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欲無求」不得不說的人生境界

2020-12-16 獨漁

做人要有骨氣。中國人很看重做人的「氣」,俗話說「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口氣」,這口「氣」不是人吸到肺裡以維持生命的那口氣,但它有時候比生命更為重要。孟子稱之為「浩然正氣」,有了它「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品自然就更加清高了。清高不是對人,而是對物。對物多一分清高, 做人學一分俗氣。警如在金錢面前,清高尤其不可缺少。錢本身是個好東西,能成人之美。對於好人來說,不妨多多益善。俗話說:「錢多不咬手。」但是,錢既不能有求必得,也不應有得必求。畢竟,人生尚有比金錢更重要不能因迷戀金錢而喪失的東西。從這個角度說,錢對於人的精神品性無異於一種誘惑,品潔者當卻之以必要的清高,在人生的追求過程中,對於金錢有時候需要像對付不速而至的妖女一樣,要有一點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堅定意志。要具備精金美玉般的人品,須先克服人性中貪得無厭的弱點。古人言:「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競;消卻心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來。」

從表面上看,人與人之間沒有太大的區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像都在做相同的事。但是,即使是做相同的事,由於各人的精神境界有所不同,對事情的理解和覺悟也就深淺不一。一個小孩子看到西湖景色,只覺得好看,除了拖著大人去划船,再無別的想法;一個年輕人眺望西湖風光,往往會覺得詩情畫意,希望能與情侶手挽手一起欣賞,一起陶醉;而一位長者,靜穆地貯立在殘陽泛金、群巒黛青的西湖山水邊,也許能領悟到萬物空靈、人生縹渺的意味。這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馮友蘭把人生的境界分為四個等級,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前三種境界從字面上容易理解,而所謂天地境界就是超越現實的物質約束,在精神上不斷升華,達到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並立為三的境界。

從古到今,許多人用「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句話自勉。這也正是一個人追求精神自我超越的具體過程。我們可以想像,假如一個人從裡到外,從頭到腳都浸沒在物質欲望的海洋裡,能夠指望他超越現實嗎?所以,「淡泊以明志」,說得很有道理。同時「寧靜以致遠」也非常深刻。精神境界有高有低,人生志向有遠有近。做人最忌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終日在方寸天地裡翻筋鬥,這樣的人,叫做「鬥筲之人」。人之所以會目光短淺,最大的原因就是浮躁貪心,急功近利,不能夠安於寧靜,忍受寂寞,自然就成不了什麼大器,結果只能是「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所以,在精神上保持寧靜,甘於寂寞,不為利誘,不被物牽,是「修身」、「廣才」的必要條件。

當然,所謂「無求」,並不是一無所求,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必要物質條件還是有所求的。但是,這種有所求即是有限的,也是平淡的。中國的人文精神也是以談為雅,以談為美。中國人喜歡喝茶,而茶是很清淡的,不比咖啡那麼濃烈:中國人喜歡水墨畫,它與油畫相比,也是很素雅的,且著色多為淺淡;至少從周人開始,中國人就很喜歡音樂,中國古典音樂的節拍以平和、悠長為特點,且大都不用半音,給人以淡雅悠遠的意境感受。總之,人、事、物,在平演中也許就更能顯出浩遠悠長的真性。

精神一旦超越了現實的束縛,不僅在物利上能夠得失兩便,而且對許多世俗的東西,也會產生「無可無不可」的自如心志。孔子在評論古代逸民的品行時說:「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無可無不可,即是兩可。人生的許多東西,對於人的精神快樂而言,與其說是一種事實,不如說是一種觀念。一旦在觀念上認為兩可,人生的許多煩惱與偏執皆會煙消雲散。兒童在遊戲中為搶扮演「好人」的角色常常會爭得面紅耳赤,這在成年人看來甚是無謂。可成年人有時也會鑽同樣的牛角尖,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和瑣碎是非斤斤計較,寸步不讓,這與兒童又有什麼差別呢?生活中有不少事情不僅不值得細爭,而且也是爭解不清的。譬如兩個人爭辯某一問題,你勝了我,並不表示你所說的一定對:同樣,我勝了你,也並不說明我一定對。如果兩個人爭持不下,那麼只好請第三者來評判。如果請的是與你見解相同的人評判,他必定偏向你,我自然不服;如果請的是和我觀點一致的人來評判,他必然偏向我,你肯定也不服。而與你我見解都相同的人是不可能有的,於是只好請與你我的見解都不同的人來判斷,但這樣一來,不但你我都不服,而且使「南北戰爭」變成了「三國演義」。這麼說,是不是是非就沒有公論了呢?當然不完全是。除了少數確實難以定奪是非標準的情況否則也不會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樣的話了,大多數事情還是存在公理的。問題是,人並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完全從公理出發考慮事情,因為人畢竟不是機器,人還有情感、情緒、習慣、偏見等等;更何況公理也常常是相對的和變化的。所以,胸懷坦蕩的人對生活便總能夠抱著無可無不可的豁達寬容的態度,在他的心中,天地是寬闊的,生活是快樂的,精神是自由的。這,也是一種「無求」。

人所擁有的東西有身內與身外之別。像智慧、才能、學識、道德、情感這些都是屬於身內的財富,其他諸如名聲、地位、錢財,以及出身、年齡、文憑等則是所謂的身外之物。按照中國人的意思,對於身內的財富,要儘量發展它、豐富它、完善它,使之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從而能在主觀的精神世界裡給人以最大的快樂。對於身外之物,如來路正當且運用得當的話,當然也是來者不拒,多多益善,甚至在必要時為了得到它們雖執鞭之士也願為之;但是在態度上最好能抱著得失兩便的襟懷。

相關焦點

  • 真正無欲無求的人,越懂得自我精進,成不了懶漢,做他人心中太陽
    那些在人們眼中「無欲無求」的姑娘「我發現,現在對生活越來越無欲無求,沒方向感,不知要去向哪裡?……」在生活中,經歷了一系列與夢想的碰撞,跌跌撞撞後,一些朋友看我好似一副無欲無求活像神仙的樣子後,忍不住和我分享。
  • 詩詞鑑賞:古詩詞中的10大人生境界,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說到陶淵明的生活狀態,許多人會聯想到寫《瓦爾登湖》的美國人亨利·梭羅。陶淵明比梭羅早一千四百多年,但兩人的生活態度確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抵拒物質享受的引誘,並回歸自然去過簡樸的生活。
  • 「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世間上的人總是在「有」上求,有車、有子、有錢、有名等,其實「有」還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佛法教我們從另外一個「無」上去思考,你「無」欲則能剛強,你「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就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無」不是沒有,「無」是無限量、無窮盡。
  •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無欲無求中的進退之道,一生無大災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無欲無求中的進退之道,一生無大災「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句古話如今非常有名,很多人都將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裝裱懸掛在辦公室及家裡,古典和儒雅的氣氛立刻就營造起來。這句話的意思,通俗地說就是:做人做事要像水一樣,至柔至剛,能夠滲透、澤溉萬物,卻不求回報,能夠承載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功。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全篇極為推崇「水」的品質,認為水的屬性和老子說的天地間的「道」一樣。如果能夠弄懂「水」的德性,並且像水一樣行事,便無所不能。
  • 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欲無求,才可以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人到無求品自高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太難了,世上又有幾人逃過欲望的牢籠呢?孔子就曾感嘆說: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孔子意思是說,我始終沒看到過一個夠得上剛強的人。他這個「剛」字,可不是脾氣大的意思,剛的人是方正、正直,並不一定脾氣大,但一定是有品德、有智慧、有修養的人,。
  • 安貧樂道:人生信仰的至高境界
    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罕》)一個人要立身社會,無才不能立,無德也不能立。才須學也,故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德須自養,所以孔子「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裡仁》)。
  •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共產黨人最高人生境界
    原標題:「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共產黨人最高人生境界 核心閱讀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短短八個字,言簡意賅地道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世界的辯證法,提綱挈領地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鮮明體現了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族譜的最新表達。
  • 90後文案,無知者無畏,無欲者無求,反過來就是你的機會
    國內那些文案大師們,無不是四五十的大叔,眼底疲累,身材臃腫,滿面滄桑中透著機靈。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寫文案這件事情不但需要知識的沉澱,更需要時間的歷練。我們先來盤點一下,那些年,我們所看過的扎心文案。紅星二鍋頭:以前什麼都無所畏,現在什麼都無所謂。江小白:你懂得越多,能懂你的就越少。別讓你的成長,趕不上父母衰老的速度!
  • 異人:「清華高材」出家做道士,無欲無求,反倒練就一身真本事!
    #一人之下#「無求無欲年紀輕輕做道士,如果不是對生活失去信心耐心,就是對人生自我失去方向。很顯然,在出世前,王也就是一個生活在別人安排下的傀儡,無所求、無所欲。所以說,執著於出世對他來說更像是一種解脫。接下來再說說,身為八奇技之一傳承者的王也,又為何會執著於看似與他毫無干係的甲申之亂呢?
  • 仙路苦寒,淡泊寧靜,無欲無求,破開鴻蒙,無人可觸
    《天下第九 》作者:鵝是老五 內容介紹: 無盡宇宙之中有八道鴻蒙道則,這八道道則每一道都被一個無上強者融合。沒有人知道,宇宙之中還有第九道道則,這一道道則破開鴻蒙,無人可觸。《劍徒之路》作者:惰墮 內容介紹:誰說沒有丹藥就不能精進?誰說不會煉器就沒有神兵?誰說挫於制符就沒有戰鬥力?所謂一劍破萬法,在於信心……當危險來臨,你唯一的依靠只有劍,而不是其他。精彩片段:入道,真的很奇妙,在你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忽然而至……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 婚姻中,做個「無欲無求」的女人,你才能活得「通透」
    但這並不等於說女人可以盲目提要求,你要有自知之明,而且要看到男人的實際條件如何,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要求,才會更容易得到滿足,男人也不會有太大壓力。聽很多女人聊過自己對婚姻的要求,不得不說,有些女人的要求實在太高,跟自己的條件差距太大。我不止一次聽到一些各方麵條件都很差的女人揚言說自己要嫁的人必須是個好男人,必須要有錢有房有車,必須要滿足自己的一切需求等等。
  • 王安石的一首禪詩,全文出現4個夢字,空寂無求,禪意悠遠
    而北宋詩人王安石經歷了無數的宦海風波,晚年看淡看空,經常參禪悟道,有一次夢醒後寫了一首禪詩,全文出現4個夢字,空寂無求,禪意悠遠。夢宋代:王安石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 悅讀:人到無求品自高!
    人要無求,不是人生的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一籌莫展、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而是告誡人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困擾,不必強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求」,是人生品格的體現,但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雖然說沒有轟轟烈烈揚名內外,也沒有顯赫的地位,可它的確是人們需要達到的境界。什麼樣的人生才算是大自在,是位高權重、追隨者眾,還是悠然自得、少奢寡求地享受每一天?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
  • 讀《論語》,可以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
    孔子倡導修身,主張道德的不斷自我完善,他提出的「仁」的學說,著眼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主張從我做起,推己及人,終身修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過則勿憚改」,從而逐漸地接近崇高,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
  • 歸於本心,當下即在彼岸,這就是「無我」的解脫境界
    智閒雖然多聞強記,卻無一句可答。他萬念俱灰,將所有的筆記燒掉,行腳後離群而住,精勤在心上用功終於徹悟本來面目。號稱「周金剛」的德山大師,對自己註解《金剛經》的精心著作《青龍疏鈔》引以為傲,但在行腳的路上遇到賣燒餅的老婆婆提出大哉問:「問君買餅點何心?」周金剛也呆立半響答不出一句,心中慚愧、懊惱。
  • 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由此得來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世間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人的認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認識的主體是人,是跟著心走的。認識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實踐決定認識。也就是說,人對世間萬物的認識,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深刻化的。
  • 「人到無求品自高」與「人到品高自無求」
    「人到無求品自高」,乃婦孺皆知勵志教化金句,也是各式「心靈雞湯」常用洗腦「迷魂藥」。此語本出自紀曉嵐先師陳伯崖所撰一聯,原文為:「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悲催的是,「人到無求品自高」不過是空想「烏託邦」罷了,人們「眼見為實」的倒是「人到無求品也低」。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聊聊蘇軾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都說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江湖浩瀚,然眾多文人墨客或仍深處江湖飲酒作詩,或歸隱林間不問世事。但不論如何他們的故事卻在一直永存江湖之中,他們的作品也為人們所世代傳訟。
  • 有一種境界叫「也無風雨也無晴」
    被貶黃州的他,曾經「寂寞沙洲冷」,曾經親朋無一字,獨自啜飲著孤獨。可是啊,他最後成功突圍了,他活出了新的自我,活出了另一番境界。每當我讀他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都會產生強烈的知己感,每當讀他的《定風波》,都會心生和他一樣的豁達。每次給孩子們講《定風波》,我都會加入自己的理解,讓他們體會字裡行間的堅毅和經歷了人生風風雨雨後的那份豁達。「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就是這樣。
  • 這個原始部落的人「無欲無求」,面對生死看得很開
    於是,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已經成為了我們國民最常做的事情。近年來出國成為了旅遊業最熱潮的一個時尚項目,異國旅遊不僅可以讓我們體會更與眾不同的風情文土,而且還會讓我們去學習很多國外的文化,但是很多出國旅遊的人,他們不遠萬裡只是為了去尋找那些非常稀奇古怪的事情,很多人他們比較喜歡去體驗原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