4.97萬畝,增產增效非常顯著。農業標準化技術的應用,促進了農產品質量水平的提高。
「在我市商標註冊的農產品中,飄仙牌胡椒、量子牌食用油、品香園牌椰子糖等已被評為海南省著名商標,大路金兔大米、翁氏醬菜等一大批品牌產品已成為市場的搶手貨。所以農產品品牌需要做得大、叫得響。」雷震告訴記者,瓊海還通過強化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強化政策扶持與強化大企業引進、大項目帶動等一系列舉措來強化品牌農業的建設。
休閒農業做美做富
近年來,瓊海市通過把農田、果園、魚塘、河道等資源整合,加入綠道、餐飲、客棧、咖啡廳等旅遊元素,大力打造農村農業觀光,使休閒農業大步發展。據初步統計,1—10月瓊海休閒農業累計接待達到121.8萬人次,營業收入達9521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4%和21%。
在塔洋鎮「七星伴月」景區內,「草根三味」農家樂顧客盈門。這家農家樂由6戶農民合股投資130多萬元興建而成,廚師、服務員與清潔工都是當地的村民。農民逐步通過鋪面經營、土地出租、打工和種植、養殖等多方面增加收入,從原來的單一生產性收入增加為經營性、財產性、工資性和生產性四項收入,也激發了廣大農民參與開發休閒農業的熱情。
這是瓊海發展休閒農業的一個生動示例。依據農村農業資源特色,想方設法深入挖掘休閒功能,目前,在潭門、博鰲、塔洋、萬泉等鎮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旅遊鄉村。
建設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萬泉河國家農業公園、濱海國家農業公園,瓊海以此帶動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旅融合發展,不斷把更多的遊客吸引到老百姓家中,助推農民增收,努力實現「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讓人們在城市裡就可以感受到鄉村田園氣息,讓農村居民同樣享受到城市文明的品質生活。據統計,截至10月,瓊海共有海南省休閒農業示範點6家,今年組織申報省級休閒農業示範點3家。全市休閒農業企業達到20家,其中農家樂8家,休閒農莊5家,休閒農業園區4家,其他3家,帶動農戶2846戶發家致富。
此外,瓊海還大力推動農業與信息產業融合發展,今年6月在大路鎮正式啟動「網際網路+農業風情小鎮」試點,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大路鎮已建立起相對完善的網絡基礎設施,搭建起大路鎮政府網、大路鎮農旅商網、微信公眾號、淘寶天貓和京東官方旗艦網店「兩網一號兩店」平臺,實現了惠農政策、農旅信息、農業科技、市場行情、農產品質量和銷售等信息的交互流通。同時,建立特色農產品展銷中心,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模式,打響「五朵金花」農產品品牌,帶動當地農村經濟提速發展。比如蓮霧,通過網際網路訂購銷往省外30噸,通過鎮展銷中心實體店賣出近300噸。在試點的示範帶動下,中原、博鰲、陽江等鎮也相繼著手實施「網際網路+」建設工程,如潭門鎮基本實現了鎮墟街道、居民點、商鋪、旅遊景點、學校和公共場所光纖和Wifi全覆蓋,並通過「智慧潭門」手機APP平臺,集中推介悠久的航海、耕海、守海文化,以及豐富的地方特色產品,促進了相關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我們打造休閒農業的過程中,農民不是旁觀者,而是實實在在的主體,因為他們是自己事業的經營者、管理者和受益者。」雷震表示。
(本報嘉積12月9日電)
相關連結
瓊海名牌農產品
胡椒:瓊海享有「中國胡椒之鄉」的美稱,是我國種植胡椒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中國第一株胡椒就是由祖籍瓊海的華僑王裕文於1947年從馬來西亞帶回故鄉種植。目前瓊海市胡椒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年產量1.1萬餘噸,是瓊海市最具特色的產業之一。
蓮霧:作為「中國蓮霧之鄉」,瓊海全市蓮霧種植面積近7000畝,每畝年純收入達1.5萬元左右。目前,瓊海種植蓮霧品種包括臺灣黑珍珠、臺灣黑金剛、臺灣黑鑽石等,產品供不應求,市場前景看好。
火龍果:瓊海是「中國火龍果之鄉」,全市種植面積近6000畝,年產果1萬餘噸。火龍果營養豐富,含有一般植物少有的植物性白蛋白以及花青素,豐富的維生素和水溶性膳食纖維。
珍珠番石榴:瓊海於2012年8月獲評「中國番石榴之鄉」,目前全市種植番石榴面積為2.3萬餘畝。番石榴是最佳抗氧化的水果,果實中維生素C含量較高,還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B、脂質、礦物質和纖維質及鉀、鈣、磷、鐵等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常吃有助於抗老化、促進新陳代謝、調理生理機能。
山柚油: 作為「中國油茶之鄉」,瓊海主要種植的為油茶原生品種,與內陸油茶主產區所種植的改良油茶品種相比較,其產品茶油具有色澤鮮明、香氣濃鬱、味道純正的特點。
嘉積鴨:嘉積鴨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在瓊海已經有150多年的養殖歷史。該鴨紅冠黃蹼,羽毛黑白相間。由於瓊海市嘉積地區飼養番鴨的方法與其他地方殊異,故其脯大、皮薄、骨軟、肉嫩、脂肪少,食之肥而不膩,營養價值高。海南民間把嘉積鴨視為補虛勞之藥食,取冬蟲草一起燉食,可滋補身體;同海參共燉食,滋補之功效更大;如與糯米煮鴨粥食之,有養胃、補血、生津之功效。
溫泉鵝:溫泉鵝是萬泉河沿岸農戶飼養的本地鵝,以食百草為生,育肥階段入籠填養,以糠等粗飼料填食,具有營養豐富,肥而不膩,清淡原味、醇香可口的特點。
(蔡倩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