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蛋殼上「跳舞」, 化腐朽為神奇

2020-12-19 安徽網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註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雖然說火車司機和非遺傳承人聽起來毫無聯繫,但王劍就是同時擁有這兩種身份的人。供職於上海鐵路局集團公司合肥機務段的他,也是安徽省非遺保護項目」廬州蛋雕」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劍說,這兩件事並不衝突,甚至相通,都要安全第一,都要專心專注。如何把脆弱易碎的蛋殼雕刻成觀賞性藝術性俱佳的作品,王劍說,無他,熟能生巧。這從他上周四做客徽派直播時,三下五除二就讓「徽派」二字顯現在蛋殼上可見一斑。而如今,蛋雕也早已從王劍手中的「小玩意兒」變成了省級非遺保護項目,王劍感到自己的責任越來越重大。「合肥『老母雞』非常有名,有雞就有蛋,希望蛋雕也能走出去,成為我們的地域性東西。」

從「鏤雞子」到藝術品

「廬州蛋雕」傳承人王劍

徽派:蛋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

王劍:蛋雕的傳統很早就有了,春秋時候就有記載。唐朝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詩《和春深》裡寫道:「『何處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瓏鏤雞子,宛轉彩球花。』這首詩中的『鏤雞子』就是指蛋雕。由於各種原因吧,蛋雕曾經淡化過一段時間。現在生活水平好了,這個藝術慢慢又興起來了。

徽派:「廬州蛋雕」的特色又是什麼呢?

王劍:其實古廬州是非常繁華的地帶,老百姓講究吃,要色香味俱全,這樣吃的時候心情也會好,所以很多工藝品的製作最早是為了食用。把蛋殼做得好看,也是為了「色」。比如現在安徽地區也有很多人家做喜宴的時候會把雞蛋染成紅色,送給親朋好友。我曾經幫合肥的一個酒店做了個招待客人的實驗,在他們的自助餐廳裡,在二三十個雞蛋上雕刻了「歡迎您」字樣,讓客人們在自選區拿,其實雕刻得一點都不複雜,結果卻很受歡迎,大家普遍反映這樣的雞蛋給人喜悅感,讓人心情愉悅。

白居易詩中的「鏤雞子」(王劍作品)

徽派:做蛋雕的雞蛋有什麼特別要求嗎?它是生的還是熟的?

王劍:這是所有蛋雕學習愛好者也很好奇的問題,其實就是普通的雞蛋,跟我們平常在超市買的一樣,只是要選外殼顏色比較深的,沒有裂紋,表面比較均勻的就適宜雕刻。至於生的還是熟的,兩種都可以。不過一般來說,用空心蛋殼雕刻,會感覺拿起來很薄很輕,感覺容易碎,心裡沒底。而用實心的,雕刻好再把裡面的東西拿出來,對於雕刻者來說心裡更有數。不過我們在一般教學傳承的時候,會把處理好的蛋殼給學生們雕刻,因為初學的時候蛋殼很容易就搞碎了,他們會覺得心裡難受,對於報廢了的蛋殼,我們也會安慰他們說」歲歲(碎碎)平安」。所以,蛋殼在我們手上也是「垃圾」再利用,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工藝。

外公是我的引路人

王劍徽派直播現場教學

徽派:您本職工作是火車司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蛋雕的?

王劍:那比我在鐵路學校學習和後來參加工作都要早很多。我打小就對藝術感興趣,課本裡面的圖案好看,我就在旁邊畫畫,沒少挨過老師批。但我美術課特別認真,出黑板報,要選畫畫寫字好的,老師每次都會選我,也經常被表揚,這也是一個鍛鍊的好平臺。偶然有一次機會在同學家接觸到刻印章的印章石,非常感興趣。小時候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就把買早餐的兩三毛錢省下來買這個石頭,被父母批評之後,我就順著合鋼鐵路自備線旁邊去撿可以雕刻用的道渣石,在地上磨好,然後在上面刻。很小的時候我在外公家生活過很長時間,外公在鎮上是很有名廚師,經常幫別人做喜宴,他做的「喜蛋」與眾不同,不光染紅,還會再弄一層蠟的東西,在上面刻喜字,生肖等。小時候耳聞目染,我在旁邊好奇也刻著玩,外公一邊說我調皮,一邊也鼓勵我試一下。和外公學習製作蛋雕的時候,我這個人在藝術方面好像有點天賦,上手比較快,也比較追求細膩感,很快外公就說我的手藝超過他了,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小時候家裡買不起遊戲機,學習機,我就在家畫畫刻雞蛋,當成愛好。1996年外公去世,但他跟喜宴廚師們接觸交流學習後留下的技藝傳給了我,我就一直做下來了。

王劍蛋雕作品

徽派:但這兩個職業一點也不著邊,它們有交集嗎?

王劍:很多方面是相通的。火車司機是我先有的職業,這是我的優勢,也是我的生活保障。單位領導也非常支持我,單位領導說,你把工作做好,生活有了保障,做蛋雕也會更開心。開火車,安全第一!我一直在單位也是把工作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安全完成每一次出乘任務!回到家就安安靜靜做喜歡的事。我和跟我學習的蛋雕的學員講,雕雞蛋殼和開火車一樣,要專心專注,可以慢一點,但要注意安全,安全是第一位的。而且,我愛人也非常支持我的這個愛好,因為我既可以宅在家安安靜靜地做著蛋雕陪著她,做出來的東西還被人欣賞甚至出售。我是個比較宅的人,養花養魚,雕刻蛋雕,疫情期間響應號召封閉管理,「宅家」的我幾乎沒下過樓,因為有「愛好」一點都不急。

徽派:看您也愛畫畫,愛好多會衝突嗎?

王劍:很多藝術是相通的,我宅也要宅出味道,蛋雕是一種在家自娛自樂的方式,還有很多其他方式,畫畫寫字都可以。畫畫最簡單的就是拿照片臨摹,我有一個系列是火車頭的蛋雕,也有畫。我在創作作品的時候認為,藝術就在身邊,身邊的某一樣東西都可以做成藝術,就看用什麼方式表現。像我接觸過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再到現在的動車、高鐵,這是國家快速發展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縮影」,把這些雕刻成系列作品,體現國家快速發展,看火車頭變化,交通便利快捷,生活的改善,特別有意義。

技巧就是熟能生巧

蛋殼上的「徽派」

徽派:您能具體講講拿起雞蛋雕刻的步驟嗎?

王劍:首先要布圖和定位,雖然蛋殼很小很薄,我們要搞清楚前後關係,要雕出層次,大小要均衡。拿雞蛋也有講究,要用手託起雞蛋,不是捏住,雞蛋在手上應該是得心應手的,想怎麼轉,任何角度都可以轉,也不容易碎。使用的工具也很簡單,除了鉛筆和橡皮是構圖時需要用到的,主要的工具就是刻刀,它利用的是槓桿原理。這麼多年我也一直在摸索更好的工具,現在用的是單面剃鬚刀片,感覺最合適。

徽派:在脆弱的雞蛋上「跳舞」很難,對於零基礎的人來說,最先要掌握的是什麼?

王劍左右手的協調是最難的,還有力度問題。最大的技巧就是熟能生巧。雕刻的時候,左手託住蛋殼,右手大拇指按在食指的第二關節,順著字印慢慢推。可以根據情況在手上隨便轉動,倒頭刻也可以。

徽派:這麼多年您體會到做蛋雕的最大樂趣是什麼?

王劍:冬天刻到手腳發麻的情況都有,有時一個作品刻得入迷了,恨不得一口氣刻完,然後才會意識到好冷,凍得受不了。早上起來做早飯,在白水煮的雞蛋上刻個笑臉,孩子看到會非常開心。

用藝術記錄時代

鴕鳥蛋雕

徽派:作為傳承人,您覺得自己的責任在哪?

王劍:一開始就是做著玩,送朋友,也去周谷堆那樣的市場,花衝公園試著賣過。那時候是90年代,還真有人買,8塊錢一個,一早上賣了4枚。漸漸積累得多了,也想著能展覽出來。近年來國家提倡非遺保護,我到合肥市文化館玩,有幸認識當時的館長劉浩,於是毛遂自薦。2008年申報,現在是省級非遺項目,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從那一刻開始我感覺這不僅是我手裡的小玩意兒了,而是作為傳承人的責任和義務。我也要非常感謝新安晚報當時給我的大篇幅報導,是對我第一次正規的省級報導,給我莫大的信心。中國傳統文化多麼好,有的工藝品提高社會價值,比如玉器這樣的,還有就是蛋雕這樣的技藝,讓人修身養性,提高審美。我希望能把這個傳統技藝推廣出去,把作品做得更美更好,讓人喜歡。

徽派:傳承者之外是創新,您這些年對蛋雕的創新有哪些?

王劍:題材上一直在創新,從工筆畫、簡筆畫到水墨畫。水墨就是利用蛋殼雕出的白色和雞蛋殼本身的顏色,對比形成水墨畫裡的墨色感,也是純天然的製作。蛋殼也在不斷變化,除了大大小小的雞蛋,還有鴯鶓蛋,也就是澳洲鴕鳥蛋,它不僅比較大和厚,而且顏色由外到內是深墨綠色和淺墨綠色,雕出來很立體。傳統技藝再好,也要與國際接軌。我還在非洲鴕鳥蛋上刻了九條龍,花了我三個月時間,有人出八千來買,但我沒捨得賣。時不時拿出來看看,想想當時是怎麼做的,心情會很寧靜。而且看著每一個好的作品,跟讀一篇喜歡的文字似的,隔了一段時間再看,又是一種味道。作為傳承人,跟作家、攝影師一樣,希望能做一些與時俱進的東西,用作品記錄時代。疫情期間,我做了「武漢加油,中國加油」,也刻了公安和醫療工作者,若干年後拿出來就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建國60周年,70周年,還有天鵝湖的夜景我也做了很多,還獲了獎,去年端午還上了央視《相聚中國節·端午節》欄目。

記錄時代的蛋雕藝術

徽派:對於傳承,您有自己的規劃和目標嗎?

王劍:有了政府的保護和扶持,我一定堅持到底,決不放棄。我認為傳承還是要先普及化,讓所有人看到,讓喜歡的人可以學習到。最近合肥市圖書館·悅書房和我們合作開闢了線上教學,很多人喜歡,追著問我下節課教什麼。校園傳承也是,進校園我的理念就是讓孩子們放鬆。每次孩子們都不願意走,愛不釋手,甚至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太好,接觸這個一段時間後,心靜下來了,專注力提高了,學習成績也提高了。做手工,也是鍛鍊左右大腦,提高動手能力,解壓放鬆,勞逸結合的好方法,讓孩子們體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帶給父母除考卷以外的作品,很開心。我曾經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每次做的作品跟以前比都要有進步,不斷摸索,追求完美。我覺得合肥盛產老母雞,有雞就有蛋,希望廬州蛋雕這門技藝漸漸地走出去,成為地域性的文化,得到更多人的喜愛。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李燕然/文 薛重廉/圖




相關焦點

  • 涼拌爽魚皮,化腐朽為神奇
    順德的美食太多了,花上三天三夜估計也說不完,你還得自己去找。不過,既然你愛吃魚,那麼有一道涼拌爽魚皮值得一試,那種味道,絕對讓你滿意。」聽朋友這麼說,我的心裡有些疑惑,魚皮?這個在尋常人眼裡毫無美食價值的東西居然也能做成一道菜?我很好奇,決定和朋友去嘗嘗這個會讓我滿意的吃食。
  • 誰說朽木不可雕也,看李漁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誰知這些樹的枝條異常堅硬,刀斧都難以砍動,不得已,堆放在書房的臺階上已經好幾天。突然有一天,他發現這些樹枝彎曲虯結好似古梅,心想也許可以拿來做什麼東西,在什麼地方可以用得著。這時烏雲密布,家中昏暗不明,他正想要再開一扇窗戶採光。突然,他靈光乍現:「可以這樣做!」
  • 化腐朽為神奇的典範——烤羊雜
    雜碎,除去罵人以外,原意應該是雜亂零碎的意思吧,反正不是什麼高大上的詞彙。雖然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動物內臟的代名詞,至少從側面說明了羊雜的地位之低下。 不過喜愛這一口味的人卻是非常之多的。
  • 這梗代指所有百搭,甚至能化腐朽為神奇的事物
    這梗代指所有百搭,甚至能化腐朽為神奇的事物時間:2019-10-11 17:14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蛋液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所有百搭,甚至能化腐朽為神奇的事物 代指所有百搭,甚至是能化腐朽為神奇的事物。原指去殼後攪拌均勻的生雞蛋。
  • 婦女微家·雲走親(五)| 化「腐朽」為神奇,易腐垃圾的妙用
    婦女微家·雲走親(五)| 化「腐朽」為神奇,易腐垃圾的妙用 2020-05-22 02: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成都,看冒菜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微弱的燈光下,小推車的燈光照在老闆娘的頭髮上,伴隨著緩緩上升的食物氣息,氤氳出一到黑夜中獨特的風景。簡單打過招呼之後,點了幾個喜歡的小菜。老闆笑著走了過來,遞給一罐涼茶。當老闆把盆裡的菜丟在小竹簍裡,放到滾燙的冒菜鍋「赴湯蹈火」時,先肉後菜,「顛三倒四」看的你是眼花繚亂,老張的胃一下子就空了。
  • 88歲奶奶用魚骨蟹腳作畫 化腐朽為神奇打開一扇新的藝術大門
    88歲奶奶用魚骨蟹腳作畫 化腐朽為神奇打開一扇新的藝術大門時間:2020-11-02 13:31   來源:騰訊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88歲奶奶用魚骨蟹腳作畫 化腐朽為神奇打開一扇新的藝術大門 提起畫 大家腦海中大多浮現出 濃墨重彩的油畫 清新淡雅的水墨畫 而在浙江杭州市一社區展出的
  • 多用電子鐘、簡易水平尺,看「生活科學家」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多用電子鐘。  圓規做成電鑽、廢棄手機充電器改造電蚊拍……這些作品來源於上海市民,在他們手中,一些小物品被再利用,並化腐朽為神奇。  9月16日是全國科普日,科學生活大使優秀作品展當日在上海科學會堂開啟,市民到科學會堂海洋能廳,可觀賞科學生活大使們的上述科學小創意。
  • 葡萄牙藝術家獨立創作 從事街頭噴繪 化腐朽為神奇
    如果你在街角牆面上,看見這麼大一隻栩栩如生的藍色青蛙會作何感想?想必會先嚇一跳,然後忍不住再回頭看一次,甚至忍不住上手摸一摸吧!這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幅巨型壁畫,也就是說,這隻看起來是固定在牆上的青蛙,其實是平面的。
  • 讓老外驚訝的是,這東西根本「不是食物」,中國人卻化腐朽為神奇
    但幾千萬年的在歷史文化賦予了咱們無比強大的創作力,有些在老外看來根本不是食物的東西,中國人都能化腐朽為神奇。說了那麼久,其實指的就是這種東西——魚鱗!油炸魚鱗做法有點繁瑣,據說直接買魚鱗比較方便(市場果然是個神奇的地方,居然還有魚鱗賣的?)因為直接買的魚鱗比較大片,用大魚的魚鱗最好。
  • 化腐朽為神奇的泡椒雞雜,每個川菜館都有的當家菜,不來嘗嘗嗎
    化腐朽為神奇的泡椒雞雜,每個川菜館都有的當家菜,不來嘗嘗嗎嗨,大家好呀!這裡是九九美食記,中國人在吃上總是會有無與倫比 的天賦和毅力,並且善於化腐朽為神奇,把本來應該被丟棄的部分變成一道道美食。把郡肝用十字花刀處理一下,也就是橫豎切上幾刀,但是不要把郡肝切開。然後雞肝切成薄片,雞心用滾刀片,片開,然後從中間切開,雞腸切段。第2步,準備泡椒。在這道菜中泡椒是關鍵,在這裡使用的是二荊條泡椒,也算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泡椒品種,還有就是野山椒和泡姜。它們的比例大概是4:1:1,二荊條的量要多一點。把一半的二荊條切成碎末,另外一半和野山椒和泡姜切成小塊。
  • 香菇油飯化腐朽為神奇!不要的隔夜飯變得芳香撲鼻,一頓吃不夠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一道香菇油飯,讓你的隔夜飯也能化腐朽為神奇!一。用料 幹香菇10朵、雞腿肉1根、隔夜飯1碗、調味汁少量、食用油3湯匙、青豆、玉米、胡蘿蔔、蔥、小紅椒二。
  • 蛋殼上雕刻臉譜 變身精美工藝品
    吃剩下的蛋殼可以做什麼?在普通人眼裡可能什麼都做不了,但經蛋雕藝人的巧手,便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徐吉川就有這種本事,他能在小小的蛋殼上雕刻山水、花鳥、京劇臉譜等,將大千世界盡現於眼前的方寸之間,並將其變成了具有收藏價值的工藝品。
  • 化腐朽為神奇!小夥用廢紙盒造了一組驚人的紙模型,驚豔了44萬人
    將包裝盒隨手扔進垃圾桶,這個行為對於我們大眾來說已經見慣不怪了,然而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的才是真正的牛人。在沒見過他的作品前,包裝盒唯一歸宿就是垃圾桶,而在見過他的作品後才發現每一個包裝盒都能成為一個價值不菲的寶藏。
  • 愛木盆景|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燒火棍山楂素材變矮霸精品
    一顆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直幹山楂樹,在大師手上卻能化腐朽為神奇下山樁的形態。上圖下山樁成型後的成品狀態是不是不可思議,不信就往下看。山楂樹約高3米,由叢林收集而得。樹幹筆直,沒有分枝,除了樹皮看上去較老外,整體型態非常簡單。
  • 「健康早知道」化腐朽為神奇的大腸,竟然藏著我們最重要的東西...
    大腸的實寒:在天樞穴上有軟硬結,大便拉稀!大腸的虛寒:吃完就拉,完古不化。吃了總不拉不行,吃了總拉稀也不行,為什麼呢?因為大腸是傳道之官。「傳」就是驛站、停留的意思,「道」通道。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 化腐朽為神奇!一坨普通麵團經大爺之手後,賣到180萬人民幣!
    導語:化腐朽為神奇!一坨普通麵團經大爺之手後,賣到180萬人民幣!   今天介紹的是一個61歲的民間手藝人蕭佔,他是一位麵塑工藝者,他的手藝發到網上,引起粉絲的驚嘆,一個小視頻曾獲得上千萬的點擊量!
  • 老外認為這些食物根本不能吃,中國卻化腐朽為神奇,成了美食
    老外認為有些食物根本沒辦法吃,無法入口,但是咱們的中國廚師就是那麼的厲害,化腐朽為神奇,將其變成了一道道精緻的美食。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魚鱗具有十分濃重的腥臭味,並且處於魚的廢氣硬殼上,所以在做美食的時候,絲毫就不考慮它。
  • 廣州的錦上添花,雲貴川的化腐朽為神奇
    南北吃貨經常為了吃而爭執不下,好不容易在火鍋上達成了和解,沒想到又在蘸料上有了分歧。在北方,蘸料就是被稱之為蘸料,而在南方,統統被稱之為蘸水。有人好奇,南方的蘸水,具體指的是啥?俗話說,「食在廣州」,對於一直在追逐食物鮮味的廣州人來說,飯桌上離不開蘸水的加持!
  • 老花友用骨頭渣養花,化腐朽為神奇,花卉長勢旺10倍,太厲害了
    老花友用骨頭渣養花,化腐朽為神奇,花卉長勢旺10倍,太厲害了。而他之所以能夠將花卉養護得如此茁壯,就是因為在他養護過程之中,是用上了一個好用的養花技巧,此技巧就是用骨頭渣養花。可能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會相當的詫異,骨頭渣如何能夠用來養護鮮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