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業史上風雲之變

2020-12-20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況昌勳

  如同今天的人們在努力摸索著有機農業之路,一百多年前,在海南島上,也有一群致力於改變海南農業面貌的探索者。19世紀後半葉,不少海南農民因為貧困而赴南洋謀生,帶回了南洋農業經驗,這也開啟了我省農業改良的序幕。時光流逝,屢經變化,外來的橡膠、咖啡、胡椒等在瓊島落地生根,而曾經輝煌一時的棉花、芝麻等作物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又至冬日,海南依然暖和。1月5日,300多輛汽車,運載著7000多噸新鮮瓜菜,渡過瓊州海峽,開往北方,將海南瓜菜送到全國百姓餐桌。再過數天,我省冬季瓜菜將迎來上市高峰,成為全國人們冬季「菜籃子」。

  冬季瓜菜、熱帶水果和熱帶作物,共同形成了我省種植業的「三國鼎立」局面,不緊供應本島,並且每年均向島外輸出。

  然而,在歷史漫長時期裡,海南雖然擁有豐富的土地和資源,但是農業生產仍不足以自給,蔬菜、糧食不僅不能輸出島外,並且依靠島外供應。

  食物短缺的歷史

  每年冬春,海南均要向全國170多個大中城市,供應300多萬噸新鮮瓜菜。但是,在歷史上很長時期,海南蔬菜品種非常單調,長期依靠島外供應,黎、苗同胞沒有栽培蔬菜的習慣,幾乎靠野菜過活。據民國《海南島志》記載,海南島「蔬菜出產少而價昂貴」。

  糧食,也向來短缺。海南島有種植稻穀的文獻記載始自漢代,《漢書·地理志》記,儋耳、珠崖郡,「男子耕農,種禾稻薴麻」。但是,一直以來水稻未能自給。蘇東坡居儋時,在其《縱筆三首》中寫道,「北船不到米如珠」;正德《瓊臺志》也指出:「吾土膏腴,而前代米谷公私俱不足用……歲調雷化等州兵車糧,泛海給瓊。」

  乃至民國時期,「全瓊所產穀米不足自給,每年由安南、暹羅、安鋪各地進口米價,其數達200萬兩以上」(《海南島志》)。

  海南島長期食物短缺的原因,陳銘樞在其《海南島志》中指出,「地廣而土沃,尚須仰給於外,則其田野之不闢,人事之不勤,概可知也。」

  臺灣歷史學家蘇雲峰(原籍三亞)在《從南洋經驗到臺灣經驗———1945年以前的海南農業改良》中分析認為,究其原因,不外荒地太多,耕作方法陳舊。

  近現代三次農業改良

  清末以後,海口闢為通商口岸,瓊州門戶洞開,海南傳統農業開始瓦解,農村破產,大量農民離開土地,遠涉重洋,到異國他鄉,謀求生路。

  蘇雲峰在其書中稱:「也由於海南人移居南洋多年,自然熟悉南洋的生產方式,而南洋地理及生態環境與海南近似,遂有引進栽培於家鄉的念頭。」這也就開啟了南洋經驗輸入海南的時期。

  蘇雲峰把清末至1945年的海南農業改良,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從清宣統年間至1927年,瓊僑引進南洋經驗;1928年至1937年的民國廣東政府對海南實行綜合開發,引進大陸經驗;1939年至1945年,日本佔領海南,引進臺灣經驗時期。

  1902年,瓊僑曾金城從馬來亞運回第一批橡膠樹苗,在那大鎮洛基地區栽植,這是我國栽培橡膠之始。1910年,樂會人何麟書自南洋帶回巴西橡膠種苗,設立瓊安公司,在定安縣拓地250畝,試種4000株,五年後割得生膠500斤。到1927年海南島共有16家橡膠公司。

  同時,「民國二三年間,僑興公司、瓊安公司始由南洋購種栽植(咖啡),成績甚佳。查僑興公司已種30餘萬株,年產咖啡2000斤。瓊安則植千餘株,其餘各公司尚在試種中。」(《海南島志》)

  南洋經驗引進時期,奠定了我省橡膠和咖啡種植的基礎。不過,其主導主要是個別瓊僑商人,沒有形成全面的農業發展規劃,也未關注海南長期以來所依賴進口的糧食作物問題。

  北伐後廣東政府於1928年春設立南區善後公署,在瓊山府城東南那梅村闢地千畝,設立海南農事試驗場,開啟了大陸經驗引進時期。1932年,廣東省政府重設瓊崖實業局,實行綜合發展計劃,涉及農林漁牧開礦及工業等,從事大規模的調查徵集與試驗工作,引進了大陸先進農場的經驗。1934年1月10日,研究開發海南農業資源的一個重要學術團體———瓊崖農業研究會,則在中山大學農學院成立。次年,專門組織了瓊崖農業考察團赴瓊考察,出版了《瓊農》雜誌與「瓊崖農業研究會叢書」等學術專論。

  然而,1939年日本佔領海南,瓊崖試驗局的努力便告終止,進入日本人引進臺灣經驗的時期。《從南洋經驗到臺灣經驗》記載:「日本開發海南的模式,一若臺灣,即先興修水利與交通,改良衛生設施,以創造開發條件,並從日本國內、臺灣及南洋招來三十餘家株式會社,在臺灣總督府海口及三亞辦事處的指導下,合理經營,前後共投下約十億日元以上的資本。」

  日本在瓊開發農業的具體辦法有,一是自闢農場、直接經營;二是,獎勵推廣良種於一般農民,指導耕作方法,如推廣臺灣甘薯良種臺農10號、臺農3號達37萬畝,比本地種增產一倍;三是,設立新式碾米、製糖、炸油、製酒等工場;四是,開辦了各種研究所、試驗場、植物病蟲害檢疫所等。(《海南省志·農業志》)

  那些消失的海南島作物

  抗日戰爭至今,海南農業又在政府或市場主導下,經歷數次變化。在這些變化之中,有不少農作物在海南島上「消失」。

  在海南「黃道婆從瓊習得紡織手藝,回家鄉松江府傳藝」的故事,廣為流傳。然而,今日不少人納悶,為何紡織業遠比海南發達的江浙一帶,要向海南學習?

  其實,海南島是我國栽培棉花最早的地方之一。學界認為,海南古代移民從東南亞引進多年生的「吉貝棉」不會遲於夏商年代。宋代,海南棉花已經輸往內地,織布手藝更是享譽全國。元代大力推廣植棉,海南成為棉花向北推廣的基地。本島西部南部,是棉花分布的中心,家家戶戶種植棉花,手工紡織技術精湛。此時,黃道婆把崖州傳統紡織手藝帶到家鄉松江府,帶動了長江下遊的紡織業大發展。

  然而,鴉片戰爭後,海口門戶大開,棉紗、棉布等洋貨大量輸入,1890年進口棉紗17750擔,對本島棉花生產造成毀滅性打擊,棉地荒蕪,棉農破產,土紡織業幾乎全部停止。

  解放後1955年至1956年,曾在海南崖縣、樂東、東方、保亭、瓊海、萬寧等一帶大規模種植海島棉達1500畝。但1960年代由於作物區域調整,我國棉花區集中長江、黃河流域後,海南重於其他經濟作物,海島棉呈失管狀態,1970年代以來基本滅跡。

  與棉花一起從海南島絕跡的還有麥類。《瓊臺志》記有麥和蕎麥兩種,「麥,產瓊山、澄邁、陵水」,「蕎麥,出儋、崖,可釀酒。面次於麥。」清代的《瓊州府志》也記述,「麥之類三,曰大麥、小麥、蕎麥」。

  1970年代,遵照「人民公社一定要把小麥種好」的指示,海南農業部門組織在白沙、瓊中、屯昌、瓊海等地種植小麥,1972年播種面積達到4.35萬畝。之後逐年減少,至今已幾乎無人種植。

  曾經為海南大宗作物的芝麻現在也很少見到。據載,芝麻是海南島傳統油料作物,明代已有栽培。民國《海南島志》載,「芝麻有黑白二色,各屬皆有栽種,就中以瓊、文、澄、定、儋、昌六屬為最盛」,除自用外,每年出口有數千擔,1924年出口最多,達1.3萬多擔,價值13.8萬兩(白銀)。解放後,1974年到1983年芝麻播種面積一度達到14萬畝到20萬畝。此後,開始逐年減少,至今只有零星種植。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樹立忠誠奮鬥的輿論自覺  文章千古事,乃貫道之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今中外,任何政黨要奪取和掌握政權,任何政黨要實現長治久安,都必須抓好輿論工作。  所以,針對當前新聞輿論工作,也只有放在黨和人民偉大事業的滔滔大勢中去忠實記錄風雲、忠誠矢志奮鬥、忠勇亮劍爭鋒,才能獲得其根本價值。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農貨「出圈」
    海南日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天貓「雙11」新品牌熱賣榜中,「李子柒」農產品品牌排名躍居第三。在李子柒天貓旗艦店,一款速食螺螄粉成為爆款,月銷售量超90萬單。  「很多年輕人喜歡買李子柒牌農產品,它所代表的是綠色健康、田園鄉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業加工待轉「小而精」
    由此看來,我省農產品加工也還處於起步階段,加工業仍然是海南農業的「短板」。  瓜果不耐儲需加工彌補  近年來,海南瓜果菜時常出現價跌或滯銷現象,但因保鮮貯藏難等制約,農民只能無奈看著瓜果菜爛在地裡或只能賤賣。海口綠悠谷合作社負責人符慰之說,如果有加工企業,就可以解決這道問題。  今天記者在冬交會海口展區看到了青金桔粉。
  • 海南日報數字報-創新推動瓊臺農業融合發展
    ,近幾年來我們深入推動兩地農業產業發展、農業科研、教育培訓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果。臺灣優質百香果和可可種苗繁育技術正是在我們的努力下,成功引進海南。」近日,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海南省臺資企業協會會長謝文盛表示。  小小百香果,飄香致富路。記者從海南省臺資企業協會獲悉,目前,海口、昌江、屯昌等地建成的百香果無毒優質種苗繁育基地,年生產能力可達300萬株,可輻射帶動農戶種植百果香3萬畝,年產值可突破4億元,為海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效抓手和技術支撐。
  • 海南日報數字報-來海南 自由購
    9年前,國家在海南開展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試點,如今海南離島免稅新政開始實施。時間在變,時代在變,時局亦在變。站在當下看未來,離島免稅政策之於海南的意義與作用也在不斷與時俱變、尋求更大突破。  免稅店銷售火爆 電子產品受追捧  7月1日,海南日報記者前往三亞國際免稅城,了解新增酒類、手機等免稅商品銷售等有關情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2002年,聽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培育出新品種,他決定用20畝地進行試種。種植3年後,他的椰子樹就開始掛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鍛造海南咖啡真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咖啡便名聲在外,盛名之下的海南咖啡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辣海南 問椒江湖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編者的話:  在吃辣成為風尚的當下,渝貴川湘地區確實引領風騷,殊不知以清淡飲食為主的海南卻也有自己獨特的辣椒文化。辣椒是什麼時候傳入海南的?海南現在都種植些什麼辣椒?
  • 海南日報數字報-差異化發展海南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
    在省政協六屆五次會議上,省政協委員董敬軍提出,海南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還處於產業發展的低端,需要突出「差異化」打造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核心競爭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行業規範力度。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本月正式發布。「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高度關注農業和6億農村人口的福祉,其中有兩項涉及鄉村休閒旅遊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創之翼DS STORE開業
    日前,海南創之翼DS STORE隆重開業,成為海南地區第一家DS授權經銷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的燈籠椒我愛吃」
    海南聲音  ■ 本報記者 符王潤  「作為國內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海南發展農業有著特別的優勢
  • 海南日報數字報-「願海南與花蓮常來常往」
    在這一濃鬱的懷舊氛圍下,臺灣花蓮縣縣長傅崐萁接受了海南日報記者專訪。連日來,帶著攜手前行的心願,傅崐萁偕同花蓮縣議長賴進坤,率縣政府一級主管及縣議會團隊一行40餘人來我省參訪,學習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規劃及推廣經驗。  「走在『1942民國街』上,我仿佛看到了70多年前的中國。」傅崐萁認為此次到海南可謂不虛此行,他希望類似馮小剛電影公社的觀光旅遊可以在臺灣落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港)重點招商任務表
    19.加密海南直達全球主要客源地的國際航線  20.發展度假民宿等新型租賃業態  21.打造體現熱帶風情的精品小鎮  2  熱帶高效農業  22.做強做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  23.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示範省  24.圍繞種業等重點領域,深化現代農業對外開放  25.打造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6萬株香水椰子種苗引入海南
    本報海口8月21日訊 (記者歐英才 實習生吳金烽)海南本地椰子一株一茬果可長50個椰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情 赤誠心 芒果甜
    ■ 本報記者 昂穎 通訊員 胡詩鈞  四月中下旬,正是海南芒果豐收的季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讀海南日報客戶端 牽掛家鄉防風抗風
    本報海口10月4日訊 (記者陳蔚林)今天晚上,直到從海南日報客戶端上獲悉颱風「彩虹」擦過、文昌無人員傷亡和無房屋倒塌的消息時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水果「嘗新記」
    海南被譽為全國人民的「果盤子」。尤其在冬春季節,當省外水果還未大規模上市,海南的菠蘿、蓮霧、芒果、百香果、木瓜等水果已在各地的超市、市場上展露身影。然而,近幾年,隨著氣候變化、農業技術的發展和全球熱帶地區更多農產品供應國內,海南水果的這種「先發優勢」正在逐漸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