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相處,接納和尊重是必不可少的條件。那些其樂融融的家庭,少不了這些條件的維護。那些惡語相向的親人,或許早就忘了什麼是尊重。
很多人善於道德綁架,總覺得是一家人,有些條條框框就沒必要遵守。可家人關係的惡化,往往就是因為不守規矩,不懂尊重。
有些人就是恃寵而驕,仗著家人的疼愛,肆無忌憚的傷害。這種有恃無恐也只是一時的,等到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恐怕就沒什麼好待遇了。
俗話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事不能做得太過,話不能說得太滿,日後有困難的時候,也才能有照應。
有些人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過度消耗了彼此之間唯一的情分,才落得一個遭人厭惡的下場。讀者周女士的小姑子,就是這樣一個人。
周女士給我來信,講訴了她和小姑子之間的恩恩怨怨。丈夫是單親家庭,婆婆一個人把兩個孩子拉扯大不容易,現在婆婆也不在了,她就想著冰釋前嫌,幫忙照顧小姑子,可小姑子囂張的態度,讓她很是不滿。
都說求人要有求人樣,可偏偏小姑子就覺得一切都理所應當。面對這種情況,周女士只能翻舊帳扯舊仇,直接果斷拒絕了。
周女士和丈夫結婚快十五年了,磕磕絆絆總會有,吵架也很平常。但與其他夫妻不同的是,他們吵架都不會因為彼此的問題,而是因為小姑子的從中作梗。
一直以來周女士就和小姑子不對付,小姑子太刁蠻跋扈了,根本就沒把她放在眼裡,這麼多多年從未叫過她一聲嫂子,經常都是「喂喂」的使喚她。
剛結婚那會兒,周女士的日子還過的挺滋潤,丈夫寵她,婆婆疼她。可等到小姑子畢業回來,一切就都變了。丈夫和婆婆都開始向著小姑子,就算她再無理取鬧,他們也不會指責。
周女士一開始並沒放在心上,想著畢竟是有血緣的,也影響不了她的生活。但是沒過多久周女士就發現,丈夫每個月的工資,有一半都被小姑子拿去用了。
他們本來打算存錢買房的,現在不僅存不了錢,很多時候還得往外拿。周女士很是不滿,等到丈夫發工資的時候,她就先把錢捏在手裡,不讓小姑子得逞。
連著好幾個月小姑子都沒拿到錢,怒氣衝衝地跑來要說法,周女士耐著性子解釋了一番,讓她自食其力好好工作。結果小姑子並不領情,還說:「你就是個外人,憑什麼管我家的事!」
「外人」兩個字,無疑是戳到周女士的痛處了。嚴格意義上來說,她在婆家本就是外人,所以她才會想要存錢買房。聽到小姑子這樣說,她瞬間就爆發了,姑嫂兩人為此大吵了一架。
本就是小姑子的無理取鬧,可丈夫和婆婆卻都來責怪她,不由得讓周女士更加難受。「外人」這種說法,牢牢紮根在她心裡,讓她絲毫沒有歸屬感。
這種日子直到小姑子嫁出去之後,才有所改變。小姑子遠嫁到了另一個地方,回家的次數很少,姑嫂之間也沒怎麼聯繫,家裡面才恢復了平靜。
不過這種平靜沒持續兩年,就又因為小姑子離婚給打破了。離婚後的小姑子脾氣更是古怪,回到家裡看哪裡都不順眼,總要挑起矛盾和周女士吵架。
牽一髮而動全身,姑嫂矛盾激化,婆媳矛盾和夫妻矛盾就都一湧而來了。周女士無力招架,帶著孩子回娘家住了一段時間。
她本打算住了一兩月再回去,結果沒剛過半個月,就接到電話說婆婆出車禍了,很嚴重。周女士趕到醫院時,才得知婆婆已經去世。
這個打擊讓丈夫和小姑子都瞬間奔潰了,一直沉浸在背痛當中的兩兄妹,根本無暇去管其他的事情。周女士就承擔起了所有的事,一個人忙前忙後。
後事辦完,非但沒得到一句好話,小姑子竟還責怪她辦得太寒酸。周女士想著她剛失去至親,也就忍了下來,沒再計較。可是之後的生活,卻讓周女士難以忍受。
小姑子離婚後一直都沒去找工作,婆婆在的時候靠著她來接濟,婆婆不在了,就全靠周女士和丈夫了。周女士對此很不滿意,就勸小姑子出去找份工作,畢竟還年輕,不可能一直待在家裡。
周女士的話都還沒說完,小姑子瞬間就吼了起來:「長嫂如母,我媽不在了,你就得管我。再說了,我有哥嫂在,幹嘛要勞累受罪去工作啊!」
小姑子的態度很囂張,就好像吃定了哥嫂要養她一樣。想著過去的種種,周女士怒火中燒,她冷冷地說道:「不好意思,我是外人!別指望我會管你!」
這次對話之後,周女士再沒管過小姑子,她只是把丈夫的錢看得很緊,不讓小姑子得到一分。小姑子手裡沒錢,不得已只能出去工作。
小菁情感解讀:
所謂「長嫂如母」,也是有前提條件的,沒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或者年齡尚小失去雙親,那作為長嫂勢必要承擔這份責任。
但是明明有能力去掙錢,卻甘當一個啃老族,那就算是親姐姐,也不可能這樣養著慣著。
再者說,小姑子從始至終都沒尊重過周女士,現在搬出這一套說辭,想靠親情來進行道德綁架,根本就站不住腳。周女士沒有這個義務,所以果斷拒絕才是對的選擇。
人都是要靠自己的,失去了父母的庇護,就更該懂得成長。不該掉自己的壞毛病,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因為除了最親的人,沒人能容忍你的這些毛病。
人與人交往,首先還是要自善其身,自己做好了一切,還有資格去要求別人。自己先尊重了別人,才有資格得到別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