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如能享用一枚青團,一品那來自江南、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體味最新鮮的薺菜帶給舌尖的爽口,那是何等的愜意。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就有這樣的口福。這種最應季的美食禮盒最近出現在學校食堂裡,禮盒由三種口味組成,分別起了優雅的名字,連起來是:「此心牽絆」,「千裡薺」「相思」。這一美食很快被人大師生乃至校友瘋搶。
不知從何時起,美食已經成為了人民大學的一張「網紅」招牌,學校食堂裡的菜品花樣繁多,還有國宴名廚掌勺,由學生代表監督把關,加上後勤經理、食堂主任親自上陣,在新媒體上為美食「代言」。對於在校生而言,學校食堂裡的美食已經成為大學時代的一份青春回憶。
美味青團一天賣出2000多個
3月27日中午12點,人大北區食堂「江南風味小吃」的兩個窗口前已經排起了近10米的長隊。雖然這裡也售賣小籠包、燒麥等小吃,但很多學生是衝著最新鮮的青團而來。記者注意到,青團的價格並不貴,如肉鬆蛋黃餡兒的5元一個,松仁豆沙餡兒4元一個,「肉鬆蛋黃青團是將鹹蛋黃一個個剝出來,揉碎,加入肉鬆香油豬油,再揉成蛋黃的形狀加入青團;松仁豆沙青團用的也是上好的松子仁兒和豆沙。」人大北區食堂主任王祚榮介紹。在記者停留的不到5分鐘的時間裡,兩個窗口就賣出了30多個青團,幾乎人手一個。
採訪中,兩位女生火急火燎地衝進食堂,「我們都是一下課就從教學樓衝過來的,北區食堂離得遠,就怕青團賣完了!」一位女生說,她是江蘇人,剛上大學時父母還擔心她不適應北方的飲食,「我拍了照片給媽看,告訴她這裡連青團都有,挺好!」王祚榮告訴記者,今年的青團非常受寵,最高峰時食堂一天就能賣出2000多個。
其實,像青團這樣的「網紅」小吃在人大食堂還有許多,西區食堂一個月前試推「老北京風味」小吃,就吸引了大量師生,其中玫瑰餅僅一小時就基本賣光;此外東區食堂推出了16.8元一份的「精品烤鴨套餐」,學生不必花大價錢也能嘗到北京烤鴨的酥脆細嫩,許多周邊上班的白領都慕名趕來體驗。
把國宴大師請進學校食堂
北京飯店譚家菜主廚、中糧集團總廚師長、人民大會堂餐廳處國宴大師……這些頂級名廚掌勺的大餐或許很多人都沒有機會一品,但人民大學的師生從去年開始就可以享受名廚的手藝,這得益於後勤集團推出的「客廚RUC」活動,該活動通過邀請校外廚師團隊,推進風味菜品研發和交流,創新校園美食文化,使之更加「平易、親切」,切實讓人大師生「吃好」。
從去年9月20日起,人大在秋季學期就舉辦了10期活動,邀請到北京民族飯店高級烹飪技師滿銅德、江陰永豐源大酒店大世界基尼斯湯包製作團隊、北京飯店譚家菜主廚蔡香順、中糧集團總廚師長王中偉、人民大會堂餐廳處國宴大師王聖奎等一批名廚進校,為全校師生烹飪美食。「雖然名廚掌勺,但菜品還是基本夥食價格,比如國宴大師王聖奎熬了一夜湯做出的獅子頭,我們還是賣五塊錢一個,排隊的師生幾乎繞著餐廳甩了一圈兒,場面非常火爆。」後勤集團總經理宋大我對記者說。
校外大廚的加入不僅給師生帶來美味,也通過「傳幫帶」提升了校內廚師的手藝。不僅如此,人大食堂還專門請了學生來給菜品「挑刺兒」,他們組成了「食堂鐵粉團」。記者了解到,學生「鐵粉」可以深度參與食堂菜品推介和菜餚品鑑環節,後勤集團還會不定期面向「鐵粉」舉辦烹飪工藝講座並進行菜餚製作現場演示,「我們會很耐心地聽取他們的建議,改進我們的菜品口感,讓學生們吃得滿意。」王祚榮說。
大數據助力月開發30多種新菜
3月27日,人大後勤集團首次推出了「青團禮盒套裝」,一套涵蓋薺菜、肉鬆蛋黃、松仁豆沙三種餡兒共12枚青團,很快被人大師生乃至校友瘋搶。記者注意到,每一盒青團都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薺菜的叫「千裡薺」,肉鬆蛋黃的叫「此心牽絆」,松仁豆沙的叫「相思」,連起來讀便是文藝氣息十足的一句:此心牽絆,千裡薺相思。「每個名字都有含義,如薺菜來自千裡外的南方,豆沙用的是有相思寓意的紅豆,此心牽絆則用來形容『蛋黃被細密的肉鬆包裹』。」宋大我對記者解釋道。
面向具有「文藝、個性」標籤的90後、95後的大學生,打造「網紅」美食,不僅要有真材實料,還要有精美的設計和包裝,這樣才能牢牢吸引住他們的眼球和胃口。於是藝術學院的學生加入了對美食的包裝設計,新聞學院的學生擔綱了美食的新媒體宣傳,就有了「曉楓未赤棗先紅」的月餅;有了「金榜題名」的年貨套裝,還有如今的「此心牽絆,千裡薺相思」,用宋大我的話來說,這是「加載了文化表達,引發情感的共鳴」。
此外,食堂還會對菜譜進行問卷調查,由統計學院的師生進行大數據處理,篩選出最有用的信息,充分掌握學生到底愛吃什麼、討厭什麼,用來不斷完善菜品,僅最近一個月各食堂就創新了30多種菜品。東臺魚湯麵、手抓羊肉飯等等,都是近來陸續推出的爆款,「來自大江南北的師生,都能在我們的食堂找到最喜歡的那一口。」餐飲管理部部長張雅鶴說。
美食成了另一種青春的印記
在人民大學待了七年的文學院研究生小梁自嘲已經是人大的「老人」,她說一想到今年夏天就要離開學校,就特別捨不得。捨不得人大的美景,更捨不得人大的美食。
七年來,小梁感受到了食堂美食的不斷發展,「新花樣」層出不窮。「大一大二那會兒,學校的創意小吃比較少,我們一般就只去普通餐廳打菜。」小梁說,不少人厭倦了食堂的菜,就會選擇外賣,雖然不一定健康,但至少品種豐富。這幾年,學校食堂的美食明顯多了,甚至還形成了競爭的氛圍,「比如說在北區食堂推出南方口味的青團後,西區就推出了地道老北京小吃。」小梁說,中區食堂二層的「網紅」小吃拉麵甚至改變了她的飲食習慣,「我是廣東人,來北京之前從來沒吃過拉麵。但是吃過學校食堂的拉麵後,我就有點『欲罷不能』了,每周至少要吃三四次才行。」她笑道,現在宿舍裡已經很少有同學點外賣了。
「我想等我畢業工作後,一想起母校,肯定會首先想到學校食堂的美食。」小梁說,一些已經畢業的師兄師姐還會給她轉發一些學校的美食連結,這些美食已經成為一條他們連接母校的紐帶。採訪中,一位文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對記者感慨,他們管在學校食堂吃的飯叫做「青春飯」,意思是等到畢業了,告別青春,就很難吃到這些美食了,「很懷念這些美食,因為裡面包含著青春的記憶,包含著年少時的味道。」
「網紅」美食背後的總策劃
讓「青春飯」回味無窮,離不開人大的兩位「網紅」——宋大我和王祚榮。作為學校食堂「網紅」美食的總策劃,宋大我說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把老師和同學們當成我們的家人,給家人掌勺,肯定是每天都想方設法變著花樣做的。」他說。
宋大我也是學校新媒體上的紅人,在微博、微信上他都不遺餘力地推薦學校食堂的美食,還開闢了「跟著宋老師吃食堂」的主題專欄,每一道「網紅」菜他都會親自把關,「雖然我的身軀已經很『龐大』了,但合不合師生的胃口,我還是要親口試試。」他對記者笑道。
王祚榮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微博主任」,因為他經常在微博上和學生互動。民以食為天,在他眼裡,學生的飯菜就是他們的天。從人大中區食堂主任到如今的北區食堂主任,每天到了飯點,他一定會出現在食堂裡學生最多的幾個檔口,站在學生身後,隨時聽意見。在微博上,他和學生頻頻互動。就在記者發稿前,他還在微博上為學生預告:「春天的味道除了青團,還有香椿。即日起,北區食堂一層基本大夥窗口開始供應香椿炒雞蛋。」(記者 張航 實習生 何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