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長兄如父,長嫂如母」,不是簡單地把小叔子當兒子養

2020-12-04 東林夕亭

我是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點擊上方『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我講#情感故事#給你聽,你要乖哦~

雖然現實中很多規則都是人為制定的,但不得不說,正是有了這些人為的規則,大家都遵守規則,才有相應的和諧畫面出現。

所謂「存在即合理」,用來評判規則,不是絕對的。現實中有些人為的規則,在特定環境下,在舊時或許存在即合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多數人認為其不合理,當然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不僅不合理的規則需要慢慢淘汰,合理的規則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發揚光大。這種情況下,很多時候需要糾正的不是規則本身,而是人心。

規則與時俱進很容易,只需要大多數人一起推動就好。但是人心與時俱進,有時候需要施加一些外力的作用,需要從根本上動搖人心中守舊的部分,才能讓其跟上與時俱進的步伐。

我們今天要講的需要與時俱進的是一種道德層面的規則,也就是所謂的「長兄如父,長嫂如母」。

01

「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在舊時的理解有失偏頗,因為舊時很多人條件都差不多,並不富裕,所以總是主觀認為做哥哥嫂子的,在照顧小叔子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以前做哥哥嫂子的通常都會無條件遵守這種規則,覺得只是多個人吃飯,多一雙筷子那麼簡單,所以也沒什麼願意不願意,沒什麼公平不公平,覺得既然有這樣的要求,就按照要求去做就好。

但是,對於現在年輕一輩做哥哥嫂子的人而言,不是不能夠無條件養活小叔子,而是,很多時候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除非小叔子身有殘疾,無法養活自己,公婆也沒有足夠的能力養活,哥哥嫂子可以幫襯。

除非公婆都已經不在了,小叔子還未成年,哥哥嫂子可以幫襯。

除了上面兩種情況之外,如果小叔子一切正常,有手有腳,可以靠自己養活自己,哥哥嫂子就沒義務把小叔子當兒子一樣養活,否則就不是多一雙筷子那麼簡單的事。

要知道,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經濟條件都不是太好,夫妻二人努力養活彼此以及婚姻,努力為以後的生活做鋪墊,努力給孩子鋪路,已經可以說是耗盡心力了,如果這時候還要單獨抽出時間和精力把小叔子當兒子養活,不合理。

02

年輕夫妻之間可以想明白上面講的那些道理,但是老一輩的公婆卻未必能夠在觀念上與時俱進,於是就總是會出現這樣一種問題:公婆堅定認為「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兒子兒媳有義務無條件把小叔子當兒子一樣養活。

這種情況下,婆媳之間以及男人和父母之間就會出現分歧。這種分歧出現了,有些人選擇了逃避,不想按照公婆的要求去把小叔子當兒子養活,寧願選擇放棄婚姻。但是,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除非你以後不結婚了,否則你以後還有可能遇到同樣的問題。

至於如何解決這方面的分歧,下面這個女人的做法值得參考。

03

小妖的婆婆就是我們上面說的那種認為兒子兒媳有無條件把小叔子當兒子養的義務,堅守舊時的「長兄如父,長嫂如母」觀念,在兒子兒媳結婚之後,要求兒媳出30萬幫襯小叔子買房結婚。

小妖的老公是急性子,聽了婆婆的要求之後,直接對人不對事跟婆婆說,「媽,你能不能不要倚老賣老,不能因為你是長輩,你是婆婆,就隨便開口問兒媳要錢。我們一來不欠你錢,二來我們現在有自己的家要養活,把錢都拿去給我弟買房子了,我們自己花什麼?我們還要不要生活了?」

因為她老公的態度不是解決問題該有的態度,所以很難動搖婆婆的觀念,以至於婆婆的回答理所當然,「不是我倚老賣老,而是,長兄如父,長嫂如母,歷來如此,你們本身就有養活你弟弟的義務!」

小妖不像她老公,她比較理性,跟婆婆說,「我們可以幫襯小叔子買房,但有條件!借錢可以,送錢不行,可以幫襯小叔子買房,但需要有借條,房子買給誰,在誰名下,就用誰的名義打借條。

因為他們夫妻倆是一致的態度,所以婆婆無話可說。事後有沒有動搖婆婆的觀念不知道,只知道婆婆沒再讓他們出錢,她自己有錢。

04

小妖說,「我本來都已經做好了借錢的準備,結果婆婆不借錢了,而是自己出錢給小叔子買了房子。這對我來說真的是歪打正著,是意外收穫。不得不說,有時候跟婆婆講道理,能夠意外破解很多問題。」

05

米希說,「不僅是『長兄如父,長嫂如母』之類的觀念需要與時俱進,婚姻中很多守舊的觀念都需要與時俱進,這註定會涉及到年輕一輩的兒子兒媳跟老一輩的公婆產生觀念上的碰撞。不過這並不是壞事,有爭論,有矛盾,有時候反而會讓婚姻觀念有所革新,從長遠來看,有益無害。

06

很多人秉承舊時的觀念一成不變,有的是怕改變起來太麻煩,有的是怕改變之後還不如從前,有的是覺得沒必要改變,有的是從身邊人身上尋求心理安慰,覺得別人都沒改變,自己也沒必要變。

不管是工作,生活,婚姻還是其他,大環境一直在變,人的觀念肯定要與時俱進跟著改變,才能適應環境,才不會被環境所淘汰,不會被時代所拋棄。

年長之人雖然有經驗之談,但是並非所有的經驗都是正確的,如果自己能夠反思總結,對自己的經驗去粗取精,當然是好事。如果做不到,不妨多聽聽年輕人的意見。

具體還有哪些觀念需要革新,需要改變,需要大家在現實中遇到了之後自己去判斷,這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需要全民總動員。

最後想問問大家:

你覺得現如今有哪些觀念已經過時了?

相關焦點

  • 「小叔子就該你養」,寶媽解釋完「長嫂如母」涵義,婆婆立刻閉嘴
    可是隨著二胎的年齡差距越來越大,父母的年齡也漸長,關於二胎的撫養,就很可能成為一個問題,都說長兄如父,長嫂如母,是這麼回事兒嗎? 寶媽氣急之下打電話給婆婆,婆婆卻理直氣壯地說:「你家生個丫頭片子,有錢當然要給自家人了,長嫂如母,你連這個都不懂嗎?還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呢!」 這下芳芳再也不想忍了,「你知道長嫂如母啥意思嗎?
  • 「長嫂如母,小叔子就該你養」媽媽的一番話,卻讓公婆慚愧低頭
    「長嫂如母,小叔子就該你養」媽媽的一番話,卻讓公婆慚愧低頭茹茹上大學的時候結識了未來的老公,茹茹非常欣賞老公的才能,對方也看中了茹茹溫柔大方。兩人很快就在一起了,畢業之後兩人經過了一段艱難的異地戀,雖然戀愛的過程發生了種種波折,不過好在最終修成正果了。
  • 我為小叔子傾家蕩產,比扶弟魔更可怕的是:長兄如父
    常言道:「長兄為父,長嫂為母」,這句話蘊含了我國由來已久的優良傳統,在子女中當老大的就有承擔家庭的責任,當兄長的不僅要照顧弟妹,還要肩負教育、培育的責任但需要明確的一點,這份責任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究竟承載的是怎樣的任務?而我們,將它們的位置都擺正了嗎?
  • 「長兄如父,長嫂如母」,你不來養我的弟弟誰來養?
    導語:長兄如父,長嫂如母。這句老話被世人傳承了很久,確實沒毛病,但是要看是什麼情況。有些男人根本不適合結婚,因為當他結婚的時候,不僅自己不幸福,反而連累了整個家庭。她只是象徵性地要求丈夫接受6萬元的嫁妝。然後在婚禮當天,她原封不動地把這6萬元嫁妝帶了回去,還陪嫁了4萬塊錢過來。然而,開始時,賈加的婚姻生活也很和諧。她丈夫對她很好。雖然她在工作,但她也兼顧了家庭和工作,並很好地照顧了公公婆婆。但是慢慢地,有一件事的發生讓賈加徹底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賈加與丈夫結婚的第二年,當兩人準備要孩子時,賈加的婆婆突然生病了。
  • [德州]一句「長兄如父」哥嫂成了小叔子的「提款機」
    婆婆說「長兄如父」,於是結婚8年來,自己家成為小叔子的「衣食父母」,不斷地被以各種理由要求資助。  如果說長兄應該在弟弟成家之前如父親一樣盡心盡力照料是一種傳統,那麼這個「長兄如父」是不是也應該有一個期限?小叔子成家後,是不是就應該獨立成長?
  • 「兒媳,長兄為父長嫂為母,道理明白麼?」「我不給小叔子彩禮」
    導語:「兒媳,長兄為父長嫂為母,道理明白麼?」「小叔子結婚上,大嫂應該幫忙麼?」這個看起來根本不需要發問的問題,現在卻成為了杜芳面對的來自對方的強壓與指責。自打她嫁進老馮家之後起,她婆婆就成天在她耳根子旁邊念叨著什麼「長兄如父,長嫂如母。」讓她自覺自發疼愛比他老公足足小8歲的小叔子。其實有些事情,事到臨頭的時候,不用你一天到晚說,人家自然就會懂。
  • 哥嫂無怨無悔地為我遮風擋雨,真正做到了長兄如父、長嫂如母
    當我如願以償地拿到了大學入學通知書之後,我從內心裡深深感到,參加高考,是改變我一生命運的重大抉擇,在人生轉折的重要關頭,大哥又一次成了我生命中的貴人。進入大學讀書後,大哥、大嫂又主動把定期資助我上學的費用當成了他們的份內之事。
  • 長嫂如母的典故,引來人性陰暗猜想,我竟無言以對,包大人實在冤
    中國曆朝歷代都提倡孝義,孝文化在中國算是源遠流長,像什麼父母在不遠遊、長嫂如母等孝理,我們信奉了數千年。但是大夥對這些孝理的出處似乎都是一知半解。今天咱們聊一聊長嫂如母這個話題。說起長嫂如母的典故,這裡頭涉及到一個歷史著名人物,他就是咱們在電視劇裡看過數百遍的包拯包青天。包拯的第一個老婆張氏沒懷上孩子,於是就娶了董氏,董氏給包拯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後來又與府中女婢生下一兒子。女兒們分別都遠嫁了,大兒子包繶娶了崔氏為妻,可惜好景不長,包繶二十歲是崔氏就守寡了。
  • 「兒媳,長嫂如母,我小兒子你必須管」「誰生的誰管,與我無關」
    長嫂如母這一說法其實由來已久,真正的含義是在沒有父母照看的情況下,兄嫂對弟弟妹妹好,弟弟妹妹把嫂子當做母親來對待。可演變到了今日,很多人卻主次顛倒,即便父母還健在,也強行要求嫂子像母親一樣對待弟弟妹妹,卻忘記了弟弟妹妹也該敬重和善待兄嫂。
  • 典故「長嫂如母」的由來
    「長嫂如母」包含著兄嫂對幼小的弟妹有撫養的責任,以及弟妹敬重兄嫂這樣兩層意思。這個典故,和宋朝的包拯及其長媳崔氏有關。  據1973年合肥包拯墓出土的墓誌記載,包拯沒有兄長,63歲去世時,其長子包繶已死多年,次子包綖才5歲,由長媳崔氏撫養成人。
  • 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兄弟的這輩子我們管了」,多麼偉大的愛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來自農村的兄弟兩個從小喪父喪母,哥哥一手把兄弟辛苦的拉扯大,而且兄弟還考上了大學,都是哥哥和嫂子承擔的各種費用,兄弟畢業後,談了戀愛,哥哥和嫂子又給兄弟交了新房首付以及承辦了婚禮,婚禮上,哥哥和嫂子坐在「高堂」位,兄弟在兩位親人的身後號啕大哭。
  • 長兄如父
    哥哥有些生氣,理直氣壯地問:「子恩,你怎麼可以這樣說話!長兄如父! 」好一個長兄如父!我為之震動之餘,喜悅得好像經年後撞見一位久違的朋友。子恩問:「What is長兄如父? 」 「長兄如父就是,哥哥可以像爸爸一樣照顧你,愛護你,管教你……因為哥哥比你大,也比你懂得多一些。」我連忙解釋道。子恩得到了「權威」解釋,「噢」了一聲,低頭繼續吃飯。
  • 三對水滸兄弟:哥哥未必是好人,卻都長兄如父,還有一人認弟為子
    長兄如父,老嫂比母,這是兄友弟恭的最高境界,傳說中包拯就是嫂子撫養成人的。這當然是傳說,正史中包拯排行第三,他當大理評事(八品審判官)、建昌知縣的時候,父母仍然健在,包拯為了奉養父母,還曾經辭官不做。
  • 婆婆:「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小叔侄結婚,你們出十萬彩禮」
    劉姓夫婦為了養五個孩子費盡心力,老大能完成大專學業,靠犧牲大女兒換得,她早早輟學,打工沒幾年,嫁了個年紀大的小生意人,彩禮錢夠家裡兩年開銷。大兒子既已成人理應照顧弟弟妹妹,不需要他管兩位妹妹的學業,只要他幫弟弟娶上媳婦就行。說起和弟弟的感情,大兒子十分動情,從小在一個鍋裡吃飯,吃不好也吃不飽,弟弟總是假裝飽了留給其他人吃,長得又瘦又小,臉發黃。
  • 「老嫂比母」的故事,不是包拯而是他的兒子的經歷
    「老嫂比母「的故事,不是包拯而是他的兒子的經歷文/張秀陽「老嫂比母」這句俗語,在中原地區廣為流傳。自從戲劇舞臺上出現包拯「嫂娘」後,「長嫂如母」這個情節就一直被傳為佳話。其實,歷史上的包拯身上,並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 「我的婚姻,是被長兄如父四個字毀掉的」
    所以,她的老公時常說一句話,我和我妹一直相依為命,且長兄如父,我從小就擔起了保護她的角色。她老公告訴她這些事的時候,他們確立關係沒多久。她聽完以後,比較心疼他的遭遇,也能理解他和妹妹的感情。那時的她,想不到長兄如父這四個字能夠有多大的能量,大到她都高估了自己在他心中的地位。她一直以為,自己才應該是他在這個世界上最愛的人才是。認識的時候,她25歲,他29歲,一見鍾情,當然是他對她,後來開始追她,半年後兩人正式在一起。
  • 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對不知感恩又自私的小姑子,她最終選擇了原諒
    程女士和丈夫結婚時就沒有公公,婚後不到一年,婆婆也因病去世,當時年僅八歲的小姑子只能和他們一起生活,程女士心地善良,丈夫也勤勞肯幹,日子也過得不錯,怎奈這個小姑子從小叛逆,為上學沒少給她操心費力,由於沒有父母管教,小姑子又不聽哥嫂的話,經常曠課,和社會上一些行為不端的人在一起,初中畢業也沒考上高中
  • 「長嫂如母,我媽不在了,你就得管我」「不好意思,我是外人」
    連著好幾個月小姑子都沒拿到錢,怒氣衝衝地跑來要說法,周女士耐著性子解釋了一番,讓她自食其力好好工作。結果小姑子並不領情,還說:「你就是個外人,憑什麼管我家的事!」「外人」兩個字,無疑是戳到周女士的痛處了。嚴格意義上來說,她在婆家本就是外人,所以她才會想要存錢買房。
  • 中國式家庭「長兄為父,長嫂為母」,誰為我們想過?
    作者:寶寶知道 佳奇媽媽中國人,自古以來都說這個長兄如父,說的是年長的哥哥得像父母一樣,照顧弟弟或者妹妹,他們有什麼需要的時候,你得伸出你的雙手去支持,幫助弟弟妹妹渡過難關。我們結婚時老公弟弟都沒回來,理由是沒錢,剛剛才轉了地方,我生大寶坐月子,老公得照顧我跟孩子,同時還兼顧跟公公挖地種菜,有人來了公公也不招呼一下,完全是老公一個人忙活。
  • 王一博關係最好的兄弟,不是肖戰,不是大張偉,而是長兄如父的他
    王一博關係最好的兄弟,不是肖戰,不是大張偉,而是長兄如父的他說到王一博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王一博是一個非常有人氣的男明星,有不少的網友喜歡他都是因為看了他和肖戰主演的電視劇《陳情令》,這部劇是去年夏天開播的,當時非常的火,《陳情令》在還沒開播的時候其實就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