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修身之術:靜心養性,保持一顆寧靜的心

2020-12-21 陳浩帶你話職場

本文我的原創書籍《曾國藩智慧全集之曾國藩的修身之術》之文章:靜心養性,保持一顆寧靜的心

【曾氏名言】

唯心到靜極時,所謂未發之中,寂然不動之體,皆竟未體驗出真靜來。意者,只是閉藏之極,逗出一點生意來,如冬至之陽動之時。

譯文:

只有心靜到極點時,身體才能寂然不動。所謂沒有絲毫雜念,但這畢竟未體驗出真正的「靜」境來。

真正的「靜」是在封閉潛伏到極點時,逗引出一點生動的意念來。就像冬至那一天,陰氣殆盡,陽氣初動,此時根正本固,才可以作為一切。

孔子說:「仁者靜。」

老子說:「致虛靜,守靜篤。」

靜不僅是哲學概念,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一種修身養性的方法,一種為人處世之道。「靜」之一字,蘊含奧妙無窮的人生真諦和成功謀略。儒道釋三家都強調一個「靜」字。儒家講求修身、立志、治學皆以靜為本:道家講求「平和衝淡」;釋家禪宗講求靜坐以靜心。由此可見「靜」字功夫的要緊。「靜」乃是人生最高境界。

曾國藩認為,人的精神若無法安靜,那麼他的心也都是散的、亂的、對事情無法看清,做事也不會用勁全力,甚至連自己的身體也不知道怎麼保養。

他認為,保持心情舒暢的最好方式就是要一顆平常心、一顆淡泊名利之心。平常心談捨得很容易,但一旦身居高位、手握大權還能做到「淡泊」二字實在很難。何況曾國藩身居高位,政務、軍務纏身。他能夠踐行的就是不斷提醒自己,以古人胸懷開闊者為學習榜樣,讀他們的詩作文章,體會他們寬廣的胸襟。他還懂得去尋樂、求樂:他寫詩、練習書法,通過這種方式來調節自己的心理。

除此之外,曾國藩還將這種體會訴諸筆端。後人讀他的詩文,其中有自有一股雄輝之氣與淡定的情懷,但細細品味,又有一種閒談雅致。

他的文章風格也體現了他的辦事風格。他每日需要批閱的文件、書信很多,但寫出的東西非常認真、仔細、幽默,而且耐人回味。

寧靜就是心情平靜沉著。日常生活中能處處保持平靜的心態,不但可以澄明心境,把握身體氣血運動的全面平衡,以達到養心健身的功效,而且還能讓人全面仔細的考慮問題,有助於處理好周圍的一切事情。因此,保持內心的寧靜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天,一個工人在倉庫搬運貨物時一不小心把手錶弄丟了,到處都找不到。後來同伴也加入了尋找的行列。大夥都翻箱倒櫃,仍然一無所獲,無奈只好沮喪地回去吃午飯。這時候,有個小男孩偷偷溜進倉庫裡,沒費多少力氣和時間就把手錶找到了。人們詫異地問他是怎麼找到的。小孩回答道:「我只躺在地上,保持安靜,一會兒就聽到鐘錶的滴答聲。我是通過這個方式找到手錶的」。

偌大一個倉庫,想要找到一個手錶並不容易。但是那麼多人沒有想到,而一個小孩卻想到了;那麼多人費了很大的勁兒,沒有尋找到手錶,而一個小孩沒費多少力氣輕易地找到了。從這個小小的故事中,我們可以起得到一個啟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氣、勇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點靜氣,整天浮躁不安,是成不了什麼大事的。

因此,保持內心世界的寧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一個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遠,都是自己的思維閃爍出智慧的光輝,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透徹、更完整。

有了司馬遷忍辱負重,才有了汪洋的華章;有了董仲舒孜孜求學,「三年不窺園」的靜氣,才會有真正的學問。

保持內心的寧靜就是要給自己增加一些學者的睿智。當人類越來越享受充裕的物質生活的時候,卻乾枯了增加的靈性。越來越快的工作節奏,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將人的自我逼向了角落。

保持內心的寧靜就是要遠離喧囂,進入一個寬鬆、和諧的世界。這個世界非常的閒適,是一把藤椅,一本閒書,一杯濃茶的閒適。或握卷在手,挑燈閱讀,摒棄雜念,聆聽心的吟詠,或斟酌文字,揮灑心跡,透過字裡行間,在寧靜淡泊的心境中書寫人生感悟。不為紛繁所擾,不為世俗所侵,讓寧靜的心靈滋潤平凡的生活。

寧靜是我們成熟的標誌,也是我們修養程度的展現。保持內心的寧靜,才會用心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博大與人生的深邃,才能真正地與心相對視,才能像找手錶的男孩一樣聽到來自生活中的「滴答聲」。擁有寧靜,才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寧靜的人生就是在沉默中奮進。

阿林是一家軟體公司的項目經理,已經好幾年沒有在一線工作了,現在主要從事管理工作。

一天,總經理把他叫到辦公室,告訴他,外地有一個非常緊急的項目,需要一位經驗豐富的開發人員去駐地開發。雖然他沒有在一線工作好幾年了,但他又有豐富的經驗,並且這幾年也經手了許多項目,公司最終決定派他前去。

剛到那兒的第一天,阿林就基本熟悉了大概情況啊。阿林想儘快完成工作後回公司。而且公司的其他同事都是三周左右就完成一個項目,自己是老員工,怎麼也得比他們強!他給自己定了兩周的期限。可是他由於很長時間沒有開發軟體了,前兩天的工作基本上沒什麼進展。他認為自己比別人「強」,應該會做得更好,但是越是急越亂,連基本的都沒有完成。下午收工,他沒有回賓館,而是一個人在街上去散心,同時,好好反思一下自己這兩天的工作為什麼沒有做好。

「人生路途時常不如意,請用平常心,起落好壞依舊是自己……"突然,阿林聽到音響裡傳來的歌聲."平常心"這三個字映入了他的腦海.是啊,平常心!阿林找到了這兩天工作沒進展的癥結所在了。他一直以為自己比別人強,所以就急於表現自己,做事情太急躁,反而沒進展。其實不論是工作,還是做別的事情,都要有一顆平常心。不管以前有多大的成就,在開始一項新的工作時,都要把自己」清零「,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擁有了平常心的阿林兩周就把工作做好了。客戶非常滿意。他回到公司後也受到了總經理的嘉獎。

正如古雲所云」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管我們身在何種環境,承受什麼樣的壓力,只要以平常心面對,就能夠輕鬆地走向成功。

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從事何種工作,無論身處什麼位置,遇到的問題可能不同,但所面臨的壓力其實是一樣的。在漫長的工作生涯中,不分晝夜的加班,遇到困難、獲得褒獎、遭遇委屈,甚至是挫折連連,都是我們要經歷的事情。所以,我們應當努力學會且必須學會去適應環境,而不是怨天尤人、沾沾自喜,抑或是垂頭喪氣。我們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到寵辱不驚、去留隨意,坦然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相關焦點

  • 曾國藩的修身之術:淡泊名利,擁有超然物外的豁達心境
    本人原創書籍《曾國藩智慧全集之曾國藩的修身之術》之文章:淡泊名利,擁有超然物外的豁達心境本人發表的著作《曾國藩智慧全集》【曾氏名言】此心多少快樂!譯文:淡泊兩個字是最好的,淡,就是恬淡:泊,就是安泊。恬淡安泊,沒有其他的妄念,這樣的心該是多快樂啊。曾國藩是一個飽讀詩書的人,對於歷史上因為過於汲汲於名利而喪身敗家的先例十分熟悉,並且時時引以為戒。
  • 曾國藩:修身四個獨門心法,你學會了嗎
    曾國藩能有如此成就,與他長期以來堅持自律,堅持修身養性的習慣息息相關,與他修煉修身四個獨門心法緊密相連。1.慎獨則心泰。曾國藩說,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獨特的思想、言語、行為,保持慎獨,就能在處世時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氣和。曾國藩說,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在修身養性上,慎獨是個人修為的最高境界。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對天地質鬼神。慎獨,則是人生的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是修身的第一要務。《論語》裡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品悟曾國藩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勤儉持家也是曾國藩對待家庭的準則,雖官位至上,但不敢驕奢淫逸,身體力行,節儉持家,不沾染官宦貴族之氣,認為這樣才能保持家族長久不衰。治國是指治理諸侯國,平天下是指使天下黎民百姓安居樂意,但是現代我們可以把它合併說來。曾國藩以耐煩作為從政的第一要義。
  • 曾國藩:修身有四條要則,指引人生大方向
    曾國藩的四條修身要則同治九年(1870年)九月二十二日晚,曾國藩在天津寓所寫下如下一段日記:是日細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約有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誠則神欽……四者之功夫果至
  • 人生修行:修心學王陽明,修身學曾國藩
    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閒,不能堅守初心,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瀟灑自在。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即在於面對任何事都不急不躁,保持內心寧靜。10、心是快樂的根保持一顆快樂的心很難,人生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生病、降職、失戀、失業等等。世人多認為快樂與否在於外境,王陽明則告訴我們快樂只在一心,一切還要落回到自心修養。心的修養越深,受外境影響的程度就越小。
  • 曾國藩的「士大夫之學」
    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於關係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
  • 曾國藩識人術:6個細節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一看一個準
    做事能屈能伸,會彎腰低頭的人,往往心有溝壑曾國藩說:少年不可怕醜,須有狂者進取之趣。意思是,年輕人別人太在乎你的面子,沒有資本和能力,你什麼也不是。低頭彎腰並不一定是懦弱的表現,在需要的時候應該懂得彎腰低頭。
  • 曾國藩識人術:飯桌上有這一行為的人,往往人品不好,不可深交
    晚清名臣曾國藩為後世留下很多寶貴的「財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挺經》、《家書》、《家訓》這三部,尤其是《挺經》,它教會我們如何辨別小人,在官場和職場中保護自己等等。而曾國藩自己之所以能從一個普通耕讀之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朝廷重臣,這和他懂得識人有著很大的關係。
  • 讀懂曾國藩的治學有術,治學讀書需發奮自立,增長學識需身體力行
    道光22年,曾國藩寫了一封家書《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闡述了自己的治學觀點,治學讀書需發奮自立,增長學識需身體力行!古人講究治學有術,《小戴禮記、小宋禮記》有這樣的論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為什麼說諸葛亮是大聖人,曾國藩只是半個聖人?看看兩人的臨終書
    有這麼兩份臨終書,都為《誡子書》,一份出自諸葛亮之手,一份出自曾國藩之手。從這兩份《誡子書》入手,便可窺見兩位歷史人物的人生格局。不得不說,諸葛亮的人生格局,確實非曾國藩所能有。怪不得歷史上關於三個半聖人的說法,諸葛亮居於聖人地位,而曾國藩只能算半個聖人。不過,曾國藩這半個聖人,如今看來,也很了不起了。
  • 曾國藩:古人修身要義,有成效的大約是這4個方面,你做到了嗎?
    因此,應該從曾國藩的晚年悔恨當中,汲取良言,幫助自己修身。曾國藩說:「細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約有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誠則神欽。」今天我們就從這四個方面,來解讀怎樣才算內聖:1、慎獨則心泰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
  • 曾國荃勸曾國藩稱帝,曾國藩幾句話讓他啞口無言,難怪到死是臣子
    這是曾國藩一生之中面臨最大的抉擇,關乎他在歷史上留下的是「美名」還是「罵名」。然而,曾國藩的部下長篇大論說了一通,曾國藩卻還是沒有被說動。他冷靜地坐在桌案前,寫下了這樣一副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如。」
  • 曾國藩識人術:「心術不正」的人,身上有三個特徵,儘量遠離
    曾國藩說:擇友乃人生第一要義。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人生在世,要借他人的力量成就自己的事業。除了要交高人,還要學會遠離那些拉低你層次、消耗你能量的損友,要敬而遠之曾國藩識人術說: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這3點就可以了。如何辨別君子與小人?
  • 曾國藩識人面相術4-文人氣質
    【譯釋】要看清一個普通人,須先看其形骸,而觀「文人之相」就必須先觀察他的「神骨」。所以本書「開門山」,把「神骨」問題作為第一篇。曾國藩對讀書人極度推崇,特意將「文人」與其他人員如工、農、兵、商區別開來,明確提出「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
  • 曾國藩:人生過40歲還沒起色,謹記3字真言,遲早時來運轉
    一是「謹」字曾國藩在給弟弟曾國荃的家書中這樣寫到:「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靜下心來,多思考,等到有五六分的把握時,再行動。這樣一來,事情的成功機率就會大很多。二是「敬」字曾國藩年輕時非常「輕浮」,對別人的態度很隨意,所以經常得罪人。後來,自己反思後決定改掉這一陋習。他在臨終前還告誡自己的孩子:「主敬則身強。」意思是,對所有的人和事,都要懷有敬畏之心,有了這樣的心性,身體才能強健。
  • 聖人兩個半,為什麼曾國藩只能算半個?
    1先說立德四書五經中的《禮記·大學》提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也是一生所應該追求的人生目標,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曾國藩:不懂得修心,談什麼成功?修心四法拿走不謝
    但是,如此功名顯赫之人,卻出生於平常人家,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在晚清王朝的政壇上叱吒風雲,最終影響了晚清政局,以至於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名垂青史,究竟是怎樣堅毅的品質致使其獲得如此顯赫功名?其實這與曾國藩的養心功夫關係密不可分,養出了強大的心,才能成就不世的功業。
  • 曾國藩:不忮不求,克勤克儉
    去年由海船送來之書籍、木器等過於繁重,斷不可全行帶回,須細心分別去留。可送者分送,可毀者焚毀,其必不可棄者,乃行帶歸,毋貪瑣物而花途費。其在保定自製之木器全行分送。沿途謝絕一切,概不收禮,但水陸略求兵勇護送而已。」這一段,曾國藩對自己的身後事進行了一些交待。從中不難看出,曾國藩自己清廉一生,對自己的後事交待得也很清楚,要求兒女們「沿途謝絕一切,概不收禮。」
  • 曾國藩識人智慧:有些人看似低調,實則是人中龍鳳,有這3個特徵
    關於曾國藩,有這麼一句俗語:曾國藩會識人,左宗棠會打仗。這話說得實在在理。曾國藩的一生就是典型的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薦保舉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總督巡撫者就多達40餘人,比如說李鴻章、彭玉麟、郭嵩燾、左宗棠、羅澤南、丁日昌、劉銘傳等等。
  • 讀書筆記:曾仕強《曾國藩的識人用人之道》
    曾仕強教授以六大講題為核心, 並輔以易經,開展他對曾國藩在識人、用人之道的觀察,所以不僅由故事中了解曾國藩一生,更可從易經卦象中了解其為人處世之道,潛移默化中,也可吸收易經知識。本書深入淺出,以生動故事,說明曾國藩一生傳奇經歷。清晰呈現曾國潘由平凡人蛻變為千古完人的進德修業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