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老北京的旗人生活,您真不一定全知道

2020-12-26 澎湃新聞

今兒咱來聊聊旗人!

對吃的講究

旗人一日三餐都是非常講究的

先說說每天的早點。在過去,旗人早晨起床漱口後,先沏上小葉茶或高碎高末,喝完茶才能做事,至今北京城老旗人家裡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早點很講究,品種很多:油茶、麵茶、餛飩、包子、粳米粥、丸子湯、炒肝兒、豆腐腦、炸豆腐、吊爐燒餅、馬蹄燒餅、墩餑餑等等。

說完早點咱再說說正餐。旗人的正餐從選料到製作過程也是非常講究的,比如:吃餛飩必須用雞湯或豬骨湯來煮,餛飩的配料要有:香菜、冬菜、紫菜、蝦米皮、滷蝦油、胡椒粉、醬油、醋等等。

吃麵條,澆頭也都是換著樣兒來的,「肉炸醬、素炸醬、花椒油、三合油、芝麻醬、雞絲、肉片、香椿、排骨、燒羊肉湯」等等。

隨便一個打滷面,都是豐富的料:木耳,蘑菇,五花肉切薄片,配上幹黃花,最後再甩上一個雞蛋花。嘿!就倆字「地道!」 再高檔一點的還要有雞胸,鴨胸,玉蘭片等等配料!

最後咱再說說這晚飯。旗人吃完晚飯要上時令瓜果,差不多的人家都存有紅果醬。為的是吃的「順口兒」。

在吃方面,旗人十分重視應時節令

開春,要吃豆芽菜卷餅;

初夏時是「糊塌子」;

酷熱時吃過水涼麵;

秋天吃豬肉小碗炸醬,面碼非有七八種不可。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冬至吃餃子等等。

對禮節的講究

除了飲食習俗,旗人也十分重視講究老禮兒

旗人的禮節頗有講究,「見面禮」、「請安禮」、「告別禮」是旗人最常用的三大禮節,看似簡單的三大禮節,裡面卻大有文章。

首先,這「見面禮」, 就包含「叩頭禮」、「頂頭禮」、「抱見禮」、「執手禮」、「鞠躬禮」、「碰肩大禮」等。

叩頭禮:在過去是平民見王公貴族,奴僕見主人時所行的見面大禮,而衍伸到後來是晚輩見長輩的大禮。就這一個簡單的「叩頭禮」還有所不同,「三跪九叩」 在祭神、祭祖、見皇帝時用;「二跪六叩」是晚輩父母、爺爺、奶奶和尊長所行之禮;「一跪三叩」一般對父母、主人或尊長所用;還有一種是「一跪四叩」 一般是在過年小孩見尊長時用。

執手禮:所用較廣,見面的雙方各自伸出右手相執,虛攏但不握緊。長幼之間、平輩之間、朋友之間、親屬之間均可使用。俗稱滿人「無作揖打恭之禮,相見則執手」。

鞠躬禮:這是平日親朋之間相見的禮節。若是長幼之間,小輩要給長輩行鞠躬禮,或是平輩之間,對行此禮。

碰肩大禮:通常是男主人和男賓之間的禮節。 在客人告別之際,男賓客與男主人雙方以肩互相擦碰數下即可,此禮表示客人對主人的感激之情。另外久別重逢的故友相見,也可行此大禮。

其次,這第二大禮節就是「請安禮」。請安禮主要有「打千兒禮」、「跪安禮」、「蹲兒安禮」、「撫鬢禮」等。

打千兒禮:是男子常用的請安大禮。施禮時,凡穿箭服或袍褂(武官)的,要先彈放下(馬蹄)袖口。然後左腳前移半步呈前屈狀,右腿後退半步呈半蹲狀。 左手扶於左膝,右手下垂。頭頸與上身略向前傾(目光向下)請安,禮畢恢復直立。

跪安禮:也叫「跪拜禮」,這也是男子的請安禮。跪拜者垂手低頭來到受禮者面前,雙手扶住雙膝,雙膝跪地後請安。隨話音結束而起,移至受拜者側面站立。

蹲兒安禮:主要是女子對長輩請安禮。行禮者站在受禮者面前,雙腳平行,雙手扶膝,隨即一弓腰,膝蓋略彎曲如半蹲狀,行請安禮。

撫鬢禮:是平輩女子之間日常相見互相請安的禮節。 女子相見時以右手撫摸三下額角,同時向對方點幾下頭,眼睛看著對方,以示問候。受禮者同樣以撫鬢禮回拜。

最後,是社交禮儀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告別禮」,主要有「打橫」、「相抱」、「親面」、「執手」、「鞠躬」等禮節。

打橫:是客人告別時時向主人行的告辭禮。賓客與主人告辭時,回身退後一步,雙手貼身橫跨一步。然後向主人點頭,表示與主人告辭,而主人抱雙手點頦表示告辭。

而告別禮中其他的禮儀如「相抱」、「親面」、「執手」、「鞠躬」等禮節與見面禮節相仿,就不一一贅述了。

旗人對稱謂的講究

旗人跟漢人習俗不同稱呼有異,比如:管父親叫阿媽(阿讀四聲)。管母親叫額娘(額讀四聲)。旗人管母親叫奶奶,祖父叫瑪父(瑪讀四聲),祖母叫太太,曾祖父、曾祖母都叫老祖兒,高祖父母叫太老祖兒。

清宮裡的稱謂是最嚴格的,稱呼錯了能有性命之虞,加上嚴格的宮規,剛進宮的小太監、小宮女都得專門拜老太監、嬤嬤為師,刻苦學規矩三年。

皇宮裡所有的人對皇帝都尊稱「萬歲爺」,皇后以降統統自稱奴才。宮裡太監、宮女、嬤嬤尊稱各宮嬪妃為某主子,如珍主子(珍妃),謹主子(謹妃)。太監平輩間稱爺,如:姓張叫張爺,姓李叫李爺,小太監尊稱大太監師傅,宮女稱長輩宮女姑姑,平輩呼名。至於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在宮裡不能叫。

滿族親族間常用稱呼 :

高祖——達瑪法

高祖母——達媽媽

曾祖——翁庫瑪法

曾祖母——烏庫媽媽

祖父——瑪法

祖母——太太

父親——阿瑪

(遼寧部分地區稱「瑪瑪」)

母親——額娘

(遼寧部分地區稱「訥訥」)額姆

公公——阿瑪哈

婆婆——額莫克

伯父——阿牟其

伯母——阿牟

叔叔——額其克

嬸母——窩克

丈夫——愛根

妻子——薩裡甘

二妻——福七黑

兄——阿琿,阿哥

嫂——阿沙

弟——兜

妻弟——那雅

子——追

媳婦——尾倫

孫子——窩莫羅

外祖父——郭羅瑪法

外祖母——郭羅媽媽

嶽父——阿布哈

嶽母——額布喝

姑——姑爸爸

姨母——安布

姨夫——安布瑪

舅舅——那克出

舅母——額克出

姐姐——額雲,格格

姐夫——額附

妹妹——嫩

女兒——沙裡甘追

女婿——霍其琿

外甥——依諾

朋友——姑出

好友——色音姑出

女友——諾庫

(一般是閨蜜間女友,而不是男女朋友的女朋友)

親家——撒頓

娘家——攤攙

旗人對長輩都是非常尊重的,在長輩面前不能直說你、我、他,要說「您」(第二人稱),「怹」(第三人稱),第一人稱用自己的輩份,如跟父親說話自稱「您兒子」。

如今,旗人的很多禮節都被簡化了,但是有些老禮兒永遠都不能從我們心中簡化,「尊上、敬老、好客、守信」,這些老禮兒應該時刻遵從。

原標題:《說起老北京的旗人生活,您真不一定全知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旗人風華》:老北京旗人風俗全紀錄
    《旗人風華》是一本詳細介紹老北京旗人風俗的作品,由正白旗滿人羅信耀的英文版作品《小吳歷險記——一個北京人的生命周期》回譯而成。正因為這本書最初的目標讀者是外國人,所以羅信耀在介紹老北京人日常生活時非常仔細,甚至可以說是事無巨細,幾乎涵蓋了老北京人生老病死、四季節慶、信仰活動、吃喝玩樂的全部細節。這樣不僅給當時的外國讀者全面展現了老北京生活的原貌,也給後人留下了當時北平日常生活的真實記錄。
  • 老北京的旗人生活,您還真不一定知道!
    不錯過街頭的當地奶茶看色達佛學院不懼自駕的艱辛
  • 旗人不一定是滿人,但滿人一定是旗人
    自努爾哈赤創建八旗制度到大清入主中原後,旗人的身份似乎就要比漢人高貴很多。也有很多特權。如在旗旗人由朝廷終身贍養。不需要付出任何的體力或腦力勞動。這一政策讓許多漢人羨慕不已。且不知漢人也是可以變為旗人的。
  • 老北京旗人的夏天美食
    每一次開袋的時候,都不知道它這次又會醜成什麼樣清香軟糯的糯米,裹著沙甜的豆餡,吃上一口棉軟不粘牙,沙甜而不膩口。端著茶缸喝上一口,瞬間暑氣全消。暑湯是六七十年代的老北京冰食,種類繁多。百姓家裡自己熬製的綠豆湯、街市上賣的冰鎮飲料或者什麼解暑的藥湯可是稱之為暑湯。如今所說的暑湯主要用中藥調配的,為的是清熱驅火祛暑散熱。
  • 旗人&老北京餐桌文化
    記得老舍先生《正紅旗下》說:「二百多年積下的歷史塵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遣,也忘裡自勵。我們創造了一種獨具風格的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生命就這麼沉浮在講究的一汪死水裡。」清代八旗貴族和旗人對於飲食特別講究和考究哪怕吃一個蘿蔔也得搞成四菜一湯,旗人早起必和早茶,起一個雅名叫「衝龍溝」。過去旗人吃飯講究、生活衛生、說話客氣,規矩禮節多,過去的旗人為人處世講究有理兒有面兒的。滿族人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估計不少人都知道。
  • 遼東鳳凰城老滿洲旗人的日常生活的規矩
    您看,我今兒個就正經八百地糾正一個老堡子里流傳日久的一個錯誤說法,早前挺長一段時間,有一個說法,就是說旗人啊,當不了大官大將,說是有這個限制那個限制,其中就有一條,說是旗人受限制不讓當飛行員。就這話,我今兒個就認真地給予糾正。
  • 老北京最愛的「滷煮」火燒,啥時候吃最好?聽聽旗人怎麼說
    曾聽一位老北京的旗人說:吃「滷煮」的最佳季節,必須得是在冬天,天上飄著雪花,飢腸轆轆的窮漢子們走在街上,老遠就聞見「滷煮火燒」的香味兒。滷煮的背景其實稍微懂些歷史的朋友,會發現老北京的這些吃食,大都與窮人脫不開關係:食材廉價,味道奇妙,例如炸醬麵、驢打滾、炸灌腸等。
  • 聽聽老北京旗人怎麼說,太有道理了
    曾聽一位老北京的旗人說:南城是漢人,生活條件艱苦,甚至還有「吃上頓沒下頓」的。都說「美食來源於生活」,滷煮這種盛行市井的食物,可謂是名副其實。每個店的收費方式不一樣,但大多數的滷煮店中,標的價格大都是指「滷煮碗底兒」。火燒是另加的,加多少隨您,本身也沒什麼特殊之處,只是死面的白燒餅而已,口感紮實。
  • 聽聽老北京旗人怎麼說,太有道理了
    大家都知道北京是歷史非常悠久的一座古城,而除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之外,北京還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就是擁有各種各樣的美食。其中的北京烤鴨更是這些年來非常受歡迎的一道菜,很多人去到北京旅遊都是專門想要去品嘗一下這些美食。
  • 老滿洲旗人講究的人情
    您鹽調的夠,味道那就自然厚,關鍵是在菜鍋裡的拿捏。至於您端上桌,一筷子入口,再說味道薄厚,那不過是評價廚子,內中原由實際個您自己個最知道。其實,撂筷子罵廚子,早前老滿洲旗人就不待見。薄也好,厚也好,您都是對著鏡子看自己兒。人情薄,那是您自己平日對人薄,人情厚,那也一定是捨得錢物,做的人情好。現在如今,有時候還會聽人言,說某某地方人重情義,風氣好。說某某地方人苛薄,不注重感情。這話在遼東鳳凰城老滿洲旗人故地不卑服,因為沒有那事兒。
  • 老北京平民的一日三餐還記得嗎?作為少數族群這種吃法已不多見
    當年的兩百多萬北京人,應該大部分是北京土著,其中就有一些滿清遺留下來的旗人,雖然許多旗人在清王朝垮臺後恥於或羞於承認自己是旗人,甚至為此更改了民族,但是,幾百年留下的生活習慣還是伴隨著他們,並影響著後代。而今,傳統意義的老北京人,在這座城市已經被稀釋得成為了「少數族群」。這些「少數族群」的許多習俗並沒有被湮滅在塵埃裡,它們還在影響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 《星夜故事》之旗門大爺 地道老北京的下酒菜
    英達:旗門大爺的奇葩「下酒菜」  一說起旗門大爺,我們腦海裡出現的形象一定是左手提一鳥籠,右手揉倆核桃,地道的老北京!這些旗門大爺平日裡喜歡泡茶館、侃大山、最愛的就是約上三兩知己喝上一盅。本期嘉賓英達就為我們講述了旗門大爺那幾種怪異的「下酒菜」,讓人不禁腦洞大開。您知道生了鏽的鐵釘子怎麼上了酒桌成為下酒菜嗎?
  • 老北京的故事:好娘的芥末墩兒
    要知道我那奶奶可不是好伺候的,生活上那講究遠近聞名。胡同裡提起S老太太,老住戶無人不曉,有些事兒要求之高真不比慈禧差。而唯一能伺候得了老太太並叫其滿意的,也唯有好娘了。印象中的好娘簡直太能幹了。每天清晨起來第一件事情就是打掃院子,一把磨得已經沒了穗兒的笤帚疙瘩,掃遍全院的每一個角落。
  • 「老北京」被毀成什麼樣了!
    真想問問他,是哪位「老北京」傳授的這門手藝?方為正題 在「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兒」博主、市人大代表孟令悅看來,名不副實的老北京商品,嚴重傷害了北京文化,也傷害了北京人的美好回憶,更在外地遊客心中給北京文化抹黑。
  • 老北京人的念想,說說北京的那些過往
    別說南北城,就算是陶然亭和前門金魚池,說話也不一樣。當然了,外人聽不出來。十裡不同俗,三裡不同音,地域文化使然,沒辦法。02那,什麼人算是老北京呢?這還真不好瞎說,因為誰也沒給規定過。光看戶口本,那沒用。戶口在北京也不說明您就是老北京。依我看,現在四五十歲的人,上一代就在北京的,算是老北京也許說得過去。北京城自打元大都那時候起,到今天也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
  • 老北京的春日市井生活
    民俗畫裡的老北京放風箏習俗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廟會是一種集宗教、集市、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活動,算得上是娛樂生活相對匱乏的時代人們調劑生活、寄託信仰的一種獨特生活方式。總體而言,內城的市井生活帶有濃厚的旗俗色彩,而外城更多體現為下層京官和各省在京人士之間流行的「宣南士俗」。對內城而言,官方有著很嚴格的治安要求,比如禁喧囂、禁止開設戲園、禁止設娼、甚至限制旗人入園看戲等等。因此,最受歡迎的休閒方式當屬「泡茶館」。
  • 這些老北京小吃,連北京人都不一定全吃過!
    當然,有更好的推薦也歡迎你寫在評論裡喲~北新橋滷煮老店地址:東四北大街141號人均:27元褡褳火燒提起褡褳火燒,「老北京」沒有不知道的。但是為什麼要叫「褡褳火燒」呢?因為做成後的樣子,酷似舊時人們腰帶上裝財物用的「褡褳」,因而得名,取其發財之意。
  • 周作人說北京餑餑鋪裡買不到好點心,老北京點心真有那麼難吃嗎?
    但這也存在一個問題,如果不是老主顧,走進餑餑鋪裡一定會六神無主,不知道該買些什麼。因此,日後與開放張揚的新式點心鋪的競爭中,含蓄內斂的餑餑鋪自然敗下陣來。 那麼,舊式餑餑鋪到底售賣什麼點心呢?如果用四個字概括,那就是「滿漢細點」;如果用八個字概括,那就是「官禮茶食,嘉湖細點」。
  • 從口述史中尋找老北京的風貌
    在這些年「懷舊熱」的潮流中,有關老北京的事物重又激起人們談論的興趣,比如胡同、遛鳥、茶館、廟會、鬥蟈蟈、琉璃廠、四合院、冰糖葫蘆等等,可是大多數談論往往停留在相對表層的符號層面,缺乏對老北京歷史內核的闡發與論述。當代人談論老北京,總會不自覺地帶有現實意識和情感,以致或多或少偏離真實境況,而要想講清楚老北京的歷史內核,某種程度上非真正的「老北京人」莫屬。
  • 老北京旗人談北京三大主食——餃子 麵條 烙餅裡的那些門道
    老北京旗人談北京三大主食——餃子 麵條 烙餅裡的那些門道蔥花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