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的「峨邊行動」

2020-12-18 四川省人民政府

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的「峨邊行動」

  • 2012年04月06日 00時00分
  • 來源: 省民委
  • 【字體:

  以往,貧窮曾是這裡的代名詞;現在,希望成為這裡的關鍵詞。

  繼2010年全面啟動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工作,去年,省委、省政府出臺《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規劃總體思路》和10個專題工作方案,作為少數民族邊遠山區縣和省級貧困縣的峨邊被納入其中。將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作為彝區最大的民生工程,峨邊編制了相關規劃總體思路和逐年專題實施方案。

  兩年來,峨邊小涼山扶貧開發成效明顯:以實施扶貧開發推進跨越為主旨,貧困戶住房得到切實保障,彝家新寨建設有力推進,群眾生活、生產水平明顯提高,走出了一條扶貧與開發並重、民生與發展兼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使命如山 攻堅破難強力推進民生工程

  3月17日,峨邊哈曲鄉解放村阿恩石根一家一大早就開始忙碌起來,因為今天是他們搬入彝家新寨新居的日子。
 
  走進寨子,一棟棟紅黑黃三色裝飾的特色彝族民居在春日陽光照耀下,格外絢麗。一條清澈的溪流蜿蜒而過,房前屋後的空地上各種果樹和蔬菜長勢良好。

  解放村是峨邊率先啟動建設的兩個彝區新農村示範點之一。2011年,在省、市兩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財政部門、扶貧移民局的領導和支持下,峨邊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工作攻堅破難,重點推進實施了彝家新寨、特色產業、教育、衛生等10個專題、47個項目,計劃總投資2.28億元,實際完成投資2.38億元,其中彝家新寨建設投資1.56億元……在小涼山腹地,峨邊正經歷著滄桑巨變。

  消滅貧困,是一場持久戰。

  在峨邊,這場艱苦卓絕的戰鬥其實已延續了數十年。從廢除奴隸制度以來,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峨邊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進步,最突出的變化就是民生明顯改善。

  貧困群體逐年減少。通過大力實施「惠民行動」和「民生工程」,投入6.35億元,其中縣級財政投入2.65億元,實施項目415項,民生保障得到加強,農村「五難」有效化解,近1.4萬名低收入群眾實現脫貧。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交通建設全面提速,累計投入3.2億元,改建省道S306線30.3公裡,建成縣道2條44公裡、鄉道8條103公裡、村道90條403公裡,建成19個鄉鎮客運站、51個客運招呼站,全縣通車裡程達941公裡。解決110個村6.4萬人安全飲水,治理水土流失36.1平方公裡,新建農村沼氣池4845口,改造標準農田10000畝。
產業大發展。建成竹筍、茶葉、蔬菜等標準化示範基地22.1萬畝;建成農業產業化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0個、省市級示範農民專業合作社17個,無公害畜產品基地獲得整體認證;成為全省脫毒馬鈴薯種薯基地、良繁基地和全國脫毒馬鈴薯科普示範基地。全縣電站102座,總裝機達到63.68萬千瓦。累計接待遊客247.3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53億元。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投入7891.66萬元,新建、改建校舍近3萬平方米,完成「民族地區教育十年行動計劃」和「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項目工程27個,寄宿制學校達到22所。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9個、農家書屋129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率達99.87%。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實施衛生項目70餘個。

  但是,受歷史、自然、基礎條件等多種因素制約,大小涼山地區貧困類型多元、連片貧困、普遍貧困的現狀仍未得到根本改變。

  2011年1月,中央「四川省大小涼山扶貧開發工作協調小組」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標誌著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正式上升為國家行動。大小涼山貧困群眾的困難也牽動著省委、省政府,我省《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規劃總體思路》和10個專題工作方案密集出爐。

  肩負使命,扶貧開發攻堅戰在峨邊遍地開花。

  更多的資金投向扶貧開發領域。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壯大「林、筍、畜、薯、茶」、「中藥材、乾果」山區特色的「5+2」生態農業經濟;擴大勞務輸出規模,實施轉移就業;全面推進新村建設,做到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


  路徑選擇 彝家新寨 村民享受新生活

  善謀事方能善成事。

  扶貧開發如何破題,現代文明新生活如何展開?新村建設被擺在突出位置。彝家新寨建設成為整個綜合扶貧開發的切入點。

  2012年,峨邊彝家新寨建設規劃投入資金2.04億元,完成15個彝家新寨建設,受益人口將達到1935戶和9675人。

  「彝族群眾是新寨建設的直接受益者,讓群眾真正成為參與者和建設者,才能把彝家新寨建成名副其實的安居工程。」峨邊縣委書記鍾小川表示,扶貧工作啟動之初,「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的工作要求就被確定下來。
2010年7月初,解放村召開第一次動員大會。全體參會群眾對選址和土地自調等議項進行無記名投票。通過投票,3組一片退耕還林地成為新村建設用地首選;1組有12戶村民因無地可調,每戶多出1萬元作為土地費用。

  召開村兩委會、村代表會、村民戶長會,算好經濟帳、生活帳、發展帳,定戶數、定地點、定布局、定風貌、定方案,對支持率達到95%以上的村迅速落實協議書、申請書、承諾書……「五定、三會、三帳、三書、一金」逐項落實工作方法在實踐中被創新出來。

  落後的居住條件一度成為大小涼山極度貧困的集中體現,也是大小涼山扶貧開發中最難啃的骨頭。怎樣才能做到儘快改變,又讓農民經濟上承受得起呢?

  「這就要求把有限的財政資金集中投入到關鍵領域,完善資金整合機制,打破部門管理界限,多渠道爭取資金,科學使用資金,並確保項目渠道不亂,資金用途不變,保障綜合扶貧開發需要。」峨邊縣縣長立克幸福強調。
阿恩石根坦言,他當時差點錯過了解放村的彝家新寨建設,「經過村民們一事一議,每戶村民需要自籌5.5萬元,我只籌到了兩萬元錢。正發愁時,多虧政府貼息幫我在銀行貸款3.5萬元,我才能住進新房。」

  多項舉措並駕齊驅,群眾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彝家新寨建設加速推進。

  居住環境在改變,生活方式的轉變也在小涼山悄然推開。

  走進峨邊大堡鎮雙溪村月兒坪彝家新寨沙瑪公果的家,只見地上鋪著瓷磚、牆壁雪白,客廳裡擺放著電視機、沙發、衣櫃、飯桌等家電家俬。沙瑪公果一家的新生活就從省委、省政府向每戶農戶贈送一個爐子、一套餐桌、一個碗櫃、一個儲物櫃、一臺電視機等「五件套」開始。

  跟隨「五件套」,一同走進彝家新生活的還有乾淨衛生、健康文明的生活觀念。

  今年2月13日,峨邊「彝區健康文明新生活運動」正式啟動。結合彝家新寨建設,在全縣彝家新寨開展以創建星級活動評選為載體的「五星家庭戶」評選活動。

  3月13日,沙瑪公果家來了位特殊的親人,她是峨邊縣級機關的婦女幹部杜金鳳。原來,配合「五星家庭戶」評選活動,縣裡組織機關、企業女幹部走進彝家新寨,與彝族家庭結成「一幫一」的對子,幫他們打掃衛生、清理房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峨邊,「新村寨、新民居、新生活」的夢想照進現實。

  思路創新 扶貧開發 積極推進「三化」聯動

  峨邊地處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四季分明,垂直差異明顯,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山頂戴雪帽,山腳百花開」的氣象景觀。

  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峨邊獨特的生態優勢。

  這裡,原始森林林海茫茫,森林覆蓋率高達72.17%,居全省縣區第一;這裡,地處大渡河流域,縣境內42條大小溪河交錯縱橫,水電、礦產等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這裡,國家級保護動物大鯢(娃娃魚)和大熊貓等頻繁出沒;這裡,天麻、杜仲、黃連、黃柏等名貴中藥材繁多……

  提及峨邊的生態資源,鍾小川認為,「小涼山地區扶貧攻堅著力點在於靠山吃山,將豐富的生態自然資源就地變產業,不斷做粗產業鏈,延長產業鏈。」

  在峨邊,馬鈴薯被稱為 「神豆」。

  2011年6月8日,對峨邊人民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省農業廳組織專家現場驗收峨邊冬作馬鈴薯旱地高產淨作攻關、水旱輪作高產攻關、薯/玉/蔬「三高種植模式」,畝產分別達到3796公斤、3892公斤、2190公斤,創全省冬作馬鈴薯高產示範片3個第一。

  「馬鈴薯好又好,馬鈴薯多又多,一直賣到多倫多……」4月5日,峨邊沙坪鎮六豐村村支書趙貴福喜滋滋地說起了順口溜,村裡近2000畝的冬作馬鈴薯即將收穫,在市場缺菜品、馬鈴薯緊俏的四五月份,反季節上市,價格有保障,預計種植農戶人均增收近2000元。

  截至2011年底,峨邊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0.8萬畝,馬鈴薯綜合生產能力從全省100餘位躍升為全省第4個馬鈴薯產業重點培育縣,成為全國馬鈴薯科普示範縣。

  以現代農業理念指導扶貧,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開發一方資源,加快一方發展,富裕一方群眾,成為峨邊拓展扶貧開發空間的新智慧。

  2月22日,位於峨邊的大渡河沙坪二級水電站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同意開工建設。預計到2016年,峨邊水電裝機容量達到100萬千瓦以上,年發電量50億度。

  將新一輪扶貧攻堅與大型水電工程建設結合起來,峨邊加快建成以沙坪為中心的北部經濟區城鎮群、以五渡為中心的東南部經濟區城鎮群,為民族貧困地區探索出了一條以工業化為核心帶動城鎮化發展的新路子。

  以電冶工業為基礎,緊緊圍繞稀土—磁性材料、工業矽—有機矽、鉀長石—鉀肥、玄武巖—特種纖維等重點領域,加快工業園區建設,重點扶持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堅持園城共生,堅持以產興園、以園擴城,形成「1+3」「兩化」互動發展的園區格局。

  在新型城鎮化方面,突出生態特色,按照「依山建城、臺階發展、梯次推進」的思路,形成「一河兩岸四片區」的城市布局,展現「一水城中繞、兩岸風景殊、四區氣象新」的良好風貌。以彝家新寨建設為載體,深入挖掘彝族文化精髓,抓好黑竹溝旅遊沿線風貌塑造,形成以城鎮為載體的黑竹溝旅遊文化長廊,打造新農村集中居住點,形成獨具特色的城鄉風貌。

  理念深化 文旅互動 提升峨邊發展能力

  今年清明小長假,峨邊大堡鎮雙溪村月兒坪村民拉布拉根的「金曲彝家樂」客源不斷,很多重慶、成都甚至省外的背包客慕名前來這裡體驗彝族風情。作為峨邊新村改建的重點示範工程,2010年雙溪村開始新改廁、改廚、改灶、改圈、改路,打造「現代彝族風情村寨」。

  彝家新寨的建設帶來的不只是居住條件的改善,更是生產方式的變革。每個村寨在實現路通、水通、電通,基礎設施大變樣的同時,一項項富民產業在對口幫扶中也落地生根了。

  2011年12月底,以 「中國百慕達」聞名於世的峨邊黑竹溝成功躋身國家4A級旅遊景區,向著 「世界迷都」和「國際休閒旅遊目的地」目標邁出了紮實的一步;2012年1月底,國家級森林公園黑竹溝再添國家級名片——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以此為契機,峨邊結合彝家新寨建設,全力打造「黑竹溝旅遊沿線百裡休閒旅遊文化走廊」;大力發展山區「農家樂」、「彝家樂」,加快發展觀光農業遊、鄉村休閒遊,構建全縣「一溝兩線八景點」鄉村休閒旅遊網絡。
去年9月,峨邊將黑竹溝風景區周邊有條件搞農家樂的彝族群眾組織起來到眉山市洪雅縣「考察學習」。「這次取經讓我大受啟發,回來后豐富了烤全羊、篝火晚會、跳彝族達體舞等服務。」拉布拉根樂呵呵地說。

  作為小涼山彝族文化的發源地,峨邊彝族文化精彩紛呈,幾乎涵蓋了語言、服飾、建築、節日、習俗、生產生活等方方面面。作為彝族「美神」甘嫫阿妞的故裡,早在 2007年,大型民族音樂劇《甘嫫阿妞》問世,峨邊千年彝風顯露風姿。近年來,峨邊成立了「甘嫫阿妞」彝族文化研究會,先後成功舉辦兩屆「甘嫫阿妞」藝術節,賽美、賽裝、賽歌、賽樂、賽舞,彝族風情展示漸成特色。

  扶貧伊始,峨邊彝族特色文化更是強勢出擊,大放異彩。《魅力峨邊》登上央視,「毛坪山歌」挺進西部歌會摘得銀牌……

  「黑竹溝」和「甘嫫阿妞」已成為峨邊兩張熠熠生輝的名片。

  「以文化為靈魂,旅遊為載體,推動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用產業支撐託起彝區群眾致富夢。」立克幸福表示,在「十二五」規劃中,峨邊把建設民族特色生態旅遊縣作為重要的發展目標,提升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家住峨邊金巖鄉俄羅村的彝族女孩馬黑芳芳沒有想到,平日裡給自家人繡製衣物的小小針線,會成為自己致富的 「金針銀線」。2011年5月,擅長刺繡的馬黑芳芳參加了縣婦聯組織的彝族手工刺繡培訓班後,在峨邊縣城和俄羅村分別開了兩家刺繡產品銷售門市,年收入達10萬元。一經碰撞,神秘的黑竹溝原始生態美景和濃鬱的彝族特色文化迸發出勃勃生機。

  僅2011年,全縣接待遊客73.66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12億元。到2015年,力爭全縣接待遊客20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億元。

  在峨邊,樂山旅遊金三角「峨眉山—樂山大佛—黑竹溝」最後一極正在形成,全省旅遊版圖「藏區有九寨溝、彝區有黑竹溝」的格局逐漸凸顯。

  未來展望 科學發展 努力實施「三大戰略」

  未來5年,峨邊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扶貧開發為主旨,以改善民生為目的,繼續實施「工業強縣、旅遊興縣、生態立縣」三大戰略,努力將峨邊建成四川民族地區「資源經濟強縣、旅遊文化大縣、生態建設示範縣」。

  據峨邊扶貧和移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到2015年,峨邊將完成70個村的新村建設,徹底改善8000餘戶4萬餘群眾的住房條件,實現貧困地區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目標。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確保與全省、全市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轉變並不輕鬆,扶貧開發的又一場新戰役正在打響。

  未來5年的扶貧開發思路更加清晰:建好彝家新寨,打造集現代民居、彝族風情、鄉村旅遊「三位一體」的「現代彝族風情村寨」,完善公共服務和配套設施,形成黑竹溝旅遊沿線新村風景線。做好增收文章,打造產業、就業雙引擎,努力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第一產業重點培育「5+2」產業,第二產業重點扶持以綠色食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第三產業重點培育以特色旅遊為主的服務業。推進勞務無序輸出向有序輸出、體力型就業向技能型就業兩個轉變,努力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目標。

責任編輯: 雷曉琦

相關焦點

  • 歌唱美好幸福新生活 峨邊歡慶「特殊」的彝歷新年
    11月15日,魯惹史提早早穿上節日盛裝,沿寬敞平整的馬路,從新林鎮茗新村驅車20分鐘來到峨邊彝族自治縣城,參加當晚的彝歷新年晚會。晚會現場茗新村是全省最年輕的建制村之一,聚集了大小涼山8縣區自主搬遷而來的248戶1200餘村民,過去人員混雜、社會治安問題突出、環境髒亂差。
  • 峨邊竹筍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順利通過審查
    峨邊竹筍歷史源遠流長,據《峨邊彝族自治縣誌》載:1972年春節後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峨邊竹筍空運首都,成為周恩來總理招待外國元首的佳餚,周恩來總理還特意向外賓介紹是來自四川的「山珍」。因為未出土,是用鋤頭挖出來的,還特意取了個名字叫「夢筍」。就這樣,峨邊「夢筍」空運首都,成為國宴佳餚的消息不脛而走,使峨邊竹筍名聲大振,從此被人們譽為「山珍」。
  • 樂山峨邊原創大型民族音樂劇《美神·甘嫫阿妞》正式公演
    滇有阿詩瑪,川有甘嫫阿妞。明朝年間,峨邊彝族有一位絕世美少女甘嫫阿妞,她善良堅貞,為追求自由與貞潔誓死不從貪色暴虐的治達大人,最終為自由、尊嚴和愛情殉身。故事在大小涼山傳唱了幾百年,甘嫫阿妞也成為彝族人民心中的女神。「2017年下半年開始劇本創作。2018年7月,開始排練製作。經過4個多月的排練、審查、完善和提升後,2018年11月試演獲得好評。此後,又經過三個月的完善和提升,2月28日晚首次公開演出。」
  • 四川省十年扶貧開發工作先進個人名單
    何廣斌 古藺縣委書記  王懷林 古藺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科員  劉應剛 中江縣委書記  田 鷹 中江縣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科員  林 康 中江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幹部  陳明智 中江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幹部  張 雪 羅江縣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科員  龍加其 羅江縣鄢家鎮星光村黨支部書記
  • 「嘉」「峨」連心 決戰決勝——樂山市市中區對口幫扶峨邊彝族自治...
    四川新聞網消息峨邊彝族自治縣位於川西南小涼山區,彝區、山區、貧困地區三區疊加,是全省88個扶貧重點縣之一,更是45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自2016年起,按照省委安排,樂山市市中區對口幫扶峨邊彝族自治縣。大渡河相連,樂西路相牽。
  • 關於四川省十年扶貧開發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擬表彰對象的公示
    攀鋼集團有限公司扶貧辦公室  瀘州市4個  瀘州市扶貧開發辦公室  古藺縣扶貧開發辦公室  合江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  敘永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  德陽市3個  德陽市扶貧開發辦公室  羅江縣扶貧開發辦公室  中江縣扶貧開發辦公室
  • 峨邊——小涼山璀璨的明珠
    近年來,峨邊立足縣情,按照「打造文化精品工程與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並重、開發特色人文景觀與展示自然生態景觀相融、保障公共文化事業與培養文化經濟產業共進」原則,加快推進小涼山彝族特色文化縣建設。經過精心打造,2007年3月,第一部表現彝族特色文化的大型民族音樂劇《甘嫫阿妞》在樂山大佛劇院首演,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 峨邊油竹筍搭載電商順風車
    前往平等鄉清溪村的路四川新聞網樂山5月16日訊(餘柄賢 王建英)2017年,峨邊平等鄉清溪村的「油竹筍」順著農村電商的春風,搭上農產品上行的順風車,邁出大山,去往了新的地方。百餘年的歷史中,峨邊的油竹筍伴隨甘嫫阿妞的悽美傳說,見證了「彝族頭人」和「駐屯軍」從鬥智鬥勇再到友好相處的往事。1972年,這個充滿故事的油竹筍作為「國之珍品」在國宴上招待外賓,從此聲明遠揚。
  • ——樂山市教育扶貧綜述
    三是統籌實施民族地區教育扶貧項目建設。實施民族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三年共投入3755萬元;實施教育扶貧提升工程,三年共投入6844萬元;兩個項目為彝區中小學校新建教學輔助用房5萬餘平方米;「兩縣一區」順利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省級達標驗收。  (三)抓職業教育,技能培訓成效顯著。一是全面實施「9+3」免費職業教育。
  • 藝術設計如何精準扶貧?中國美院將四川小涼山帶上國際舞臺
    9月19日,包包的設計者、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吳碧波告訴封面新聞記者,當天設計周上許多帶有彝族特色的展品,都是她和團隊帶著設計下鄉扶貧而研發出的產品。小涼山彝族紋樣的設計手稿 設計手繪:吳碧波原來,從2017年開始,吳碧波帶著她的研究生團隊去到了四川峨邊彝族自治縣。
  • 四川擬表揚一批第一書記和扶貧幹部
    4月2日,四川觀察記者從省委組織部獲悉,全省將集中表揚一批省內對口幫扶、涼山州綜合幫扶以及第一書記、一線扶貧幹部。大安區扶貧開發局扶貧開發與移民管理股股長明 霞沿灘區扶貧開發局扶貧移民股股長易樹權富順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邱明貴富順縣福善鎮黨委書記
  • 樂山市峨邊縣成立甘嫫阿妞藝術團黑竹溝分團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李鳳 通訊員 雷富均):7月6日下午,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黑竹溝鎮傳來陣陣笑聲,原來是該縣甘嫫阿妞藝術團分團「夢回黑竹溝藝術團」在黑竹溝鎮表演文藝節目,此次活動標誌著該縣首個鄉鎮級甘嫫阿妞藝術團分團正式掛牌成立。
  • 2019年度省內對口幫扶先進集體、先進個人以及涼山州綜合幫扶工作...
    梁麗 自流井區仲權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袁健鑫 貢井區長土街道辦事處一級科員,掛任貢井區扶貧開發局扶貧移民股股長朱衛彬 大安區扶貧開發局扶貧開發與移民管理股股長明霞 沿灘區扶貧開發局扶貧移民股股長易樹權 富順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邱明貴 富順縣福善鎮黨委書記張喜梅 榮縣保華鎮政府一級科員,掛任榮縣脫貧辦綜合組組長
  • 助力消費扶貧 中農裕坤赴廣州參加全國消費扶貧行動現場推進會
    為總結交流消費扶貧工作經驗,安排全國消費扶貧月活動及下一步消費扶貧行動有關工作,國務院扶貧辦於2020年8月9日在廣東省廣州市組織舉辦了為期4日的「全國消費扶貧行動現場推進會暨消費扶貧工作培訓班」。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馬興瑞,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等領導出席本次會議並作重要講話。
  • 終要邁過那道坎兒:雲貴川代表談烏蒙山扶貧攻堅
    2011年,國務院批覆《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回良玉在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啟動會上指出,連片特困地區將是我國新時期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回良玉強調,烏蒙山片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現象複雜、貧困類型綜合,是扶貧攻堅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 習水縣扶貧開發情況調研
    習水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支持縣,烏蒙山片區縣,全縣轄24個鄉鎮(區)210個行政村,其中貧困鄉鎮3個,貧困村127個。現有總人口7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5萬人。為確保2018年與全市同步實現率先小康,縣委政府精準發力,全力打好扶貧攻堅戰,全面推進精準扶貧。現將有關情況以《政務信息》刊載,謹供參考。
  • 初好食品研究院聯手峨邊縣高科技打造薯類新品
    樂山市峨邊縣地處四川西南角的大山深處,農產品資源豐富,當地農戶有多年的紅薯和馬鈴薯的種植傳統,產品主要作為鮮食使用,加工利用率非常低,不能有效地提高農戶的增收。先後成功完成了貴州刺梨、攀枝花芒果、寧夏枸杞和河北山楂的項目開發,成為國內該行業領域的佼佼者。在薯類產品的研發方面,團隊圍繞紅薯、馬鈴薯、芋頭等普通農產品,開展了果蔬原料的加工、特性及品質評價、果蔬加工品質劣變的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研究、果蔬加工關鍵技術及其裝備研究、果蔬加工副產物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實現了「科學—技術—產品—產業化」上下遊一體化貫通的科技創新體系。
  • ...市扶貧開發服務中心副主任陳恩銘:錘鍊本領 為扶貧事業添磚加瓦
    我叫陳恩銘,2012 年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我便與扶貧工作結下不解之緣。最初,我在清鎮市新店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負責扶貧開發工作。2015 年,我被任命為清鎮市新店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主要負責扶貧開發工作。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識別、退出、數據採集錄入、動態管理,扶貧項目的申報、實施等工作繁重、任務艱巨。我和單位領導同事們一起理清工作思路,找準工作方法,圓滿完成了新店鎮 2 個國家級貧困村摘帽出列及其他各項工作目標。
  • 情灑綠野一路歌——祁東縣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紀實
    隆冬時節,走進祁東縣磚塘鎮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看到鄉村田野間那勻稱的或筆直如線或形彎如月、縱橫交錯在田間地頭的機耕路和排灌渠,聽到群眾對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發出肺腑讚嘆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祁東縣農開辦依託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推進「三農」保增長、促發展和接地氣、轉作風的成效。 農業開發,利國利民。
  • 中國峨邊有機幹筍
    峨邊竹筍歷史源遠流長,據《峨邊彝族自治縣誌》載:1972年春節後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峨邊竹筍空運首都,成為周恩來總理招待外國元首的佳餚,周恩來總理還特意向外賓介紹是來自四川的「山珍」。我家幹竹筍均採自峨邊彝族自治縣萬坪鄉冷其村海拔1500—2000米的三月筍,天然有機無汙染味道鮮美,幹筍均選取優質鮮筍進行加工質量上乘,經水煮後烘乾機快速烘乾,製作工藝做到健康美味。現剩100KG幹筍,有意購買的愛心人士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