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這家30年小店,陽春麵3塊5一碗,僱了6個阿姨包餛飩忙不過來

2020-12-04 特色美食大分享

江南人喜歡吃小面,高郵也不例外,提起高郵,人們總想起高郵的鹹鴨蛋,實際上高郵的美食很多,可不只有鹹鴨蛋這一種,哪怕是一碗陽春麵,高郵人也能把它做成美食。高郵這家小店非常不起眼,一碗陽春麵只賣3塊錢,現在的物價這樣的價格可是真夠便宜的,他家的小餛飩也很受歡迎,店裡僱了6個阿姨不停的包餛飩,都忙不過來。

這家小店很小,店裡都是矮桌子塑料凳,每到飯點,店裡坐滿了人,不少衣著光鮮亮麗的帥哥美女,很坦然地坐在這塑料凳上,擠在人群裡,只為吃一碗陽春麵和一碗小餛飩。這家小店就是高郵的陳小五小吃部,他家有高郵第一陽春麵的稱號,他家的餛飩也被人稱為是最好吃的餛飩,一天能賣出去幾千碗,不光高郵本地人來吃,還有不少蘇州上海杭州人跑來吃。

他家的餛飩是加了筍丁的,吃起來很爽口。他家店面很大,有三間店面,有一半是操作間,用來煮麵下餛飩,而其他的地方則被客人坐滿。

這家店已經有30多年了,位置也非常的偏僻,可是卻不妨礙他家的高人氣,他家的餛飩用的湯是高湯,餛飩的味道鮮甜鮮美濃鬱。陽春麵則是最簡單的陽春麵,面非常筋道,用了豬油,蝦醬,胡椒粉,香蔥,因而這陽春麵的味道也非常出眾,只是一定要趁熱吃,涼了豬油會凝固,吃起來就會感覺到有點膩了。

他家的操作臺看上去很壯觀,可以說是碗摞碗,阿姨把做陽春麵的材料都放在碗裡,然後把面撈出盛在碗裡,一碗陽春麵就做好了,客人拿到之後要自己儘量攪拌均勻再食用,每一根麵條上均勻的沾滿著醬料,油光發亮,吃到嘴裡口感絕佳,很多人都是要一碗陽春麵,再來一碗筍丁小餛飩,幾塊錢就能吃得比幾十塊錢都舒服。

相關焦點

  • 高郵:老街盡頭尋找當地人愛的麵館,一碗陽春麵滿足最質樸的味蕾
    不寬的路面,抬頭就能看見的交錯高壓電線,以及街邊泛著原始色彩的鋪面,一下子將人拉到了八九十年代的高郵。 沒有菜單,沒有人催促點單,忙活的阿姨用像是鄰居一樣的眼光詢問我們吃什麼,我觀察了一下要了一個麵條,一個餛飩,還追加了一碗餃子。和同行的老嚴開玩笑,阿姨一定在想這兩人太能吃了,拿著蒲包肉,點了三碗麵食。我們真的就是因為小店冒著的「鍋氣」勾起了肚子裡的饞蟲。
  • 來一碗熱騰騰的陽春麵吧
    一碗陽春麵豬油實際用量是一大勺左右,餘下來的豬油倒進乾淨的瓷碗、或玻璃罐裡,冷卻後蓋上蓋子放冰箱保存,隨取隨用。3.碗裡放上調料:生抽,老抽,鹽,糖,大蒜葉,豬油(一大勺)。1/4小勺(1.2克左右)的糖是用來吊鮮的,放了根本吃不出甜味,實在不能接受可以不放。
  • 老闆親自下廚 61歲爺叔分享30年餛飩鋪紅火經驗
    「弄堂小餛飩」可能又要挪地方  當時接下威海路714號的門面,阿蹺籤了6年的合同,到了明年年初,就要到期了。這回房東給他漲價了,平攤下來,每個月至少要多付大幾千的房租。  「我們不像外面的店,一碗餛飩賺多少多少,我們是跑量的」,阿蹺說,他僱傭的員工都是包吃包住,大廚一個月8000塊,洗碗工最低也有5000元。
  • 尋味高郵,「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汪曾祺與家人聚餐早上陽春麵,下午小餛飩高郵人早晨從一碗陽春麵開始。每天清晨天剛亮,高郵的小麵館陸續忙碌起來。高郵人早上大多不做早飯,喜歡去家附近的麵館吃一碗麵,如果店裡位置坐滿了,那麼站著也會把這碗面吃完。高郵的麵館隨便進到一家,味道基本不會差,不過最有名的應該是府前街那家「陳小五」。
  • 在這家小店裡,餛飩又漲價了,一碗6元,早餐10多元
    天津在北方城市有很多種食品,有很多知名的老字號品牌,當然也有一些食品,沒有那麼高,相比接地氣,隱藏在商店的一些角落裡,這些小店地處偏僻,裝修也很一般,味道也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神奇,他是非常家常的味道,卻因為他是由真正的材料固體材料製成的,所以他已經流行多年了。
  • 被一碗陽春麵喚醒的高郵,氤氳著「小確幸」
    高郵人的早晨,是被一碗陽春麵喚醒的。無論高郵的哪家早餐店,一碗麵條必不可少。在高郵的街頭,麵店林立。隨便走進一家,都能品嘗到地道的高郵陽春麵。 高郵市南端的淨土寺廣場上,淨土寺塔聳立。淨土寺塔又稱東門寶塔,始建於明朝神宗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1906年(清光緒年間)曾大修過一次。民國三十四年因戰爭被炮火損壞一角,次年修復。
  • 最好吃的陽春麵,在高郵!
    前陣子出差去高郵,在街邊小麵館吃了一碗陽春麵,念念不忘,回來想自己做卻總不對味。後來輾轉問了好幾個人,得出一個結論:最簡單的面往往最不簡單。高郵陽春麵用的是鹼面,很細,吃在嘴裡有嚼頭。當然,不光有面的事,還講究火候,大火寬湯煮,一沸面下鍋,二沸加水,三沸起鍋,講究些的還要把面放進涼水裡頭浸一下,按這個火候下出來的面根根筋道,面韌而不硬,略生但不粘牙。高湯是要的,它跟清水終歸不一樣,更鮮也更香。加了高湯的麵條,即使只放點鹽,吃起來也是香的。不過,現在大多數店麵湯估計都用開水,用高湯的不多。
  • 一碗陽春麵感動全臺灣 拍成紀錄片重溫舊情(圖)
    一碗陽春麵感動全臺灣 拍成紀錄片重溫舊情(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12日 09:4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4月11日電 「一碗陽春麵」的故事曾激發臺灣社會的愛心關懷,女主人公往生屆滿一年後,故事被拍成紀錄片。
  • 暖心「暖城」的41萬碗陽春麵
    一碗陽春麵、一個煎雞蛋、一杯熱豆漿,江蘇高郵20家小麵館連續三年多給全市近400名環衛工人提供了41萬份免費早餐,背後買單的是人稱「暖男」的製衣公司負責人何其新。  曾被溫暖相待,所以心懷感恩。這份以善報善的愛心傳遞,讓一座城市變暖。
  • 轟動全日本的故事:一碗陽春麵
    「謝謝,祝你們過個好年!」老闆和老闆娘應聲回答著。 過了新年的北海亭麵館,每天照樣忙忙碌碌。一年很快過去了。轉眼又是大年夜了。老闆娘對著他們的背影,「謝謝,祝你們過個好年!」 這一天,被這句說過幾十遍乃至幾百遍的話送走了。
  • 一碗餛飩 兒時滋味|餛飩|吳嫂|東臨溪鎮|休寧縣|餛飩皮|吳秀娥
    吳秀娥:「我叫吳秀娥,我在汊口開餛飩店,從83年開始,一直開到現在,有38年了,不管是外地的還是本地的,大家都喜歡到我這裡來吃。」很多食客都以為吳嫂的這門手藝是祖傳的。其實吳嫂的父輩裡沒有一個人會做餛飩,這門擀皮調餡兒的技術活兒,她是經過了一年多的反覆嘗試才總結出來的。
  • 開封30年特色小吃店,6分鐘煎100個,3口鍋不停,顧客還得排隊等
    提起開封美食,多數人想到的都是水煎包,它憑藉著口感脆而不硬,味道鮮美的特點成為開封個人早餐上的寵兒。開封人的早餐,除了水煎包還有「鍋貼」這種特色的小吃。外地人對於這個名字就比較陌生了,其實鍋貼也是傳統豫菜美食之一。「胖嫂鍋貼」正是開封做鍋貼裡比較出名的。
  • 安慶VS福建,誰才是十裡廟餛飩之王?
    放眼後廚,一眼可見的新鮮餡料,阿姨在忙活著我們點的餛飩,現包現做。抓起一把現包的餛飩,甩入霧氣瀰漫的沸水中,一個翻滾的當兒,餛飩皮變得近乎透明,透出粉粉嫩肉,再等個幾分鐘,就可以把餛飩撈入盛好的湯的碗裡,這樣一碗餛飩就成了,光看看就叫人口水直吞呢~
  • 南京這家30多年老麵館,位置偏僻,連名字都沒有,吃麵的每天排隊
    面是人們常吃的一種食物,雖然每個人在家裡都能自己煮麵吃,可是卻不妨礙街頭的麵館生意興隆,人氣爆棚,特別是那些性價比高,經濟實惠,味道出眾的麵館,更是一開就開很多年。南京這家30多年的老麵館開在一個破舊老屋裡,連個名字沒有,於是乾脆叫無名麵館,憑藉著好味道,成了南京家喻戶曉的麵館,一塊大肉有半斤重。南京人不光喜歡吃鴨子,喝鴨血粉絲湯,還喜歡吃麵。這座城市裡麵館有很多家,這家名叫無名麵館的小店,據說在南京麵館中排名第一,有人毫不客氣的說,他家的面是自己吃過最好吃的。
  • 一碗陽春麵·都市快報
    記者 羅傳達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客居南京的杭州老人朱亞泉今年99歲了,冬至(12月21日)午餐時分,他忽然想起一碗熱騰騰的陽春麵。 昨天,老人的長女朱寧玲講了父親和一碗陽春麵的故事—— 冬至午餐時分,老爸鄭重其事地說想起一件往事要告訴我們,我以為有什麼要事相告,未曾開口他已老淚縱橫了。
  • 山東大集上的餛飩攤,6塊錢一碗不論個直接盛滿,客人搶著吃
    餛飩是人們日常常吃的一種美食,特別是在大冬天,一碗熱熱乎乎的餛飩,價格便宜,但卻吃完之後倍感舒適。現在不少地方仍然保留著趕大集的習慣,趕大集除了是為了一站購齊,價廉物美的日常用品和瓜果蔬菜以外,還是為了來品嘗大集上的特色美食。
  • 陽春麵的做法及配料 高郵陽春麵的做法及配料
    陽春麵的做法及配料金槍魚意面主料:金槍魚(罐頭)、豆豉、意面輔料:芝士粉、橄欖油、蘑菇、洋蔥、鹽1、煮一鍋水,水滾後放橄欖油和鹽,然後把意面放入,煮約7分鐘。3、最後撒上芝士粉即可。
  • 山東滕州人最愛的大肉手擀麵,6元一碗吃到飽,8個阿姨忙不過來
    當然滕州的大肉麵也是一絕,可以說是吃過的都忘不了。所謂南方的米北方的面,大肉麵作為滕州特色,基本上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它的做法說簡單不簡單,說複雜也不複雜,麵條講求必須手擀,才能保證筋道和爽滑,用擀麵杖把麵團擀成均勻的麵餅,再切成你想要的粗細,這樣的麵條能不好吃嗎?
  • 夢花街餛飩19號新址重開 "有證有照"價格不變或可外賣
    記者來探訪時,恰逢宋家三姐妹的大姐在廚房裡包餛飩、三妹夫檢查廚房的設備,大姐的兒子宋超在店裡忙幫做些輔助工作,由於還沒正式對外開業,大姐包一些餛飩給熟悉的親朋好友,而不對外售賣。不過,這期間不斷地有老顧客前來詢問開業時間。  「什麼時候開啊,孩子上學要吃、我們一家早飯也要吃,再不開我們等的都沒心向了。」劉阿姨帶著外孫前來探店,看著店鋪還沒開,有些失望而歸。
  • 一家開了36年的老麵館,最好吃的卻是餛飩
    直到後來來到合肥讀書,室友是個忠實的麵食愛好者,一起讀書的那些年,央著我陪她一家一家去打卡合肥的老麵館。傍晚去得早,餛飩才剛開始包,魯師傅一邊手腳麻利地忙活著,一邊和我們聊著天:我們家的餛飩,不是麵皮小餛飩,老早還沒人開始做上海大餛飩的時候我就開始做了,到今年正好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