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聽人說:「料理食物就像料理人生,品嘗美食就像品味人生。在食物裡,有感情,有哲學,更有眼淚和感動。」作為一個資深的美食愛好者,我深以為然。我覺得,當美味食品滋潤我們的胃的時候,每一個人都能夠或多或少地感知來自食物的溫暖與感動。在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食物也隨之更替發展,每一樣美食裡都浸透著中華民族千年的文化積累,特別是一些古老的美食。
我懷著「吃遍天下」的壯志來到順德,在朋友的推薦下嘗試了涼拌爽魚皮的滋味,我這才發現,原來魚皮也是一味好東西。
我們今天要去吃的也是魚皮做的美食,名字叫作鳳城魚皮角。人們都說要吃魚皮角當首推「馮不記」,於是我們便去了大良街道的馮不記分店。店出道長魚面不大,裡裡外外都透著古老的氣息,好在明窗多,採光又極好,所以也不顯得陰暗。我們選了一個靠窗的位置坐下,點了菜單上打頭的鳳城魚皮角。「魚皮我知道,這角是什麼呀?」點好之後我有些疑惑地問道。幫位點餐的阿姨看了我一眼,笑著向我介紹起來。原來,魚皮角的「角」在順德等。
同於餃子的「餃」,魚皮角實際上就是魚皮餃。因為這道吃食的外形是扁平且呈半圓形的角狀,所以便得了這個「角」字。
風城魚皮角是順德有名的一道特色小吃,深受珠三角乃至港澳地區食食客的喜愛。它的知名度完全不遜於均安魚餅、陳村粉、大良炒牛奶等鼎鼎有名的美味。就連香港著名美食家蔡瀾先生品嘗了之後都連聲讚嘆:「最最最好吃!」這樣簡單卻又發自內心的一句話,儼然已經成為風城魚皮角最好的代言。
馮不記在順德算是一家老字號了。據史料記載,在明末清初時,順德大良的華蓋路上出現了一家小食店,主要經營粥、粉、面、飯,店主姓馮。因為這個小食店的菜品上佳,經營得法,生意一時十分紅火。當時盛行賒帳之風,馮姓店主為了避免食客故意賒帳拖欠飯資,就將店名改為馮不記,意思就是店裡不記帳。
在當時,馮不記經營的菜品中最有名的是一道雲吞。他家的雲吞皮薄如紙,包好後餡料的紋理清晰可見,所以有「玻璃雲吞」的美稱。玻璃雲吞雖然外形、口味上佳,但做起來不太容易。皮薄易破不說,火候也是極難掌握的,燒得過了,麵皮就會爛開。馮不記的店主在多次研究之後發現,可以用魚皮代替麵皮,於是爽滑耐煮的魚皮雲吞就這樣誕生了。後來,他們又將雲吞的形狀改成扁平、粉角狀的半圓形,形狀酷似北方的餃子,便為它起了個名字叫魚皮角。
等到熱氣騰騰的魚皮角端上桌來,我才真真切切地有了不虛此行的感覺。盤子裡放著七八隻魚皮角,還未吃進嘴裡,便被它們濃鬱的鮮香味兒勾出了口水。我迫不及待地用勺子舀起一隻,輕輕一咬,那股軟糯柔韌的感覺瞬間就讓我折服了。
聽了那位阿姨的介紹我才知道,原來馮不記的名號能做得這麼長久響亮,也是有原因的。他家的魚皮角很講究,選用鮮活的鯪魚,刮青後燜爛,與上等的麵粉搓勻了,再碾薄做皮。將瘦豬肉鬆、韭黃、鮮蝦仁、白芝麻、鮮筍等拌勻做餡,包成一個個小巧玲瓏的餃子狀。這樣才能做出潔白鮮嫩、香滑爽口和久煮不爛的魚皮角。
幾隻魚皮角,一碗鮮湯,不一會兒就吃了個乾淨,那味道卻一直在我唇齒間縈繞,其中既有魚蝦的鮮味,又有噴香的肉韻,真可謂「不是餃子,勝似餃子」,吃了這麼多年的魚,我向來覺得對於魚肉,自己算得上半個行家了,結果到了順德才發現,我之前都是坐井觀天。這一趟出行,我的收穫著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