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怎少得了這款美味 國宴大師進人大,排隊者繞食堂一圈

2020-12-21 北晚新視覺網

2018年4月3日訊,清明時節,如能享用一枚青團,一品那來自江南、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體味最新鮮的薺菜帶給舌尖的爽口,那是何等的愜意。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就有這樣的口福。這種最應季的美食禮盒最近出現在學校食堂裡,禮盒由三種口味組成,分別起了優雅的名字,連起來是:「此心牽絆」,「千裡薺」「相思」。這一美食很快被人大師生乃至校友瘋搶。

不知從何時起,美食已經成為了人民大學的一張「網紅」招牌,學校食堂裡的菜品花樣繁多,還有國宴名廚掌勺,由學生代表監督把關,加上後勤經理、食堂主任親自上陣,在新媒體上為美食「帶鹽」。對於在校生而言,學校食堂裡的美食已經成為大學時代的一份青春回憶。

美味青團一天能賣出2000多個

3月27日中午12點,人大北區食堂「江南風味小吃」的兩個窗口前已經排起了近10米的長隊。雖然這裡也售賣小籠包、燒麥等小吃,但很多學生是衝著最新鮮的青團而來。記者注意到,青團的價格並不貴,如肉鬆蛋黃餡兒的5元一個,松仁豆沙餡兒4元一個,「肉鬆蛋黃青團是將鹹蛋黃一個個剝出來,揉碎,加入肉鬆香油豬油,再揉成蛋黃的形狀加入青團;松仁豆沙青團用的也是上好的松子仁兒和豆沙。」人大北區食堂主任王祚榮介紹。在記者停留的不到5分鐘的時間裡,兩個窗口就賣出了30多個青團,幾乎人手一個。

採訪中,兩位女生火急火燎地衝進食堂,「我們都是一下課就從教學樓衝過來的,北區食堂離得遠,就怕青團賣完了!」一位女生說,她是江蘇人,剛上大學時父母還擔心她不適應北方的飲食,「我拍了照片給媽看,告訴她這裡連青團都有,挺好!」王祚榮告訴記者,今年的青團非常受寵,最高峰時食堂一天就能賣出2000多個。

其實,像青團這樣的「網紅」小吃在人大食堂還有許多,西區食堂一個月前試推「老北京風味」小吃,就吸引了大量師生,其中玫瑰餅僅一小時就基本賣光;此外東區食堂推出了16.8元一份的「精品烤鴨套餐」,學生不必花大價錢也能嘗到北京烤鴨的酥脆細嫩,許多周邊上班的白領都慕名趕來體驗。

把國宴大師請進學校食堂

北京飯店譚家菜主廚、中糧集團總廚師長、人民大會堂餐廳處國宴大師……這些頂級名廚掌勺的大餐或許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機會一品,但人民大學的師生從去年開始就可以享受名廚的手藝,這得益於後勤集團推出的「客廚RUC」活動,該活動通過邀請校外廚師團隊,推進風味菜品研發和交流,創新校園美食文化,使之更加「平易、親切」,切實讓人大師生「吃好」。

學生購買青團

從去年9月20日起,人大在秋季學期就舉辦了10期活動,邀請到北京民族飯店高級烹飪技師滿銅德、江陰永豐源大酒店大世界基尼斯湯包製作團隊、北京飯店譚家菜主廚蔡香順、中糧集團總廚師長王中偉、人民大會堂餐廳處國宴大師王聖奎等一批名廚進校,為全校師生烹飪美食。「雖然名廚掌勺,但菜品還是基本夥食價格,比如國宴大師王聖奎熬了一夜湯做出的獅子頭,我們還是賣五塊錢一個,排隊的師生幾乎繞著餐廳甩了一圈兒,場面非常火爆。」後勤集團總經理宋大我對記者說。

校外大廚的加入不僅給師生帶來美味,也通過「傳幫帶」提升了校內廚師的手藝。不僅如此,人大食堂還專門請了學生來給菜品「挑刺兒」,他們組成了「食堂鐵粉團」。記者了解到,學生「鐵粉」 可以深度參與食堂菜品推介和菜餚品鑑環節,後勤集團還會不定期面向「鐵粉」舉辦烹飪工藝講座並進行菜餚製作現場演示,「我們會很耐心地聽取他們的建議,改進我們的菜品口感,讓學生們吃得滿意。」王祚榮說。

大數據助力月開發30多種新菜

3月27日,人大後勤集團首次推出了「青團禮盒套裝」,一套涵蓋薺菜、肉鬆蛋黃、松仁豆沙三種餡兒共12枚青團,很快被人大師生乃至校友瘋搶。記者者注意到,每一盒青團都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薺菜的叫「千裡薺」,肉鬆蛋黃的叫「此心牽絆」,松仁豆沙的叫「相思」,連起來讀便是文藝氣息十足的一句:此心牽絆,千裡薺相思。「每個名字都有含義,如薺菜來自千裡外的南方,豆沙用的是有相思寓意的紅豆,此心牽絆則用來形容『蛋黃被細密的肉鬆包裹』。」宋大我對記者解釋道。

面向具有「文藝、個性」標籤的90後、95後的大學生,打造「網紅」美食,不僅要有真材實料,還要有精美的設計和包裝,這樣才能牢牢吸引住他們的眼睛和胃口。於是藝術學院的學生加入了對美食的包裝設計,新聞學院的學生擔綱了美食的新媒體宣傳,就有了「曉楓未赤栆先紅」的月餅;有了「金榜題名」的年貨套裝,還有如今的「此心牽絆,千裡薺相思」,用宋大我的話來說,這是「加載了文化表達,引發情感的共鳴」。

此外,食堂還會對菜譜進行問卷調查,由統計學院的師生進行大數據處理,篩選出最有用的信息,充分掌握學生到底愛吃什麼、討厭什麼,用來不斷完善菜品,僅最近一個月各食堂就創新了30多種菜品。東臺魚湯麵、手抓羊肉飯等等,都是近來陸續推出的爆款,「來自大江南北的師生,都能在我們的食堂找到最喜歡的那一口。」餐飲管理部部長張雅鶴說。

美食成了另一種青春的印記

在人民大學待了七年的文學院研究生小梁自嘲已經是人大的「老人」,她說一想到今年夏天就要離開學校,就特別捨不得。捨不得人大的美景,更捨不得人大的美食。

七年來,小梁感受到了食堂美食的不斷發展,「新花樣」層出不窮。「大一大二那會兒,學校的創意小吃比較少,我們一般就只去普通餐廳打菜。」小梁說,不少人厭倦了食堂的菜,就會選擇外賣,雖然不一定健康,但至少品種豐富。這幾年,學校食堂的美食明顯多了,甚至還形成了競爭的氛圍,「比如說在北區食堂推出南方口味的青團後,西區就推出了地道老北京小吃。」小梁說,中區食堂二層的「網紅」小吃拉麵甚至改變了她的飲食習慣,「我是廣東人,來北京之前從來沒吃過拉麵。但是吃過學校食堂的拉麵後,我就有點『欲罷不能』了,每周至少要吃三四次才行。」她笑道,現在宿舍裡已經很少有同學點外賣了。

「我想等我畢業工作後,一想起母校,肯定會首先想到學校食堂的美食。」小梁說,一些已經畢業的師兄師姐還會給她轉發一些學校的美食連結,這些美食已經成為一條他們連接母校的紐帶。採訪中,一位文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對記者感慨,他們管在學校食堂吃的飯叫做「青春飯」,意思是等到畢業了,告別青春,就很難吃到這些美食了,「很懷念這些美食,因為裡面包含著青春的記憶,包含著年少時的味道。」

「網紅」美食背後的總策劃

讓「青春飯」回味無窮,離不開人大的兩位「網紅」——宋大我和王祚榮。作為學校食堂「網紅」美食的總策劃,宋大我說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把老師和同學們當成我們的家人,給家人掌勺,肯定是每天都想法設法變著花樣做的。」他說。

宋大我也是學校新媒體上的紅人,在微博、微信上他都不遺餘力地推薦學校食堂的美食,還開闢了「跟著宋老師吃食堂」的主題專欄,每一道「網紅」菜他都會親自把關,「雖然我的身軀已經很『龐大』了,但合不合師生的胃口,我還是要親口試試。」他對記者笑道。

王祚榮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微博主任」,因為他經常在微博上和學生互動。民以食為天,在他眼裡,學生的飯菜就是他們的天。從人大中區食堂主任到如今的北區食堂主任,每天到了飯點,他一定會出現在食堂裡學生最多的幾個檔口,站在學生身後,隨時聽意見。在微博上,他和學生頻頻互動。就在記者發稿前,他還在微博上為學生預告:「春天的味道除了青團,還有香椿。即日起,北區食堂一層基本大夥窗口開始供應香椿炒雞蛋。」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張航 實習生 何溪 文並圖

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民大學網紅「青團」哪個食堂有賣 人大美食推薦
    清明時節,如能享用一枚青團,一品那來自江南、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體味最新鮮的薺菜帶給舌尖的爽口,那是何等的愜意。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就有這樣的口福。這種最應季的美食禮盒最近出現在學校食堂裡,禮盒由三種口味組成,分別起了優雅的名字,連起來是:「此心牽絆」,「千裡薺」「相思」。這一美食很快被人大師生乃至校友瘋搶。
  • [北京晚報]國宴名廚來掌勺 爆款美食成「網紅」 :人民大學的「青團...
    這種最應季的美食禮盒最近出現在學校食堂裡,禮盒由三種口味組成,分別起了優雅的名字,連起來是:「此心牽絆」,「千裡薺」「相思」。這一美食很快被人大師生乃至校友瘋搶。把國宴大師請進學校食堂 北京飯店譚家菜主廚、中糧集團總廚師長、人民大會堂餐廳處國宴大師……這些頂級名廚掌勺的大餐或許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機會一品,但人民大學的師生從去年開始就可以享受名廚的手藝,這得益於後勤集團推出的「客廚RUC」活動,該活動通過邀請校外廚師團隊,推進風味菜品研發和交流,創新校園美食文化,使之更加「平易、親切」,切實讓人大師生
  • 國宴名廚來掌勺 人民大學網紅「青團」別有味道
    清明時節,如能享用一枚青團,一品那來自江南、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體味最新鮮的薺菜帶給舌尖的爽口,那是何等的愜意。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就有這樣的口福。這種最應季的美食禮盒最近出現在學校食堂裡,禮盒由三種口味組成,分別起了優雅的名字,連起來是:「此心牽絆」,「千裡薺」「相思」。這一美食很快被人大師生乃至校友瘋搶。  不知從何時起,美食已經成為了人民大學的一張「網紅」招牌,學校食堂裡的菜品花樣繁多,還有國宴名廚掌勺,由學生代表監督把關,加上後勤經理、食堂主任親自上陣,在新媒體上為美食「代言」。
  • 人大食堂的「爆款網紅菜」
    王祚榮帶著食堂的大師傅反覆研究了好幾輪,去年清明節前,北區食堂一樓推出了這種江浙風味的小吃,大賣20多天。因為全部是現場包、現場蒸,排隊等候的學生常常要從窗口站到食堂的大門口。目前,這款「網紅青團」有兩種餡兒:蛋黃肉鬆和松仁豆沙。為了保證品質,王祚榮和師傅們沒有選市場裡真空包裝的蛋黃,而是從鹹鴨蛋裡現場掏蛋黃;為了調劑豆沙的膩,他們在其中加了金桔碎和松子,調配出一股酸酸甜甜的香味兒。
  • 清明時節與清明政治 中國精神抖擻向著美好未來
    還有一句話,在清明也會繞於心頭,揮之不去—「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應了杜牧詩句,這每年4月初的幾天裡,我們杭州的天氣,總是細雨綿綿,在勃然的春意中,倒讓人平添些許惆悵……  在清明時節,我也總會想到這幾個字:清明政治。  乍一看來,似乎這清明政治和清明沒有什麼瓜葛。
  • 在浙江開化,清明時節,開化人要吃清明粿!
    清明寄託的是淡淡的哀思,懷念的是濃濃的親情。清明是煙,裡面飄蕩著無盡的思念,清明是船,上面滿載著不斷的掛念。清明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時節正是人間四月天,各式食材爭先鬥豔。在浙江衢州開化,追思懷遠過後,開化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習俗——吃清明粿。清明時節,開化人都要做清明粿。而在外的孩子們,每到清明節便分外想念家鄉的清明粿。最好吃的清明粿,是媽媽做的清明粿。
  • 人大食堂的「爆款網紅菜」 讓味蕾的記憶上升到文化表達層面
    因為全部是現場包、現場蒸,排隊等候的學生常常要從窗口站到食堂的大門口。目前,這款「網紅青團」有兩種餡兒:蛋黃肉鬆和松仁豆沙。為了保證品質,王祚榮和師傅們沒有選市場裡真空包裝的蛋黃,而是從鹹鴨蛋裡現場掏蛋黃;為了調劑豆沙的膩,他們在其中加了金桔碎和松子,調配出一股酸酸甜甜的香味兒。
  • 清明萬物鮮 時節好味道
    田間與河裡的食材,在清明節氣前後煥發最鮮美的姿態,那滋味叫人魂牽夢繞,真真清明時節好味道。春筍:最惹味吃法屬香煎清明恰是春筍好時節。正所謂「嘗鮮無不道春筍」,從化山裡、惠州南崑山上的春筍正陸續上市。此時的春筍在細嚼慢咽之間可嘗出清香和甘醇來,嫩而無渣且帶甜。
  • 人間至美四月天,怎少得了涼拌辣菜作伴?
    人間至美四月天,怎少得了涼拌辣菜作伴?人間至美的四月天,喚醒了大樹,鮮花,小草……所覓之處都是春光,正是旅遊踏青的好時節,看天是藍的,看地是綠的,呼吸的空氣是帶著花香的,風吹過,佛過臉頰是溫柔的,每一根神經都是鬆弛的,每一塊肌肉都是放鬆的,整個人都是舒暢的,喝白開水都有甜味,吃白飯都是香的,原來這美好的四月天它還喚醒了我那沉睡已久的味蕾。
  • 城市美食:長春大學,一座你抓把瓜子就能繞一圈的學校
    城市美食:長春大學,一座你抓把瓜子就能繞一圈的學校一座你抓把瓜子就能繞一圈的學校一間寢室住八個人的學校走過天橋時一次次朝陽晚霞的交替 小樹林裡灰綠黃色彩的幾次輪迴每個學校都少不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地方特色小吃。二食堂之前還推出過黑暗料理:玉米香腸炒湯圓,也是風靡一時的熱門菜呢。四食堂靠近四、五公寓,二食堂進門右轉,穿過一條長廊就到。有兩層樓,重點是離宿舍很近,買吃的好方便。
  • 尋味海南美食盛宴 怎少得了南國食品
    尋味海南美食盛宴 怎少得了南國食品 2017-05-08 11:31:41   來源:網絡綜合
  • 國宴大師黃燦華:與國宴菜的不解之緣
    關於國宴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周禮》、《儀禮》、《禮記》,奴隸制國家王室為招待貴賓而舉行國宴的記載中。後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元鼎二年(前115),就西域各國回訪長安的使節們的招待問題上,漢武帝說「宴之國賜」,此為國宴一詞有明確國禮定義的開始。
  • 國宴大師演繹舌尖新菜譜
    由上市公司金楓酒業主辦的為期12個月的「錦繡12宴」高端品鑑沙龍,於9月25日,邀請接待過多位國家元首的國宴大師、國家級名廚嚴惠琴女士,在上海外灘華爾道夫酒店精心打造了一場別具風味的「錦繡12中秋團圓宴」,開啟一場國宴與國粹相配的頂級舌尖之旅。
  • 「清明食葉,端午食藥」,手把手教你潮汕這款清明時節的網紅粿品...
    潮汕有句老話:清明食葉,端午食藥。這句話代表了潮汕人的養生飲食文化,意思就是清明時節,潮汕人會用一些葉子來作為食療,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桑葚粿」。「桑葚粿」是潮汕這幾年清明時節比較流行的粿品。
  • [教育圓桌]人大味道是哪種味道?嵌棗的大臉饅頭、小龍蝦飯、蛋黃...
    乍一看,這段文字出自於「舌尖上的中國」?nonono~這齣自中國人民大學北區食堂主任王祚榮寫的那本書——《人大味道》,一本書6個篇章,收錄了80道不同時期的學生食堂大鍋菜。一個大學食堂的菜譜都出了一本書?這對於一家頻出「網紅派」美食的大學來說,有什麼奇怪的嗎?
  • 清明時節|潔淨如風息
    來到四月天,便是過去人在詩裡所說的清明時節了。從前的人,把清明前後,吹來的風,稱作「清明風」。清明風從東南而來,溫柔和暖,風過之處,萬物好像都會被它薰染,努力生長,長得溫溫柔柔,又有勃勃生機。好比桐花盛開時,會看到雨後的天空開始現出隱隱的彩虹。
  • 藏在人大邊上的日料食堂,進店就脫單
    開在人大附近的日料店每天一到飯點兒就要等位是附近上班族和大學生的寶藏食堂……文末有福利!>裡面的食材都很豐富看得攻略君口水都下來了趕緊來一份解解饞男朋友の三文魚和牛波奇「您的男朋友來了」這款波奇飯就是店裡的脫單神器啦
  • 南通人嘴邊清明時節的飲食文化
    這不,在跨過了2020年初的寒冬,終於迎來了暖春,給大地增加了許多的色彩,處處透發著春日的美好畫卷。最近恰逢清明時節,除去了那三月的天孩子的臉,說變就變的天氣,剩下的就是我們心心念的清明假期和美食了。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南通,在清明時節也是有著醇厚的飲食文化的。
  • 國宴大師上抖音
    追根溯源,認證身份竟然是國宴大師。多年養成的習慣,入廚之前,鄭秀生得把自己頭面、衣服整理得體。老爺子說,要有儀式感,這是對烹調的敬畏之心。掀開門帘,鄭秀生端出一盤色香味俱佳的幹燒雪菜冬筍。66歲的鄭秀生退休前是北京飯店行政總廚,在北京飯店幹了46年,做過無數次的國宴。
  • 閩南人清明時節必吃美食竟有這麼多款,你吃過哪幾款?
    清明的食俗,融合了寒食節的傳統,將蔬菜放涼包進麵皮中食用,這便是潤餅的雛形。 一卷美味的潤餅,餅皮和餡料缺一不可。餡料一般是根據食客自己喜愛的口味來製作,而餅皮則要到專門的店鋪購買。每每臨近清明,潤餅皮店可以說是「人馬挨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