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態奶遭遇天花板,伊利蒙牛增速下滑,乳企發起鮮奶閃電戰

2020-11-29 AI財經社

撰文 / 邵藍潔

編輯 / 陳芳

消費拐點來臨

過去幾十年,中國乳業憑著保質期長的常溫奶,最終讓牛奶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市場也因此誕生出兩大乳業巨頭伊利和蒙牛,營收兩家2018年均在600億元以上,市值均超千億元,股價與最初上市時相比,均翻了無數倍。

然而,成績是屬於過去的,重要的是未來。中國乳業在走過了幾十年後,正在迎來發展拐點。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中國乳製品消費主力軍——液態奶的消費增量已經觸及天花板。

11月26日,中國奶業協會在上海發布的《2019中國奶業質量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液態奶產量只有2505.6萬噸,自2017年開始已經連續兩年出現下滑。這個苗頭之前已經顯現,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此前透露,中國乳製品消費增長正在放緩,在最近十年時間裡,每人年均乳製品消費增幅僅有0.8公斤,遠低於上一個十年人均2公斤的增幅。

從營收增速上看,就連兩大乳業巨頭伊利和蒙牛都遇到了危機。2019年上半年,伊利營收449.65億元,同比增長13.58%,增速比上一年下滑5.3個百點;蒙牛方面同樣如此,2019年上半年實現營收398.57億元,同比增長15.6%,增速較上一年放緩1.4個百分點。

未來向何處要增長?中國乳業將目光投向了低溫巴氏鮮奶市場。核心點是與國際市場相比,中國鮮奶還是一片藍海。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中國低溫巴氏鮮奶的市場佔有率約為15.2%,常溫奶佔84.8%。與國際市場相比,中國乳製品的消費結構恰好相反,在發達國家,鮮奶在液態奶中的佔比均超90%,其中加拿大為99.9%,美國為99.7%,日本、韓國均為98%。

過去幾年,一直研究鮮奶的君樂寶乳業副總裁、低溫事業部總經理楊洪濱稱,常溫奶初步解決了中國人喝牛奶的問題,由於保質期長,可以運到全國各地。但縱觀全球市場,歐美以及與中國飲食習慣類似的日韓,市場佔主導地位的都是低溫鮮奶,因為鮮奶保留著大量活性蛋白物質,營養價值要高於常溫奶。

中國與國際的差距也被視為中國鮮奶的增長空間,甚至是「奶業振興」的一個支點。11月26日下午,在上海東郊賓館會議中心,中國鮮奶行業產學研最重要的人物幾乎都聚集於首屆中國奶業新鮮峰會上,這是中國奶業史上第一次關於「新鮮」的大探討,目的是推動新鮮巴氏奶國家標準的出臺。

恆天然大中華區消費品牌部副總裁曹輝告訴AI財經社,從液態奶全球產品趨勢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成熟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中國是目前全球少數增長的市場之一。但具體看,低溫鮮奶市場增長尤為迅速,已經出現消費拐點。

「我國應大力發展消費低溫巴氏殺菌乳。隨著奶牛飼養的均衡發展,運輸條件的改善,冷鏈條件的普及,低溫巴氏殺菌乳(鮮奶)將迎來廣闊的市場前景,」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崑岡如是說。

圖/視覺中國

鮮奶的機會

提起進軍鮮奶領域的初衷,君樂寶乳業創始人、總裁魏立華稱,過去他身邊朋友經常向他吐槽國外牛奶比中國牛奶好喝,後來有一次他在國外喝牛奶,發現確實好喝,一問才知道這是巴氏鮮奶,在口感上要好得多。

好喝是目前鮮奶的一大賣點。從技術角度講,低溫鮮奶之所以好喝,是因為在85-75°低溫殺菌,全程冷鏈,保留了天然口感和更多的活性物質,比如乳鐵蛋白、免疫球蛋白、乳過氧化酶。光明優倍已經將巴氏殺菌溫度降到了75°,相比傳統的85°殺菌,活性物質更多,這也是現在主流巴氏奶乳企的發展方向。

而常溫奶是超高溫瞬時殺菌,所以保質期長。當然,口感也就無從談起。

在北京一家超市,低溫鮮奶的排面越來越大。君樂寶悅鮮活佔據了近一米多寬的風幕櫃。在它旁邊是三元極致、蒙牛每日鮮語、光明優倍、現代牧場各種品牌的鮮牛奶,而且名目繁多,0脂肪、有機、A2-酪蛋白。

這些乍看起來,名字有點費解的鮮牛奶基本都是最近兩年出現的。天貓新品創新中心發布的一份低溫奶發展趨勢報告顯示,2017年主打短保鮮期的低溫牛奶銷量同比增長近100%,低溫鮮奶品類成長速度是乳製品行業的近10倍。專門提供生鮮供應鏈的九曳也是2017年開始接觸巴氏奶客戶,目前其客戶有6%來自乳業。

嗅覺靈敏的渠道和乳企已經嘗到甜頭。每日優鮮副總裁肖運貴透露,自從發現消費者對低溫鮮奶的需求在增加後,他們就開始找乳企恆天然、新希望等推出了定製產品。據了解,今年每日優鮮鮮奶SKU增加了十餘款,銷售額比上半年增加了60%。

蒙牛則在2019年中期報告中稱,報告期內其鮮奶業務總體銷售收入呈突破性增長,市場份額大幅提升,每日鮮語和現代牧場兩大鮮奶品牌,正在快速搶佔中高端鮮奶市場份額。

據了解,蒙牛鮮奶事業部成立於2017年底,2018年1月正式入局巴氏奶,年內推出了17個鮮奶單品,其中每日鮮語在2018年的增長高達73%。另一家乳企——新希望乳業,2018年低溫奶的銷售收入更是佔到營收比例的近六成,為58.9%。2019年上半年,又增至60.99%,其中低溫鮮奶銷售增長強勁。

曹輝透露,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中國消費者越來越關注乳製品的營養、口味和新鮮度。來自第三方的數據顯示,自2018年起的三年內,低溫鮮奶品類在中國零售市場預計將以18.5%的年複合增長率發展,到2021年市場規模有望增至70多億元。

在中國鮮奶市場上,紐西蘭乳業巨頭恆天然採取了多品牌布局,今年4月,旗下品牌安佳推出了同名巴氏鮮牛奶,還與盒馬、每日優鮮聯合推出了日日鮮鮮奶和「一隻誠實的牛」等鮮奶。曹輝稱,截至目前,安佳鮮奶產品的銷量同比增長超2倍,日日鮮鮮奶自推出以來,一直在盒馬同類產品中銷量排第一。

知易行難

低溫鮮奶有著明顯的口感和營養優勢,只不過苦於要求太苛刻難以大範圍鋪開。

首當其衝的是冷鏈。巴氏殺菌工藝並不能殺死全部微生物,而這些微生物會隨著溫度升高迅速繁殖。因此,不管是貯藏、運輸、銷售或者到達消費者手中,巴氏奶都必須確保溫度維持在2~6℃環境中,任何一個環節脫冷都會導致產品變質。

從環節來看,巴氏奶的冷鏈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過程冷鏈,又分為運輸冷鏈和儲藏冷鏈,比如放在冷庫;一個是終端冷鏈,也就是零售環境的冷鏈,比如賣場內的冷藏櫃。

九曳供應鏈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所服務的乳企中,不同的銷售渠道,需要的冷鏈服務也不相同,比如進口鮮奶需要機場提貨服務;跨區域的話,需要冷鏈的整車零擔幹線運輸;現在線上購買鮮奶的也很多,需要冷鏈B2C宅配服務等。按照目前巴氏奶的包裝區分,玻璃瓶裝以及屋頂型包裝需對包裝進行特殊保障,才能降低甚至避免運輸破損。

而且,與其他冷鏈產品相比,巴氏奶的溫度要求更高,必須保持在2-6℃,保質期短,大部分在7天以下,銷售預測與庫存的平衡更難處理。尤其是推新品的時候,由於缺少消費數據沉澱和積累,庫存準備的數據並不能和銷售訂單相匹配。

君樂寶悅鮮活導購王霞在超市不停地向路過的消費者推薦悅鮮活「更好喝」,也在不停地吆喝「買一送一」。這批買贈的牛奶生產日期是11月7月,在月底即將到期。王霞說,這批奶是當時在其他超市試銷的產品,剛上市準備的比較多,只能調到其他超市賣。

巴氏殺菌奶保質期在7天以下的,在超市或者其他渠道,保質期剩一半時就要開始促銷。在悅鮮活研發的三年中,魏立華最大的不滿就是保質期太短,「保質期三天,消費者買到家裡三天不喝就壞了,這不行。後來延長到7天,還不行,把他們都鬱悶壞了。」

最終悅鮮活宣稱通過新技術殺菌將保質期做到了19天,即便如此大概在14天的時候也要促銷,賣不出去只能回收。對於廠家來說,這是實打實的損耗。畢竟,消費者購買低溫奶,首先看的就是生產日期。

因此,盒馬將鮮奶的賣點定位於「只賣當日奶」,新希望在四川推出了24小時巴氏鮮牛乳,從上架到下架不超過24小時。這一方面要求渠道需要精準預測當日的商品動銷;另一方面,奶源地的分布也需要足夠密集,這是巴氏奶鋪開的第二個重要因素。

圖/視覺中國

巴氏奶是一個系統工程,乳業專家宋亮分析,現在垂直平臺的發展,第三方冷鏈的發展解決了一部分問題,但是奶源的影響是基礎性的。首先,奶源質量要好,其次奶源離銷售區域要近,離得遠成本就很高。

取奶、生產、運輸、上架,這一系列流程完成的時間越短,留給售賣的時間就越長。這也導致了一種現象,巴氏奶多是區域發展企業,就近生產,就近出售。比如光明集中在華東地區,新希望在川渝最強勢,北京人愛喝三元,但是到了福建,長富奶最受推崇等。

一般情況下,巴氏奶的銷售半徑限定在600公裡以內,需要高品質的分布式奶源和冷鏈物流配送儲運體系完美配合。每日優鮮稱,平臺上的鮮奶配送全程採用冷鏈物流,利用其前置倉網絡,可以做到用戶下單後1小時送達。

全國化難題

全國市場是常溫奶的天下,低溫奶在區域市場安心做龍頭,兩者錯位競爭的局面可能會被打破。

楊洪濱稱:「由於保質期短,鮮奶過去都是採用產地銷的模式發展,只有在一個地方建廠了,周邊老百姓才能喝的上鮮奶,但中國地大物博,不可能每個地方都建廠,成本太大,所以到目前為止中國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喝不到鮮奶的。」而君樂寶悅鮮活要做的是通過延長鮮奶的保質期,加大供應鏈投入來實現全國化布局。

目前,悅鮮活是首款進行全國布局的鮮奶。楊洪濱介紹,在冷鏈物流上,君樂寶每年打算投入數億元給零售店,建設終端冷鏈,目前擁有終端自投冷櫃數十萬臺。在終端零售方面,不僅與全國大型零售商合作,還同步開啟了線上平臺。

蒙牛每日鮮語則鋪貨到了30多個城市。保質期的延長是他們敢於向全國鋪市場的底氣,每日鮮語標稱採用巴氏殺菌,保質期有15天。刨除生產和路上運輸的時間,他們依然有10天以上的時間供消費者選擇。所以,除了新疆、西藏、雲南、貴州等西部省市,大部分省份的主流城市都已經實現配送。

但這離全國布局還很遠。宋亮認為,加工技術、包裝技術、養殖技術、保鮮技術的進步會進一步延長鮮奶的保質期,但除非保質期可以做到30天,否則鮮奶做全國市場,難度很大。

圖/視覺中國

新型品牌的崛起往往是全國性的,網際網路是平的,但是物流資源在國內是不均衡的。在傳統渠道為主的階段,鮮奶在不同等級的城市各有難念的經,很難進入三四線城市,一個原因是這些市場終端冷鏈和細分過程冷鏈比較稀缺。

電商渠道解決了部分問題。比如生鮮平臺一小時送達的細分冷鏈,彌補了最後一公裡的缺陷,鮮奶自助售貨櫃解決了入戶送奶的需求。曹輝認為,隨著電商平臺的發展,鮮奶的配送已不再局限於傳統模式,而是通過電商自有物流體系運送到消費者手中,由此催生了三四線等一些下沉市場的新需求。

從第三方冷鏈物流的建設情況看,目前西北六省仍然未進入到普遍的包郵區,縣和鄉鎮可以配送但是整體配送量仍然少,還有很多不在次日達時效中。九曳供應鏈相關負責人判斷,往西北西南地區的幹線調撥成本依然高於沿海城市,加之保質期短,單點運輸配送全國無法實現,只能依靠工廠多點布局。

在宋亮看來,目前覆蓋一二三四線城市的全國鮮奶品牌還沒有,想要全國化,全國性的高品質奶源分布、全國終端體系的建設、生產和銷售的全國冷鏈協調機制,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但是目前的鮮奶或者巴氏奶企業,這三個條件一項都難以達到。「理想的狀態是,一個企業把全國的區域企業都收購了。」

(文中王霞為化名)

相關焦點

  • 乳企上半年業績出爐:雀巢居首位,伊利蒙牛國內領跑
    據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統計,20家乳企2020年上半年實現營收總額約為5255.62億元,淨利潤總額約為75.73億元。從營收方面看,雀巢位居第一位,營收超過3000億元;達能位列第二位,營收超過1000億;伊利位列第三位,營收超過473億;蒙牛、光明、飛鶴、澳優、現代牧業、新乳業、雅士利國際進入前十位。
  • 蒙牛伊利光明液態奶檢出三聚氰胺
    此次專項檢查重點抽查檢驗了產品市場佔有率達70%以上的蒙牛、伊利、光明、三元、雀巢等知名品牌企業生產的液態奶是否含有三聚氰胺。● 5.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麥香味早餐奶,規格為每包250毫升,生產日期/批次為20080814的滅菌乳。● 6.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蒙牛早餐奶,規格為每盒250毫升,生產日期/批次為2008.07.26/x的滅菌乳。
  • 牛奶買贈促銷力度空前,乳企搶佔鮮奶市場圈地忙
    南京市某大型超市低溫奶區域,光明乳業的促銷員正在向前來選購鮮奶的顧客推銷。一盒950毫升的光明新鮮牧場11元的售價在一片產品中顯得很優惠。另一邊,伊利950毫升裝的鮮奶則推出了買一贈一的活動,15.9元可以買到兩盒。除了上述兩家品牌的鮮奶,蒙牛、味全、南京本地品牌衛崗等都推出了大幅優惠活動。酸奶兩板只要19.9元、滿29.9減10、買二贈一等活動隨處可見。
  • 中美乳企「冰火兩重天」:伊利蒙牛全球併購,美國最大奶企卻轟然倒下
    2019年的最後一個月,蒙牛宣布完成了對澳洲貝拉米的收購,隨即又拋出要價計劃將澳大利亞另外一家乳企納入商業版圖,就在伊利、蒙牛各自為了雙千億目標而開啟全球資本併購競賽之時,美國最大的低溫奶供應商迪恩食品卻因持續虧損,破產倒閉。
  • 蒙牛乳業的「新戰爭」
    對於業績的下降,蒙牛乳業在公告中表示,主要是由於在公共衛生事件期間,投入額外的防控費用、清庫存投入的額外營銷費用增加所致。01 液態奶增速放緩 資料顯示,目前蒙牛正在遭遇成長的煩惱。在這種背景下,若要實現增長突破,蒙牛該怎麼辦呢?02 衝刺低溫奶遇阻,蒙牛乳業面臨增長難題在液態奶增長趨緩的背景下,蒙牛將增長的希望寄托在低溫奶市場上。
  • 伊利蒙牛接連出手!2020年頭部乳企為何加速奶源地投資建設?
    而引爆中地乳業股價的消息是:公司擬引入伊利作為主要股東。而就在幾天前,蒙牛乳業認購12億股超越公司董事局主席邵根夥所持攤薄後約15.8%股權,成為了中國聖牧單一最大股東。其實近幾年,養殖端規模化、加工端集中化、乳企兼併重組等加速進行,乳企上遊規模化、集中化格局愈加明顯。
  • 不讓伊利、蒙牛「獨享」,還有這20家乳企區域稱雄!
    目前我國乳製品行業的競爭格局相對穩定,以伊利、蒙牛等公司為代表的全國性乳製品企業,銷售網絡覆蓋全國,收入水平和市場佔有率處於領先地位。此外,一些地方乳企在重點經營的區域市場市場份額佔據領先地位,和全國性乳企形成有效互補。這些企業能夠敏銳感知各地消費者的購買傾向、品質需要和個性化訴求,充分發揮地方企業靈活經營和產品創新方面的優勢,逐漸提升自身品牌影響力並擴展至全國。
  • 低溫巴氏奶將成為大中型乳企標配:繼光明之後 蒙牛和君樂寶入局
    11月15日,君樂寶乳業宣布首次推出鮮奶產品「悅鮮活」,並在全國範圍鋪設渠道,而在此之前,蒙牛乳業也推出了鮮奶產品「每日鮮語」。業界預測,未來幾年,低溫巴氏奶將會成為大中型乳企的標配。「隨著奶牛飼養的均衡發展,運輸條件的改善,冷鏈條件的普及,低溫巴氏奶將迎來廣闊的市場前景。」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蒙牛與伊利的主營業務極其相似,都由液態奶、奶粉和冷飲三大產品構成。但這幾年,伊利開始聚焦常溫優勢,進行橫向拓展品類,不斷拓寬護城河,市佔率增速已經超越蒙牛。
  • 競相購買牧場、推新品鮮奶,乳企大公司都打的什麼算盤?
    中國的乳製品行業素有「得奶源者得天下」的行業共識,大型乳企收購上遊牧場股份、投資自有牧場是常見手段。但最近1年的上遊牧場收購規模之大仍然少見。在伊利、蒙牛兩大乳企外,陸續又出現了幾宗上億元的牧場併購案。
  • 低溫鮮奶市場前景良好 乳企爭相布局
    在此背景下,乳企爭相布局低溫鮮奶領域,推新品、搶佔奶源似乎成為了一致動作。「低溫鮮奶是乳業未來的一個方向,很多乳企開始收購或入股上遊奶源企業,就是預期未來可能會出現缺奶的情況,掌控奶源會給企業未來發展低溫巴氏奶和高端酸奶提供保障。」乳業專家宋亮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
  • 巴氏奶市場「神仙打架」 併購區域乳企將成大概率事件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巴氏奶市場「神仙打架」,併購區域乳企將成大概率事件繼阿里入股蒙牛訂奶平臺「天鮮配」、君樂寶推長保質期鮮奶「悅鮮活」後,伊利也於12月6日推出3款巴氏奶(也稱「鮮牛奶」)新品。「神仙打架」背後,是巴氏奶市場年均兩位數的快速增長。
  • 乳企收購牧場背後:奶源爭奪戰打響
    自今年以來,頭部乳企開始在國內大量入股和收購牧場,優然牧業等上遊企業也著手登陸資本市場。而眾多企業搶佔上遊資源的背後,是由於今年春節以來原奶價格的飛速上漲,壓縮了眾多乳企的利潤空間。為了保證獲得原奶價格的穩定以及利潤,很多企業選擇繼續強化上遊產業。此外,自去年巴氏奶升溫以來,眾多乳企包括伊利、蒙牛在內均加入了競爭。
  • 「乳業江湖」戰火升級:蒙牛伊利南下殺進鮮奶市場,光明衛崗接招應戰
    但如今,蒙牛伊利的「雙寡頭」格局已定,南方一部分「老字號」的區域型乳企受制於優勢產品鮮奶的配送限制,很難與巨頭「掰腕」。 而隨著消費升級的趨勢,北派巨頭們更是打起了鮮奶市場的主意。當戰火蔓延到了南派主場,這一次,「老字號」們該如何應戰?
  • 中國鮮奶市場爆發前夜?中資外資乳企都在「跑馬圈地」
    新民晚報訊(記者張鈺芸)隨著中國市場的消費升級,營養損失更少、口味更好的低溫鮮奶增長快速,瞄準這一塊市場,中資外資乳企都在加大投入,跑馬圈地。今天下午,光明乳業宣布,旗下優倍、致優、暢優等均有升級版新品上市,而在一周前,恆天然公司旗下的安佳品牌也在上海推出了首款自有品牌低溫鮮奶。
  • 常溫奶失寵,蒙牛伊利光明血拼鮮奶,一升5塊錢,水比奶都貴了?
    想必,各大乳業巨頭都已看到了鮮奶市場的商機。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鮮奶市場已成為我國眾多乳企爭搶的「香餑餑」。除了已經在鮮奶市場深耕的光明、三元、新希望以及區域市場的廣東燕塘、福建長富、南京衛崗等乳企外,更是被伊利、蒙牛等大型乳企紛紛「押寶」。
  • 蒙牛轉型常溫奶巨頭涉足巴氏奶勝算幾何?
    據悉,普通常溫奶的利潤已經低至近乎「賤賣」,乳企除了扎堆發力高端市場以外,還將目光投向近年增勢喜人的巴氏奶。巴氏奶有望成為中國乳業「新十年」的主戰場。近兩年,蒙牛、伊利進軍巴氏奶的消息不絕於耳,但兩公司每次都予以否認。直到今年初,蒙牛在杭州一口氣推出三個鮮奶子品牌,正式宣布入局,但這一切都進行得十分低調。
  • 「特寫」20歲的蒙牛,能否靠低溫鮮奶再創造一次商業奇蹟?
    最為重要的是,從大環境而言,進口奶源對中國市場的衝擊在增大,部分華東、華南區域性乳企因環保原因奶源成本不斷上升,這不利於區域性小型乳企的競爭,卻給了大型乳企如伊利、蒙牛、光明、新希望整合機會。尤其是一些做得較差的區域性乳企,例如南京、福建等地的區域被整合的可能性就很大。
  • 蒙牛伊利,誰做老大?
    奶源布局:內蒙古雖好,仍要「走出去」乳品行業產業鏈包括上遊牧場奶牛養殖、原奶生產、下遊乳企奶製品加工、終端銷售等多個環節。蒙牛和伊利均將內蒙古作為自有牧場的主要範圍,其中原因主要是因為內蒙古地處「黃金奶源帶」,可利用草場約6818萬公頃,位居我國五大草場之首。而優質草料富含奶牛所需的粗蛋白、粗脂肪、鈣、磷等多種營養素,為奶牛提供了最優質的營養。
  • 本土乳企持續撬動奶酪市場
    同樣,伊利在今年11月也開始在奶酪市場的新動作,推出奶酪產品系列。按照計劃,伊利將在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個城市投建客戶體驗中心,明年將在北京先落地。所謂的客戶體驗中心主要為餐飲客戶提供產品開發、演示、品鑑,以及行業熱點分享等服務。 在伊利、蒙牛兩大公司外,地方乳企也相繼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