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還在倒牛奶,國內乳企為何集體搶建萬頭牧場

2020-12-17 騰訊網

當美國奶農還在因牛奶賣不掉而倒進下水道,多家中國乳企卻開始重新投建新的萬頭牧場。

國內乳企興建萬頭牧場的熱情突然高漲,記者今日從多家乳企確認,近一個月來,國內有多個超大型牧場項目或乳業園區投建,部分乳業園區的設計產能高達10萬頭。在業內看來,與上一輪資本驅動的牧場虛熱不同,本輪乳企意在穩固上遊供應,同時化解世界疫情可能帶來的原料供應風險。

據當地政府信息,4月18日,國內最大的乳企伊利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投建10萬頭奶牛生態乳業園區正式開工,項目總投資41.3億元,規劃佔地面積1.5萬畝,項目分3年建成,建成後規劃奶牛養殖規模10萬頭,共設18個標準化奶牛場,年產牛奶50萬噸以上。而就在前一天,寧夏農墾集團也宣布,和伊利集團合作的5萬頭奶牛養殖基地項目一期工程在平羅縣正式開工建設,計劃建設單體1.25萬頭的4座奶牛養殖基地。

今日,伊利集團向第一財經確認了這一系列投資,這也是近幾年來國內公布的最大規模的新建牧場計劃。

不僅僅是伊利,4月15日,日本最大乳企明治乳業宣布以280億日元(約合18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國內大型牧場企業澳亞牧業25%的股份用於補充奶源,後者在華東、華北地區建有7個萬頭牧場。

君樂寶乳業也向第一財經回應表示,目前君樂寶在河北邯鄲市投資的液態奶工廠和萬頭奶牛牧場項目3月初已經正式開工建設,設計存欄1.2萬頭,年產牛奶8萬噸,2019年君樂寶新建了2個萬頭牧場,現已基本完工接近投用。

國內的奶牛大多從澳新兩國進口,而這一輪牧場建設的熱度高漲,也讓奶牛價格水漲船高,河北邢臺大型牧場新強牧業創始人許新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一頭荷斯坦奶牛的價格在2萬元到2.3萬元左右,這個價格比2018年行業低谷時要貴8000元到1萬元每頭。

像這樣密集投建大型牧場項目的情況並不多見,而上一輪則要追溯到2010年前後,當時在資本的推動下,國內出現了大牧場建設熱潮,高峰時有40多個萬頭牧場開建。但在2014年國內原奶價格崩盤之後,奶牛養殖就變成了燙手山芋,最嚴重時,根據中國奶業協會的統計,半數以上的規模牧場處於虧損狀態。

現代牧業董事長高麗娜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確實最近牧場建設趨熱,雖然國外有倒奶的情況,但是在經歷了4年的下行周期之後,國內奶牛存欄數大幅下降,國內市場整體缺奶,因此也有牧場建設需求,而且未來奶價還有繼續上行的趨勢。

2014年國內奶牛存欄數一度增長至1460萬頭,達到歷史最高,但到2019年,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公布的數字顯示2018年國內奶牛存欄低於700萬頭。

而2019年隨著國內奶價的回升,牧場開始重新賺錢,現代牧業2019年銷售收入55.1億元,同比增長11.2%,淨利潤錄得3.5億元,而此前3年現代牧業都遭遇了大幅虧損。

另一方面,國際疫情還在蔓延,未來進口奶源的不確定性在增大,雖然主要供應商恆天然多次公開表示大包粉的生產和運輸並沒有收到疫情影響,但國內乳企對於自建奶源比較急迫。

在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看來,目前國內原奶結構中,進口奶源折算之後佔比約在三分之一,這也成為乳企頭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不過企業自建萬頭牧場,就無法迴避國內原奶先天生產成本過高的劣勢。

一直以來,國內由於土地和養殖成本等先天不足,導致國內牛奶的成本高於進口奶源,而這也是誘發原奶行業多次大起大落的原因之一。

一家國內乳企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這一成本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但下遊企業分擔上遊多出的養殖成本並不是問題;另一方面市場競爭轉向高端產品,下遊乳企也有對奶源質量把控的需求。過完年公司總部就在催促,希望在山西和東北開建新牧場,也有從供應安全的角度去考慮,避免未來被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國外還在倒奶,國內乳企為何集體搶建萬頭牧場
    來源:一財網疫情帶來的國際奶源的不確定性加劇,國內乳企再次開始密集建設萬頭牧場。 當美國奶農還在為牛奶賣不掉而倒進下水道,多家中國乳企卻開始重新投建新的萬頭牧場。國內乳企興建萬頭牧場的熱情突然高漲,記者今日從多家乳企確認,近一個月來,國內有多個超大型牧場項目或乳業園區投建,部分乳業園區的設計產能高達10萬頭。在業內看來,與上一輪資本驅動的牧場虛熱不同,本輪乳企意在穩固上遊供應,同時化解世界疫情可能帶來的原料供應風險。
  • 乳企自建牧場讓奶農散戶很受傷 "殺牛倒奶"或繼續
    大型乳企國內海外自建牧場  業內認為,事實上,乳企開始「自建自控」奶源以來,對奶源質量的把控能力大大增強,間接導致了奶農散戶的原奶市場越來越小,這是乳業整合調整的一個關鍵時期,也是一個必然而又不容忽視的時期。
  • 國內乳企應放下「唯我獨尊」的姿態
    佔國內乳原料市場七成份額的紐西蘭乳原料「感冒」,恆天然走下神壇,國內乳企期望通過自建牧場等手段把控奶源、佔領市場,卻遭遇高成本困局及技術掣肘。(8月22日《重慶商報》)    最近「恆天然肉毒桿菌」事件不僅打破了洋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神話,而且迫使恆天然走下神壇。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國內乳業逆襲的機會。國產奶粉銷量的增加、眾多乳企股票的漲停,也無不在說明中國乳企的春天真的來了。
  • 乳企收購牧場背後:奶源爭奪戰打響
    自今年以來,頭部乳企開始在國內大量入股和收購牧場,優然牧業等上遊企業也著手登陸資本市場。而眾多企業搶佔上遊資源的背後,是由於今年春節以來原奶價格的飛速上漲,壓縮了眾多乳企的利潤空間。為了保證獲得原奶價格的穩定以及利潤,很多企業選擇繼續強化上遊產業。此外,自去年巴氏奶升溫以來,眾多乳企包括伊利、蒙牛在內均加入了競爭。
  • 乳企奶源危機:中小牧場不斷退出 原奶體量收縮50%
    奶源危機  自2008年以後,國內乳企都在自建、自控奶牛養殖牧場,雖然從源頭上保證了奶源品質,但同時也讓不少企業背上較重的財務負擔,輝山乳業(06863.HK)危機就是最好的註腳。  為此,業界不斷思考,乳企如何能夠在用最少資金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撬動養殖行業崛起,從而起到「一兩撥千金」的作用。
  • 2020年頭部乳企為何加速奶源地投資建設?
    據了解,伊利今年在奶源地建設上投入非常大,除中地外,伊利旗下悠然牧業與土左旗政府籤約萬頭奶牛養殖示範牧場項目,將建設起三座現代化奶牛養殖示範牧場;伊利旗下賽科星,擬在土默特左旗塔布賽鄉城留村建設一座存欄3500頭後備牛牧場;同時伊利還與邢臺市政府、內丘縣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在內丘縣投資建設奶牛養殖及乳製品深加工項目,打造世界級高端牛奶加工基地;另外伊利還將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建立起
  • 牧場深處,探尋鮮奶品質——對國內養殖場戶和乳企的調研
    近日,《經濟日報》記者對國內養殖場戶和乳企進行了實地調研。  「以前我們的奶牛吃秸稈、喝涼水、睡汙泥;現在是吃苜蓿、喝熱水、睡臥床,奶牛的飼養環境變化很大。」這是農業部奶辦主任王俊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的開場白。  奶源基地:  舒適的家園  正午時分,河北石家莊君樂寶優致牧場,飼養員陳浩正為奶牛準備營養豐富的午餐。
  • 競相購買牧場、推新品鮮奶,乳企大公司都打的什麼算盤?
    中國的乳製品行業素有「得奶源者得天下」的行業共識,大型乳企收購上遊牧場股份、投資自有牧場是常見手段。但最近1年的上遊牧場收購規模之大仍然少見。在伊利、蒙牛兩大乳企外,陸續又出現了幾宗上億元的牧場併購案。
  • 背靠千裡牧場 奶源得天獨厚 新疆乳企籌謀「逐鹿中原」
    部分與會專家在分析國際、國內乳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表示,目前,國內乳企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建議新疆上市乳企憑藉可靠的奶源,開發奶酪、奶粉等高附加值的固態乳品,打開疆外市場。  新疆牧區廣闊,奶源優勢獨具  記者從乳業發展高峰論壇獲悉,我國人均年乳品消費量為20多公斤,遠遠低於世界人均年乳品消費量的200多公斤,上升空間巨大。
  • 奶源多自供乳企「心不慌」
    奶源緊張,倒逼乳企「養牛」    雖然我省多數乳企均表示奶源自供,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自供」主要是通過「公司+農戶」、「公司+規模養殖場」等模式來實現的,真正屬於乳企自有的奶牛數量並不多。    有奶業專家分析,雖然本次奶源緊張是由國外奶粉「斷供」引發,但也暴露出我國乳製品加工企業在奶源建設方面的嚴重不足。
  • 低溫奶為何國外叫座省內冷場 專家:消費觀待養成
    福元西路英祥春天商業街上,一家鮮奶體驗屋貼出了清貨公告,店主欲轉行經營粉麵店。她告訴記者,對乳企而言,做鮮奶一定要有自己的牧場,並且有成熟的冷鏈配送系統才可能實現。據記者了解,目前,大多數在湖南市場銷售的國產巴氏奶均為產自本土牧場或武漢等臨近省市的產品,多數廠家進行每日配送,運輸成本可想而知。2016年,湖南本土乳企新希望南山就推出了一款「24小時鮮牛乳」,並表示該產品從牧場到消費者餐桌將保證在24小時之內,過期全部銷毀。
  • 莊園牧場:"鮮活"區域龍頭乳企 健康中國新勢力
    而在日前發布的「2020中國乳業新勢力企業」榜單中,今時代、風行、簡愛、認養一頭牛等眾多新銳乳企上榜,更是引起市場熱議。  此次同時入選的莊園牧場(01533.HK、002910.SZ)則是我國西北地區優秀乳企代表。
  • 低溫鮮奶市場前景良好 乳企爭相布局
    在此背景下,乳企爭相布局低溫鮮奶領域,推新品、搶佔奶源似乎成為了一致動作。「低溫鮮奶是乳業未來的一個方向,很多乳企開始收購或入股上遊奶源企業,就是預期未來可能會出現缺奶的情況,掌控奶源會給企業未來發展低溫巴氏奶和高端酸奶提供保障。」乳業專家宋亮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
  • 莊園牧場:"鮮活"區域龍頭乳企 健康中國新勢力
    (原標題:"鮮活"區域龍頭乳企 健康中國新勢力)2020年乳品行業看點十足。蒙牛與妙可藍多攜手,強勢入局奶酪賽道;主打進口乳品「德亞」的品渥食品上市,再次將進口乳品推上如潮;遍布江浙街頭的「一鳴真鮮奶吧」不日將登陸滬市主板。
  • 光明伊利蒙牛海外大舉收奶 國內牧場卻是一片慘澹
    因此大量的乳企都開始進口大包粉。我國奶農開始倒奶,現在甚至開始大批死亡。但除了大包粉的衝擊,乳企有沒有義務承擔起責任來,為奶農甚至是為自己留一線希望,省得將來奶源被國外給控制。而讓天祿君思考的是,乳企或國家為什麼不想辦法扶持奶農。君樂寶、紅星乳業等一直堅持用國產奶,也沒有見他們虧損,並且利潤還很可觀。
  • 成本高奶價低,小奶農為何「敗」給了復原乳?
    他向本地乳企供應原奶。企業收購價是每公斤4.3元,但每公斤成本是5元,也就是說,每生產1公斤原奶就會虧損7毛錢。全算下來,一年虧損額高達100萬。 許多奶農只好選擇退出。「其他三家去年把奶牛全賣掉了,」他說,引進時每頭牛3萬元,賣時按宰肉價算,每頭不到1萬元,合作社虧了2000多萬。 其實,與北方產區相比,董長林所在鎮的原奶價格還在相對高位。
  • 恆天然加碼貝因美強攻國內市場 國內十大乳企8家外資參控股
    「未來中外資乳企的界限將更加模糊,競爭也將更加激烈」,資深乳業分析師宋亮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恆天然收購看重渠道  兩個月前剛剛宣布和雅培聯手在中國建設5家牧場的恆天然,又找到了新的合作夥伴。在最近兩年,國內乳企和外資乳企之間展開了激烈的併購大戰。  中國乳企在政府的推動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併購狂潮。在此之前,中國乳企的兼併收購併不算頻繁,除了三元蛇吞象吃下三鹿外,基本都是對地方小品牌的收購行為。
  • 超巴奶頻出,乳企巴氏奶戰術升級了?
    低溫巴氏奶幾乎已成乳企「標配」,但是受制於冷鏈和奶源的影響,很難突破銷售半徑,超巴奶應運而生,成為乳企快速搶佔低溫鮮奶市場份額的「利器」。在超巴奶技術先行一步的乳企並不少,君樂寶、三元以及優諾、明治等都已推出了「超巴奶」。
  • 知名乳企老闆成老賴,82頭奶牛被拍賣!還有特殊標註:乳牛較瘦
    記者了解到,該公司2005年7月正式成立,曾經有望成為國內首家在澳大利亞上市的乳企,但自2017年開始,春暉就開始下坡路,不僅停了產,還被江蘇省奶業協會終止使用江蘇學生飲用奶標誌。拍賣頁面據悉,這82頭奶牛,具體為80頭娟珊牛(其中3頭公牛、77頭母牛),2頭荷斯坦牛(都是公牛)。拍賣頁面中有大號字體特殊標註:這82頭奶牛養護條件一般,乳牛較瘦。截至7月10日10點拍賣結束,共有1人報名參與競拍,該競買者出價137.76萬。
  • 乳企上半年業績出爐:雀巢居首位,伊利蒙牛國內領跑
    上半年20家乳企上市企業業績排行榜:伊利國內領跑,蒙牛逆勢上揚從營收、淨利兩項指標來看,伊利持續領跑國內乳業。上半年,伊利實現營業收入473.44億元,同比增長5.29%;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7.35億元,同比減少1.2%。其中,液體乳、奶粉及奶製品、冷飲產品和其他產品營收分別為354.44億元、66.42億元、48.67億元和 1.3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