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界裡有很多令人津津樂道的冷門知識,譬如:Black tea 在英文裡是紅茶的意思,而不是黑茶。
那麼為什麼黑茶英文名不是Black tea呢?
根據製作方法和茶多酚氧化(發酵)程度的不同,可將茶葉分為六大類,分別是:綠茶(不發酵)、白茶(輕微發酵)、黃茶(輕發酵)、青茶(即烏龍茶,半發酵)、黑茶(後發酵)、紅茶(全發酵)。
But,歪果仁對茶葉的關注點顯然跟我們不在同一個頻率。作為最先接觸到的茶類,紅茶在他們眼中,經萎凋、揉捻、發酵、乾燥製成後,茶葉呈黑色,因此便簡單直接地稱其為「Black tea」。
於是,只剩下Dark tea給黑茶了。
黑茶的英文得名也是與其外形有關。黑茶經殺青、揉捻、渥堆、乾燥等工序精製而成後,葉片多呈黑褐色,因此被稱為Dark tea。
「黑茶」二字,最早見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陳講奏疏:「以商茶低偽,徵悉黑茶。地產有限,仍第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書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曬一篾,運至茶司,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賣」(《甘肅通志》)。此茶系蒸後踩包之茶,具有發酵特徵,實為黑茶無疑。
黑茶,又叫番茶,舊時,黑茶主要供邊區少數民族飲用,是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等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之說。蒸青團茶運輸到邊塞地區,需要肩扛馬馱,長途跋涉,其間由於溼熱作用,使茶葉發生了多酚類物質的氧化聚合,碧綠的蒸青綠茶運到了遙遠的目的地,其外觀自然氧化變成了烏黑色。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重視,黑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喜愛黑茶,就想對它多一些了解,想把黑茶喝的明白,就要先弄清它的分類。
黑茶屬後發酵茶,歷史上曾長期以邊銷為主。按照地域分,主要有湖南黑茶、廣西六堡茶,雲南黑茶、湖北黑茶、四川藏茶等。
(如今的雲南黑茶(普洱茶)一直認為自己牛掰,想要鬧著獨立出來單列一類。說它如何歸類,眾說紛紜。我們茶百科人遵照傳統認為它就是歸到黑茶類,只是此處我們暫且只聊聊其它幾個黑茶品種)
【湖南黑茶】
主要發源於湖南安化,故稱「湖茶」,因古時茶葉製造都是在伏天製造,又稱為伏茶,後演化為「茯茶」。過去湖南黑茶主要集中在安化生產,現在產區已擴大到桃江、沅江、漢壽、寧鄉、益陽和臨湘等地。
湖南黑茶條索卷折成泥鰍狀,色澤油黑,湯色橙黃,葉底黃褐,香味醇厚,具有松煙香。由於黑茶的後發酵特性,它也是茶葉中在一時期內,存放時間越長,滋味越甘醇,香氣越愉悅的一類茶葉。
湖南安化黑茶是指以湖南安化本地群體種的茶樹(主要為安化當地品種)鮮葉為原料,經殺青、揉捻、渥堆發酵、松柴明火烘焙乾燥等工序製成的幹茶或以幹茶為原料蒸、踩、壓而成的緊壓茶的總稱。
安化黑茶歷史悠久,品類豐富,分類較細緻且很有體系。從工藝和形態上主要包括「天尖、貢尖、生尖【清乾隆年間晉陝茶商在安化採購引茶就地製作而成】、「黑磚茶、茯磚茶、花磚茶」以及「花卷千兩茶【清道光元年至同治年間】」,簡稱為「三尖、三磚、一卷」。
三尖」
採用原料較細嫩的黑毛茶加工而成,篾簍荼裝。三尖茶原料相對較嫩,舊時都作為皇室貢品。
根據原料等級不同,分為天尖、貢尖和生尖。
天尖(湘尖一號)以一級安化黑毛茶為原料。
貢尖(湘尖二號)以二級安化黑毛茶為原料。
生尖(湘尖三號)以三級安化黑毛茶為原料。
「三磚」
以安化黑毛茶為原料,經過篩分、拼配、渥堆、壓制定型、乾燥、成品包裝等工藝生產的塊狀安化黑茶成品。
根據選用原料以及部分工藝程序不同,分為黑磚、花磚和茯磚。
黑磚:是三磚中最早出現的品類,最初稱黑茶磚。
花磚:由花卷茶(千兩茶)演變而來,因磚面四周印有花紋而得名,原料與花卷一致,但工藝大不相同。
茯磚:因在伏天加工,故稱「伏磚茶」,其藥效似土茯苓,也被稱為「茯茶」或「福茶」。有一道特有的發花工藝,會產生一種獨特益生菌—「金花」(冠突散囊菌)。
「花卷」
源於清道光年間,茶商採辦的茶葉經去雜、篩分、蒸揉、乾燥後踩捆成包,叫「澧河茶」,隨後改成小圓柱形稱「筒子茶」,又叫花卷茶,每支重一百兩,稱為「安化百兩茶」。
後清同治年間,茶商在百兩基礎上,重量增加為每支一千兩,外用花格篾簍,內貼蓼葉、棕片、踩製成花卷茶,俗稱「安化千兩茶」。
「花卷」茶以二級、三級安化黑毛茶為主要原料,經過篩分、揀剔、拼堆、汽蒸、裝簍、壓制、涼制乾燥等工藝加工而成的外形呈長圓柱體狀的安化黑茶成品,以及經切割形成的各種規格的茶餅。根據重量規格分為千兩茶、五百兩茶、百兩茶、十兩茶等等一系列產品。
安化黑茶的神奇之處在於金花,即加工中產生的一種獨特的金黃色顆粒,研究發現這是一種對人體非常有益的益生菌體,專家命名為「冠突散囊菌」。
【廣西六堡茶】
六堡茶是選用廣西梧州市六堡鎮的六堡群體種、廣西大中葉種及其分離、選育的品種、品系茶樹的鮮葉為原料,按特定的工藝進行加工,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黑茶。因產於廣西梧州市六堡鎮而得名,是盛名在外的歷史名茶。在清朝末年就開始銷往南洋,開啟了茶船古道的僑銷之路。六堡茶品質獨特,香味以陳為貴,在港、澳、東南亞和日本等地有廣泛的市場。
根據製作工藝的不同,分為「傳統工藝六堡茶」和「現代工藝六堡茶」。傳統工藝六堡茶製作工序為殺青、揉捻、悶堆、復揉、乾燥,製成後自然陳放。現代工藝六堡茶在複製工藝中加了冷水渥堆的過程,加速了其發酵的進程,然後蒸壓裝簍,堆放陳化。
傳統工藝六堡茶按採摘嫩度可分為:
茶谷:採用社前茶、明前茶、雨前茶、春茶、秋茶、霜降茶、冬茶的嫩芽部分製作的六堡茶。
二白茶:避開茶谷的採摘時間,等茶芽長高后,把茶芽、中葉、粗老葉一起摘下,也不反覆揉捻,直接成茶,該茶是粗葉、嫩芽混在一起,有黑有白,故稱作二白茶。
中茶:春末、夏、初秋採制的中等嫩度的茶。
老茶婆:茶農採摘的當年或隔年的老茶葉,撈水殺青,存放自飲的茶葉,口感獨特。
現代工藝六堡茶:上世紀60年代初,六堡公社成立了六堡茶廠,既收購鮮葉,又收購毛茶進行精加工,按照國家規定,將六堡茶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六級、七級,每級又分上中下三等,並有嚴格的評價標準。
在湯色口感方面,兩者區別相當明顯。傳統工藝六堡茶相對鮮度、收斂性更高,香氣偏新鮮的植物香氣和甜香,新茶一般湯色偏橙黃或淺黃,隨著年份的增加,湯色可逐漸加深至橙紅、酒紅色。現代工藝六堡茶外形勻稱,條索粗壯,顏色黑褐光潤,或略有「金花」,湯色紅濃,香氣醇厚,滋味濃醇爽口,呈現「紅、濃、醇、陳」的特點。
廣西六堡茶有越陳越香的說法,也是茶葉中第一個沒有保質期的茶類。在合適的環境中,可以長期存放。廣西六堡茶也是很著名的藥用茶在消暑祛溼、調理腸胃、消脂去膩等方面,功效則更為突出,六堡民間常把已貯存的陳年六堡茶用於治療痢疾、除瘴、解毒等。
【湖北黑茶】
湖北黑茶是湖北出產的青磚茶的總稱。別稱青磚茶,又稱「川字茶」,主要產於湖北舌耕內鹹寧地區的蒲圻、鹹寧、通山、崇陽、通城等縣。
製造工藝比較精細,品質要求較高。一級茶,條索較緊,稍帶白梗,色澤烏綠;二級茶,葉子成條,紅梗為主,葉色烏綠微黃;三級茶,葉面卷皺,紅梗,葉色烏綠帶花,茶梗以當年新梢為主。
經蒸汽高溫壓制而成的青磚茶,湯色澄紅清亮,濃釅馨香,味道純正,回甘雋永。飲用青磚茶,除生津解渴外,還具有化膩健胃,降脂瘦身,禦寒提神,殺菌止瀉等獨特功效,是其它茶類所不及。
【四川藏茶】
主要產於四川雅安,指在西康漢區(現四川省雅安市範圍)專為西藏及周邊藏民匯集區消費的全發酵磚茶,主要供給西藏、青海和四川藏區而得名。
藏茶是黑茶的鼻祖,古時由於四川的茶葉要運輸到西北地區,當時交通不便,運輸困難,必須減少體積,蒸壓成團塊。在加工成團塊的工程中,要經過二十多天的溼坯堆積,所以毛茶的色澤逐漸由綠變黑。成品團塊茶葉的色澤為黑褐色,並形成了茶品的獨特風味,這就是黑茶的最初由來。
傳統藏茶花色品種繁多,主要有金尖、康磚、金倉、金玉、雅細、毛尖,現在只生產康磚和金尖。康磚和金尖都是經過蒸壓而成的磚茶。康磚品質較高,金尖品質較次。兩者加工方法相同,不同的只是原料品質有差異。
四川藏茶按銷路分南路邊茶和西路邊茶兩大類。
南路邊茶是由四川雅安、天全、榮經等地生產、壓製成緊壓茶——康磚、金尖後,主銷西藏,也銷青海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南路邊茶製作工藝極為複雜,是將鮮葉殺青後,經多次「扎堆」、「蒸」、「餾」後曬乾製成, 藏茶茶湯透紅,茶味地道,飲用時爽口酣暢,保存時間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濃厚,入口不澀不苦、滑潤甘甜、滋味醇厚。極具收藏價值,它是古茶類中收藏值最高的茶種。
西路邊茶是四川都江堰市和北川、平武一帶生產的邊銷茶,原料粗老,茶法簡單。採割後的枝葉,經適當切鍘高溫殺青後直接烘乾或曬乾即成。蒸後壓裝入篾包製成方包茶或圓包茶,主銷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及青海、甘肅、新疆等省(區)。
其實,黑茶很好辨認,大部分外觀粗黑「醜醜噠」的它,很少會與其它茶類混淆。雖然貌不驚人,黑茶卻是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很高的茶類,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除此之外,黑茶還能夠長期存放,而且有越陳越香的品質,飲用價值和金融價值都值得期待。
黑茶細分起來有很多品類,經常飲用,便會體驗到它帶來的益處,也總能品味出最適合你的那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