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拳打死老師傅:安徽剿捻時李鴻章是如何擠掉老師傅曾國藩的?

2020-12-20 稗史候說

俗話說「拳怕少壯,棍怕老郎」。在高手過招對決過程中,亂拳打死老師傅的事情並不是沒有發生過。

而在政治鬥爭和利益鬥爭中,這種情況同樣存在。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大名鼎鼎的晚清兩大名臣——李鴻章和曾國藩在安徽剿捻時的鬥爭。

眾所周知,李鴻章的發跡少不了老領導、老師傅曾國藩的栽培和提拔,李鴻章也一直對曾國藩尊敬有加。但在朝廷叫曾國藩到李鴻章的老家安徽剿滅捻軍時,李鴻章卻一反常態,連續幾記重拳將老師傅曾國藩打得鼻青臉腫,灰溜溜下臺。

曾國藩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運動走向滅亡。天下似乎已經太平了,太平軍殘部和北方的捻軍翻不起什麼大浪了。

但時間還未到一年,1865年5月,清軍統帥僧格林沁被捻軍殺死,所部清軍精銳也全數被殲。朝廷驚恐,立刻任命兩江總督曾國藩為欽差大臣北上剿捻。

天京陷落之後,長江以北的太平軍餘部遵王賴文光與捻軍聯合一起對抗清軍,賴文光被推為首領。清軍統帥僧格林沁率大軍與賴文光血戰,僧格林沁勇力有餘而智謀不足,採取「蠻牛戰術」與捻軍死磕到底,最終被誘騙至包圍圈全殲。

捻軍後期首領賴文光

清王朝最後一個能徵善戰的王爺死了,朝中無人可用,曾國藩再次掛帥出徵。

此時的曾國藩已經不是一年前的那個手握6、7萬精銳湘軍,手下猛將如雲的曾大帥了。弟弟曾國荃又因為被朝廷逼問太平天國金銀的下落,革職回了老家。

曾國藩深知清廷的擔憂,於是將湘軍裁撤遣返回原籍。曾國藩此時毫不誇張地說,已經是光杆司令一個了。

此時能與捻軍一戰的隊伍在李鴻章手下,就是當年那一支最不起眼的叫花子軍——淮軍。淮軍此時已經有6、7萬人馬,成為當時最有實力的隊伍。

李鴻章

曾國藩要剿捻,只得藉助李鴻章的淮軍。

安徽是李鴻章的老家,捻軍主要活動在安徽北部亳州、宿州一帶。按理說李鴻章才是剿滅捻軍的最佳人選,但朝廷就是不讓李鴻章帶兵剿捻,讓李鴻章去搞後勤、負責曾國藩打仗的各種糧餉、兵器和馬匹。

這讓李鴻章心中很是不爽,一來湘軍、淮軍雖本出一脈,但各為其主,作為淮軍統帥不能指揮淮軍戰鬥,這讓老李臉面上掛不住,無論打勝打敗,以後自己怎麼在部下面前挺胸脯做人?

李鴻章的淮軍

二來李鴻章與曾國藩相交多年,深知這位老師傅、老領導手段的狠毒。曾國藩所到之處,如瘟疫一樣,燒殺劫掠令人髮指。李鴻章還曾指責過曾國荃在天京陷落後大肆屠殺和劫掠,這讓曾國藩與李鴻章二人產生了言語上的不愉快。

總之,李鴻章是看不慣曾國藩的殘忍的。淮北再怎麼說也是安徽的地盤,捻軍再怎麼鬧那也還是老鄉。如果讓一個外鄉人來殺掠一番,以後安徽老鄉的口水要將李鴻章淹死,直到萬劫不復。

思來想去,想來思去。老李還是覺得這件事情像吃了蒼蠅一般,覺得實在噁心。於是決定給老師傅幾記重拳,讓他老人家回去養老。

李鴻章劇照

第一記重拳就是發動嘴炮攻勢。在曾國藩接連吃敗仗時,李鴻章就大發議論一番,對曾國藩的戰略戰術進行深入淺出的批評。這種批評還別有用心地、以關心和安慰老領導的口吻向朝廷匯報,向淮軍將領傳達。李鴻章還糾集幾個鐵桿手下一起合演,這些群眾演員的賣力吹捧讓李鴻章成為戰神一般。到最後,慈禧太后終於發現了,還是李鴻章高明一些,曾國藩的確是老了,不行了。

第二記重拳是挖老師傅牆角、拖老師傅後腿。作為後勤總負責人的李鴻章對採辦軍需物資表現出一副很積極但又無能為力的樣子,曾國藩多次問李鴻章為啥還不發槍枝彈藥,李鴻章說沒錢。曾國藩在前線吃緊,手下人馬死傷大半時,問李鴻章要人。李鴻章說人到是有,只是這些人叫不動,因為沒錢。反正無論曾國藩要什麼,李鴻章要麼就說沒有,要麼就死拖爛拖,拖到戰鬥都結束了還沒送來。

捻軍抗擊李鴻章

第三記重拳是實行不抵抗政策,消極抗捻。淮軍是老李的人,自然都聽老李的。於是李鴻章告誡部下實行不抵抗政策、消極抗捻。最突出的例子是曾國藩讓李鴻章的六弟李昭慶去前線,李鴻章一聽,趕緊親自跑去前線給六弟李昭慶求情。李鴻章告訴曾國藩李昭慶不會打仗,完全草包一個,不要去送人頭。不如讓太平天國叛將潘鼎新去,潘鼎新厲害,一定行的。曾國藩對李鴻章這樣的態度表示憤怒,直接給李鴻章說:「吾二人奉旨剿捻,須如李家、曾家之私事一般,若六月(戰爭)還未有起色,國藩將奏請閣下北徵討捻。」曾國藩措辭嚴厲,顯然是動怒了。按照曾國藩的說法,這是打仗,不是處理私家事,如果六月還打不過,你自己去打吧,我不幹了,你愛讓誰去打就讓誰去打。

曾國藩的發怒並沒有打消李鴻章不抵抗政策的實施,反而變本加厲地推進他的消極抗捻政策。1864年,李鴻章曾下令讓淮軍大將劉銘傳放假幾個月,回合肥老家休息休息。而此時,劉銘傳剛到前線還沒到一年時間,在前線戰事慘烈、淮軍和曾國藩被打得灰頭土臉的時候,劉大將軍竟然回家過暑假去了!

淮軍大將劉銘傳

第四記重拳是直接幹預曾國藩的戰事。按理說前三記重拳已經夠過分的了,但老李還是嫌不夠,沒把老師傅整走就不能消停。李鴻章直接出手幹預曾國藩的作戰,在沙河、賈魯河和大運河戰役時,李鴻章曾讓手下劉秉璋給曾國藩上了一個計策,讓曾國藩在河邊樹立柵欄、形成一排排長牆阻擋捻軍的馬隊。曾國藩採信了,不料這是個不折不扣的餿主意,長牆非但沒能阻擋捻軍,反而將曾國藩堵得死死的。李鴻章還寫詩一首,諷刺曾國藩這種長城戰術。

一番折騰下來,曾國藩在安徽一籌莫展,處處受制。最後無奈地宣布:剿捻失敗了,讓李鴻章來接手吧。

李鴻章不免傷感地安慰老師傅一番,然後抹下兩滴同情的淚水,裝作極不情願地接下了這個爛攤子。

李鴻章故居的塑像

曾國藩在李鴻章的四記重拳打擊下,只得灰溜溜離開安徽,結束了其徵戰沙場的歷史生涯。李鴻章接手後,立刻以雷厲風行之勢很快將捻軍剿滅,李鴻章從此開始超越老師曾國藩、進入人生最輝煌的時刻。

相關焦點

  • 湘軍悍將彭毓橘:曾國藩表弟,外出巡邏時被「捻軍」打死
    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天京,九帥曾國藩縱容士兵劫掠,激起輿論風波,只好辭職回家「養病」,避避風頭。曾國荃離職後,所部6萬「吉字營」勁旅也基本被裁撤完畢,湘軍陸師主力尚存鮑超「霆軍」,這是曾國藩最後的政治資本。「吉子營」被裁撤,許多悍將也回家「養老」,拿著豐厚的戰利品過上幸福日子,遠離戰火。
  • 李鴻章背後譏刺曾國藩 曾回應14個字 嚇得李不敢再說他壞話
    曾國藩與李鴻章兩人,算是師徒的關係。第一,李鴻章年輕時,曾在曾國藩門下讀書,是受業弟子;第二,曾國藩晚年時退居二線後,也是李鴻章繼承了曾的政治遺產。在我們的印象中,李鴻章對自己這位老師,是非常尊敬的。根據曾國藩孫女婿吳永的回憶,李鴻章晚年時,與他提起曾公,啟口必稱「我老師」,滿臉都是崇敬佩服之情。而且,李鴻章對曾國藩的評價非常之高,直言:「我老師文正公,那真是大人先生。現在這些大人先生,簡直都是秕糠!我一掃而空之。」
  • 鄭爽終於找對定位,之前總被說沒情商,現在算不算亂拳打死老師傅
    之前屢次被說沒情商,現在算不算亂拳打死老師傅?事實上,鄭爽近幾年的路人緣是不太好的,因為近幾年沒有好作品問世,總是浸泡在綜藝裡,連粉絲都非常不滿。之前她去參加《演員的誕生》時,排練突然鬧小情緒,把同組排練演員任嘉倫晾在一邊,讓大家頗為不滿。
  • 曾國荃囂張跋扈惹大禍,曾國藩出手相救的手段太老辣
    小胳臂你啥時候也擰不過大腿,很快他就被哥哥曾國藩勸回荷葉塘老家去養病。曾國荃不會明白,大哥曾國藩這樣做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屈身擇機。正所謂進一步陰雲密布,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年之後,清廷因剿捻所需,再次啟用曾國荃,任命曾國荃為山西巡撫。
  • 曾國藩為什麼肯放左宗棠和李鴻章自組軍隊,獨立成軍?
    文/王國棟 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中,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曾是曾國藩的部屬和學生,當左宗棠和李鴻章羽翼豐滿以後,如何擺脫曾國藩的控制就成為了棘手問題。曾國藩成人之美,不但放任左、李二人單飛,還贈與巨額軍費和部隊相助,可謂以國士相待。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左、李二人日後的功成名就,是曾國藩一手栽培的。
  • 摸金天師:「亂拳打死老師傅!」
    甲,林青的驚蟄,花木蘭的拳頭……猶如下雨一樣招呼這跟西洋參,也是可憐了它了,被陳煜壓制著,又被圍毆,絕對是屬於被亂拳乾死的老師傅,最後打的都沒脾氣了,趟那不動彈了,「小天,」花木蘭這個時候忽然喝道:「上來結果了它,破開胸膛,抽陰氣,練殺氣,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殺死它,」
  • 「鐵血」左宗棠瞧不起曾國藩,與李鴻章不對付,你都知道嗎?
    我們都知道晚清有四大重臣,外交家李鴻章是朝中首屈一指的重臣中的重臣,曾國藩也是名揚國內,大力開展洋務運動的他也是僅次於李鴻章的大臣,創立自強學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也作出過突出貢獻,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鐵血左宗棠。
  •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誰對國家貢獻大?
    個人認為,三人排序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是同光中興的首位功臣。沒有曾國藩,估計大清朝就分崩離析了,是曾國藩又把大清朝攏在一起。曾國藩挖掘的人才,支撐起風雨飄搖的大清。更不用說,曾國藩的治學,立身,對中國文化的傳承作用了。
  • 曾國藩為何再三容忍李鴻章叛離師門?看晚清中興名臣的關係交織
    曾國藩: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首,被譽為「古今第一完人」,做到了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其人性格怎樣、沉府幾何、言行狀態又如何,看完他與李鴻章的幾次交集也許可以窺視一二。李鴻章: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德國海軍大臣評其為「東方俾斯麥」,慈禧譽其為「再造玄黃之人」。
  • 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誰的官職最高?
    而「同治中興」中,最為有名的漢族大臣,莫過於「中興四傑」:即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四位赫赫有名的大臣。曾經有網友好奇:「中興四傑」中,誰的官職最高?個人認為:官職方面在官職方面,「中興四傑」都曾擔任過總督,並且曾國藩和李鴻章還曾擔任直隸總督。雖然直隸總督和其他總督品級一樣,但由於京師在直隸範圍內,因此導致直隸總督的地位略高於其他總督,因此相對來說,曾國藩和李鴻章,單就直隸總督這一點,就要比張之洞和左宗棠略勝一籌。
  •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論貢獻,誰排第一位?
    一是曾,左,李,張,即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二是曾,左,胡,彭,即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我們以第一種說法為準。那麼,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論貢獻,究竟誰該排名第一?如果讓清廷官方排,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都是漢人,但都忠於清廷,忠誠度而言,四人沒有差別。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都是大學士,正一品高官。但如果讓清廷官方排名,曾國藩肯定位列第一。
  • 李鴻章調任上海,如何鎮壓地頭蛇?曾國藩教高招,這才是為官之道
    在籤訂不平等條約時,他據理力爭,在外交上一次次維護自己中國的尊嚴,愛國之情與忠誠之心難以磨滅。可以說,沒有人更能比李鴻章更能代表中國在那個屈辱時代所面臨的挫折與所付出的努力。 在面對內部憂患時,李鴻章所處的官僚階級也就決定了他要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與利益,對內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從曾國藩手下一個小小的「年家子」,到影響一個時代的朝堂重臣,李鴻章的人生轉折在他受任江蘇巡撫平定上海就來臨了。恩師曾國藩所教給他的一招,有效打擊了上海當地的「地頭蛇」,堪稱為官典範,為李鴻章的官場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 都說為官須看曾國藩,但左宗棠、李鴻章為什麼不看好他?
    左宗棠、李鴻章對曾國藩的深度誤解,像他這樣的人,上一個叫劉備搖擺動蕩的清末王朝,遭受南方農民軍起義和西洋帝國主義入侵,朝廷之上慈禧專政,民間土地兼併嚴重民不聊生。在這大清王朝風雨飄零之時,這亂世湧現的晚清四大名臣,的確是為清王朝續了一把命。
  • 弟弟曾國荃遭人陷害,曾國藩卻上書慈禧嚴懲弟弟!事後才知真高明
    慈禧老佛爺自然要客套一番,讓曾國藩繼續練兵,不過曾國藩以「臣能力有限,難以勝任」為由而推脫。對於曾國藩如此態度,慈禧很喜歡。此外,曾國藩還勸說曾國荃回家休養,之後必定有再用之時。果不其然,太平天國雖然剿滅,但是同時期還有另外一股勢力——捻軍。曾國荃回家休養還不到一年,朝廷就任命曾國荃為湖北巡撫,前去剿捻。
  • 李鴻章為什麼抗旨,拒絕增援圍困天京的曾國荃部?
    天京城被圍前後,李鴻章攻克蘇州、左宗棠收復杭州,清廷戰局一片大好。但是曾國藩、曾國荃兩兄弟則是喜憂參半,喜的是不用擔心江蘇、浙江的「援賊」來犯,憂的是蘇州、杭州光復以後,江寧(天平天國的天京)就成為了萬眾矚目的地方,朝廷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全都放在曾國荃身上。
  •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誰的官職權力最大?都很厲害!
    所以按大學士排名李鴻章的文化殿大學士最大,往後是曾國藩的武英殿大學士,左宗棠的東閣大學士,最後是張之洞。按爵位排名這個比較好排,曾國藩是一等毅勇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張之洞沒有爵位。
  • 清末湖田案的利益衝突,看曾國藩如何化解
    沛縣人對這一調查結果並不滿意,繼續告御狀,偏又出現了銅山縣境內兩個湖團與捻軍有來往之事,土民認定湖團均與捻匪勾結,訴訟再起波瀾。就在事情一籌莫展之際,「湖田案」這一燙手山芋落到了曾國藩之手。時年九月,捻軍攻入唐團寨內,殺人放火,唐守忠與其族叔、兒子奮力拼殺,終因寡不敵眾,被捻軍抓獲。捻軍以利誘之並用繩索綁著他去迫使其它寨子投降,唐守忠堅決不從,大叫「固守勿降」後被殺害。
  •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四人,誰的官職最高,諡號最尊?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這四位漢族大臣都是清末「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股肱之臣。可以這麼說,若沒有他們的存在,清朝定然會提前亡國。而雖說每殿閣大學士都是正一品,但是其地位卻也有著高低之分,自乾隆十三年始定「三殿三閣」時,一般從高至低的順序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通常的晉升次序是東閣—體仁閣—文淵閣—武英殿—文華殿—保和殿,即以保和殿大學士為尊,東閣大學士最次。
  • 曾國藩:人到中年,領悟了這四句話,萬事亨通,無往不利
    只因他在中年時領悟了這四句話,從此萬事亨通無往不利。 這句話就是他一生的行為準則:「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並依此創下了豐功偉績。 曾國藩幕府當時囊括了天下八大類人才。
  • 太平軍投降李鴻章、左宗棠,為何很少向曾國藩投降?
    1861年9月,胡林翼病逝,曾國藩主持「東徵大局」,此後很少看到太平軍將領前來投降,幾乎都是死戰到底。「蘇州殺降」之前,投降李鴻章的太平軍很多:錢桂仁(未遂)、駱國忠、徐少蘧、蘇州八大將,等等。陳坤書、黃子隆、廖發壽等諸侯,若非「蘇州殺降」也是會投降。但是,李鴻章後期過於殘忍,大夥只能死戰到底。左宗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