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註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雖然說火車司機和非遺傳承人聽起來毫無聯繫,但王劍就是同時擁有這兩種身份的人。供職於上海鐵路局集團公司合肥機務段的他,也是安徽省非遺保護項目」廬州蛋雕」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劍說,這兩件事並不衝突,甚至相通,都要安全第一,都要專心專注。如何把脆弱易碎的蛋殼雕刻成觀賞性藝術性俱佳的作品,王劍說,無他,熟能生巧。這從他上周四做客徽派直播時,三下五除二就讓「徽派」二字顯現在蛋殼上可見一斑。而如今,蛋雕也早已從王劍手中的「小玩意兒」變成了省級非遺保護項目,王劍感到自己的責任越來越重大。「合肥『老母雞』非常有名,有雞就有蛋,希望蛋雕也能走出去,成為我們的地域性東西。」
從「鏤雞子」到藝術品
「廬州蛋雕」傳承人王劍
徽派:蛋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
王劍:蛋雕的傳統很早就有了,春秋時候就有記載。唐朝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詩《和春深》裡寫道:「『何處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瓏鏤雞子,宛轉彩球花。』這首詩中的『鏤雞子』就是指蛋雕。由於各種原因吧,蛋雕曾經淡化過一段時間。現在生活水平好了,這個藝術慢慢又興起來了。
徽派:「廬州蛋雕」的特色又是什麼呢?
王劍:其實古廬州是非常繁華的地帶,老百姓講究吃,要色香味俱全,這樣吃的時候心情也會好,所以很多工藝品的製作最早是為了食用。把蛋殼做得好看,也是為了「色」。比如現在安徽地區也有很多人家做喜宴的時候會把雞蛋染成紅色,送給親朋好友。我曾經幫合肥的一個酒店做了個招待客人的實驗,在他們的自助餐廳裡,在二三十個雞蛋上雕刻了「歡迎您」字樣,讓客人們在自選區拿,其實雕刻得一點都不複雜,結果卻很受歡迎,大家普遍反映這樣的雞蛋給人喜悅感,讓人心情愉悅。
白居易詩中的「鏤雞子」(王劍作品)
徽派:做蛋雕的雞蛋有什麼特別要求嗎?它是生的還是熟的?
王劍:這是所有蛋雕學習愛好者也很好奇的問題,其實就是普通的雞蛋,跟我們平常在超市買的一樣,只是要選外殼顏色比較深的,沒有裂紋,表面比較均勻的就適宜雕刻。至於生的還是熟的,兩種都可以。不過一般來說,用空心蛋殼雕刻,會感覺拿起來很薄很輕,感覺容易碎,心裡沒底。而用實心的,雕刻好再把裡面的東西拿出來,對於雕刻者來說心裡更有數。不過我們在一般教學傳承的時候,會把處理好的蛋殼給學生們雕刻,因為初學的時候蛋殼很容易就搞碎了,他們會覺得心裡難受,對於報廢了的蛋殼,我們也會安慰他們說」歲歲(碎碎)平安」。所以,蛋殼在我們手上也是「垃圾」再利用,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工藝。
外公是我的引路人
王劍徽派直播現場教學
徽派:您本職工作是火車司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蛋雕的?
王劍:那比我在鐵路學校學習和後來參加工作都要早很多。我打小就對藝術感興趣,課本裡面的圖案好看,我就在旁邊畫畫,沒少挨過老師批。但我美術課特別認真,出黑板報,要選畫畫寫字好的,老師每次都會選我,也經常被表揚,這也是一個鍛鍊的好平臺。偶然有一次機會在同學家接觸到刻印章的印章石,非常感興趣。小時候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就把買早餐的兩三毛錢省下來買這個石頭,被父母批評之後,我就順著合鋼鐵路自備線旁邊去撿可以雕刻用的道渣石,在地上磨好,然後在上面刻。很小的時候我在外公家生活過很長時間,外公在鎮上是很有名廚師,經常幫別人做喜宴,他做的「喜蛋」與眾不同,不光染紅,還會再弄一層蠟的東西,在上面刻喜字,生肖等。小時候耳聞目染,我在旁邊好奇也刻著玩,外公一邊說我調皮,一邊也鼓勵我試一下。和外公學習製作蛋雕的時候,我這個人在藝術方面好像有點天賦,上手比較快,也比較追求細膩感,很快外公就說我的手藝超過他了,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小時候家裡買不起遊戲機,學習機,我就在家畫畫刻雞蛋,當成愛好。1996年外公去世,但他跟喜宴廚師們接觸交流學習後留下的技藝傳給了我,我就一直做下來了。
王劍蛋雕作品
徽派:但這兩個職業一點也不著邊,它們有交集嗎?
王劍:很多方面是相通的。火車司機是我先有的職業,這是我的優勢,也是我的生活保障。單位領導也非常支持我,單位領導說,你把工作做好,生活有了保障,做蛋雕也會更開心。開火車,安全第一!我一直在單位也是把工作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安全完成每一次出乘任務!回到家就安安靜靜做喜歡的事。我和跟我學習的蛋雕的學員講,雕雞蛋殼和開火車一樣,要專心專注,可以慢一點,但要注意安全,安全是第一位的。而且,我愛人也非常支持我的這個愛好,因為我既可以宅在家安安靜靜地做著蛋雕陪著她,做出來的東西還被人欣賞甚至出售。我是個比較宅的人,養花養魚,雕刻蛋雕,疫情期間響應號召封閉管理,「宅家」的我幾乎沒下過樓,因為有「愛好」一點都不急。
徽派:看您也愛畫畫,愛好多會衝突嗎?
王劍:很多藝術是相通的,我宅也要宅出味道,蛋雕是一種在家自娛自樂的方式,還有很多其他方式,畫畫寫字都可以。畫畫最簡單的就是拿照片臨摹,我有一個系列是火車頭的蛋雕,也有畫。我在創作作品的時候認為,藝術就在身邊,身邊的某一樣東西都可以做成藝術,就看用什麼方式表現。像我接觸過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再到現在的動車、高鐵,這是國家快速發展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縮影」,把這些雕刻成系列作品,體現國家快速發展,看火車頭變化,交通便利快捷,生活的改善,特別有意義。
技巧就是熟能生巧
蛋殼上的「徽派」
徽派:您能具體講講拿起雞蛋雕刻的步驟嗎?
王劍:首先要布圖和定位,雖然蛋殼很小很薄,我們要搞清楚前後關係,要雕出層次,大小要均衡。拿雞蛋也有講究,要用手託起雞蛋,不是捏住,雞蛋在手上應該是得心應手的,想怎麼轉,任何角度都可以轉,也不容易碎。使用的工具也很簡單,除了鉛筆和橡皮是構圖時需要用到的,主要的工具就是刻刀,它利用的是槓桿原理。這麼多年我也一直在摸索更好的工具,現在用的是單面剃鬚刀片,感覺最合適。
徽派:在脆弱的雞蛋上「跳舞」很難,對於零基礎的人來說,最先要掌握的是什麼?
王劍:左右手的協調是最難的,還有力度問題。最大的技巧就是熟能生巧。雕刻的時候,左手託住蛋殼,右手大拇指按在食指的第二關節,順著字印慢慢推。可以根據情況在手上隨便轉動,倒頭刻也可以。
徽派:這麼多年您體會到做蛋雕的最大樂趣是什麼?
王劍:冬天刻到手腳發麻的情況都有,有時一個作品刻得入迷了,恨不得一口氣刻完,然後才會意識到好冷,凍得受不了。早上起來做早飯,在白水煮的雞蛋上刻個笑臉,孩子看到會非常開心。
用藝術記錄時代
鴕鳥蛋雕
徽派:作為傳承人,您覺得自己的責任在哪?
王劍:一開始就是做著玩,送朋友,也去周谷堆那樣的市場,花衝公園試著賣過。那時候是90年代,還真有人買,8塊錢一個,一早上賣了4枚。漸漸積累得多了,也想著能展覽出來。近年來國家提倡非遺保護,我到合肥市文化館玩,有幸認識當時的館長劉浩,於是毛遂自薦。2008年申報,現在是省級非遺項目,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從那一刻開始我感覺這不僅是我手裡的小玩意兒了,而是作為傳承人的責任和義務。我也要非常感謝新安晚報當時給我的大篇幅報導,是對我第一次正規的省級報導,給我莫大的信心。中國傳統文化多麼好,有的工藝品提高社會價值,比如玉器這樣的,還有就是蛋雕這樣的技藝,讓人修身養性,提高審美。我希望能把這個傳統技藝推廣出去,把作品做得更美更好,讓人喜歡。
徽派:傳承者之外是創新,您這些年對蛋雕的創新有哪些?
王劍:題材上一直在創新,從工筆畫、簡筆畫到水墨畫。水墨就是利用蛋殼雕出的白色和雞蛋殼本身的顏色,對比形成水墨畫裡的墨色感,也是純天然的製作。蛋殼也在不斷變化,除了大大小小的雞蛋,還有鴯鶓蛋,也就是澳洲鴕鳥蛋,它不僅比較大和厚,而且顏色由外到內是深墨綠色和淺墨綠色,雕出來很立體。傳統技藝再好,也要與國際接軌。我還在非洲鴕鳥蛋上刻了九條龍,花了我三個月時間,有人出八千來買,但我沒捨得賣。時不時拿出來看看,想想當時是怎麼做的,心情會很寧靜。而且看著每一個好的作品,跟讀一篇喜歡的文字似的,隔了一段時間再看,又是一種味道。作為傳承人,跟作家、攝影師一樣,希望能做一些與時俱進的東西,用作品記錄時代。疫情期間,我做了「武漢加油,中國加油」,也刻了公安和醫療工作者,若干年後拿出來就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建國60周年,70周年,還有天鵝湖的夜景我也做了很多,還獲了獎,去年端午還上了央視《相聚中國節·端午節》欄目。
記錄時代的蛋雕藝術
徽派:對於傳承,您有自己的規劃和目標嗎?
王劍:有了政府的保護和扶持,我一定堅持到底,決不放棄。我認為傳承還是要先普及化,讓所有人看到,讓喜歡的人可以學習到。最近合肥市圖書館·悅書房和我們合作開闢了線上教學,很多人喜歡,追著問我下節課教什麼。校園傳承也是,進校園我的理念就是讓孩子們放鬆。每次孩子們都不願意走,愛不釋手,甚至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太好,接觸這個一段時間後,心靜下來了,專注力提高了,學習成績也提高了。做手工,也是鍛鍊左右大腦,提高動手能力,解壓放鬆,勞逸結合的好方法,讓孩子們體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帶給父母除考卷以外的作品,很開心。我曾經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每次做的作品跟以前比都要有進步,不斷摸索,追求完美。我覺得合肥盛產老母雞,有雞就有蛋,希望廬州蛋雕這門技藝漸漸地走出去,成為地域性的文化,得到更多人的喜愛。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李燕然/文 薛重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