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吃到了『網紅』青團!」配上圖片,點擊發送,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一名研究生寫下這樣一條朋友圈,加入了校園食堂「打卡」的大隊伍。
在清明節前夕,人民大學北區食堂製作的青團再次「火了」,平均每天就能賣出2000個。在網際網路上,來自校內外的網友紛紛轉發、評論相關消息,直言「想吃」。3月26日,人大後勤集團還推出了青團禮盒套裝,在線上線下一起售賣。
事實上,青團不是人大食堂製作的唯一「網紅菜」。同樣大名鼎鼎的,還有東區食堂的南瓜麵包、中區食堂的年貨禮盒、西區食堂比臉還大的山東棗饅頭、北區食堂的重陽糕等10多種食品。
大學食堂為什麼能源源不斷做出「爆款網紅菜」?這些「網紅菜」是如何出爐的?當食堂味道遇上大數據、網際網路,又能產生什麼樣的火花?
線上線下的「參與感」
提起王祚榮和宋大我,很多人民大學的學生都認識。
在線下,王祚榮是人大北區食堂的主任。每當吃飯的高峰期,總能看見他穿梭在學生中搜集評價。在線上,他也是位有些小名氣的「網紅」,自從開了微博,他就頻繁地和學生互動,討論食堂又有什麼好吃的,他還出過一本名為《人大味道》的書。
原本,北區食堂的一樓只有普通的「大鍋飯」,王祚榮發現這並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打定主意開設了江南風味窗口,主打蟹黃湯包。沒多久,有學生專門跑去他微博留言,「咱們能不能也做點兒青團?」
建議很快被採納。王祚榮帶著食堂的大師傅反覆研究了好幾輪,去年清明節前,北區食堂一樓推出了這種江浙風味的小吃,大賣20多天。因為全部是現場包、現場蒸,排隊等候的學生常常要從窗口站到食堂的大門口。
目前,這款「網紅青團」有兩種餡兒:蛋黃肉鬆和松仁豆沙。為了保證品質,王祚榮和師傅們沒有選市場裡真空包裝的蛋黃,而是從鹹鴨蛋裡現場掏蛋黃;為了調劑豆沙的膩,他們在其中加了金桔碎和松子,調配出一股酸酸甜甜的香味兒。
如果說青團的「爆紅」是個意外,那麼這一年裡,人大食堂裡和青團一樣陸續火起來的其他美食,證明了這並非只是偶然。
同樣是「微博紅人」的宋大我,曾是人大調查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這名人民大學的副教授評價自己「熱愛美食,熱愛生活」,從教學一線調任學校後勤集團總經理後,他開始「折騰」了。
「溫馨人大」是人大後勤的官方微信,也是人大學生關注度最高的微信公眾號,為了提升食堂的服務能力,他們在上面發布了不少有關校園美食的消息,比如新出的菜品、預定試吃活動等。
前不久,後勤集團還在微信號上發起了「食堂鐵粉團」。鐵粉團的學生可以深度參與食堂新菜推介、菜品推介和菜餚品鑑環節,同時享受VIP待遇,參加烹飪示範課和實操課。後勤集團還不定期面向「鐵粉」舉辦烹飪工藝講座並進行菜餚製作現場演示;開展烹飪實操課或組織「鐵粉」進行烹飪技能比賽。
這些學生的意見可以左右食堂的菜品標準。宋大我希望,加入的學生不是淺嘗輒止的「食堂遊客」,而是真正有見地了解食堂的「資深吃貨」。他們對「鐵粉」的篩選標準是:每學期參與8次校園美食活動,同時還要「打卡」,發朋友圈集齊18個「贊」。
「很多時候,美食就是聊出來的。」宋大我表示,食堂和學生應該打破距離,利用各種渠道多進行交流。如今,他們在微信推送的文章裡展示新品,也一一披露「網紅菜」的製作環節。
宋大我慢慢發現,很多學生即使沒吃到新的食品,也會為食堂「點讚」。已經畢業的校友似乎也遠程感受到校園食堂帶來的幸福感,還有不少外校人通過這扇窗口知道了人大的「網紅菜」。
學科交叉的「流水線」
作為「網紅」食品的總策劃,宋大我的嘴邊卻總掛著他的學生團隊。
宋大我學統計出身,最懂得「玩轉」數據。開始做學生工作後,他在人大的校園滿意度調查裡加了與後勤相關的內容:學生的口味偏好、食堂服務問題解決程度,以及「為你最喜愛的食堂打分」等都出現在了問卷上。隨後,統計學院的師生會對此進行大數據處理,篩選出最有用的信息。
摸清了口味和需求,剩下的就是宣傳和包裝了。「網紅菜」在新媒體上的推廣由新聞學院的學生「操刀」;產品設計則由藝術學院國畫專業的學生自由發揮。
每推出一期新「網紅」前,宋大我會帶著團隊先「見模特」,對一道道做好的菜,觀察形狀、色澤,再了解其食材、製作方法,然後拍照,最後品嘗。「這樣才能設計出更高質量的文案。」
人大的美食設計和傳播藉助了這座頂級綜合學府的專業力量。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欒軼玫表示,「網紅菜」能大火,也恰恰是因為學生之間的跨學科合作。「我們過去就是注重單學科發展,是解釋問題,但要真正解決問題就必須要跨學科合作。『網紅菜』從學生需求出發,講好了自己的故事,抓住了傳播的規律,才會受到歡迎。」
菜品受歡迎,創新自然更有動力。在新聞學院大二學生張怡然的印象中,近一年裡,學校食堂的創新力度變大了,隔不了多久就會推出新的菜品。這也是宋大我期望達到的變化,本周僅周一一天,北區食堂就推出了30多種小吃。
新菜品的背後,是後勤集團「我是大廚」微信群裡長篇大論地研究和琢磨。去年,宋大我把幾個食堂主任拉進一個群,平時,他會把自己看到、想到的好點子隨時丟進群裡分享,有時候一拍即合,就形成線下的產品。
比如南瓜麵包創意達成一致後,中區食堂率先垂範,把麵包用細繩勒成條綹狀,視覺上接近南瓜模樣;北區食堂在餡料上下功夫,把南瓜變成隱藏的「內涵」;東區食堂還加入了香腸元素。「大家爭相比試,真沒想到校園食堂也能這麼活躍。」宋大我感嘆。
產品化的青春味道
青團「火」了之後,不少畢業生在微信公眾號的文章下留言,「太遺憾了!我畢業得太早了」。
宋大我發現,青團不僅是在校學生的節日飲食需要,它還象徵著一種獨特的「人大符號」——已經畢業的學生期望通過品嘗尋找校園回憶,學校師生也想和親友分享這份校園味道。2017年年末,後勤集團正式策劃將散裝的青團做成可以售賣的禮盒套裝。
3月26日,青團禮盒套裝正式推出。用於包裝的牛皮紙袋上印著「來自人大食堂的青春記憶」。肉鬆蛋黃餡的青團叫「此心牽絆」,松仁豆沙餡的青團起名為「相思」,一種新的薺菜鮮肉餡青團也有同樣文藝的名字——「千裡薺」。
宋大我說,「學校食堂最根本的職責就是滿足學生們的就餐需求,保證他們一日三餐的溫飽。在此基礎上,美味也很重要。我們希望能帶給學生不同的體驗,提升他們的校園幸福感,讓味蕾的記憶上升到人大的文化表達層面。」
除了產品「走出去」,他們還同時重視「引進來」,為校園食堂補充新能量。去年,宋大我帶著後勤集團創辦了「客廚RUC」系列活動,邀請社會和高校餐飲界精英來校交流。
活動由人大5個食堂輪流舉辦,每個食堂的主任都在暗暗「較勁兒」,他們請來了人民大會堂國宴大師、北京飯店譚家菜主廚、法國廚皇會會員,甚至還有保持著金氏世界紀錄的廚師團隊。
這個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12期,邀請大廚沒有經費。宋大我沒想到,會有知名酒店的餐飲部門主動找來,要求進校為學生做菜。
張怡然已經體驗過幾次客廚菜,她對活動的火爆程度記憶猶新,「幾百份一下就賣完了」。現在,她和同學們都守在「溫馨人大」的公眾平臺上,等待客廚活動發布的消息。
宋大我覺得欣慰。他說,原來食堂也曾推出不少新菜品,因為信息不對稱,有時候學生很難了解到相關信息,這些菜過了試驗期,銷量不高就隨之下架了。「新媒體傳播帶來的便捷主要就是迅速。學生能快速地了解信息,並且快速地體驗、給出意見,我們也可以快速地作出判斷,及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