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中華民族」系類文化遺產展走進東京中國文化中心

2020-12-04 東方財富網

12月10日,北京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攜手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共同走進東京中國文化中心,為喜愛中華民族文化的在日各界人士帶來「多彩的中華民族——古老的傳說(蒙古族、鄂倫春族、赫哲族文化遺產展)」,此次活動是繼2019年6月「多彩的中華民族——藏羌魅力」(四川省阿壩州藏族羌族文化遺產展)之後,第二次以民族文化為內容的展覽展示。

此次活動東京中國文化中心羅玉泉主任給與高度評價: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民族文化遺產無疑是這些無數瑰寶中璀璨的明珠。

蒙古族是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多彩的文化。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蒙古人自古以來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藝術天才創造了豐富而寶貴的音樂財富。蒙古民歌具有民族聲樂的獨有風格,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的獨特風格。此次活動,北京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帶來了傳統的蒙古包,其內陳列均按照傳統的蒙古族家庭習俗進行陳列。此外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的民族文化傳播大使們還為東京中國文化中心的老朋友、新朋友帶來了頂碗舞、馬頭琴、呼麥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展示。

鄂倫春族是世居我國東北部地區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頭創作、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等。來自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的烙畫、並在現場進行傳承人王秀龍帶來了自己作品,並在現場進行技藝展示。烙畫即是在樺樹皮上燙烙出來的畫,其內容以鄂倫春族的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多以東北地區的動物、植物為主。此外王秀龍老師還製作了鄂倫春民族傳統的房屋,讓大家身臨其境的認識了這個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赫哲族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交匯構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餘脈。此次展覽,中華民族博物院藏品「魚皮畫」是第一次在東京中國文化觀眾的視線。魚皮藝術品是赫哲族獨有的傳統手工藝術品,是由魚皮服飾、巖畫、圖騰的遺傳工藝發展而來的,逐漸衍變出雕鏤、拼貼、縫製等藝術形式,有文字記載的魚皮藝術品至少也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可追溯到隋唐時期。在漫長的歷史中,魚皮藝術的發展始終貫穿於赫哲人生活、生產、藝術、信仰等的方方面面,可以說現在的魚皮藝術是赫哲人曾幾何時的真實生活縮影,讓我們能夠重新了解和感知這個古老的民族。魚皮藝術品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製作、用料、工藝獨特,通常無法模仿和複製,具有獨一性;其又極具觀賞性、裝飾性和藝術性,是中華民族圖案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次展覽共展出展品99件,共4個品類,全方便的展示了蒙古族、鄂倫春族的民族文化,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展覽時間於2019年12月10日至2019年12月15日。

(文章來源:消費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多彩非遺 美好生活——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在昌開幕
    「多彩非遺 美好生活——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現場航拍圖(圖片由江西省文化廳提供)6月1日,「多彩非遺 美好生活——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在省美術館開幕。(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參加活動。
  • 「多彩貴州」油畫展亮相巴黎中國文化中心
    作為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的文化活動,由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中國僑聯、貴州海外聯誼會、貴州省僑聯共同主辦,貴州華世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貴州省美術家協會、法國青田同鄉會、巴黎貴州之家等協辦的「親情中華·多彩貴州」油畫展於11月22日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拉開序幕。
  • 中國·青陽首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大展徵稿啟動
    10月13日,由中國攝影家協會、安徽省池州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攝影》雜誌社、青陽縣人民政府、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池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承辦的中國·青陽首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大展在九華山腳下的青陽縣正式啟動。
  •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展」亮相東京(組圖)
    本報記者 江繼蘭 侯 麗 文/圖  12月15日至21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展」在東京舉辦的同時,「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展」代表團對日本東京、箱根、京都等地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文化遺產保護情況進行了考察,與日本相關人士進行了座談交流。
  • 中日書畫寫真交流展在東京中國文化中心開幕
    新華網東京4月17日電(記者姜俏梅)由中國文化中心和全日本華僑華人文學藝術聯合會共同舉辦的「意·藝·詣中日書畫寫真交流展」16日在東京中國文化中心拉開帷幕。15名中日藝術家的60件油畫、水墨畫、書法作品應邀參展,吸引大批觀眾前來觀展。
  • 習近平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
    3 黑龍江·赫哲族伊瑪堪說唱 2016年5月24日,習近平來到黑龍江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參觀了赫哲族民俗展,觀看了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赫哲族伊瑪堪說唱教學。他讚揚赫哲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特別是漁獵技能高超、圖案藝術精美、伊瑪堪說唱很有韻味。 赫哲族伊瑪堪說唱:中國東北地區赫哲族一種特有的口頭傳統表達形式。
  • 吳音入蜀—評彈走進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於2017年6月10日至18日在成都隆重舉行 本屆非遺節以「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主題,遵循「走進生活、活態活力」的理念以「世界風、中國節、中國戲、中國藝」為主線舉辦國際非遺系列大展、國際會議和國際論壇、非遺競技、中國傳統表演藝術進社區等一系列活動
  • 「中華民族筷箸文化展」在長寧民俗文化中心拉開帷幕
    圖為「中華民族筷箸文化展」現場 劉 毅 攝唐代的銀筷、宋代的青銅筷、民國的麻花形銀筷,還有宮廷御用公食蟹套具……在長寧民俗文化中心二樓博樂展堂裡,各個時期的筷具讓人眼花繚亂。7月9日上午,由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長寧區少數民族聯合會共同主辦的「中華民族筷箸文化展」在長寧民俗文化中心拉開帷幕。筷子是中國傳統而又現代的餐食工具,是中國的國粹之一,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一雙小小的筷子,可以反映出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發展。
  • 廣西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第一個巖畫類世界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的相關規定,申遺的項目需要是人類罕見且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蹟及自然景觀,還必須真實性、完整性程度很高,花山巖畫完全符合這些近乎嚴苛的要求。遺產區面積6621公頃,其中寧明縣為第一遺產區,龍州縣為第二遺產區,江州區和扶綏縣為第三遺產區。
  • 「中華文化奇蹟——北京房山雲居寺歷史文化展」走進西安古城
    此後,僧人們世代相承,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共刻佛經1122部、3572卷、14278塊,建成了全世界最大、最古老的石刻圖書館,創造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蹟。  房山雲居寺作為代表北京房山歷史文化的「金名片」,近年來堅持文化引領, 加大文化交流,牢牢把握雲居寺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中的獨特地位,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積極努力推出「房山石經 雲居寶藏」珍貴文物展、千年刻經史石質工藝科普知識展等一批批體現雲居寺深厚文化內涵的精品內展,講好雲居故事、房山故事、中國故事。
  • ——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鑑側記 - 人民日報...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作為國務院批准成立的文化機構,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自1984年以來,始終致力於國內外文化交流工作,與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往來,在文化、教育、經濟、科技等領域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成為國家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窗口。
  • 在「多元和包容」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在讓廣大觀眾走進博物館、走近各民族多彩文化的同時,也主動走出博物館,進一步擴展博物館展示空間,多種形式拓展社會教育功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元文化需求;創辦國內首個民族文化紀錄片雙年展——「廣西民族志影展」,創辦「暢享民歌」品牌社教活動,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開啟「博物館+」跨界時代,將民族文化與企業文化進行深度融合,滿足新時代觀眾對博物館的多元化需求
  • 深圳福田「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走進日本倉敷
    10月16日,為期三天的「第27屆倉敷國際交流廣場節」活動在倉敷市藝文館閉幕,深圳市旅遊局攜深圳天下國際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帶來的20餘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活動期間受到了熱烈歡迎。當地市民饒有興趣地參與唐卡繪製、藏香技藝、扎染、儺面畫、漢畫拓片等項目的互動,親身體驗和感受中華文明獨特魅力。在青花瓷造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牆上,講述著中國故事,烘託了濃鬱的中華民俗氣氛。
  • 日本中國殘留孤兒生活文化作品展在東京舉行
    新華網東京10月19日電 (記者陳銳)日本中國殘留孤兒生活文化作品展19日下午在東京中國文化中心舉行。日本中國殘留孤兒援護基金理事長多田宏、殘留孤兒作品獲獎者,中國駐日本公使韓志強、日本厚生勞動省大臣官房審議官泉真等各界人士出席展會。
  • 社會文化簡訊:「非遺公開課」等迎接「文化遺產日」
    新華網北京6月12日電  「非遺公開課」等迎接「文化遺產日」  在我國第10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國家圖書館聯合推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展」「非遺公開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講座月」等多項活動。
  • 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將在泉州舉行
    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將在泉州舉行 2017年12月02日 15:18   來源:泉州晚報
  • 【世遺】中國土司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網圖片庫 李維君 攝2015年7月4日消息,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土司遺產」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這次申報的三處遺址為中國規模較大、格局完整、遺存豐富且最具價值特徵代表性的土司城遺址。
  • 萬紫千紅總是春——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鑑側記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作為國務院批准成立的文化機構,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自1984年以來,始終致力於國內外文化交流工作,與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往來,在文化、教育、經濟、科技等領域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成為國家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窗口。
  • 索非亞中國文化中心2018中國文化周於中秋夜開幕
    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銀彩繡、骨木鑲嵌,合稱「三金一嵌」,是寧波傳統手工技藝的傑出代表,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僅煥發著新的生命,更成為一張文化名片,傳達著我們對生活的熱愛。
  • 黃南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 堅決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
    同時,州文體旅遊廣電局掛牌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局,增設熱貢藝術研究院、藏戲研究中心2個工作機構,所轄同仁市文體旅遊廣電局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辦公室;建立黃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和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專家委員會;協調成立黃南州熱貢文化協會、同仁市熱貢藝術協會、尖扎縣射箭協會等機構,在推進保護區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強化政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