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端尺橈關節(DRUJ)不穩定的診斷與解剖重建!

2021-02-12 骨今中外

長按識別二維碼前往觀看▲

1.外在穩定結構:①尺側腕伸肌腱;②第6伸肌間室;③旋前方肌淺頭和深頭 ④前臂骨間膜。

2.內在穩定結構:①關節盤;②遠端尺橈韌帶

TFCC由纖維軟骨關節盤、背側橈尺間韌帶、掌側橈尺間韌帶、尺腕韌帶和尺側腕伸肌腱腱鞘的底部構成。

DRUJ在旋前或旋後450 的範圍內最穩定,完全旋後或旋前位相對不穩定。

DRUJ旋前時背側尺橈韌帶緊張,尺骨頭較中立位向背側移位2.8mm,阻止尺骨頭向掌側脫位。

DRUJ旋後時掌側尺橈韌帶緊張,向掌側移位5.4mm,阻止尺骨頭向背側脫位。

DIOM(DOB)在旋前、中立或中立位時張力是均等的。

TFCC是最主要的穩定結構,DIOM是次要性穩定結構,旋前方肌與尺側腕伸肌提供動力性穩定。

症狀:局部疼痛、腫脹,腕及前臂旋轉功能障礙,握力下降,尺骨頭多向背部突起,或下陷。

體徵:琴鍵徵(壓力試驗,Piano key sign) 陽性,TFCC擠壓試驗陽性。

檢查者雙手分別握住橈尺骨遠端相對掌背側移動,可檢查其半脫位和不穩定。

X片(正位下尺橈關節間隙增寬/尺骨莖突基底或隱窩處骨折,側位示尺骨頭脫位)及CT(橫斷面)

標準側位:豌豆骨前緣在舟骨前緣頭骨前緣1/2處。

1.早期重建:

急性開放的合併骨折的遠端尺橈關節脫位:尺或(和)橈骨骨折內固定+韌帶修復。

合併橈骨骨折的急性開放遠端尺橈關節脫位:橈骨骨折內固定+韌帶重建。

遠端尺橈關節合併腕關節損傷:韌帶重建合併腕關節固定或修復。

遠端尺橈關節單純損傷:韌帶重建和(或)尺骨短縮和(或)關節鏡下TFCC修復或部分切除和(或)骨外韌帶纏繞結合錨釘重建

2.晚期重建: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場。希望大家理性判斷,有針對性地應用。

投稿郵箱:gujinzw@163.com

投稿電話:15911162085(微信同)

覺得不錯請點在看!!

相關焦點

  • 遠側尺橈關節脫位的治療進展
    CT平掃及三維重建能夠很好地評價DRUJ骨性匹配情況,是診斷DRUJ脫位或半脫位具有決定意義的方法。而選取多體位檢查,如中立位、旋前位、旋後位3個體位CT掃描,並進行對比,更有助於DRUJ脫位的診斷。有研究[17]對比了橈尺線法、半脫位率法、中心測量法、橈尺骨比率法,同時採取前臂旋前位、旋後位和中立位的檢查,發現中心測量法最為可靠,且患側與健側對比更能降低DRUJ不穩的漏診率。
  • 橈骨骨折並下尺橈關節脫位 (Galeazzi骨折)
    現病史:患者訴3小時前騎電動車時不慎摔傷,左腕部著地,當即感左腕部疼痛,不敢活動,無昏迷、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呼吸困難、大小便失禁等。因左前臂疼痛不能緩解,急診至我院門診就診,行X線檢查示「左橈骨骨折並下尺橈關節脫位」,門診遂以「左橈骨骨折並下尺橈關節脫位」收入我科。患者自受傷以來,神志清楚,精神可,未進食、水,大便未解,小便正常。
  • 腕關節手術入路
    作者: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骨科 趙晶鑫腕關節是連接手與前臂的唯一關節,面積雖小卻由5塊掌骨、8塊腕骨及遠端尺橈骨等15塊骨組成,包括遠端尺橈關節、腕尺關節、腕橈關節、腕中關節、腕骨間關節及腕掌關節等多個關節。
  • 創傷後肘關節不穩定損傷模式與重建
    創傷後肘關節不穩有許多不同的臨床表現,可表現為漸進性肘關節不穩定、以力量減退為症狀的上肢活動受限、單純性或復發性肘關節脫位及半脫位等。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穩定的肘關節將很難恢復其原有狀態,尤其是損傷累及維持其正常穩定性的骨與關節結構時,因此對於急性創傷所致的肘關節不穩定,一期治療十分重要。
  • 重視距下關節不穩的診斷與治療
    跟距骨間韌帶是最重要穩定結構,後來的研究證實跟腓韌帶也是距下關節的主要穩定結構。近期研究發現,跟距外側韌帶和頸韌帶對距下關節穩定作用較跟距骨間韌帶更強。距下關節骨性結構高度匹配耦合,對距下關節穩定起主要作用,距下關節周圍韌帶結構對於防止距下關節發生半脫位也起著重要作用。這些韌帶及骨性結構是如何協同維持距下關節正常的滑動、滾動和扭轉運動,需進一步生物力學研究。
  • 手外科的手術操作解讀:60-14 橈尺遠側關節「圖解」
    她抱怨持續的不穩定和局限於遠端橈尺骨關節(DRUJ)和尺骨腕關節的疼痛。 前後距(A)和側位(B)X線片顯示左前臂遠端畸形和DRUJ半脫位。 儘管橈骨遠端的形態學變化很輕微,但對側X線片(C,D)與DRUJ的對比相反。
  • 必看:腕關節X線高清解剖及閱片技巧
    導言對於腕關節疾患,X線檢查對於診斷佔據著重要地位。但如果對其解剖不了解,加上閱片經驗少、沒有經過專業系統的培訓,很多醫生對如何快速從X線片檢查中迅速辨別出有用的信息、準確作出診斷有一定的難度。今天重點給大家分享腕關節X線解剖,希望能對提升大家診治水平有幫助!
  • 橈尺韌帶關節內重建
    多結構的損傷會引起關節的不穩定。掌側和背側橈尺韌帶是穩定DRUJ的主要結構。它們在與三角纖維軟骨盤、DRUJ關節囊和尺腕關節囊結合處增厚。由於每個橈尺韌帶都走向尺側,它在冠狀面上分為兩支。橈尺韌帶的深支或者近側支止點在尺骨隱窩,而淺支或遠側支止點在尺骨莖突基底和中部(圖1B)。完全旋前-旋後的活動度在正常人為150°~180°之間。
  • 冠脈解剖與橈動脈穿刺
    冠脈解剖冠狀動脈是供給心臟自身血液的動脈,起於主動脈根部主動脈竇內,分左右兩支,行於心臟表面。採用Schlesinger等的分類原則,將冠狀動脈的分布分為三型:1、右優勢型;2、均衡型;3、左優勢型。冠狀動脈正面觀、後面觀冠狀動脈及其主要分支橈動脈穿刺
  • 橈骨小頭半脫位解剖上有疑義,可能是環狀韌帶嵌入肱橈骨關節間隙
    一旦小兒的前臂被提拉,橈骨頭即向遠端滑移;恢復原位時,環狀韌帶的上半部不及退縮,卡壓在肱橈關節內,通常稱為牽拉肘,也有稱之為牽拉性橈骨頭半脫位、上尺橈關節環狀韌帶半脫位等。隨逐漸長大,橈骨頭良好發育,環狀韌帶也增厚加強,以後再也不發生半脫位。
  • 經典收藏:橈骨頭關節置換手術技巧
    Tornetta等人研究發現骨間後神經距離肱橈關節的距離平均為1.2mm。手術過程中將前臂旋前對骨間後神經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橈骨頭骨折通常都伴有尺骨冠突、肘關節外側和/或內側副韌帶的損傷。在進行手術時,了解損傷機制及其需要修復的組織結構對於重建肘關節的穩定至關重要。圖1 肘關節內外側副韌帶的示意圖。
  • 橈、尺骨骨幹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橈、尺骨骨幹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轉自37度醫學網   [適應證]   尺、橈骨除提供前臂長度外,還構成肱橈關節、肱尺關節、腕關節及上、下尺、橈關節。如尺骨為斜折,或螺旋骨折,骨折端不穩定,易再移位時,亦可用鋼板固定[圖1⑶]。一般,尺骨中、上1/3骨折,鋼板最好置於尺骨後側,下1/3骨折最好置於尺骨前側,使鋼板有軟組織覆蓋。尺骨骨折固定牢靠後,用紗布覆蓋傷口,再進行橈骨骨折的內固定手術。
  • 盂肱關節不穩的診斷與治療策略
    作 者:孫魯寧  江蘇省中醫院編啊輯:張佔豐  湖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盂肱關節不穩是指肱骨頭相對於肩胛盂的不穩定,盂肱關節脫位佔所有關節脫位的40%-45%。其中Bnakart損傷是肩胛盂前下方的盂唇損傷,在一些特殊的患者中,需要與Buford複合體相鑑別,後者是索條狀增厚的盂肱中韌帶直接附著在肱二頭肌前方的上盂唇,伴有前上盂唇的缺失,這種缺失並非損傷,而是一種解剖變異,在正常人中的發生率為2.5%。在詢問病史時應詢問致傷原因、急慢性、脫位史。其症狀為反覆脫位、肩關節不穩定感、特定姿勢疼痛。
  • 上脛腓關節脫位的診斷和治療進展
    上脛腓關節是滑膜關節,10%~12%的關節囊與膝關節囊相通,關節囊及關節前後韌帶維持關節的穩定。膝關節後外側結構進一步加強關節的穩定,包括外側副韌帶、弓狀韌帶、豆狀韌帶、膕腓韌帶和膕肌。股二頭肌肌腱限制腓骨小頭向前方移動,鞏固了膝關節外側的穩定性。
  • 顳頜關節的解剖及MRI表現
    在髁狀突運動中起穩定作用。關節盤由緻密的纖維軟骨構成(抗壓力和摩擦力,承受咀嚼時對關節盤的擠搓)。關節盤向前附著於翼外肌的上腹側,靠雙板區的彈力纖維維持肌張力平衡,如果翼外肌功能紊亂或彈性纖維鬆脫、撕裂,均可造成關節結構紊亂和各種彈響。關節盤後部有一韌帶,稱為雙板區,其作用是將關節盤固定於髁狀突邊緣-顳骨的關節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