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點知識 | 光明牛奶為什麼會輸給蒙牛、伊利?

2020-12-07 騰訊網

題圖:Mehrshad Rajabi / CC0

知友:汪惟(2500+ 贊同,便利店、美食、創業、烹飪話題的優秀回答者

在 2003 年光明選擇低溫奶戰略的時候,光明就註定競爭不過蒙牛和伊利了。

牛奶是傳統快消品,在快消品這個市場上,從來是只有第一第二吃肉,行業小玩家湯都喝不上。比如啤酒,經過了一輪一輪的收購兼併,國內只剩下百威、華潤和青島,大部分被兼併的中小玩家連牌子都沒剩下。

雖然大家都知道,高溫殺菌的利樂奶難喝、保久乳(臺灣叫法的利樂)不香不鮮,光明的「紙房子」好喝。

但常溫奶無敵的優勢就是皮實又便宜。

6 個月的保質期 4 個月以上的貨架期,不會有多少報廢。

常溫運輸保存,不需要冷鏈車

成本低售價低,每盒只要 2 塊錢。

這些特性非常適合我國當前粗糙的供應鏈,全國絕大部分渠道商管理水平之低,根本容不下保質期 7-21 天的低溫奶。

就是這些特性讓常溫奶順利的走進三四城市和五六線城鎮,甚至大部分村莊的零售貨架上也有伊利蒙牛的產品,適渠道者生存而已。

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廣告,蒙牛伊利投得起全國性的廣告。最近五年的電視節目,一大半都是蒙牛伊利冠名的,兩家公司堪稱廣告王。

酸酸乳、金典、特侖蘇、純甄、安慕希、穀粒多、舒化奶,哪個沒有冠名過?還會投更大規模的奧運會和世界盃廣告。

因為蒙牛伊利的市場大,他們把錢砸貼片廣告還收得回來。這種全國乃至全球規模的廣告,光明很難投的。

「每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這種廣告語只有蒙牛 / 伊利 / 新希望可以說,光明的低溫奶只能在華東喝喝。

把所有的渠道鋪滿,再大手筆的投廣告,就是快消公司的常規玩法。這種投放,不科學不精準也不分眾,但十分有效。廣告打的出去,利潤收得回來。

包括光明自己破局的爆款產品,也是一支常溫產品——「莫斯利安」。

2012 年光明推出莫斯利安向全國鋪貨,這是國內首款常溫酸奶,非常受歡迎,也是當年的超級爆款。次年光明財報就反映出了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大幅增長。

莫斯利安一個單品年銷售額突破 10 億,三年後,2015 年莫斯利安銷售超過 50 億。當時一直有說法莫斯利安要做成一支百億單品。

但是蒙牛伊利來了,帶著同樣的常溫酸奶純甄和安慕希來了。

後面的故事就很簡單了,蒙牛和伊利在他們最擅長的戰場擊敗了光明。常溫酸奶裡面的百億單品是安慕希,莫斯裡安變成了行業第三。

之前光明財報不好看,大家紛紛都說要救救光明,很大原因也是因為莫斯利安這款產品的衰退。

光明本來還是有兩個很好的出路。其一出路是做高端奶。

可這麼多年實際上也就只有「光明優倍」品牌還可以,更高端的「光明致優」既沒有品牌優勢,口感優勢也不夠明顯,恐怕一些外省市的朋友都沒有見過致優。

也沒有認真去做餐飲渠道。餐飲渠道其實是很認高端產品並且願意付出高價的,因為他們要做出「你在家做不出來的味道」,比如「一點點」奶茶就是味全最大的採購商之一。

但光明並沒有把餐飲渠道做好,現在高端咖啡館、高端奶茶店用的鮮牛奶,都是「朝日綠源」「明治」「味全」,或者就是澳奶。有少量一些用優倍,可我從來沒見過使用致優的。

還有個出路是做本地零售渠道商,因為牛奶的配送鏈路要求時效性和冷鏈,要求非常高,把這部分復用起來效果會很好。

光明也確實做了,但做得都不好。

比如「光明裡」便利店,缺乏店鋪開發能力也缺乏自有產品開發能力,店數很少目前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在上海便利店競爭極為激烈,便利店本來就是一個艱難的業務。

後來光明又做了 o2o 項目「光明菜園」,水果蔬菜的品質都極好,當然也是做一單虧一單。虧損是生鮮 o2o 行業普遍情況,但是光明不敢像每日優鮮一樣去燒錢拼估值。後來業務也無疾而終了。

其他的有時也能看到光明做的無人售貨機,最近也聽說光明要把所有的奶站做改造。光明也在很努力的探索出路吧。

差點忘了,乳製品還有一塊業務就是冰品,這個渠道會用很多奶。很多人對光明的感情也來自於冰激凌,鮮奶冰磚又便宜又好吃,之前也有過網友求光明漲價的新聞。

但仔細一想,光明冰品已經很多年沒有過有存在感新產品了,我印象裡至少十年裡沒有看見過光明冰品打過任何廣告。它們只是靜靜的躺在零售商的冰櫃裡,等待著別人的購買。

而蒙牛伊利的巧樂滋、隨變、甄稀、綠色心情,都是有自己專屬冰櫃,是可以直接和雀巢和路雪競爭的。(嘆口氣,明明可以做得很好)

結個尾吧。

但如果不進行大的改變,我認為光明未來大概率會退到一個地區性乳業品牌。

不過低溫奶還有一定的區域效應,光明的品牌會長久的生存在華東市場上,就像三元牛奶在北京一樣。

光明曾經是乳業第一股,光明也曾經創造了無數經典好產品,到現在光明的品質仍然在我心中是最佳的。

但如果你有注意,你會發現「先農村後城市,農村包圍城市;先低端再高端,低端支撐高端」的經營戰略在中國屢試不爽。

OPPO 是例子、美團是例子、 伊利蒙牛也是例子。

很多結局都是在一開始就寫好了的,其中再努力也很難改變這個結局。光明的產品從來沒有輸,光明只是輸在了當初選擇發展低溫奶的戰略上,輸在了一開始就做品質的路子上。

有點唏噓。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86 個回答:光明為什麼會輸給蒙牛、伊利?

相關焦點

  • 光明牛奶為什麼會輸給蒙牛、伊利?
    就是這些特性讓常溫奶順利的走進三四城市和五六線城鎮,甚至大部分村莊的零售貨架上也有伊利蒙牛的產品,適渠道者生存而已。 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廣告,蒙牛伊利投得起全國性的廣告。最近五年的電視節目,一大半都是蒙牛伊利冠名的,兩家公司堪稱廣告王。
  • 蒙牛伊利光明液態奶檢出三聚氰胺
    >蒙牛 6 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蒙牛早餐奶 250ml/盒 蒙牛 2008.07.26/x 2.57 蒙牛 7 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妙點 250ml/盒 蒙牛 20080728/W206 3.17 蒙牛 8 蒙牛乳業(北京)有限責任公司 木糖醇酸牛奶 2kg/瓶 蒙牛 20080806 3.52 蒙牛 9 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
  • 伊利蒙牛光明巴氏奶全線促銷 你會pick誰?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周子荑)隨著伊利、蒙牛、光明等幾大巨頭布局的加深,巴氏奶(低溫鮮奶)市場越來越熱鬧。近日,中國商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巴氏奶迎來了一波打折促銷的浪潮,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品牌幾乎全線「參戰」,他們為何在此時展開競爭?幾大龍頭的巴氏奶你又會pick(選擇)誰?
  • 在蒙牛和伊利的光芒下,光明的前途還光明嗎?
    在中國的牛奶品牌中,蒙牛和伊利的品牌名聲最響亮,兩家公司也總是被人做比較。其實,中國還有一個牛奶品牌很出名,那就是光明。可是,在蒙牛和伊利的光芒下,光明的前途看似不太光明了。光明乳業,在過去可以說前景光明。
  • 光明牛奶漲價尚未波及廈門 伊利蒙牛長富未跟漲
    昨日,廈門沃爾瑪超市採購負責人告訴記者,有聽說光明漲價的消息,但超市還不會調價。記者在超市看到,在售的光明牛奶只有鮮奶和酸奶,價格並沒有變化。該負責人告訴記者,超市所售的光明的產品比較少,就只有鮮奶和酸奶,而價格都是籤約定下來的,如果要調價也會重新籤約。  同時,記者昨日從廈門市區部分便利商店了解到,光明牛奶的價格也暫未調整。
  • 蒙牛、伊利、光明24批次液態奶檢出三聚氰胺
    其中,蒙牛、伊利、光明共24批次液態奶檢出三聚氰胺。國家質檢總局在發布這項檢查結果時稱,市場上絕大部分液態奶是安全的。  據悉,此次專項檢查重點抽查檢驗了產品市場佔有率達70%以上的蒙牛、伊利、光明、三元、雀巢等知名品牌企業生產的液態奶是否含有三聚氰胺。
  • 蒙牛伊利光明24批次液態奶檢出三聚氰胺
    其中,蒙牛、伊利、光明共24批次液態奶檢出三聚氰胺。國家質檢總局在發布這項檢查結果時稱,市場上絕大部分液態奶是安全的。  據悉,此次專項檢查重點抽查檢驗了產品市場佔有率達70%以上的蒙牛、伊利、光明、三元、雀巢等知名品牌企業生產的液態奶是否含有三聚氰胺。
  • 伊利、蒙牛、光明們:不同的出海路徑,相似的發展困境
    1992年,光明乳業的發展戰略為「以市場為導向,創國內一流,與國際接軌,外引內聯,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2010年,伊利宣布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健康食品集團」和「全球最值得信賴的健康食品提供者。」蒙牛則是希望能「打造世界品質,鑄造世界品牌。」
  • 伊利、蒙牛、光明、旺仔牛奶……都開起了線下實體店
    04 南小貝蒙牛第一家線下實體飲品店牛奶飲品與茶飲店本是同根生,一個屬於零售業,一個屬於餐飲業,如今餐飲與零售的界限逐漸被打破,許多牛奶品牌也開始打起了茶飲的主意,南小貝與眾不同的一點是,大多數乳業走向線下開始會先採用聯名、快閃、或蹭大品牌開店中店的形式,而像蒙牛這樣以直營形式跨界尚屬少見,南小貝也幾乎沒有宣傳推廣。值得一提的是,南小貝的地址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珠江路,隔壁就是瑞幸。能不能留住因獵奇而來排隊的消費者,是否能持久經營,筆者打一個問號。
  • 國產牛奶不如進口牛奶?看看蒙牛伊利的蛋白質含量就知道了!
    七月初,一篇《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狀,媒體不敢說,那就我來說》的自媒體文章在全網引起軒然大波,同時也讓消費者對國產牛奶產生了質疑。但國產牛奶真的就不好嗎?其實只要我們冷靜下來去查詢國產牛奶品牌的一些參數指標,我們會發現國產牛奶真沒那麼差,國產牛奶在關鍵環節的營養指標上,沒有落後於發達國家,甚至很多指標還優於歐美國家的指標。
  • 為什麼伊利牛奶和蒙牛牛奶味道會有差別呢?看完算是漲見識了
    為什麼伊利牛奶和蒙牛牛奶味道會有差別?看完算是漲見識了每家的產品雖然名字一樣,都是牛奶,味道不一樣,有人就尋思,是不是哪家的摻和啥東西了?先不說伊利和蒙牛的差別,就說說伊利自己家的產品,金典牛奶和純牛奶的的味道都是不一樣的,牛都是伊利的牛,為什麼產出來的東西不是一個味呢?金典就是逼格高,對牛的管理把控更嚴格一些,吃的飼料必須是非轉基因草料,玉米的生長過程是不可以用化肥的,牛生病了也不會打抗生素,營養價值比普通的牛奶高出10%。從這幾點就看出牛奶為什麼味道不一樣了吧。
  • 中國「鮮奶大王」,份額超過蒙牛、伊利,每年還從海外賺回40億
    而提起中國乳製品企業,就繞不開伊利、蒙牛,論知名度,無論線上還是線下,他們二位都無疑是曝光度最高的,可能中國每一個喝牛奶的人都知道;論經營業績,2018年伊利營收近800億,蒙牛營收近700億,是中國僅有的兩家銷售收入過500億的乳企;論身價,伊利市值1800億,蒙牛1000億,在上市乳企中可以說是一騎絕塵。
  • 李子園甜牛奶衝擊A股:如何在伊利蒙牛鐵蹄下求生?
    20多年來,李子園食品憑一款甜牛奶產品做大規模,也讓公司在市場上屢屢受挫。這次募投項目明顯指向改善產品單一、銷售過於集中的老問題。 公司偏居浙江金華小城,市場指向全國,它如何躲過伊利、蒙牛和光明等對手的鐵蹄? 怎麼在伊利蒙牛的鐵蹄下求生?
  • 中國酸奶銷量首超牛奶 懂營銷的伊利蒙牛甩開光明暫時跑在最前鋒
    中國酸奶銷量首超牛奶 懂營銷的伊利蒙牛甩開光明暫時跑在最前鋒  Evelyn Zhang • 2017-09-25 10:07:49 來源:前瞻網 E2252G0
  • 光明、三元和新希望把持的低溫奶賽道,伊利蒙牛就是擠不進去?
    文/Kinki來源/熔財經談及中國牛奶,兩家乳業品牌的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那就是伊利和蒙牛。兩家企業均從90年代開始起家,兩者「相愛相殺」20餘年,如今都已是千億市值的企業了。目前,中國常溫奶市場當中,「蒙伊」兩企加起來的市場份額達45%之多,其餘46%是各區域的地產奶品牌,剩下的10%,由光明、君樂寶和新希望三家乳業集團瓜分。
  • 「乳業江湖」戰火升級:蒙牛伊利南下殺進鮮奶市場,光明衛崗接招應戰
    但在2002年,光明乳業的營收高達50.2億元,液態奶和酸奶的市場佔有率更是全國第一,超過伊利的40.1億元,而蒙牛不過4.6億元。於是,憑藉常溫奶全國配送的優勢,輔以鋪天蓋地的營銷,伊利和蒙牛迅速佔據了全國市場。 等到光明反應過來,也開始嘗試做起常溫奶時,早已被擠下神壇,堪堪落得一個老三的位置。 與此同時,南方的消費升級比北方來的更快。除了伊利和蒙牛,許多國際品牌的湧入也讓這些城市型乳企輾轉應戰應接不暇。
  • 百年老品牌,曾是乳製品行業冠軍,如今卻只能排在伊利和蒙牛之後
    牛奶就是大家公認的營養價值較高的飲品,成為了人們生活中補充營養的重要產品,而乳製品企業也隨著人們需求的增加,開始不斷的崛起壯大。如今市面上,銷量較好的乳製品品牌主要有兩個:蒙牛和伊利。但實際上,除了蒙牛和伊利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乳製品品牌,更早的出現在市面上,曾經是整個行業的龍頭老大。
  • 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二十年蒙牛伊利鬥爭史
    當時伊利的最大對手是光明乳業,小小的蒙牛,還撼動不了伊利。而蒙牛為了宣傳自己,想出了一招「借力打力」:它打出了「向伊利學習,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的廣告牌。這招看似向伊利認慫,實際上卻是一著妙棋。他利用了老百姓平日只關注第一,無人關注第二的心態,讓消費者借伊利知道了蒙牛。
  • 伊利、蒙牛闖入羊奶賽道,誰是下一個「莫斯利安」?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光明乳業僅用了2年就實現了60億營收。在這一良好形勢下,2015年,光明乳業便提出常溫酸奶-莫斯利安「百億單品」的目標。  但最終的結果,卻出乎意料。光明乳業2016年、2017年財報中根本沒有莫斯利安的「隻字片語」。而光明乳業提出的常溫酸奶「百億單品」的願景,也確實實現了。  確切地說,是被伊利、蒙牛取而代之。
  • 蒙牛、伊利、三元、光明牛奶到底如何?德國測試結果告訴您真相
    11個樣品可分為2組:    4家中國製造商和1家國際製造商在中國生產的5款常溫奶:    • 蒙牛純牛奶    • 伊利純牛奶    • 三元純牛奶(全脂滅菌乳)    • 光明純牛奶(滅菌乳)    • 雀巢全脂牛奶    6款從德國進口的常溫奶:    • 歐德堡(Oldenbur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