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瘦香菇",原來是出自南寧方言,關於南寧你還知道多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上一直流傳著藍瘦香菇這幾個字。這其中的意思大家肯定也都了解,是形容一個人難受想哭。大家只會說,但是知道它的起源是哪裡嗎?最近從網上看了一個關於南寧方言的起源,原來藍瘦香菇這幾個字正是這裡。根據當地人的說話語調和口音,於是人們就把難受想哭,翻譯成了藍瘦香菇。接下來我們就重點的說一下關於南寧方言的由來和舉例,南寧方言有南寧官話,平話,白話,壯話組成。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官話方言屬於西南側方言,就是人們常說的西南官話,西南官話,於明代傳入廣西,主要通行於桂林柳州為中心的桂中桂北地區,所以在廣西人又把西南官話稱為桂柳話。明朝時期富有的沐英等人平定四川,徵戰雲南以後,大量士兵進入廣西榕樹或屯兵於此,壯族人把說西南官話的人成為軍人,把西南官話稱為軍話,也間接證明了廣西的西南官話與軍事活動有關。其實南寧官話是北方話,融合了地方話,或者說是在評話或白話的基礎上學的北方腔,總之,南人北音不是原來的色彩已經地方化了。
在南寧還有南寧平話,平話是南寧郊區和你娘部分鄉村普遍講的一種方言,郊區人講平話特別多,大多數消退出的貝貝都是說平話就說平話的祖先是跟隨宋朝狄青伐儂智高,開發南疆石來的,原籍是山東青州人平話由中原移民所講的官話演化而來,平話流行於郊區,漢族聚居區的鄉村語言和語氣種類較多並且南寧的師公戲和春遊戲也是用平話講的師公戲的傳統強調鄭強和楚強都是用平話氣,稍微調式韻律,節奏感強,表演詼諧幽默,很有地方民族特色。
南寧壯話是由當時居住在這一地區的駱越人的語言逐步發展演變成的。由於南寧地區發展歷史悠久,趙佗曾經建立過南越國,所以這裡的方言大多都是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壯語,也是本地人說的「土話」。俗話說「官橫、客直、壯顛倒」。意思是講平話起碼講,官話縱橫變化,壯語則顛倒說。一是名詞倒置。如「鯉魚」講成「魚鯉」(ba lei).二是句子中名詞與助動詞倒置。如「給還你」講成「給你還」。在字義、讀音上,壯話又不乏與中原漢語有近似之處。如「兩」讀作「雙」(shang),「墳」讀作「墓」(mo)。以上是直接相似型,還有是間接相似型的。「飽」讀作「饜」(yan),「飯」讀作「餱」(hou),「鹽」讀「姑」(gu).吃飯叫「近口」,開門叫「會鬥」,老鼠叫「禿鈕」。
這是說的關於南寧的方言和人文歷史情況,眾所周知南寧這個城市歷史悠久,不管在哪個朝代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自然這裡的人文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除了方言以外,這裡還有值得一提的一個習俗就是關於即將到來的九九重陽節的習俗,這個習俗中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補糧添壽。在廣西都安、巴馬一帶,壯族先民認為,人到60歲是一個輪迴,此時,命中注定的口糧已經吃完,生命可能要終結了。為了延續生命,子女們就要給老人補糧。在老人滿60歲生日那天,子女們會給老人置一個壽糧缸,此後,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子女們都要給壽缸添糧,直到添滿為止。即使是出嫁的女兒,也要在這天拎著新米回娘家「補糧缸」。這缸糧米稱為「壽米」,只有老人病時方可食用。怎麼樣,這樣的說法是不是還是頭一次聽說呢?
關於南寧還有很多有趣的事物和習俗,如果對這裡感興趣的話可以親自去體會當地的一些歷史文化,人文地理。哪裡的人還是非常好客的,還有當地一些美食美景,足以讓你感到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