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歷代都提倡孝義,孝文化在中國算是源遠流長,像什麼父母在不遠遊、長嫂如母等孝理,我們信奉了數千年。但是大夥對這些孝理的出處似乎都是一知半解。今天咱們聊一聊長嫂如母這個話題。
說起長嫂如母的典故,這裡頭涉及到一個歷史著名人物,他就是咱們在電視劇裡看過數百遍的包拯包青天。包拯的第一個老婆張氏沒懷上孩子,於是就娶了董氏,董氏給包拯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後來又與府中女婢生下一兒子。女兒們分別都遠嫁了,大兒子包繶娶了崔氏為妻,可惜好景不長,包繶二十歲是崔氏就守寡了。包繶死後不久,小兒子包文輔五歲時就見哥哥去了。包大人估計是這輩子斬的犯人太多了,犯小人衝子嗣了。
長嫂如母的主人公就是包大人大兒子包繶的妻子崔氏,崔氏也是名門望族之後,她外公就是名揚天下的呂蒙正。包大人命雖然苦,但是不怨社會,兩個女人遠嫁了,兩個兒子分分白髮人送黑髮人,就只留下長媳陪在身邊。包大人雖然飽嘗喪子之痛,但依然不忍兒媳守寡,強忍悲痛力勸崔氏改嫁。但崔氏念及公婆年近花甲,依然無一子嗣陪侍身邊,不忍撇下兩位老人改嫁,還讓婆婆勸包大人納妾生子。包大人快六十歲的人,自覺得子無望便拒絕了好意。但崔氏還是安排了丫鬟孫氏照顧包大人的飲食起居。
但是好景不長,董氏想給包大人換個丫鬟,便把孫氏打發回家了。然而回家後的孫氏發現自己懷了包大人的孩子,並生下一個男孩。崔氏得知這一消息後便把孩子偷偷抱回來養著。包大人六十大壽之際,崔氏把孩子獻了上來,並告知包大人原委,從來都不苟言笑的包大人看著襁褓中的嬰兒,不自禁的開懷大笑起來,並給孩子取名包綖。
幾年後包大人也撒手走了,留下董氏、崔氏兩個女和一個五歲大的孩子艱難度日。崔氏娘家見包家大樹倒了,不想崔氏留下受苦,於是勸崔氏回家改嫁。崔氏拒不回家,堅持留下侍奉孤兒寡母。之後外公呂家又上門勸導:「在家從父,出門從夫,夫死從子,如今你無夫無子的,你還為誰守節啊?」崔氏則據理力爭:「我嫁進包家近十年,早已成為包家的人,公婆在就當侍奉公婆,現如今還有包家唯一的血脈:小叔子包綖,婆婆年邁、叔叔年幼,包家現在只能靠我支撐,此時我怎能舍他們而去。」
朝中有人被崔氏的孝舉感動,便上書奏報朝廷,皇上特封崔氏為壽安縣君。不久之後,婆婆董氏去見包大人了,包家只剩崔氏一人支撐了,年幼的小叔子包綖以後也只能依靠自己了。然而崔氏依然像母親一樣養育著包家唯一的血脈包綖。有人在此處提出陰暗猜想,說崔氏之所以拒不改嫁,等就是現在,董氏一走,崔氏就掌握著包家所有財產,其用心之險惡、心機之深沉,實屬罕見。對這種無稽之談,小編實在懶得辯駁,只是替包大人不值,包青天叫了這麼多年,後人仍不識包拯的高潔品行。
言歸正傳,之後的事也能打這幫宵小之輩的厚臉皮。包綖長大後娶了張氏為妻,可惜張氏福薄,英年早逝。崔氏又指婚宰相文彥博的小女,讓二人喜結連理。更難能可貴的是,崔氏還將包綖的生母孫氏接到包綖身邊,讓其享受天倫。包綖入仕後在汴梁任國子監丞,相當於現在的國立大學教授。公元1094年,62歲的崔氏病逝,得知消息的包綖悲痛萬分,並連夜趕回家弔喪,為之披麻戴孝舉辦喪事。崔氏雖然不是包綖的生母,但對包綖有養育之恩,包綖一直像對待母親一樣孝順她。而崔氏在民間的聲譽也是極高的,長嫂如母的典故正是出自崔氏的孝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