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寧:全電智能蓮子烘烤 破解發展與生態瓶頸

2020-12-13 瀟湘晨報

本報訊 聲聲布穀舞豐疇,莊戶開鐮喜麥收。眼下,正是荷花飄香、新蓮上市的豐收季節。在素有「中國建蓮之鄉」之稱的福建省建寧縣,五萬多畝的建蓮正值全面採摘、烘烤季節。

蓮子種植,是建寧縣的農業支柱產業之一,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種植歷史。建寧蓮子因粒大而圓潤,色白如凝脂,易煮爛又久煮不糊,香酥可口,而久負盛名。全縣年產幹蓮2300噸左右,產值近7000萬元。

福建省建寧縣濉溪鎮大元村,地處著名的閩江正源之金饒山景區腳下,土地肥沃,山清水秀,屬於自然環境保護區。據該村黨支部書記高筆榮介紹,他們村的大部分村民都在種植白蓮,按每畝白蓮7000-8000的收入計算,該產業每戶村民少則年收入7萬左右,多則在15萬元之上。白蓮種植已成為當地村財和村民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

然而,傳統的蓮子烘烤法子就是兩個,要不太陽曬,要不炭火烤。太陽曬乾,通常要曬兩三天甚至更長時間,還怕遇上陰雨天氣。所以,蓮農基本都採用炭火來烘烤。可炭火烤,勢必要上山砍伐林木來製作炭火,長久將對生態環境形成破壞。

一邊是產業要發展,一邊是生態環境要保護,如何破解發展與生態的瓶頸?曾經,這個一直困擾當地的一個難題,如今有了答案。今年,建寧在全縣積極推廣全電智能烤蓮技術,蓮農只要將採摘回來的蓮子,通過機器、電烘烤房就可輕鬆實現蓮子剝皮與烘乾。

村民李有根說,他種植白蓮已有15年之久,今年,他家又有種植面積20畝。之前用炭火來烘烤,尋找柴火,是每年最頭疼的事。特別是村裡面不讓砍伐樹木製作木炭後,他只能找一些枯木,或者到木材加工廠去購買遺棄不能用的木料。而且,用炭火烤,火候不好掌握,溫度相差太大,表皮發皺,賣相不好,價格就上不去。一度,他曾想放棄白蓮種植。

李有根還介紹,通過全電智能烘烤房烤出來的蓮子由於受熱均勻,外表好看有光澤,賣相也好了,平均一斤蓮子的賣價比原來提高了10元左右。按現在已烘烤出來的兩爐蓮子收入來計算,一年下來,他家20畝蓮田就可以增加收入2萬多元。最重要的是,他不用再像以前,要每時每刻都盯著火爐,只要在機器上設定時長、溫度一下,就可以不管不問,去忙別的農活。

瓶頸問題解決了,全電智能蓮子烘烤帶來的「真金白銀」實惠,不僅使得建寧生態環境得到很好地保護,蓮農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收入明顯增加。如今,建寧全縣已有近1000戶的蓮農用上了蓮子電剝皮機、電烘烤房。同時,供電部門也配套對供電設施進行了增容改造,來滿足增長的用電負荷需求。(記者 黃長秋 通訊員 陳曉星 吳學生)

【來源:中國縣域經濟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建蓮」推廣全電智能蓮子烘烤
    本報訊 素有「中國建蓮之鄉」之稱的福建省建寧縣,五萬多畝的建蓮正值全面採摘、烘烤季節。全縣年產幹蓮4000噸左右,產值近5億元。福建省建寧縣濉溪鎮大元村,地處著名的閩江正源之金饒山景區腳下,土地肥沃,山清水秀,屬於自然環境保護區。
  • 福建建寧:發展特色農業傾力打造生態產業集聚區
    近年來,建寧縣堅持生態立縣、生態利民,致力創優生態環境、創特生態產業、創造生態財富,在環境保護、綠色發展、制度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示範引領,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優勢產業,推動綠色發展,闖出了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 建寧:以創新實幹統領全局發展
    在傳承延續歷屆縣委發展思路的基礎上,建寧縣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努力追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最佳結合點,打造「閩贛省際生態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定位和創優生態環境、創特生態產業、創造生態財富的「三創」理念在全縣幹群中形成共識。   同時,著重圍繞將建寧生態、農業、紅色和省際邊貿等比較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發展優勢,進一步突出工作重點,推動建寧全面加快發展。
  • 蓮商會 建寧蓮子是中國最有名的三大名蓮之一,你知道嗎
    建寧蓮子,簡稱「建蓮」,產於福建北部山區的建寧、建陽、浦城、崇安等縣。這些縣在歷史屬 建寧府管轄,因此,所產蓮子統稱為「建蓮」。 建寧的蓮塘一般都選擇土層厚、土質肥、水質好, 以及避內向陽的地塊。池塘中有泉眼,池水冬暖夏涼,給蓮子生長創造了極好的條件。尤其是建寧城關西門外著名的「百口蓮塘」,池池相連,泉水潺潺,每當盛夏,葉綠花綠,映入眼目。這一帶所產的建蓮極好。
  • 當農業遇上科技 三明建寧走出一條不一樣的發展路
    其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研製的蓮葉速溶茶和嬰兒蓮子米粉填補了國內空白,分別被中國發明協會評為國家金獎、銀獎。其與福建工程學院合作研發蓮子剝殼、去膜、烘乾一體機,已成功試產。  文鑫蓮業目前已獲得4項國家發明專利,開發出8大系列100多個單品,完成了從蓮葉到蓮藕的全產業鏈開發與綜合利用,提高了蓮子的附加值,產品暢銷東南亞及北美等地。
  • 福建建寧縣:中國3大蓮子之一,歷代皇家貢品,傳承1000多年
    建寧縣誌記載:「建寧秀山麗水,玉潤流馨,季泉道道,十裡蒸菖,極為旖旎。」建寧是貢蓮之鄉,種植蓮花的歷史悠久。在五代梁龍德初(公元921年),在金鐃山報國寺前的池塘裡就已有白蓮,而這便開啟了建蓮的歷史。by 新浪福建教育頻道歷經多個朝代的更迭,到了明清朝時期,建蓮成為蓮子中的上品,帝王飯桌上的佳餚,有著不可撼動的貢品地位,也備受世人推崇。
  • 建寧全蓮宴——帶你吃吃吃,多道美食看花眼
    我們常做蓮子,大多是以蓮子來煲湯,很少有其他做法,但是有個地方,卻是別有花樣,不僅能做成糕點,榨成鮮蓮汁,甚至還和藥食搭配,這就是建寧。位於閩西北的建寧,坐落在福建最古老的一片陸地上,四周高山環繞,境內溪流交錯,土壤肥沃。
  • 建寧:實幹擔當謀發展 綠色轉型促跨越
    建寧是個山區小縣,也是農業大縣,在全面推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當前積極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大背景下,怎麼定位,怎麼發展?鄭劍波:建寧是著名中央蘇區縣,是福建與江西的主要通道之一,為守閩重鎮、「閩鹽贛米」集散地。
  • 無需浸泡,直接燉煮,口口粉糯,健脾益胃,降火祛溼—建寧蓮子
    蓮中珍品——建寧「貢蓮」有這麼一個地方,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梁朝(公元921年)就開始栽培蓮子,它是福建閩江之水的源頭,建寧縣。建寧縣素有「中國白蓮之鄉」的美稱,建寧蓮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建寧蓮子以歷代皇家貢品的身份遐邇聞名,紅樓夢第十回張太醫給病入膏肓的秦可卿所開的藥方中「引用建蓮七粒去芯」、第五十二回賈府宴席上「建蓮紅棗湯」這一佳餚,均引用的是出自建寧的蓮子,其蓮子粒大飽滿,圓潤如玉,色如凝脂,入口香糯,在古代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 三明:紅色基因 綠色發展
    近日,福建省三明市與中關村發展集團合作共建的三明中關村科技園正式開園,將重點發展智能互聯、生命健康等產業。三明迎來「中國矽谷」,紅色老區轉型升級駛入綠色發展「快車道」。「風展紅旗如畫」,1930年,毛主席率領紅四軍,途經福建三明時寫下《如夢令·元旦》。三明的紅色歷史可以用「一區三地」概括: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徵的出發地、紅旗不倒的革命根據地、偉人革命的重要實踐地。十八大以來,三明不僅傳承紅色基因,還深耕綠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 建寧特產有哪些?福建建寧十大特產,你看對嗎?
    建寧特產有哪些?包括不限於建蓮、建寧黃花梨、建寧水稻種子、桂陽蘿蔔、建寧通心白蓮、建寧無患子、梨子、桃子、筍乾、香菇等三明建寧十大特產、特色美食與小吃!建寧縣,中國建蓮之鄉,全縣蓮子種植面積4.5萬畝,年產量3000多噸。
  • 建寧蓮子宴 花瓣也入菜
    在「中國建蓮之鄉」的建寧縣,萬畝荷塘,不僅造就了一場視覺盛宴,粒大圓潤的蓮子,還打造出美味誘人的蓮子宴。建寧的蓮子宴,在《紅樓夢》中早有記錄,第五十二回「俏平兒情掩蝦須鐲,勇晴雯病補雀金裘」,賈寶玉早晨起來,喝了一碗建蓮紅棗湯。蓮子宴,必定以蓮子為主角。普通的做法,是以蓮子煲湯,比如蓮子紅棗湯、蓮子銀耳湯、蓮子豬肚湯等。
  • 山東省重點破解農產品「上行」瓶頸
    明年底縣域基本實現電商服務體系全覆蓋山東省重點破解農產品「上行」瓶頸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山東省將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圍繞消費品和農資生產資料下行,建立便民、利民的新型流通渠道;圍繞農副產品上行,構建農產品生產、供應鏈管理與電商平臺對接的新型網絡營銷體系
  • 福建省副省長郭寧寧一行蒞臨明一國際建寧生態高新科技園調研指導
    >福建省副省長郭寧寧一行蒞臨明一國際建寧生態高新科技園調研指導2020-11-03 17:01:38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10月29日,福建省副省長郭寧寧帶隊走進明一國際建寧生態高新科技園參觀調研,三明市副市長陳鵬鷹、建寧縣長陳顯卿、明一國際集團鄭彪總裁陪同調研。
  • 幹蓮子和鮮蓮子哪個好
    蓮商會 蓮子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一種很好的滋補品。但是很多人都有疑問,蓮子的哪一種來源是好的?幹蓮子好還是新鮮蓮子好?吃的時候注意什麼?專家說蓮子,無論是新鮮的還是乾燥的,都有健脾安神的功效。不同之處在於,新鮮蓮子性平涼,能安心解渴,於虛煩、心悸、失眠。
  • 「蓮子產業發展研討會」在武昌區創新發展和人才服務基地舉辦
    本網訊,12月29日,武昌區創新發展和人才服務基地舉辦了我省「蓮子產業發展研討會」,來自蓮子種植合作社、雲服務企業、電商平臺、餐飲龍頭企業等蓮子產業鏈上下遊的專家學者,匯聚武昌V+合伙人大廈,就我省蓮子產業發展的現狀、瓶頸、對策、方向和展望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討論,大家獻計獻策,紛紛表示要將蓮子產業與文化旅遊結合,做大做強我省蓮子產業生態鏈。
  • 福建:建寧縣探索出利用蓮子殼生產銀耳菌袋基料新技術
    近日,在福建信龍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菌袋生產車間。公司探索出用蓮子殼生產銀耳菌袋基料新技術。並且這項技術已經申請國家專利。這種銀耳栽培技術不僅節約成本,而且還能實現菌袋的循環利用。    一直以來,建寧縣菇農都是用木屑生產銀耳菌袋,但由於木屑成本高,公司成立後,就一直在尋找木屑替代品。雖然嘗試過用棉子殼,但生產出來的銀耳含有有害成分,不能出口。
  • 福建三鋼:集團發展與福建的生態建設始終融為一體
    中新網福建新聞1月24日電 (林玲)「企業要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必須要有正確的戰略來指引。對此,我們深有體會。」 日前,福建三鋼董事長黎立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所謂全流程降成本,是指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挖掘生產工序和非生產工序的降成本潛力,實現全員、全要素、全過程的成本管控,確保三鋼在國內鋼企中保持較強的成本競爭優勢。
  • 福建進入「生產、生活、生態」並重發展的新時期
    新華網福州11月16日電(記者來建強)地區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萬元、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2.96%,三組代表性數據表明,福建正進入「生產、生活、生態」並重發展的新時期。
  • 愛仕達陳合林:堅持用智能炊電生態家居與智能製造「兩條腿」走路
    財經記者 李凱無論是關注健康的鈦複合材料炊具、油你控炒鍋、陶瓷不粘保溫杯、陶瓷煲,還是IH旋風家族系列電飯煲、真空保溫電水壺等智能炊電產品,如今,這些產品製造都離不開機器人去製造生產了,作為民族品牌的驕傲,愛仕達在2016年收購了錢江機器人以後,跳出傳統炊具製造的邊界,朝著智能炊電生態家居和智能製造邁出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