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詭異的埋雷之夜
這世上有些事,無需證明,只證偽即可。
比如成吉思汗確定傳位給窩闊臺的那個晚上——
關於接班人問題,老太爺本想讓長子朮赤先表態,二兒子察合臺卻像吃了槍藥一般暴起,罵大哥是「蔑兒乞人的雜種」,兩人廝打成一團,雙雙完成了「政治自殺」。
隨後察合臺推舉三弟窩闊臺,蒙古小哥沒有漢人那般虛偽的三推三讓,窩闊臺回應道:
我能說什麼呢?難道要說我(能力)不行嗎?父汗的恩囑,我只有全力去做吧。
但他卻話鋒一轉,繼續對老爹說道:
如果今後我的子孫中,出了儘管裹上草,牛也不吃,裹上油脂,狗也不吃的不肖子孫;出了麋鹿敢在他面前穿越,老鼠敢在他後面走的無能子孫,那又怎麼辦?
很明顯,這不是自謙,而是在追問優先繼承權的問題。
成吉思汗答道:
窩闊臺的子孫中,如果出了儘管裹上草,牛也不吃,裹上油脂,狗也不吃的不肖子孫,難道朕的子孫中,就連一個好的也不會有嗎?
其實就是說,這一代雖然交給窩闊臺做主,但在他之後,只要能證明窩闊臺系出了「不肖子孫」,那麼在黃金家族後裔中,盡可以「擇優錄取」,取而代之!
僅此一句,作為日後所有搶班奪權者的法理依據,成了蒙古帝國無盡內亂紛爭的總根源。
那就奇怪了——
以成吉思汗之英明神武,窩闊臺之沉穩睿智,他們兩個會一唱一和,給自家帝國埋下這麼大一顆雷嗎?
情節很精彩,卻未必是歷史真相。
02 疑竇重生的孤證
很遺憾,這的確是一段孤證,僅僅見於《蒙古秘史》之中,發生時間為公元1218年。
大致同時代的史料中,《世界徵服者史》、《史集》、《瓦薩夫史》……對此都沒有相關記載。
反而是成吉思汗在臨死前一年(1226年),召集家族和部屬,下遺囑安排後事,確定窩闊臺接班並要求寫下文書記錄——這一情節在《世界徵服者史》和《史集》中可以相互印證,只是出場人物和細節略有出入。
奧妙之處在於,《蒙古秘史》是蒙古人自己編纂的,具體作者和成書年代都有爭議,成書後就存於蒙元宮廷,為後世皇族瞻仰參考;《史集》、《瓦撒夫史》等等則是異域波斯人的作品,和蒙古本土基本沒有利害關係,也沒有為尊者諱的顧慮,即使開了「美顏」,動作也不會太大。
就在1251年,蒙古帝國改宗換代,成吉思汗幼子拖雷之子蒙哥在強大的武力威懾下,從窩闊臺系奪取了汗位,從此直到元朝滅亡,託雷系都是蒙元正朔。
那會不會是蒙哥或其後人,為了證明搶來的政權的合法性,篡改史書,偽造了當時的父子對話呢?
對不起,這同樣無法證明。
但是要證偽,卻並不困難,因為《蒙古秘史》的疑點太多了——
事關帝國傳承的百年大計,卻是在一家人吵吵鬧鬧中確定的,這也太倉促了吧?相對來說,《世界徵服者史》中的1226年遺囑大會,就要正式的多、也隆重的多。
再者說,1218年窩闊臺就被口頭指定為繼承人了,但從此直到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9年的時長,《蒙古秘史》對此隻字未提,沒有任何複議和書面確認的記載。
這一家子人,心也忒大了吧?
最不合理的,是父子倆關於「不肖子孫」的那一段對話。
當時大哥、二哥已經撕破了臉,全家氣氛緊張,預立繼承人都是一個敏感話題,這個節骨眼上,還要去討論千秋萬代的繼承法則,不但太早,而且太不合時宜了。說句不好聽的,窩闊臺這一開口,把本系子孫的優先繼承權都敗光了,他圖的啥?!
當然,從邏輯上,只能提出問題,要解決問題,還得看史料……
03 證明有困難,證偽很容易
關於窩闊臺系擁有優先繼承權的問題,波斯人拉施特的《史集》中至少有兩處記載。
最早是在窩闊臺死後,其長子貴由即位。在那一屆的忽裡臺大會上,全體宗王和那顏(蒙古千戶長),在新汗面前「重複」了誓言:
只要你的家族(窩闊臺系)中還留下了儘管裹上草,牛也不吃,裹上油脂,狗也不吃的一塊肉,我們都不會把汗位交給別人。
第二次是在蒙哥要改宗換代的關鍵時刻,雖然大多數人隨風倒,但忠於窩闊臺系的額勒只帶仍然公開反對,理由就是:
窩闊臺汗即位時,你們曾全體一致發過誓——只要是從窩闊臺合罕諸子出來的,哪怕是一塊臭肉,如果裹上草,牛也不吃,裹上油脂,狗也不會瞧他一眼,我們仍要尊奉他為合罕,任何其他人都不得登上寶位。如今為什麼要另搞一套?
當年窩闊臺之子貴由汗繼位時,眾人所「重複」的誓言,應該就是這一段。
《史集》是西亞伊爾汗國的史書,伊爾汗國本身就是託雷系大汗蒙哥的弟弟旭烈兀所創,長期與拖雷系的元朝交好,如果要篡改歷史,也只會歌功頌德,絕不會刻意偽造對拖雷系不利的證據。
因此,這裡關於窩闊臺系優先繼承權的誓言,應該是真實的。而這個政策的來源,很可能是成吉思汗大扎撒(法令)。否則,額勒只帶也不會如此大義凜然理直氣壯。
那麼那晚《蒙古秘史》中的對話,即使真的發生過,意思也是被篡改了的,而且是180°的大反轉。
如果按照《瓦撒夫史》的記載,那天晚上成吉思汗的回答應當是:
只要窩闊臺還有一個吃奶的後代存在,他在繼承祖先的皇位、國家的旗幟和軍隊的統帥權方面,就要優先於其他(各支系)的兒子。
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窩闊臺系的後人會奮起反抗不死不休,而且不遺餘力要拆拖雷系忽必烈的臺了。
那麼,這個人是誰呢?
04 海都:勵志小哥復仇記
至少在蒙哥看來,窩闊臺系永世不得翻身了,因為他上臺後對政敵的打壓清洗,下手實在太狠辣:
貴由的皇后海迷失、窩闊臺之孫失烈門、失烈門之母合答合赤,全部被殺;
貴由的好友察合臺汗也速蒙哥、也速蒙哥之侄、窩闊臺的忠臣額勒只帶父子三人,全部被殺;
貴由的兩個兒子忽察和腦忽,遭到流放和嚴密監控……
窩闊臺的封地被分割的七零八落:
窩闊臺次子闊端因與拖雷系交好,保留了河西走廊及甘青一帶的封地;
闊端之子蒙哥都在闊端的地盤以西,分走了一塊土地;
窩闊臺庶子合丹分得了別失八裡;
窩闊臺庶子滅裡分得了也兒的失河流域;
窩闊臺四子哈剌察兒的兒子脫脫,分得了葉密立一帶,原貴由的份地;
窩闊臺五子合失的兒子海都,得到了海押立地區——草原王子復仇記,說的就是此人;
中亞地區的部分土地被拔都的金帳汗國吞併;
貴由幼子禾忽,繼承了窩闊臺的大斡耳朵(營帳),卻沒有得到斡耳朵所在葉密立地區的土地……
對窩闊臺系來說,這是一次不亞於賈府被抄家一般的浩劫,更恥辱的是,蒙哥故意翻弄手腕,讓庶出的合丹和滅裡兄弟做了窩闊臺系領導人,這就好比讓趙姨娘生的賈環來繼承榮國府,明擺著要斷其根基。
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而幼苗總有長成巨木的時候。
蒙哥當政時,窩闊臺之孫、合失之子海都一直在默默積攢力量。1259年蒙哥在重慶合川釣魚城暴斃,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展開了漫長的內戰,失去了監管的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為爭奪外高加索地區,也開啟了百年戰端,具體可參見拙作:旭烈兀怒懟別兒哥:黃金家族決戰高加索,蒙古世界徵服就此終結
大蒙古國亂成了一鍋粥。
早就胸懷大志的海都抓住機會,渾水摸魚,用了十年的時間攻城略地,重又恢復起祖父的窩闊臺汗國,而且地盤還有所擴大。海都又打又拉,又把察合臺汗國變作了自家的附庸,還狠狠地割下了一塊肉:富庶的伊犁河谷地區。
當忽必烈終於搞定中原和蒙古本土事務,建元稱帝後,放眼一望——原本一地雞毛的窩闊臺系,其汗國疆域已經從阿爾泰山西北麓一直延伸到了中亞錫爾河流域,成為隔斷東西的龐然大物。
更可怕的是,因為成吉思汗大扎撒的法理依據,這大汗原本該是人家海都家族的,因此海都一路起事都名正言順,輕易就聚起了眾多宗王和大量的部隊。
1265年時,忽必烈也曾想招安海都,邀他來元上都開平會晤,海都藉口馬匹太瘦,堅決拒絕。敬酒你不吃,那你想要幹什麼呢?
05 大蒙古國:無可奈何花落去
1269年初,窩闊臺汗海都、察合臺汗八剌、欽察汗忙哥帖木兒的特使別兒哥徹兒,在海都的主場、錫爾河北岸的塔剌思,召開了忽裡臺大會,名義上的全蒙古大汗忽必烈,沒有得到邀請,當然,也沒有對大會授權。
蒙古四大汗國中,除了拖雷系的伊爾汗國未參會,其餘三個都在會上達成了共識——忽必烈已經背離了蒙古傳統,做了中原漢人的皇帝(當時已自稱「朕」、取年號「中統」,到1271年,又取「大元」為國號),三個汗國必須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忽必烈。
元史裡遷延三十多年的所謂「海都之亂」,自此肇始。
可以說,正是從這次忽裡臺大會開始,蒙古共同體徹底分裂,四大汗國擺脫了蒙古大汗的控制,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比如欽察汗國,此前發行的錢幣上,都鑄有全蒙古大汗的名字,此後一段時間再鑄幣,上面就只有欽察汗自己的名字了。
作為此次會議的召集人和主導者,海都成了大蒙古國的拆卸工,也一手毀了忽必烈的「世界帝國」之夢。
此後的元朝,勢力範圍主要在東北亞地區,更多地是作為中華帝國的一個朝代而存在,已不再是窩闊臺和蒙哥的那個歐亞帝國了。
為了渾水摸魚,海都和聯絡欽察汗忙哥帖木兒東西夾擊,從察合臺汗國割肉,還逼迫察合臺汗八剌出兵西亞,去攻打伊爾汗國阿八哈汗,削弱拖雷系的實力。後來八剌兵敗,還得了風癱,被海都囚禁致死。海都在隨後的幾十年間,成了察合臺汗國的司馬昭,執掌大權,肆意行廢立之事。
然而對忽必烈,海都卻是有勝有敗,雖然將元朝勢力逐出了中亞,但恢復祖業奪回大位,貌似也是遙遙無期。折騰到1287年,海都終於組織起一個超級「反忽聯盟」,他將東道諸王:乃顏、勢都兒、哈丹,也就是成吉思汗三個弟弟的後代,也拉了過來,對蒙古本土呈東西夾擊之勢。
以中原王朝的視角來看,這就是挑唆內部分裂勢力,粗暴幹涉我朝內政!
由此,海都也從最初的「復仇者」,變成了中華帝國的「攪屎棍」。
1288年,年過七旬的忽必烈不得不北上親徵,他令滅宋名將伯顏留守漠北舊都哈拉和林,嚴防海都,自己去平定東道諸王。挑頭的乃顏蹦跳了兩個月就戰敗,被元朝俘虜後處死,餘部在1292年徹底平息。
1289年,海都聯合察合臺汗都哇大舉東進,在杭愛山附近擊敗元軍,一度攻佔了哈拉和林。同年7月,忽必烈不得不再次親徵,他晚年肥胖無法騎馬,只能坐象車千裡顛簸而來,一路將海都趕到了阿爾泰山西麓。
一直鬧到1301年,此時的元朝皇帝,已經是忽必烈的孫子元成宗鐵穆耳了,海都在一次會戰中被忽必烈的重孫子海山擊敗,受傷死於歸途。天道輪迴,受盡了他的驅使和壓迫的察合臺汗都哇向他的帝國亮出了爪牙,在此後的幾年中,窩闊臺汗國被察合臺汗國和元朝瓜分。
1309年,海都之子、末代窩闊臺汗察八兒降元,被元武宗海山封為汝寧王,波及四大汗國,禍害了忽必烈祖孫四代人,拆毀了大蒙古帝國的「海都之亂」,從此宣告終結。
此間詳情,也可參見拙作:三代恩怨情仇終成海都之亂,不靠譜的繼承制度如何消解了蒙古帝國
不過,這一切卻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