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王銘澤7月10日報導:「我放了兩個屁,結果褲子上都是綠色的油,之後上廁所,也排出了綠色的油……」6月10日,網友施小姐在東方網 「東方直通車」欄目投訴稱,她吃了家人在家樂福超市購買的「凍龍鱈魚切片」後,出現腹瀉症狀,且排出的是綠色油狀排瀉物,在網上查閱了相關資料後,她懷疑家樂福以「油魚」充當「鱈魚」售出。
網友懷疑「油魚」冒充「鱈魚」
施小姐告訴東方網記者,由於她是孕婦,醫生推薦吃深海魚補充DHA。6月3日,她家人在家樂福曲陽店購買了一些「凍龍鱈魚切片」,6月5日將該魚清蒸後,她吃了一半左右,此後3天她一直出現腹瀉症狀,排出綠色油狀排瀉物。6月8日,她從網上了解到油魚和鱈魚外形相似且口感相近,但價格上較鱈魚低了七八成,有商家用油魚冒充鱈魚賣,一些消費者吃了之後排出黃色或綠色的油,由此她認為自己吃的也是油魚。
接到投訴的第二天(6月11日),東方網記者就去家樂福曲陽店了解相關情況,在水產類櫃檯記者看到,施小姐吃後拉油的「凍龍鱈魚切片」依然擺放在顯眼位置。針對施小姐的說法,家樂福超市水產大類的主管表示,「凍龍鱈魚切片」在他們超市已銷售了很長時間,從來沒有接到過顧客的投訴,絕對不可能存在施小姐所說的問題。
龍鱈魚系「山寨」版 並非真正鱈魚
隨後,東方網記者將該投訴轉至虹口區工商分局,經過工商人員調查後,7月初該事件有了初步結果。據了解,工商執法人員首先趕赴家樂福曲陽店調查了解龍鱈魚的進貨情況,並根據食品索證索票制度,一路追查該批龍鱈魚的來龍去脈。最終,超市承認無法提供該批產品進口商品檢驗檢疫證明。
由於商家的上述行為已違反我國對進口食品安全的有關規定,對此執法人員當即責令超市將現有的龍鱈魚下架停止銷售,接受工商部門進一步的調查處理。同時,工商部門還要求家樂福曲陽店認真做好消費者的安撫和賠償等善後工作。
與此同時,為徹底查清龍鱈魚與鱈魚等商品的區別,工商調查人員還專門走訪了上海海洋大學、東海水產研究院等專業部門,了解到「龍鱈魚」只是俗稱,這種魚學名叫「棘鱗蛇鯖」,商品名為「油甘魚」(也稱油魚),是深海魚,但不屬於鱈科,自然也並非鱈魚。
「油魚」為何變身成「鱈魚」?
明明是吃後可能拉油的「油魚」,可到了市場上卻搖身一變成為了營養價值較高的「鱈魚」,這是為什麼?虹口區工商分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東方網記者,據調查,這其中可能存在「偷梁換柱」的行為——「油甘魚」大多是進口而來,在我國某地有了「龍鱈魚」這個俗稱,並被某些經銷商偷換概念用作了商品名,從而誘導消費者認為這也是一種鱈魚,但不知是否有意為之;同時,據專家介紹,油魚切片與鱈魚切片看上去非常相似,倘若將油魚製成切片並標上「龍鱈魚」這種似是而非的商品名充當鱈魚出售,市民很難直接鑑別。
由於這批「凍龍鱈魚切片」輾轉經過多個中間商最終才出現在家樂福超市,工商部門正在進一步調查,以確認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導致「油魚」變身成「鱈魚」。從現有的情況看,已可排除的是家樂福超市和他們的直接供貨商,從雙方提供的進貨單上可以看到,這批商品到他們手上之前已叫做「龍鱈魚」。
此外,工商部門已及時將案件調查情況與投訴者施小姐進行了溝通,取得了消費者的理解和支持。施小姐向東方網記者表示,這種用相似產品冒充正品並以俗稱替代商品名的「偷梁換柱」行為與誠信經營的理念大為相悖,她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出臺一些關於商品名的法律法規,以規範商家的行為。
投訴原文:家樂福拿「油魚」當「鱈魚」賣?
"龍鱈魚"吃後"拉油" 專家建議不將其作為食用魚銷售
視頻:"山寨"鱈魚吃後"拉油" 或存在"偷梁換柱"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