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圖,它顯示的是兩顆恆星合併在一起,形成一顆藍離散星。
用綠色圓圈圈出的位於銀河系膨脹區的可能的「吸血鬼」恆星。(圖片由美國宇航局和歐洲航天局提供)
北京時間6月14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科學家最近第一次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心發現「吸血鬼」恆星,它們從鄰近恆星吸取能量。
科學家曾在銀河的其他部分發現這種名叫藍離散星(blue stragglers)的「吸血鬼」恆星,它們的年齡顯然滯後於其他恆星,它們明顯更熱、更年輕和更藍。天文學家認為,這種藍離散星之所以會如此年輕,是因為它們偷取了其他恆星的氫燃料,或許是通過碰撞吞噬了附近的恆星。這種「吸血鬼」恆星經常出現在密集的恆星簇裡,這裡的恆星從其他恆星獲取能量的機會更多。現在科學家已經在銀河系中心被氣體籠罩、恆星密集的銀河核球(銀河系盤面中央的隆起區域)發現藍離散星。
美國印地安那大學伯明頓分校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天文學家威爾·克拉克森說:「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猜測銀河核球存在藍離散星,但是沒人知道那裡有多少這種恆星。最終我們的研究將會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銀河核球內及其附近的18萬顆恆星。該科研組發現42顆與眾不同的藍色恆星,它們顯然比其他恆星更年輕。研究人員最終確定,這42顆恆星中有18到37顆是真正的藍離散星,它們的年齡在大約100億到110億年之間。其餘的藍色恆星可能是位於銀河核球內或以外區域的真正的年輕恆星。
也許這些藍離散星並不是通過與其他恆星相撞和汲取額外的氫燃料形成的。相反,這些位於銀河核球的藍離散星可能是通過偷取它們的伴星的氫燃料形成的。這一過程可能發生在一顆恆星以雙星系裡的伴星為能量源時,或者三星系裡的引力作用導致其中兩顆恆星合併在一起時。克拉克森說:「關於藍離散星是如何形成的問題,我們還有很多細節需要了解。在銀河核球發現這種恆星,對改進它們的形成模式有幫助。」這些科學家5月25日在波士頓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詳細介紹了該發現。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