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人喜歡到「老爸茶」店裡「吃茶」。《紅樓夢》中林妙玉說,飲茶「一杯曰品,二杯為解渴,三杯就是驢飲了。」文昌人「吃」茶能吃一個下午,稱不上「品」,但「吃」的是悠閒與舒適,是午覺後的慵懶與市井中的熱鬧。這「吃」茶的味道,最不可缺少的還有一份份美味可口的「椰味」。
三角餾:
舌尖上的「福、祿、壽」
自古以來,椰子就是海南人的輔食。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載:「瓊山人亦皆從事貿易,不堪力耕,禾雖三熟,而稌秔往往不給,多取盈於果瓜。家有檳榔之園,椰子之林,斯則膏腴之產矣。」而文昌椰子半海南。
每個周末的下午,在文昌的老爸茶店裡,人聲鼎沸。大樹下,老者正在推著老花鏡隨手翻報;三五成桌的老友聊聊天,偶爾還隔桌說著什麼;坐在茶位上似乎什麼都不想的爺爺,正在看著坐不安穩的頑皮孫子……
像往常一樣,在文城港成茶店裡,文昌中學退休教師雲凰點上一壺綠茶,一個三角餾,輕咬一口,薑汁、椰子汁交織香濃迴轉。「沒有牙齒的老人最愛吃三角餾了,軟綿綿的,好咬,又香甜」,雲凰說。
在茶店的廚房裡,點心師傅王寶綏正忙著準備三角餾。王寶綏介紹,基礎的做法是,先將帶有淡香的「牛洗粉」和「米築」(糯米)揉在一起,再用攪拌機打碎,一直軟儂到如棉花糖般,再加上滾燙的開水,繼續攪拌,後將之揉成麵團。
「製作三角餾最關鍵的是裡面的餡兒,可甜可鹹。」王師傅說,若是甜的做法,就先將椰子肉刨成碎泥,加上磨碎的生薑,按照一定比例配置的紅白糖,一起攪拌均勻。將餡包入麵團內後,再捏成三角形的形狀,蒸熟即可入食。
由於做法比較簡單,味道可口,不僅是茶樓裡有三角餾供應,在清晨的集市上,也偶有農村人家用扁擔挑著兩大籮筐,零售自製的三角餾,家庭主婦們買完菜總是順便捎上一兩個給家裡的孩子、大人們當點心。
據《文昌餐飲文化》記載,三角餾的名字源於三角的形狀,這三個角,在民間有著代表福、祿、壽的說法。如果適逢孩子滿周歲,就在三角餾上點一個「小紅點」,外祖必須送來表示祝賀,祝孩子三星高照,也可以給父母祝壽,祝父母高壽無疆。若逢喬遷之喜,也有贈送主人三角餾的習俗。當然,若是無喜事,而僅僅是在茶樓裡作為小吃,「小紅點」是不可輕易點的。
雜糧椰子
糯米糕裡的「養生」味
既是「吃」,那留香的便不僅是傳統的「椰子餾」,為了抓住現代人「養生」的口味需求,一些做工可以媲美粵港糕點的各種椰子小吃,已然成為眾多茶樓競爭中吸引客源的「王牌」。
高粱椰子糯米糕、益母草椰子糯米糕、地瓜椰子糯米糕、椰蓉包、椰子小餅、椰子蛋糕……在文昌文城文建東路一茶樓擔任領班的莊曼雪說,這家她工作不到半年的茶樓裡,從早上六點到晚上六點,客源如潮。店裡最受歡迎的,還是各式各樣的椰子小吃。「上次有一個華僑團到店裡喝茶,一位年輕的男子邊吃邊拍照發微博,說是給在新加坡的太太看看,饞一饞她呢。」
「椰子肉這東西很好,它和什麼食物都合得來,而且把它和其他食物一起煮、燉、炒,或者當成糕點的重要輔料,味道都非常獨特,而且營養豐富。」該店糕點師傅謝師傅最為得意的一個作品是如「雞仔餅」般大小的「椰子小餅」。「椰子小餅」與一般的西餅做法類似,用麵粉和椰蓉,加上雞蛋調合好後,再在麵團上留一個小口,再放入椰子奶餡,送進烤箱。出爐後的「椰子小餅」,不僅奶香十足,從顏色的搭配上,金黃與乳白的映襯秀色可餐。像這樣的點心,端上一杯熱咖啡,便是港劇中小白領們優雅的下午茶。
「做好的糕點,一定要捨得用好料」,謝師傅介紹,現代人在飲食上忌甜膩,重養生,近年來,一些雜糧椰子糕也愈加受歡迎。椰子搭配的各種糯米糕做法大同小異:必須先用冰糖煮化水後,用椰子碎肉、椰子汁加上瓊脂粉凝聚成糕。形狀可自由切割,菱形、方形,小三角形隨心情。「選擇加冰糖是為了口感好,有一種入口不知甜膩的爽口。喜歡吃哪種口味的糯米糕,就再往其中加料。」
當然,在炎熱的酷夏,你若是不喜歡吃椰子糕點,也可選擇一碗清涼解暑的「椰子糕」。椰子糕和廣東龜芩糕做法相似:用椰子肉榨汁,加入適量的椰子粉,通過桂林粉將之溶在一起,後在方盤裡冷卻,再切成小塊,放入保鮮櫃裡,是夏日解暑的良品。
椰子鹽的「草根情」
從傳統到現代美食,椰子從未離開文昌人的舌尖。對於年近八旬的雲凰老人來說,椰子小食不斷出新的做法不僅挑戰著現代人的味蕾快感,更承載著過往濃濃的「草根情」。
雲凰老人告訴記者,孩提時代,不少農民家裡由於物資短缺,沒有糖,便用椰子碎鹽炒蒜頭,稱作「椰子鹽」,作為一項簡單、省錢、又好吃的佐料。
「比如,先將芋頭煮熟,再將芋頭蘸著椰子鹽吃。還可以到集市上買一些小魚,也是用『椰子鹽』來炒」,雲凰老人邊回憶邊砸吧著嘴說,我還記得,小時候上學,媽媽還用椰子肉炒花生,再加點鹽,用一個透明玻璃瓶裝著,夠我吃一個星期了。椰子還可以做「涼拌」,先用豇豆葉燙一下拿起來,再用楊桃水代替入酸味,加上辣椒、椰子碎,一酸一甜,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