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焦慮症呢?
焦慮症(anxiety),又稱為焦慮性神經症,是神經症這一大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徵。可分為慢性焦慮,即廣泛性焦慮(generalized anxiety)和急性焦慮,即驚恐發作(panic attack)兩種形式。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還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症狀,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頻等,及運動性不安。注意區分正常的焦慮情緒,如焦慮嚴重程度與客觀事實或處境明顯不符,或持續時間過長,則可能為病理性的焦慮。
焦慮症的主要特徵是一個人是否會感到焦慮,持續而莫名其妙的焦慮,被稱為廣泛性焦慮。而短期因為一件事情而焦慮是急性焦慮。
一個人是否有過分的焦慮,這是自己的主觀感受,不取決於外在環境,取決於這樣的環境下一些事情發生後,這個人會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如何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
一個媽媽對於孩子去上學這件事感到恐懼,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會發生危險,擔心孩子跑的時候不小心摔倒受傷,擔心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鉛筆會不小心傷到眼睛,會有類似各種各樣的擔心。可能還會想:我不擔心怎麼辦?孩子如果受傷就來不及了。這樣的想法可能讓這位媽媽想到孩子去學校就會感到焦慮和不安。
一個人錯過了吃飯的時間,就會擔心自己會得胃病而感到焦慮,甚至一想到自己可能會得胃病就會感到頭痛和心跳加快。
所以說,我們的想法浮現出來,我們的大腦又有著極強的建構能力,使這個想法想起來特別像是真的,使我們越想就越焦慮。
而我們也會壓制這種想法,因為我們也知道偶爾少吃一次飯是沒事的,孩子在學校受傷的機率是很小的。我們也知道這樣的想法會使我們感到緊張,變得焦慮不安。
我們控制不住自己這樣去想,不管如何壓制這些想法,這些想法還是會在,可能還是會想:一旦我得了胃病可怎麼辦?一旦孩子在學校受傷可怎麼辦?
這使我們感到挫敗和無力,甚至手足無措。這使我們更加的焦慮:我是不是生病了?是不是得了焦慮症?我怎麼胡思亂想呢?我真的得了焦慮症可怎麼辦?
這樣的壓抑會使自己看不到自己在焦慮什麼,而不知道自己在焦慮什麼,只是感到焦慮不安,這也就是廣泛性焦慮。
焦慮症的根源是什麼呢?
這會和一個人的生活經歷有很大的關係,每個人的生活經歷都是不一樣的,即使是雙胞胎也是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比如說雙胞胎在幾個月大的生活,很有可能會一起啼哭,媽媽先抱起誰、後抱起誰,對於雙胞胎來說就會有不同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形成不同的人格。
不同的生活經歷使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每個人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風順和完美的,從降生人世間開始,總是會磕磕絆絆的一路前行,肯定會有挫折和創傷。
如果說一個人的人生是非常完美的,在童年時代自己的需求得到最大滿足,有100%的安全感,以後的成長也都是一帆風順,甚至從來都沒有劃破過手指、沒有和其他人有過爭執,這本身就是一種心理創傷。為什麼這麼說,如果你慢慢體會一下,就能明白其中的味道。
每個人就是在不同的生命體驗中,成長為不同的自己,每個人對自己會有不同的評價,還有對自己身上擁有的品質的期待也會不同。
可能覺得自己是一個自信的人,做事能夠堅持的人,或者覺得自己是一個不會講話的人,自己是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的一個人。期待自己是一個健談的人、身體健康的人、有責任心的人、被尊重和認可的人、有價值的人。
這樣的自我評價和期待,就使自己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了不同的想法,這些想法使自己有不同的情緒和感覺,可能是全身緊繃、焦慮不安,也可能是輕鬆愉悅、身心放鬆的。
比如說一位男士覺得自己有責任保障家庭穩定的秩序和安全,可能就會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擔心自己生病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工作的變動會影響到家庭。那這位男士可能會因此而焦慮和不安。
如果期待自己是一位能夠堅持、做事有效率的孩子的媽媽,當看到孩子吃飯吃一個小時,報興趣班去了幾次就不想去了,就會擔心孩子成為一個不夠堅持、做事拖沓的人。
覺得自己應該是什麼樣的人,或者期待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在一些場景中,這樣的標籤使自己感覺可能沒辦法做到,或者擔心自己做不到的時候,而又對自己有所期待,這就形成了焦慮,這也是焦慮症的根源所在。如果追溯焦慮的根源,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時候都來自於童年時代的一些生活經歷。
如果自己有過分的焦慮,此刻要如何做才能支持到自己輕鬆下來呢?
自己有意願做出改變,看清焦慮、理解焦慮。
自己有意願去做出改變是重要的,這麼說可能有的朋友會說,誰希望自己焦慮呀,都會希望自己沒有焦慮呀!
其實不然,很多人是自己不想去如何緩解焦慮,而是去向外尋求策略,希望找到一種方法,很方便的使自己沒有了焦慮,或者希望其他人能夠支持到自己緩解焦慮、輕鬆下來,自己只需要配合就好。而這樣做,即使是需求心理諮詢師的支持,也會僅僅是緩解焦慮,沒辦法標本兼治。
這是自己內在的探索和看見,任何外力都只是輔助和支持,更多還是要看自己是否願意去努力改變自己,支持到自己的輕鬆自在、和諧。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輕鬆,當感到有過分的焦慮,對焦慮情緒就會有仇視,其實焦慮和開心、愉悅一樣,都是人的情緒,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只是我們內在有不同的想法,就有了不同的情緒。理解焦慮只是一種情緒而已。
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經歷,焦慮也會不一樣,當你腦子裡有各種各樣的想法,使自己焦慮、身心疲憊不堪,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焦慮,嘗試去理解這些想法,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這樣的想法對於自己這麼重要呢?對於自己的人生來說,有什麼意義呢?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呢?不斷的追問自己,更深的探索自己的內在,看清焦慮的根源。
放鬆身心,坦然面對焦慮和未來。
放鬆肌肉和精神的練習可以釋放肌肉裡面的焦慮情緒,也可以使自己能夠活在當下,立足於當下,而不是活在過去和未來。每個人只能活在當下,而活在當下能夠使我們看清自己。也能使自己坦然面對焦慮。
坦然面對自己的焦慮,這也是能夠療愈自己的重中之重。
當自己能夠坦然面對,就支持到自己不再因為擔心自己焦慮而焦慮,這會使自己更加的焦慮。壓抑自己的焦慮也會看不清自己在焦慮什麼,以至於沒辦法找到焦慮的根源,所以要放鬆身心,坦然面對自己的焦慮和恐懼。
可以對自己說:我就是有這樣的焦慮和擔心,我和其他人不一樣,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焦慮,從這一點來說,我和其他人也沒什麼不一樣。
可以選擇適量的暴露恐懼,在內心感覺安全的前提下,稍稍的會有一些冒險的感覺,來暴露恐懼。
當然使用恐懼暴露療法的時候,也可以尋求心理諮詢師的支持,這樣可以更有序,心理諮詢師能夠支持到你,在潛意識層面有意願去接納和暴露自己的恐懼。
因焦慮有生理性的症狀如心悸、頭痛等症狀時,可以選擇坦然面對,深呼吸、放鬆身心,當你放鬆下來後,症狀反而會得到緩解。當然,生理性症狀切忌需遵醫囑。
做出具體的行動計劃。
當看清焦慮的事情之後,其實就可以選擇一些策略來支持到自己,做出具體到時間、地點、人物的行動計劃,一定是非常具體可執行的計劃,使未來不再是不可控,是可以預期的,當做出這樣的一個計劃,其實已經緩解了焦慮。按照計劃來執行,也能增強自己的自信、勇氣,使自己更有力量去面對未來。
當然也會有一些焦慮的事情,沒辦法通過行動來改變,比如擔心人類的未來、焦慮地球氣候變暖,或者擔心病重的親人會離開人世,這時候,做自己能做的就好,盡力去做了就好,當你盡心去做了,也就緩解和放下了焦慮。
如果身體狀況適合的話,可以選擇做出一個戶外運動的計劃,培養一個戶外運動的愛好,運動可以釋放出焦慮的情緒,也可以釋放出多巴胺,讓自己更加的快樂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