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知行君重溫了由張國榮,張豐毅,鞏俐主演的電影《霸王別姬》,這部電影主要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重溫這部劇時,知行君除了有很深的情感震撼外,也對京劇有了濃鬱的興趣,今天知行君就和大家簡單聊一下京劇。
我們知道京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另外四種分別是越劇,黃梅戲,評劇和豫劇,其實京劇的前身是徽劇,在清乾隆55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熟悉京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京劇的角色不是按照生活中人的本來面貌,而是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及社會地位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誇張進行劃分,共分為生,旦,淨,醜四種類型。
其中「生」是指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可細分為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武生(長靠武生,短打武生及應工猴兒戲)、小生(扇子生,雉尾生,窮生,武小生)、紅生,娃娃生這5種。
「旦」是指女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可細分為青衣(正旦)、花旦,閨門旦、刀馬旦、武旦、彩旦這6種,而「淨」就是我們俗稱的花臉,大多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它分為正淨(唱功花臉,又稱為銅錘,黑頭)和毛淨(以動作表演為主,又稱架子花,武二花,摔打花,油花)。
最後就是「醜」,它是指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塊白粉,俗稱小花臉,分為文丑(方巾醜,袍帶醜,老醜,榮衣醜,婆子)和武丑(開口跳),各個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藝上各具特色。
京劇的影響可追溯到1919年,從1919年到1935年間,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海外京劇演出消除了當時西方對中國戲劇甚至中國人的偏見,促進了京劇在海外的傳播,增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更是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最後,知行君回到老本行,給大家科普些京劇中的常用英語詞彙,生(male role)、旦(female role)、淨(painted face)、醜(clown),京劇又分為很多派系,著名的有梅派(Mei School)、程派(Cheng School)、荀派(Xun School)。以上就是知行君的分享,知行君個人建議,大家可以多去了解一下京劇,這裡面有很深的養分等待我們去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