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33歲前受上司打壓後悟出:要想在官場上立足,得懂權謀術

2020-12-17 客多邦

#權謀術#權謀術伴隨了晚清名臣曾國藩的一生。他靠著自己總結的方法,遊弋於帝王和權臣之間,在夾縫中獲得了巨大成功。

曾國藩的權謀術,來源於自己的為官實踐,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實用價值,已經被廣泛運用到官場和商場上。一些研究者也認為,只要懂得運用曾國藩的權謀術,無論在亂世還是盛世,都能派上用場,即「亂世可成梟雄,盛世可為富商」。

這話不無道理,從曾國藩生活的背景來看,他既經歷了道光年間的短暫盛世,也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的亂世。

無論是在盛世還是在亂世,曾國藩都能左右逢源,遊刃有餘,這不能只說他運氣好,而沒有謀略。運氣不能伴隨一個人的一生,而謀略卻能讓一個身陷絕境的人,很快鹹魚翻身。

其實,曾國藩並非天生具有權謀意識,而是在他33歲前,受盡人間白眼後,才決定運用權謀術來拯救自己。

正是嘗到了權謀術帶來的甜頭,才讓曾國藩的人生從33歲正式開始,短短4年時間,年僅37歲就一躍成為禮部侍郎,步入朝廷重臣之列。

因此,要了解曾國藩的權謀術,我們必須了解他33歲前,他的人生到底發生了什麼,才讓他有如此大的轉變,潛心研究權謀術?

01飽受白眼和欺凌

在一些歷史書籍中,認為曾國藩是28歲入朝為官。這話不對,曾國藩是28歲考中進士後,進入翰林院實習3年期滿,才正式成為大清王朝的一名公務員,即翰林院裡的一名從七品檢討。

一個小小的實習生,沒有官職,不能算官。

在實習過程中,曾國藩飽受白眼,也讓他看到了官場上的黑暗。

曾國藩從湖南湘鄉一個農民家庭,一路到京城,考中進士後,本想可以光宗耀祖了,可遇到的打擊超出了他的想像。

當時包括曾國藩在內,一起在翰林院實習的共有5個人。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學子,是庶吉士,相當於今天的籌備人才,是真正的天子門生。

這樣的榮耀,在曾國藩的湖南老家,足以讓四鄉八鎮的人羨慕和尊敬。可在王公大臣遍地的京城,曾國藩卑微得如同一隻螞蟻,處處遭人責難。

按照清朝的考試制度規定,庶吉士在翰林院實習期滿後,必須得到皇帝的引見(面試),才能按照皇帝的喜好分配工作。是留在京城當一名京官,還是外放到地方當一名知縣,全憑皇帝一句話。

可皇帝卻不是那麼容易見到,庶吉士必須由吏部下發通知,約定時間、地點後,再由吏部和禮部的官員帶領,才能進入皇宮,面見皇帝。

這就給了一些貪官可乘之機,他們為了斂財,不惜大肆訛詐這些天子門生,如果沒有交「引見費」,花大把銀子打點關係,要想實習期滿就得到皇帝的面試,那就是痴人說夢。

在曾國藩的幾個同學中,只有他最為貧困,在京城實習的3年時間裡,他都是從錢莊借高利貸過日子,又怎能有錢去賄賂吏部的官員呢?

因此,當另外4名同學花了大把銀子,得到皇帝的引見,分配到地方去任知縣後,只有曾國藩留了下來。他每天都滿懷希望去吏部催促,希望早日給他下引見通知。可吏部的官員根本沒把曾國藩放在眼中,他每次去時,連門都不讓見。

這段時間裡,無人理解曾國藩的苦楚,他租住在會館裡,連房租都交不起,好在會館的老闆是湖南人,看在同鄉的面子上,不僅沒向他催房租,還經常讓他掛帳吃飯。

這一等,曾國藩就足足等待了半年時間,直到吏部的官員見曾國藩實在榨不出油水後,才很不情願地給他下發引見通知書。

這件事情,讓曾國藩終於看清,即使自己是天子門生,但沒有後臺沒有背景,也不會有人把他當人看待。

此時的曾國藩,還未完全將自己的前途和權謀術聯繫起來,他始終相信,只要自己有真才實學,總能遇到伯樂。

可是,曾國藩再一次錯了。

02只有權謀術能拯救自己

得到道光皇帝的引見後,曾國藩因「對答明白,可大用」而留在翰林院,當了一名從七品檢討,真正成為大清王朝的一名基層官員。

雖然前面因為吏部官員責難,讓他足足少領了半年時間的俸祿,但曾國藩還是十分高興,畢竟,自己苦讀20餘年書,終於有了回報,也終於可以為朝廷分憂了。

正是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曾國藩在工作中十分賣力,每天都是第一個到翰林院上班,最後一個離開。

翰林院檢討的工作,主要是負責編修國史。這本來是一個非常清閒的職位,可盛世修史,道光皇帝十分看重這個工作,時不時地會讓翰林院將編修的歷史資料給他過目,因此,曾國藩不敢有一絲一毫馬虎。

可即便如此,曾國藩在從七品檢討的位置上,辛辛苦苦,沒日沒夜地幹了整整3年時間,也沒有任何起色。由於他沒有銀子去拉關係,每逢上司舉辦生日、搬新居、娶小妾等等酒宴,曾國藩都拒絕參加。

不是曾國藩不想去參加,故意得罪自己的上司和同事,而是他當時確實太窮了,朝廷每年的俸祿才30多兩銀子,他除了交房租和買一點筆墨紙硯後,生活都十分困難,又怎能有銀子去維護關係呢?

可是,沒有一個人會理解他,都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吝嗇的人,將他視為一朵「奇葩」,並故意給他安排一些又苦又累的活。

在當時的整個翰林院裡,只有曾國藩是最吃苦耐勞的一個人,可是,3年來,他不僅未獲得升遷,還被上司和同事們排擠,說他「辦事糊塗,工作敷衍」,從而遭到御史參奏,被革掉職位,成為翰林院一名候補檢討。

這段時間,是曾國藩最為傷心和落魄的時候,沒有朋友,沒有人關愛,一個人在舉目無親的京城,日子過得十分狼狽。

他雖然被革職了,不拿朝廷一分俸祿,但還是一名候補檢討,每天都必須去翰林院正常上班。

翰林院裡的同事都對他視而不見,百般嘲諷,有幾次,曾國藩厚著臉皮,去向同事們請教問題,可得到的都是冷眼相待,沒有一個人願意搭理他。

嘗到了人情淡薄後的曾國藩終於明白,要想在見風使舵、爾詐我虞的官場上立足,必須要有自己的後臺,也必須懂權謀之術。一個人落魄時,唯有權謀之術,才能快速扭轉局面,改變自己的命運,東山再起。

為了給自己找一條生存之路,曾國藩開始研究帝王權謀和大臣權謀之術,他堅定地認為,在帝王和權臣之間,一定有一個新的權謀之術。

在潛心研究幾個月時間後,曾國藩決定將權謀術付諸實施,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曾國藩這招非常有用,他很快就崛起。

那麼,曾國藩是如何運用權謀術的呢?我們下一章接著講解。

相關焦點

  • 牢記曾國藩的三個方法,讓他人心甘情願任你擺布
    曾國藩第二次出山的時候,朝廷依舊還是原來的朝廷,官場依舊還是原來的官場,可他為何就能混得走了呢?無論是籌糧籌餉,還是後勤保障,都比以前順暢,甚至到了「再至江西,人人愜望」的地步。可見曾國藩受歡迎的程度有多高。這是曾國藩的權謀術發揮了作用。
  • 曾國藩權謀術:如何試探領導態度?三個方法,環環相扣,直達底線
    受同僚排擠,受領導壓制,如何才能破局?曾國藩被困江西時,採取的權謀術,成了他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讓他在後來的為官路上越來越順利。那麼,曾國藩是如何做的呢?要了解曾國藩此段時間採用的權謀術,我們得先了解他在江西到底遇到了什麼困難?
  • 曾國藩落魄時如何應對?善用權謀術,避免急功近利,一切水到渠成
    晚清名臣曾國藩提供了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這是一個弱者如何攀上強者的真實故事,也是一個落魄書生如何得到貴人幫助的真實故事。這不是普通的人際交往,而是影響曾國藩一生的權謀術。曾國藩通過權謀術,輕鬆找到軍機大臣穆彰阿的軟肋,並得到他的賞識,成為其座下首席大弟子。
  • 曾國藩為何要提拔48歲的左宗棠?對人才的使用,要有兩個目的
    閱讀提示:本專欄是一個系列,講述曾國藩如何運用權謀術,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的全過程。建議感興趣的讀者從第一章開始閱讀,以全面了解曾國藩權謀術的若干細節和運用方法,從而舉一反三,為我所用。左宗棠加入曾國藩幕府前,就已經給湖南兩任巡撫當了整整8年時間的師爺,而且,靠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能,立功無數。作為青少年時期的好朋友,曾國藩完全可以拉左宗棠一把,可為何要等到左宗棠48歲的時候,才開始提拔他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曾國藩提拔左宗棠的整個權謀運用過程。
  • 曾國藩:凡是具有權謀思想的人,都善於建立自己的範疇
    閱讀提示:本專欄是一個系列,講述曾國藩如何運用權謀術,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的全過程。建議感興趣的讀者從第一章開始閱讀,以全面了解曾國藩權謀術的若干細節和運用方法,從而舉一反三,為我所用。曾國藩成為兩江總督後,迅速建立了自己的範疇,那就是集中湘軍力量,攻打安慶。安慶是長江上的一個軍事重鎮,是長江運輸的要塞,金陵之所以能安枕無憂,就是靠安慶保障了其糧餉供給。因此,曾國藩把攻下安慶,作為進攻金陵的前奏。要想建立自己的範疇,就必須排除一切幹擾。那麼,曾國藩是如何建立自己可控的範疇的呢?他用了三個方法。
  • 為何官場上有些人如魚得水,有些人舉步維艱?曾國藩:和做人有關
    可是,在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阻擊下,曾國藩大敗,不得不困守在南昌、南康兩府的狹小地帶裡,苦苦等待朝廷的援兵。此時的曾國藩,不僅在戰場上失利,在政治上也很不得志,由於湘軍出省作戰,其糧餉為就地籌措。可江西的官員認為湘軍到了江西後,不僅搶了他們的功勞,還增加了他的負擔,拒絕給湘軍糧餉。
  • 曾國藩初入官場,用一首詩引起道光皇帝關注,用一張告示獲得升遷
    曾國藩提供了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曾國藩還是一名七品芝麻官的時候,就用一首詩和一張告示,引起道光皇帝關注,並駕馭道光皇帝按照自己的思路走,一步步迫使他提拔自己。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30歲的曾國藩終於得以進入官場,成為翰林院一名從七品檢討。
  • 湘軍名臣曾國藩前30歲一事無成,高僧傳授四字訣,從此脫胎換骨
    曾國藩,清末大臣,被譽為現代中國唯一完美的人,達到了中國傳統文人的最高三不朽的成就。關於他的生活有很多東西要學。連毛主席都表揚了他。曾國藩幾十年來一直位極人臣,受到許多人的尊敬。但他的經歷並非一帆風順。他剛進官場時,常常因為性格而感到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 曾國藩:我是如何從30歲前的庸人,到後來位極人臣?真是醒世良言
    影響蔣介石一生的《曾國藩全集》,20歲可讀、30歲愛讀、40歲後必讀花一點時間看他寫的家書、日記等文稿,就能學到他一輩子的管理、識人、交際、治家、教子智慧。這些牛人都是幸運的,在他們人生最好的年紀,及時讀到了曾國藩。所以有人說曾國藩文集,20歲可讀、30歲愛讀、40歲後必讀。宋朝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曾國藩的半部家書,也足以讓我們每一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鹹豐逃亡承德,曾國藩為何不救駕?僅用一個字,既保名節又保地位
    曾國藩提供了一個樣本。領導遇到難題,自然要救駕,但如何救,怎麼救,什麼時候去救?則能顯示出一個人的權謀智慧。如果貿然去救,不僅未能解領導的困難,說不定將自己都搭進去了。這是曾國藩權謀術中,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因為他要救的領導非同小可,不是普普通通的領導,而是鹹豐皇帝。
  • 曾國藩心學:領導重用你前的三次考核,錯過一個,都和升遷無緣
    這是晚清名臣曾國藩在京城為官時的切身體會。記住,領導考核你,絕不是走過場,往往在一些細節上,會對你十分苛刻。而且,領導重用你前,一般都是三次考核同時進行,如果你錯過一個,都註定和升遷無緣。而曾國藩首次被道光皇帝委以重任的時候,就有三個隱秘的考核細節,但善於心學的曾國藩,一眼就識破了這三個細節。
  • 曾國藩:男人30歲前,一旦不能戒掉這兩大陋習,可能會一事無成
    30歲之前是助跑,30歲之後才是真正的啟航。只有那些在30歲之前做好準備的人,起步才會有力,才有可能在30歲之後的歲月裡披荊斬棘,有所建樹。這個年齡也是男人戒掉焦躁不安與浮躁的階段,歷史中的曾國藩曾說過,人的一生定要放下兩種陋習,而這兩種陋習一旦沒有處理好其中的關係,將來對於你的一生將會有很深遠的影響。
  • 曾國藩對朋友見死不救,為何無人恨他?做好這點,輕鬆俘獲他人心
    閱讀提示:本專欄是一個系列,講述曾國藩如何運用權謀術,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的全過程。建議感興趣的讀者從第一章開始閱讀,以全面了解曾國藩權謀術的若干細節和運用方法,從而舉一反三,為我所用。明白了曾國藩對待朋友的態度,無論在官場還是商場上,都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下面,我們結合曾國藩的真實案例,看他是如何對朋友見死不救,而獲得諒解和尊重的。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十一月,太平軍大肆進入安徽,並將安徽省會城市廬州(今合肥)圍困。
  • 曾國藩為官,如何做到外圓內方?清廉苦日子要過,小金庫也要有!
    曾國藩「外王內聖」的人生理想很有名,位列晚清第一封疆大吏更是其顯赫的官場標籤,但要說到曾國藩功成名就,做兩江總督時的具體模樣,許多人恐怕並不清楚。曾國藩知道後大為生氣,歐陽夫人沒辦法,只好將買來的女僕轉贈給了仲嫂母家郭氏。沒有僕人,總督府的日子是怎麼過活的呢?在曾國藩的嚴格要求下,總督府裡的女人們,每天都要自力更生,進行體力勞動。從洗衣做飯醃製鹹菜,到紡線繡花縫衣做鞋,從早到晚,基本不得休息。如此辛苦的總督府家眷,恐怕在整個大清朝再找不出第二家來。
  • 曾國藩留給後世的處世秘籍,40歲以後一定要逼自己讀懂!
    30歲以前,他曾笨得連一首詩都背不好,卻靠著守拙二字,克服了懶惰和平庸,被譽為「千古一完人」。 30歲以後,他曾受盡職場上的排擠和冷眼,卻靠著格局二字,改變了自己的性格,培養出極高情商。
  • 「雞湯文」動輒擺出曾國藩!曾國藩:我家沒燉那麼多雞湯……
    01前言自媒體時代,如果我們要評出在標題上露面最頻繁的歷史名人,我想曾國藩絕對排第一,並且遙遙領先。幾乎每天,筆者都能夠從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群裡看到《曾國藩:XXX……》之類的文章,並且多數都是「雞湯類」,不痛不癢的。筆者算得上博覽群書,對曾國藩極其著作都還是比較熟悉,哪裡就見到他有那麼多「雞湯」呢?
  • 看看清朝曾國藩做的這4條,職場扶搖直上
    再看看身邊許多同事,能力遠不如我們的,工作還比輕鬆的,要不就是能力比我們進步得快的多,要不職務比我們提升得快的多。這其中,除了背景、關係等等原因之外,大多是因為能討得領導喜歡,也就是常說的會奉承、會來事。
  • 曾國藩:阿諛奉承是最愚蠢的方式
    曾國藩為官絕學:升遷有道第十招——和有背景的人物打交道,要為我所用在官場和職場中,如何在自己沒有任何背景的情況下,獲得最大升遷?晚清名臣曾國藩的一生雖然褒貶不一,但其親身經歷的升遷方法,確實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而且,他的這些方法,被很多身處官場上的人廣泛運用到工作實踐中,從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獲得巨大成功。曾國藩早年在朝廷為官時,在還未得到道光皇帝信任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皇帝身邊的一些大紅人,為自己的升遷鋪設了一條條暢通無阻的大道。其中,肅順功不可沒。
  • 白巖松:我曾三次抑鬱到想自我了斷,是曾國藩一句話點醒了我
    當我們感嘆任正非面對美國制裁時的大格局時,不會想到44歲前的他體驗過婚姻破裂、事業失敗、全家的重擔全扛在他一人身上的絕望;當我們感嘆馬雲、劉強東時勢造英雄時,也沒有辦法體會他們吃住睡在公司的焦慮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