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張瑜(左一)在生產車間與員工交流。 楊豔敏 攝
中新網蘭州3月8日電 (艾慶龍 楊豔敏)22年前,張瑜才是1名乾果店導購員;如今,擁有資產超3000萬元的她,已是當地有名的鮮果生產商。
從一貧如洗到腰纏萬貫,回顧22年的奮鬥史,甘肅張掖市甘州區黨寨鎮上寨村村民張瑜表示,這片戈壁灘不僅養育她成人,更是事業飛黃騰達的「助力器」。
一頭短髮、一襲黑白相間的呢子大衣,腳穿黑色高等鞋。近日,37歲的張瑜接受了中新網記者採訪,若不是她眼神中流露出的自信,很難讓人相信,這位個頭不高,身材嬌小,一口方言的「農家女」竟是知名企業家。
張瑜在杏園介紹如何在戈壁灘種植杏樹。 楊豔敏 攝
1998年,初中生的張瑜受制於貧困生活,畢業後便選擇來到城區,成為一乾果店導購員,憑藉著努力和實誠,1年時間,便從務工人員變為老闆。
經營店鋪過程中,張瑜無意中接觸到制種行業,並產生了濃鬱的興趣。2008年,轉行進入制種行業,從事蔬菜種子銷售。
「土地無汙染,通風好,日照時間長。」活躍於全國各地的制種交流會的張瑜告訴記者,「風吹石頭跑,常年不長草」的戈壁灘,在她看來,是「聚寶盆」。
圖為張瑜公司研發出的杏皮水。 艾慶龍 攝
2015年以後,張瑜流轉3000畝戈壁灘,將其沙石挖走,購買土壤填補,在「換土」同時,通過與張掖林業科學院與泰山林業科學研究院對接,引進珍珠油杏超6萬株。
作為外出務工的典型人物的張瑜,選擇在戈壁創業消息,成為當地居民茶餘飯後的熱議話題。「說啥的也有。」張瑜表示,對於議論,她更多是選擇低頭幹事。
「灘上種杏,林下養雞,用雞糞滋養林木生長,雞以林下的蟲、草為食。」張瑜告訴記者,栽植的杏樹成活率高達95%,成林的同時,便開始發展林下養雞。
2016年,3萬多隻生態雞供不應求,受到消費者青睞。2019年,杏樹掛果,「樹上杏」加「林下雞」合計獲利2千多萬元。
在外人看來,張瑜風光無限的時候,並未「獨享」成果。她流轉鹼灘鎮永定村荒地705畝,將其32戶貧困戶納入合作社,並免費提供珍珠油杏苗木和技術指導。目前,帶動當地村民栽種面積超1.8萬畝。
「以前,大漠戈壁,植被覆蓋率極低,春天更是風沙不斷,生態環境惡劣。」2018年,大學畢業的馬麗便跟隨張瑜在戈壁灘「摸爬滾打」,她告訴記者,每逢夏天,走進種植基地,綠樹掩映在田野,生態雞四處覓食,全無戈壁荒灘的影子。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最令馬麗感動和傾佩便是,張瑜發掘出來的「杏福」願與更多村民分享。
「我們要從種杏人變成深加工工人。」談及下一步發展計劃,張瑜表示,疫情過去之後,將組團前往土耳其學習杏子烘乾工藝,要將戈壁灘結出果實,讓更多民眾所熟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