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漢被官方認證過的這26家老字號,你知道幾個?)
話說端午是個傳統佳節
傳統節日裡當然要說說傳統
首先,就從咱大武漢的老字號說起
比如福慶和、比如曹樣泰、比如裕大華...
你都認得嗎?還不趕緊來看看——
咱老武漢的老字號們!
葉開泰
始創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
距今:370年
招牌:中藥
原址:漢口
漢口葉開泰中藥店始創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有385年的歷史,應該是武漢老字號中的「老中之老」。曾與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餘、廣州的陳李濟同為中國四大藥店之一。
1912—1927年15年間,積累資金達白銀l04萬兩。1931漢口大水後,葉開泰呈衰落趨勢。1938年,日軍侵佔武漢,部分人員遷入法租界,在車站路開一分店,就是現在掛著葉開泰牌號的中藥店。
1956年公私合營,製藥作坊並人「健民製藥廠」。藥店延至1963年改為國營江岸區中藥店。改革開放後,又恢復原牌名,永葆青春。
汪玉霞
始創於:1739年(清乾隆4年)
距今:228年
招牌:酥餅
原址:漢正街燈籠巷
「汪玉霞」的鼎盛時期是1989年到1991年。那時僅中秋節的一個月時間,銷售額就高達800多萬元,純利潤300多萬元。
每年中秋節人手不夠用,還要臨時聘請200多個臨時工,臨時工的工資都能拿到2000多元一個月。
老大興園
始創於:1838年(清道光18年)
距今:179年
招牌:鮰魚
原址:漢陽
以經營武漢風味菜為特色,老大興園的紅火,美國原國務卿基辛格品嘗後讚不絕口,殷秀梅、楊在葆等北京的26位藝術家來武漢時,乾脆把工作餐定在了老大興園。1985年經營額達71.95萬元。
蘇恆泰
始創於:1864年(清同治3年)
距今:153年
招牌:紙傘
原址:漢正街旁西關帝廟魁鬥巷
「蘇恆泰」是老漢口著名商業品牌之一,由湖南長沙東鄉人蘇文受先生於1864年在漢口鎮創立,其產品選材精良,堅固耐用,在當時的江漢平原一帶深受民眾喜愛,盛銷不衰,最遠曾銷及東南亞地區。
謙樣益
始創於: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
距今:132年
招牌:布匹
原址:今漢口人和街
漢正街百年興旺的謙祥益衡記布店「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譽滿三鎮。清末明初,謙祥益把白布予以染整加工,使之成為色澤鮮光而又經磨的三寶藍布——寶藍官布、寶藍竹布、寶藍洋布。且價廉物美,決不以次充優,備受大眾歡迎。
1885年,謙祥益第二代老闆孟繼富、趙春山來到漢口,在戲子街(今人和街)初創謙祥益布店,著重批發。至1895年再在漢正街開設一家規模較大的「謙祥益衡記」綢布店。
遠自郊縣、荊、襄、豫、湘、陝的商販紛至沓來,最好時期,年營銷額130-140萬銀元。解放後1956年公私合營,1958年改為國營,定名為「國營謙祥益商場」,經營布匹、百貨萬餘種。
老會賓樓
始創於:1898年(清光緒24年)
距今:119年
招牌:「一品燕窩」等
原址:沙家巷三民路
老會賓酒樓位於漢口最繁華的鬧市中心三民路,主要經營湖北風味、楚鄉名菜。其著名產品有湖北三蒸、東坡肉、明珠桂魚、掌上明珠、全家福、蟠龍切卷、清燉甲魚、燜甲魚、紅燒滑魚、葵花豆腐等。
這座酒樓原名「會賓」樓,武漢淪陷後,日本商人在會賓樓附近也開設了一座日籍「會賓樓」,同會賓樓搶生意。頗有膽量的朱榮成找到日本領事館控告,敗訴後怒火中燒,即將會賓樓招牌上加一「老」字,成為「老會賓樓」。
嘗過這裡大廚手藝的名人有:毛主席、周總理、葉劍英等。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影壇明星蝴蝶等都曾在此舉行過宴會。據老員工回憶,最鼎盛時,老會賓每天營業額高達法幣六七千元。
曹樣泰
始創於:1884年(清光緒十年)
距今:133年
招牌:糕點
原址:武昌
武昌曹祥泰是1884年開業的,歷經三世,由小攤販發展成為武漢數一數二的大雜貨店,還是兼有機米廠、槽坊、肥皂廠和錢莊等相當規模的企業。
曹祥泰創始人曹南山,13歲時喪父,幼年就提籃子賣蠶豆。他總會給人家抓一大把,比別的小販多,久而久之「曹大把」出了名。後來又做水果生意,漸漸有了積累。後在武昌長街新街口(今解放路)開起了「曹祥泰」,賣水果,兼賣雜貨。
曹南山的長子曹雲階接辦雜貨店後,辦起了糕餅坊,自製糕點、醃製鹽蛋,每逢節日,商店門口總是排起長龍。次子曹琴萱,有科學知識,自辦祥泰肥皂廠(今中華路)。1956年曹祥泰雜貨店進人公私合營,旋改國營,更名為「工農兵副食品商店」。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曹祥泰」牌名重新露面,煥發青春。
老萬城
始創於:1910年
距今:107年
招牌:酸梅湯
原址:漢口六渡橋
1956年公私合營後到1970年,老萬成的酸梅湯生意每月營業額達5-10萬元,在1980年代更是達到一個高峰期,每月可以賣出20-50萬元。
精益眼鏡
始創於:1912年
距今:105年
招牌:眼鏡
原址:漢口江漢路
精益眼鏡起源於上海,一九一一年創始,一九一二年便在武漢和北京開設分店。武漢精益收歸武漢市二輕局管轄,早已經與上海精益脫離關係,成為獨立經營。
由於業務和聲譽狀況良好,後又向其它城市發展,甚至香港、新加坡等地都有精益眼鏡店,可謂國內最早的眼鏡連鎖行業。
老謙記
始創於:1918年
距今:99年
招牌:豆絲
原址:武昌青龍巷
老謙記始創於1918年,店址設於武昌青龍巷(現在武漢市武昌區民主路與中華路之間巷名相沿未改),當時供應品種僅有牛腩、牛肉炒豆絲、牛肉煨湯原湯豆絲、清湯豆絲等五種。
雖然花樣少,但由於馮謙伯精於烹調,樣樣都有特殊滋味,因而膾炙人口,享盛名幾十年,至今還有少數健在的老人津津樂道。
裕大華
始創於:1919年
距今:98年
招牌:紡布
原址:武昌
「裕大華」是武漢舊時的一個以紡織業為主,並囊括了礦業、商業、金融業的民族資本集團,可算作一個舊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典型。
1956年,武昌裕華紗廠接受公私合營改造,組建為全民所有制的武漢第四棉紡織廠。1994年,經市體改委批准,武漢第四棉紡織廠正式改組為武漢裕大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裕大華」公司是國家命名的出口生產基地,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管理水平先進,享有盛譽。
談炎記
始創於:1920年
距今:97年
招牌:水餃
原址:漢口
談炎記成立於1920年,至今直逼百年的歷史,經歷了武漢飲食界數度起伏,屬於武漢飲食界的奠基輩招牌。
皮薄、湯鮮、餡大,吃到嘴裡滑香鮮嫩,風味獨特享譽武漢三鎮,被人稱為「水餃大王」。
福慶和
始創於:1922年
距今:95年
招牌:粉面
原址:漢口
1911年,湖南湘潭兄弟沈福和、沈求真,因家鄉年景不好,來到武漢謀生。看到黃陂街有賣米粉的小販生意很好,而在湖南家家戶戶都會做米粉,這對沈氏兄弟一合計,用20塊大洋買了個米粉擔子,走街串巷地賣,沒兩年就在黃陂街買下了一家店面。
店面不大,僅能放3張半桌子,但他們從湖南請來了專業做粉、面的大師傅,不斷的翻新花樣,生意做得風生水起。1922年,生意越來越紅火的兄弟倆決定分家,各立門戶。弟弟沈求真在六渡橋817號開店,正式掛出了「福慶和」的招牌,並把店裡的大師傅全部拉來入股。而哥哥沈福和在民權路的店名已無從考據,後總被人叫做「老福慶和」。
四季美
始創於:1922年
距今:95年
招牌:湯包
原址:漢口後花樓交通路
1922年漢陽人田玉山,在後花樓交通路對過一個側巷內,開了個熟食店,經營小籠湯包和豬油蔥餅。開始叫「美美園」,後掛出早已著名的「四季美」的招牌,不料他的侄子田澤春竟在隔壁開店,打起「四季美」的牌號,激怒了他,索性掛出了「老四季美」的招牌。
田玉山從南京請來了烹飪好手徐大寬師傅,待如家人。先做蔥油餅,每天工作十一二小時,由徐師傅建議,做起小籠湯包來。製作程序嚴格,第一步熬皮湯,做皮凍,第二步做肉餡,第三步制包,最後「一口氣」 火候,都要一絲不差。
用料選上等,肉皮要絕對新鮮的,肉餡要一指膘的精肉,蟹黃湯包要用陽澄湖大鮮蟹等,不得以次充優。倍受江城人民的寵愛。解放初期,生意進一步興隆,遂至江漢路與中山大道交會之處建築起四層大廈,由小吃店發展成為大餐館,四季美小籠湯包因而馳譽遐邇。
亨達利
始創於:1922年
距今:95年
招牌:鐘錶
原址:漢口江漢路
最早的亨達利,是一個法國人於1864年在上海開辦的,至今快150年了。武漢亨達利鐘錶店開業於1922年。1924年,亨達利鐘錶店王亨亮師傅帶人安裝了武漢海關大樓——江漢關的報時鐘。一時間,江漢關連同那口大鐘成為武漢市地標性建築。
德華樓
始創於:1924年
距今:93年
招牌:年糕、包子
原址:漢口三民路
天津人李煥庭在漢口創建「得華樓」,也就是德華樓的前身。「德華水磨年糕」是德華樓的傳統產品之一。每到寒冬臘月,武漢人在德華樓門前排隊買年糕,是江城一道街景。
冠生園
始創於:1928年
距今:89年
招牌:糖果、月餅
原址:漢口
冠生園是由來自廣東南海的冼冠生先生,於二十世紀初創立於中國上海的百年老字號品牌。
其生產的各種糕點等傳統食品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經營範圍遍及全國,在此基礎上,武漢市江北冠生園於1928年應運而生。
大中華酒店
始創於:1930年
距今:87年
招牌:武昌魚
原址:武昌芝麻嶺
1930年大中華酒樓在芝麻嶺(今武昌郵局對面)開業,1932年修建馬路,遷至現址,酒樓一樓一底,底層賣經濟客飯,一菜一湯,三五角錢飯管飽。二樓經營名菜,以魚為主,併兼及其他菜餚,後又擴建了三樓,宴會頻開,嘉賓接踵而至。
解放後,大中華酒樓更加發展。1966年改名 「新中華酒樓」,1968再改「武昌飲食部」,1971年新建四層大樓落成,面積1600平方米,比原大中華擴大了4倍,煥然一新。
在此期間,重點研究「武昌魚」的烹任,做到色、香、味三佳。備受顧客稱讚。三四十年代開始在武昌馳譽一時,至今不衰。「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毛主席的武昌魚就是在這裡吃的。
蔡林記
始創於:1930年
距今:87年
招牌:熱乾麵
原址:漢口滿春路
1928年,家住漢口滿春路的蔡明偉夫婦打出「蔡林記」的招牌經營熱乾麵。蔡家門前有兩棵蔥鬱的大樹,雙木成林,取名「蔡林記」,喻意蔡家生意興隆。「蔡林記」因面好、味正,吃法獨特而聲名大噪。
「蔡林記」熱乾麵的品種的變化:70年代中後期至80年代計劃經濟年代,「蔡林記」步入發展高峰期,1天賣出1200公斤左右熱乾麵已不是「稀奇事」。1983年前為三個品種,即叉燒熱乾麵、全料熱乾麵、蝦米熱乾麵。1996年6月18日重張後的擴大為8個品種。
邦可
始創於:1930年
距今:87年
招牌:西點
原址:漢口
1930年,兩個俄國人,邦可和揚格諾夫,合資在原屬俄租界開了一間西餐店,名叫「邦可食品店」。店主之一揚格諾夫是個麵包師,自製俄式糕點,大列巴、油炸牛肉麵包、開面點心等,還會做很地道的西餐,牛排和羅宋湯,地道的俄式口味。
餐廳隔街對面的今健康幼兒園內的一塊地,先前叫「邦可花園」,是邦可西餐廳老闆邦可的私人產業,生意做起來之後,俄式糕點吸引的不僅是俄國僑民和其他國家的僑民,還有華埠的居民,大家爭相前來購買,「邦可」的牌子從此打響。
老通城
始創於:1931年
距今:86年
招牌:豆皮
原址:古漢口城堡大智門外
「老通城」,原名「通城」飲食店,是1929年漢陽人曾厚誠在大智路口開辦的。老通成的招牌是當時的名人楊樹謀所寫!
開張之初,只供應早、中、晚點。1947年,抗戰勝利,曾厚城回到武漢,在原址復業。增加經營品種,改招牌為「老通城」食品店。曾厚誠重金聘用製作豆皮手藝出眾的名廚高金安,以高師傅的拿手「三鮮豆皮」為突破口,作為本店產品的特色招徠顧客,果然大奏奇效。
1953年,曾厚誠逝世,他的子女都是革命幹部,不願繼承,請求國家接管。1955年元旦,成為武漢第一家私營改國營的商店。同年,奉市委指示,在惠濟路口分設了一個支店。
1958年4月3日和9月12日,毛澤東主席先後來支店品嘗了三鮮豆皮,留下了「國營要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的教導,成為老通城店史上最光輝的篇章。曾光臨過「老通城」的名人還有: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董必武、李先念及外國元首金日成、西哈努克……
榮寶齋
始創於:1934年
距今:83年
招牌:文房四寶
原址:漢口
榮寶齋是馳名中外的老字號,迄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七十年前,北京榮寶齋繼在南京、上海等地設立分店後、在武漢也開設了分店。
中心百貨大樓
始創於:1937年
距今:80年
招牌:百貨
原址:漢口
中心百貨大樓是武漢商業的發祥地,其前身為中國國貨公司武漢分公司,由愛國實業界人士發起創立,是武漢市第一家大型百貨商店,被國內貿易部授於「中華老字號」。
野味香
始創於:1942年
距今:75年
招牌:野味
原址:漢陽三裡坡
「野味香」1962年從三裡坡遷入漢陽城區鍾家村後,更名為漢陽野味香酒樓,以其獨特的風味和精湛的烹製技藝曾吸引過眾多中外食客。
中曾根康弘、基辛格、李光耀等日本、美國、德國、丹麥、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貴賓品嘗野味香名菜後,讚不絕口。
小桃園
始創於:1946年
距今:71年
招牌:瓦罐雞湯
原址:漢口勝利街蘭陵路口
武漢著名的"煨湯專家」。毛主席視察老通城酒樓時,曾特別要求嘗一嘗小桃園的湯。創始人陶坤甫和袁得照,原來都是漢口天主堂醫院廚房廚工,陶是西餐廚工,袁是中餐廚工。1944年12月9日美國飛機轟炸淪陷了的漢口,陶、袁兩人同時失業,各謀生路。
抗戰勝利後,陶坤甫在勝利街蘭陵路口(今蘭陵路64號)一片廢墟上清了一塊空地,搭了個10平方米的小棚子,賣豆槳、糯米包油條等小吃,袁得照也到這裡炸面窩。但生意清淡,很難維持生計。
後陶坤甫建議開一個專門煨湯的館子,袁得照贊成。於是,兩人合夥賣起了牛肉湯和八卦(烏龜)湯。由於物美價廉,生意逐漸興隆,於是小棚子擴建為20多平方米的店堂,又先後增加了母雞湯、甲魚湯、排骨湯、鴨子湯、鴿子湯、豬蹄湯等十多個品種,各有特色。
1979年,年近古稀的彼陶袁煨湯館副經理陶坤甫建議將店名改為「小桃園」。由「筱陶袁」到「小桃園」,店新、人新、品種新,70年的老店歷史增添了嶄新的一頁。
五芳齋
始創於:1946年
距今:71年
招牌:湯圓
原址:漢口
五芳齋於鹹豐八年在上海始創,1946年由倪錦才引入武漢,建立了商號為「上海五芳齋」的飲食店,經營江浙風味菜餚和小吃。
武漢五芳齋經營以黑芝麻、桂花等作芯的寧波風味湯圓。有「湯圓大王」之美稱。
來源:武漢本地寶
責編:田鵬
(原標題:武漢被官方認證過的這26家老字號,你知道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