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老人們年紀大了,都想兒孫們能經常回來看一看自己,給自己帶來一點天倫之樂的感受。
但是有些兒女回家之後,父母得到的不是喜悅與滿足,而是勞累與辛苦。
原因就在於他們回家不是為了替父母分擔一點什麼,而是以一種享福的姿態出現,這兩者之間便存在相當大的差別了。
72歲大爺的擔憂:「兒子每次回來一次,都感覺身心俱疲。」老人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比較反常的想法,原因不外乎就是開頭說的那些。
金先生:
我今年47歲。我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個哥哥,下面還有個弟弟。
在這裡我要說的是我大哥。主要吧,他每次回父母家探望72歲的父母,總是會給二老帶來相當大的麻煩。
都說家裡的老大應該是會懂事的,可是我們家的情況卻不一樣。
三兄妹當中,就屬我大哥最不懂體諒父母。
他說是說回去看老人,但每回一回去就一大爺,天天癱著,什麼事都不幫,什麼事也不幹,老人家身體跟精力都跟不上了,還得天天給他做好吃的,伺候得跟祖宗一樣。
本來他不回去二老還沒那麼累,自己隨便弄點就對付了。
但是結婚成家又離得挺老遠的孩子好不容易回來一趟,在父母眼裡就成為了客人,得盡心款待,大哥又屬於那種老大不客氣的類型,結果便演變成了這樣一種情形。
相反的是,我和我弟回去的話,雖然父母也是開口就講:「遠來是客,你們別動手,我們自己能行。」
又或者想要弄點什麼好吃的款待我們,可是我們從來都不聽,只會看事做事,然後儘量趁自己回去的時候,給父母做點好吃的,儘量幫他們幹點其他他們幹起來很吃力的活。
大家都是同一個爹媽生的,大家也都是成年人,該懂的道理哪有不懂的呢?我父親也私下裡跟我們說過大哥回來的情形,覺得他不回來自己反倒輕鬆,都這麼大的人了,也不是兩歲、三歲的孩子,哪能不明白?
但是父母不好意思說,我們又都比他小,也不能直接說出口。就只能大家一起回去的時候,用自己的行動提示他。
但是他還是一樣,理所當然享受著一切,看見我們如何做,自己也不受啟發,一切照舊,你說我們能有什麼辦法?你說我們父母又能拿他怎麼辦?
結語:
沒錯,有些做子女的,完全不懂得體諒老人的苦。
說回去探望老人是想全父母想要享受天倫之樂的期待,但是即使回家,能夠做到的事情,也只是給年邁的父母幫倒忙、添亂、添累成為負擔而已。
常回家看看父母理所應當,孝順父母也是應該的,但是孝順得落在行動上,而不是停留在嘴上。
有些中年人之所以這樣,給出的理由是自己在社會上打拼太累,好不容易回到父母跟前,就想再當一把孩子,享受一下依賴與依靠父母的那種感覺。但是這種理由不能成為勞煩父母的藉口。
成年人得明白一件最簡單的事情:不能讓自己把父母家當港灣。過了七十歲的人,經不起太多折騰。如果你不能給老人帶來貢獻,至少不要給他們添太多的麻煩才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