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在銀河系中心發現吸血鬼恆星

2020-12-19 科學網

概念圖,它顯示的是兩顆恆星合併在一起,形成一顆藍離散星。

 

用綠色圓圈圈出的位於銀河系膨脹區的可能的「吸血鬼」恆星。(圖片由美國宇航局和歐洲航天局提供)

 

北京時間6月14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科學家最近第一次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心發現「吸血鬼」恆星,它們從鄰近恆星吸取能量。

 

科學家曾在銀河的其他部分發現這種名叫藍離散星(blue stragglers)的「吸血鬼」恆星,它們的年齡顯然滯後於其他恆星,它們明顯更熱、更年輕和更藍。天文學家認為,這種藍離散星之所以會如此年輕,是因為它們偷取了其他恆星的氫燃料,或許是通過碰撞吞噬了附近的恆星。這種「吸血鬼」恆星經常出現在密集的恆星簇裡,這裡的恆星從其他恆星獲取能量的機會更多。現在科學家已經在銀河系中心被氣體籠罩、恆星密集的銀河核球(銀河系盤面中央的隆起區域)發現藍離散星。

 

美國印地安那大學伯明頓分校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天文學家威爾·克拉克森說:「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猜測銀河核球存在藍離散星,但是沒人知道那裡有多少這種恆星。最終我們的研究將會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銀河核球內及其附近的18萬顆恆星。該科研組發現42顆與眾不同的藍色恆星,它們顯然比其他恆星更年輕。研究人員最終確定,這42顆恆星中有18到37顆是真正的藍離散星,它們的年齡在大約100億到110億年之間。其餘的藍色恆星可能是位於銀河核球內或以外區域的真正的年輕恆星。

 

也許這些藍離散星並不是通過與其他恆星相撞和汲取額外的氫燃料形成的。相反,這些位於銀河核球的藍離散星可能是通過偷取它們的伴星的氫燃料形成的。這一過程可能發生在一顆恆星以雙星系裡的伴星為能量源時,或者三星系裡的引力作用導致其中兩顆恆星合併在一起時。克拉克森說:「關於藍離散星是如何形成的問題,我們還有很多細節需要了解。在銀河核球發現這種恆星,對改進它們的形成模式有幫助。」這些科學家5月25日在波士頓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詳細介紹了該發現。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首次在銀河系外發現氧氣意味著什麼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在距地球5.6億光年的類星體「馬卡良231」內,中外科學家聯手首次發現了氧氣。這是人類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外發現氧氣的蹤跡,也是迄今為止在太陽系外探測到最多的氧氣。近日,這項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天體物理學》上。
  • 「蓋亞」空間天文臺發布銀河系迄今最詳細恆星圖錄
    「蓋亞」空間天文臺發布銀河系迄今最詳細恆星圖錄 科技日報 | 2020-12-07 10:19:16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日前報導,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公布了銀河系迄今最詳細恆星圖錄——歐洲空間局(ESA)「蓋亞」空間天文臺發布的第三份有關恆星位置、運動、
  • 銀河系最大恆星海山二星噴發為新恆星爆炸類型(圖)
    ,通過長時間的反覆研究觀察論證,他們認為銀河系最大的恆星海山二星(Eta Carinae)的巨大噴發過程是一個全新的恆星爆炸類型,該類型與此前科學家所觀察到的恆星爆炸類型都不相同。他表示這顆恆星1843年時的爆炸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因為在近幾年天文工作人員們的天文觀測過程中,我們都驚訝的發現在銀河系以外的其他幾個星系中,竟然有與海山二星爆炸方式極為相似的不同程度恆星噴射現象。而這一切則說明海山二星在1843年的噴射現象絕非偶然,其應該屬於一種全新的恆星爆炸類型。
  • 銀河系目前觀測到的恆星數量達 18 億顆,已繪製精確位置,掌握大...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 18 億顆,這一最新恆星目錄被稱為 「終極天空之書」。12 月 3 日,科學家最新發布了當前銀河系觀測恆星數量,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 18 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據悉,蓋亞太空望遠鏡於 2013 年發射,它仍能服役 4 年時間。
  • 邊界終於找到了 研究發現銀河系寬約一百九十萬光年
    銀河系邊界終於「找到了」研究發現銀河系寬約一百九十萬光年科技日報北京3月24日電(記者 劉霞) 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23日報導,英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銀河系寬約190萬光年(1光年等於94600億千米),這一數字有助他們更好地估算銀河系的質量
  • 人類首次發現銀河系外行星?美媒稱發現還有待證明
    參考消息網2月8日報導 美媒稱,最近科學家發現38億光年以外有一群行星。如果這個發現得到確證,有關宇宙的知識將會擴展。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2月6日報導,利用美國航天局在太空中的X射線天文臺提供的數據,俄克拉何馬大學天體物理學家戴新宇在銀河系之外發現了一群行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發現銀河系外行星。這些行星中,小的有月球那麼大,大的有木星那麼大。
  • 愛因斯坦不信的廣義相對論黑暗面,就在銀河系中心
    其中,彭羅斯因「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堅實預言」擁有一半貢獻,根澤爾和格茲則因「發現我們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緻密天體」而分享另一半。諾獎官網新聞稿用「黑洞和銀河系中最黑暗的秘密」來形容今年的獲獎成果。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席大衛·哈維蘭(David Haviland)表示:「今年獲獎者們的發現為緻密和超大質量天體的研究開闢了新天地。
  • 銀河系圍繞著什麼轉?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同樣的道理,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質量非常大的天體,這個天體就是黑洞。黑洞的質量足夠大,它是我們目前所知的引力最強的天體,其它天體的引力根本無法跟黑洞相比,正是由於銀河系中心有這麼大的黑洞天體,因此它向四周擴散出去的引力場影響深遠,凡是被它影響到的星系都要圍著銀河系轉。
  • 銀河系果然是「大胖子「,我國科學家找到測量方法,它實在太重了
    在過去,測量銀河系質量,一般都是以銀河系中天體的速度等來進行評估的,如果它們的速度越快,相應的銀河系的質量也就會越大。這一次銀河系中的熱氣體暈則成為了新的測量指南,銀河系中熱氣體的數量有很多,它們分布非常廣泛,至少有數十萬光年,而且普遍溫度都在上百萬度以上,它們屬於銀河系失蹤重子的一部分,也是此前科學家們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過程中,一直忽視的一部分。
  • 銀河系內的恆星在運動,那麼天上的星星位置會變化嗎?
    恆星自行:指夜空中的星星,每年所行徑的距離對觀察者所張的角度,反映的是恆星相對於觀察者的橫向運動。夜空中的所有星星,都存在自行現象,只是大小不同而已,而且距離地球越遠的恆星,自行速度相對較慢;目前自行最大恆星,是距離太陽系第二近的恆星系統——巴納德星,自行速度為每年2角秒(0.00056度)。
  • 科學家稱銀河系核心味道如樹莓
    這項意外發現在天文學家進行了多年觀測研究後不期而至,天文學家利用30米的無線電望遠鏡觀測巨大的塵埃氣體團狀物,希望能夠監測到對生命至關重要的複雜分子的存在。對天體生物學家而言,在星際空間發現胺基酸的存在是「聖杯」,因為這提出了生命可能隨著分子傳播到其它星球繼而出現的可能性。
  • 歐洲航天局公布銀河系迄今最精確三維地圖(組圖)
    銀河系三維地圖  總部位於巴黎的歐洲航天局14日公布了一幅藉助「蓋亞」空間探測器測繪完成的銀河系三維地圖,顯示11.4億顆恆星的位置和亮度。這是迄今人類繪製的最精確銀河系地圖。  「蓋亞」探測器於2013年12月升空,次年7月正式投入科學觀測。
  • 這張超清照片可以幫助我們解釋銀河系中心為何是奶油狀的
    展示了銀河系中心氣體與塵埃漩渦的紅外光合成圖片(Image: NASA/SOFIZ/JPL-Caltech/Herschel)一個極其詳盡的銀河系中心新影像可以幫助解釋我們星系其中一個未解之謎:為什麼它的中心正在丟失恆星。
  • 盤點一下銀河系幾種古怪奇異天體 體驗宇宙中的恐怖與快樂
    銀河系很大,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幾種古怪特異的天體。銀河系有1000億~4000億顆恆星,目前科學界也沒有弄清楚到底有多少。科學界原來估計銀河系直徑約10萬光年,現在新發現認為過去大大低估,實際銀河系直徑約有20萬光年。我們太陽只是銀河系一顆很普通的恆星,按照太陽這種質量叫黃矮星。
  • 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海蛾魚星雲隱藏著巨大恆星簇
    目前,天文學家最新觀測發現「海蛾魚星雲」,在其腹部位置可能是銀河系中最大質量的年輕恆星簇。 2010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穆迪·拉罕曼(Mubdi Rahman)和諾曼·默裡(Norman Murray)首次發現海蛾魚星雲的重要線索,這是一個距離地球3000光年之遙的電離氣體雲。該星雲通過微波噴射聚集氣體,他們認為微波噴射是由附近能夠電離氣體的超大質量恆星放射線釋放的。
  • 銀河系的中心很可能就是佛家說的須彌山
    現代的科學研究發現,那銀河系的星系核——銀核。銀核是銀河系中央略微凸起的部分。它是一個很亮的球狀體,直徑約2萬光年,厚約1萬光年。這個區域由高密度的恆星和星際物質組成,其中主要的是年齡大約在100億年以上的老年紅色恆星。銀核的活動十分劇烈。
  • 宇宙當中最大星系已被發現,大小或許是銀河系的20倍!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科幻宇宙,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宇宙當中最大星系已被發現,大小或許是銀河系的20倍。科學家經過觀測以後,得到了一組驚人的數據,結果在銀河系裡面是有4000億顆恆星,這就意味著在銀河系裡面可能有4000億個像太陽那樣的恆星系統,或許在這些恆星系統裡面,也會有著和人類一樣的文明。這就表明銀河系之大並非浪得虛名,那麼銀河繫到底有多大呢?小編了解到的答案是10萬光年,這個距離按照人類當下的飛船速度,可能人類十輩子都很難能飛出銀河系。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3位科學家分享...
    北京時間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一半授予 Roger Penrose,獲獎原因「發現廣義相對論預測了黑洞的形成」;另一半授予 Reinhard Genzel 和 Andrea Ghez,獲獎原因「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緻密物體」。
  • 距地26光年,超大質量雙黑洞正在吞噬恆星,科學家:極其罕見!
    截止到目前,科學家們陸續在宇宙中發現了4種類型的黑洞:分別是來自宇宙早期的太初黑洞、大質量恆星坍縮形成的恆星級黑洞、恆星級黑洞融合變成的中等質量黑洞,以及所有已知黑洞類型中,最為神秘的——超大質量黑洞。
  • 科學家首次拍到類太陽系恆星系統照片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超大望遠鏡(VLT)首次拍到了兩顆地外行星繞其太陽運行的照片。 科學家至今已經發現了幾千顆地外行星,但公布的都是藝術假想圖,因為拍攝到它們的照片太難了。最近,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超大望遠鏡(VLT)終於拍到了兩顆地外行星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