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Великая)是俄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女沙皇,也是唯一被冠以「大帝」稱號的女沙皇。她在位時間長達34年,其統治時期被史學界公認為俄羅斯帝國的黃金時代。
就像中國的武則天一樣,作為一名女性,要想在封建社會獲得成功,她的婚姻和情感關係往往會成為她的事業的鋪路石。
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以情人眾多而聞名天下,同時代人的回憶錄中提到的有名有姓者就有23人之多。他們當中有10人成為沙俄重臣,身居高位。女皇即位和在位少不了其寵幸貴族的協助,如奧爾洛夫和波將金。
葉卡捷琳娜原名索非亞·弗雷德裡卡·奧古斯塔·馮·安哈特-採爾布斯特-多恩堡(Sophie Friederike Auguste von Anhalt-Zerbst-Dornburg),出生於普魯士波美拉尼亞的斯特丁(今波蘭什切青),她的父親克裡斯蒂安·奧古斯特(Christian August)來自阿斯坎尼家族,有安哈特親王的頭銜,是普魯士軍隊中的一位將軍,負責管理斯特丁,因此,她是一名德意志貴族。
1742年,索非亞的遠房表哥,俄國彼得大帝的外孫,霍爾斯坦公爵彼得·烏爾裡希·馮·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戈託普(Karl Peter Ulrich von Schleswig-Holstein-Gottorf)被當時的俄羅斯女皇伊莉莎白選中,成為俄羅斯帝國的儲君。伊莉莎白是彼得大帝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第三女,而彼得三世的母親是彼得大帝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長女,所以按輩分算,女皇是彼得的三姨。
為了加強俄國與普魯士合作。在腓特烈二世的推薦下,索非亞公主被伊莉莎白女皇選中,與表哥訂婚,1745年成為俄國太子妃。隨後,索菲亞改信東正教,改名葉卡捷琳娜,為了紀念自己婆婆的母親葉卡捷琳娜一世。
這段婚姻是典型的包辦婚姻,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和俄羅斯女皇伊莉莎白這兩個「大家長」為兩個年輕人結了親,然而彼得對妻子毫無感情,屢屢家暴,葉卡捷琳娜也對丈夫百般不滿,找情人尋歡作樂。1762年,伊莉莎白女皇去世,彼得成為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三世。但是,作為腓特烈大帝小迷弟的彼得三世,在治國理念上一切朝普魯士看齊,嚴重損害了俄羅斯人的權益,僅僅在位半年就惹得朝野上下怨聲載道。於是,在近衛軍團和東正教會的支持下,葉卡捷琳娜發動政變,罷黜彼得三世,登基成為俄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立她與彼得三世之子保羅為儲君。葉卡捷琳娜隨後逮捕了彼得三世,強迫他籤訂退位詔書。政變八天之後,彼得三世暴斃(沙俄官方的解釋是消化不良)。
彼得三世在位僅半年,在此期間仍然以他的名義發行了貨幣
但是,關於彼得三世的死因,眾說紛紜,最有可能是被負責看守的阿列克謝·奧爾洛夫毒死,而阿列克謝·奧爾洛夫的哥哥是格裡戈裡·奧爾洛夫(Григорий Орлов),從1759年就與葉卡捷琳娜保持著情人關係,兩人誕下一名私生子阿列克謝。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葉卡捷琳娜本人與謀殺有關聯,這件事可能是格裡高利·奧爾洛夫指使弟弟所為。況且,格裡高利·奧爾洛夫曾經抱有幻想,如果踢開彼得三世這個絆腳石,葉卡捷琳娜就可以與他結婚。
儘管葉卡捷琳娜一開始確實考慮過與格裡戈裡·奧爾洛夫結婚,但是在貴族的建議下,為了避殺夫同謀之嫌,並沒有與他結婚。由於葉卡捷琳娜只是把他當作奪位的工具,失望的奧爾洛夫開始包養情婦,隨即在女皇面前失寵。於是,格裡戈裡·波將金進入了她的視線。
沙俄將軍格裡戈裡·波將金公爵(Григорий Потёмкин)也參與了1762年政變,後來又在第五次俄土戰爭中表現突出,贏得了女皇的青睞。1773年,伏爾加地區爆發普加喬夫起義,普加喬夫自稱是已被謀殺的沙皇彼得三世,率領哥薩克舉兵造反。女皇在軍事上越來越依賴波將金的支持,與他發展成情人關係。在波將金的推動下,俄國吞併克裡米亞,繼而取得第六次俄土戰爭的勝利。
據說,女皇曾在1775年與波將金舉行秘密婚禮,只邀請少數幾名貴族參加.但不管怎麼說,同一年,女皇又找了一位新情人——她的副官澤維達夫斯基。
儘管葉卡捷琳娜和波將金的親密關係似乎在1775年走向了終結,但他們仍然保持了一種親密友誼,伴隨終生。大多數時間,波將金與女皇以及女皇的新寵在宮廷中呈現出一種三角戀的關係。葉卡捷琳娜身邊的情人如同走馬燈般輪換不絕,接波將金的班的是澤維達夫斯基(1775年1月-1777年上半年),之後是謝苗·佐裡奇(1777年5月到1778年5月),伊萬·林姆斯基·科爾薩科夫(1778年5月到1778年下半年),亞歷山大·蘭斯科伊(1780年到1784年),亞歷山大·葉爾莫洛夫(1785年到1786年),亞歷山大·德米特裡耶夫·馬莫諾夫(1786年到1789年),普拉東·祖博夫(1789年到1796年)。
同時代的歐洲貴族圈子相信波將金為女皇物色情人,就像正宮娘娘為皇帝相看嬪妃一樣。有一個貴族名叫德科伯隆,這樣調侃道:「現在,他(波將金)扮演著路易十五世時代蓬帕杜夫人的角色。」蓬帕杜夫人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最寵愛的情婦,也是當時法國宮廷的第一夫人,有實無名的法國王后。
葉卡捷琳娜還有一位著名的情人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波尼亞託夫斯基(Stanisaw August Poniatowski),在她的丈夫彼得三世還在世的時候,他倆就已經有婚外情關係。1757年12月,她為他生下一女,取名安娜·彼得羅芙娜。
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亞託夫斯基出身波蘭貴族,波蘭當時的國王採取選舉制,而不是常見的世襲罔替,國王要從貴族中選舉產生。1763年,時任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三世駕崩,波蘭需要一位新國王。葉卡捷琳娜支持斯坦尼斯瓦夫競選,並派俄軍於1764年6月26日入侵波蘭,成功扶持斯坦尼斯瓦夫繼位,即波蘭末代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1772年,普魯士、俄國與奧地利三國瓜分了波蘭的土地,俄國分得裡加——波洛茨克——莫吉廖夫一帶(現今波羅的海沿岸南部和白俄羅斯西部)。1793年進行第二次瓜分,俄國佔據了最多的土地,從明斯克以西直到基輔,沿第聶伯河南下直到黑海岸邊。隨後波蘭的起義引發了三國1795年對波蘭的第三次瓜分。第二年年葉卡捷琳娜逝世。三次瓜分後,作為獨立國家的波蘭不復存在,到1918年一戰結束後才得以復國。
普拉東·祖博夫(Платон Зубов)公爵是葉卡捷琳娜的最後一位情人,他與女王相識最晚,但是保持情人關係長達六年。與前面幾位魁梧健壯的情夫不同,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鮮肉,長相陰柔,甚至連他的名字都是十分有文藝氣息的「柏拉圖」(俄語發音「普拉東」)。由於女皇的偏愛,普拉東·祖博夫成為了權勢極大的寵臣,許多宮廷官員在他面前卑躬屈膝,不但對其得意侍從的侮辱逆來順受,甚至受到公爵豢養的猴子的戲弄也只能忍氣吞聲。
1795年,波斯攻打沙俄的保護國喬治亞,次年沙俄向波斯宣戰,試圖推翻波斯國王,安排逃到俄國的波斯國王的弟弟上位。在祖博夫的建議下,女王任命他25歲的弟弟瓦列裡安·祖博夫(Валериан Зубов)出任徵討總司令並破格晉升上將,攻打波斯。俄軍於1796年4月於基茲利亞爾市出發,很快於5月10日席捲了整個亞塞拜然,把巴庫、沙馬基、佔賈三座名城盡收入囊中。到11月,俄軍準備進攻波斯本土。但就在這個月,女皇駕崩。
繼位的是女皇與前夫彼得三世的兒子保羅一世,他在母親還活著時就十分憎惡她的那些情人,尤其是最後一個情人祖博夫,而且他對軍隊另有計劃,於是下令俄軍撤回國內,徵服波斯之事不了了之。這條命令讓祖博夫家族和一些參與遠徵的軍官非常沮喪。他們之中的許多人都參與了五年後刺殺保羅一世的陰謀。1801年,保羅一世被近臣勒死,幕後主使至今不明,但最有可能的幕後主使是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一世。保羅一世的命運與自己的父親不謀而合,一輩子活在女人的陰影下,彼得三世長期活在伊莉莎白女皇的陰影下,而保羅一世活在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陰影下,都是在短暫執政之後死於非命。
由於葉卡捷琳娜風流成性,情人眾多,在當時就已經引起許多傳言,有好事者宣稱她性慾旺盛,情夫有300~500名之多,說蘇沃洛夫元帥失勢是因為拒絕與她做情人,而更荒誕的傳言是說她搞女同性戀,甚至與種馬交配,並且因此被馬壓死。這個謠言可以追溯到大革命前夕的法國,當時法國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就被造謠與馬、山羊等牲畜相交,以及搞女同性戀(參見 「項鍊事件」)。
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為,葉卡捷琳娜實際上深深地愛著他們中的每一位,關愛他們。當需要與情人分開時,她就會陷入沮喪,有時甚至傷心落淚。任何一位情人失了寵都不會被打擊報復,始亂終棄,甚至是曾經欺騙她的情人都沒有受到過嚴厲懲罰。葉卡捷琳娜二世通常會賞賜他們大筆金錢和上好的土地,並送離宮廷,好聚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