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一句「長兄如父」哥嫂成了小叔子的「提款機」

2020-12-18 魯網

  琳琳和丈夫李欣(化名)都在德州某事業單位工作。身為外鄉人的他們,已經在德州安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房子和車子。在外人眼裡,琳琳的生活幸福和美,但苦處只有她自己知道。

  婆婆說「長兄如父」,於是結婚8年來,自己家成為小叔子的「衣食父母」,不斷地被以各種理由要求資助。

  如果說長兄應該在弟弟成家之前如父親一樣盡心盡力照料是一種傳統,那麼這個「長兄如父」是不是也應該有一個期限?小叔子成家後,是不是就應該獨立成長?然而,婆婆家世代相傳的「長兄如父」的傳統,徹底顛覆了琳琳的人生觀。現在,就連已成家的小叔子買車,也成了兄長必須全力資助的義務。

  最美的讀研時光遇到最好的他

  見到記者時,琳琳的情緒很低落,然而她並沒有急於說明原因,而是首先講述了自己結婚前的一段唯美時光。「我和他是在上研究生的時候遇上的,我家來自小縣城,他家來自外市的農村,我們剛剛戀愛時家裡人並不是太支持,因為他家條件較差,最主要的是他還有一個正在讀大學的弟弟,而且是燒錢的藝術專業。但我看上的是他的勤奮,從上大學開始他就很少從家拿錢了,讀研究生所有的費用都是自己用業餘時間掙出來的,我感覺那時候的他是一個特別能擔當的人。」琳琳說。

  研究生畢業後,琳琳和李欣各自在德州找到了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結婚的事也提上了日程。「我以為憑我們努力工作,在德州一定會創造出幸福的生活。但幸福往往也有不幸的一面。」

  傾其所有為公公治病卻被婆家看成「提款機」

  從大學畢業開始,琳琳就幻想著有一天能夠穿上潔白的婚紗,接受親朋眾人的祝福,為此研究生畢業後她就自己偷偷買了套白色婚紗。沒想到,她的這一美好原景卻在婆婆那裡化為泡影。

  「2009年結婚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新房,婚禮是在老公的老家舉行的。按照彼時彼處的傳統,婚禮上的新娘都要穿紅色的婚紗,沒辦法我只得放棄了家裡買的婚紗,又去租了一套婚紗。當時我的同學看見我穿上大紅色婚紗時,都感覺有點老土。」琳琳說。

  新婚生活,甜蜜而浪漫。後來,原本是琳琳對公婆表孝心的一次機會,沒想到卻意外地使自己成了公婆眼中的「大款」。

  「2010年初,公公得了腦血管瘤,需要到北京做手術,需要大約10萬元的手術費。當時公公婆婆來德州準備去北京,婆婆拉著我的手聲淚俱下,說家裡為了供兩個孩子上學幾乎沒有什麼積蓄,希望我們能夠出點醫藥費。當時我感覺婆婆家確實比較困難,於是將我和老公這些年的所有積蓄拿出來,湊了8萬元錢全部給了婆婆。原本以為婆婆在這件事後會和我的關係更加親近,沒想到卻弄巧成拙地使婆婆認為我們很有錢,而此後婆婆更是將我們當成了提款機。」

  琳琳準備在德州買房子時,正好趕上房價上漲的浪潮。本以為公公做手術時,自己把全部積蓄都拿了出來,現在買房子了,婆家也會鼎力相助,沒想到回家拿錢的李欣卻碰了一鼻子灰。「當時老公豪情萬丈地說,他會回到老家去湊夠買房錢的,沒想到老公回到老家後,所有的人都對他說:『你不是有錢嗎,幹嗎還回來借錢?』老公這才知道,婆婆回家後已經在村子裡廣而告之,說自己的大兒子現在是有錢人了。」琳琳說,李欣回老家就拿了1000元錢回來,結果這1000元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又被要回去了,理由是小叔子上學還需要錢。沒辦法,琳琳只得回到娘家借錢,湊足了買房款,在德州市區購買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

相關焦點

  • 所謂「長兄如父,長嫂如母」,不是簡單地把小叔子當兒子養
    我們今天要講的需要與時俱進的是一種道德層面的規則,也就是所謂的「長兄如父,長嫂如母」。01「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在舊時的理解有失偏頗,因為舊時很多人條件都差不多,並不富裕,所以總是主觀認為做哥哥嫂子的,在照顧小叔子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 我為小叔子傾家蕩產,比扶弟魔更可怕的是:長兄如父
    常言道:「長兄為父,長嫂為母」,這句話蘊含了我國由來已久的優良傳統,在子女中當老大的就有承擔家庭的責任,當兄長的不僅要照顧弟妹,還要肩負教育、培育的責任但需要明確的一點,這份責任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究竟承載的是怎樣的任務?而我們,將它們的位置都擺正了嗎?
  • 哥嫂無怨無悔地為我遮風擋雨,真正做到了長兄如父、長嫂如母
    按理說,成家立業之後,就應該和哥嫂平均分擔贍養父母的責任和義務。當年大哥在單位已經由大副晉升為船長,工資加補助,一個人的月收入比我們夫妻倆的工資還多,大嫂也協調去了南通,結束了兩地分居的生活,小家庭各方麵條件都優於我們。考慮到我們剛成家不久,在贍養老人問題上,哥嫂只讓我們盡力而為,餘下的由他們全部兜底。
  • 「兒媳,長兄為父長嫂為母,道理明白麼?」「我不給小叔子彩禮」
    導語:「兒媳,長兄為父長嫂為母,道理明白麼?」「小叔子結婚上,大嫂應該幫忙麼?」這個看起來根本不需要發問的問題,現在卻成為了杜芳面對的來自對方的強壓與指責。自打她嫁進老馮家之後起,她婆婆就成天在她耳根子旁邊念叨著什麼「長兄如父,長嫂如母。」讓她自覺自發疼愛比他老公足足小8歲的小叔子。其實有些事情,事到臨頭的時候,不用你一天到晚說,人家自然就會懂。
  • 「長嫂如母,小叔子就該你養」媽媽的一番話,卻讓公婆慚愧低頭
    「長嫂如母,小叔子就該你養」媽媽的一番話,卻讓公婆慚愧低頭茹茹上大學的時候結識了未來的老公,茹茹非常欣賞老公的才能,對方也看中了茹茹溫柔大方。兩人很快就在一起了,畢業之後兩人經過了一段艱難的異地戀,雖然戀愛的過程發生了種種波折,不過好在最終修成正果了。
  • 長兄如父
    長兄如父! 」好一個長兄如父!我為之震動之餘,喜悅得好像經年後撞見一位久違的朋友。子恩問:「What is長兄如父? 」 「長兄如父就是,哥哥可以像爸爸一樣照顧你,愛護你,管教你……因為哥哥比你大,也比你懂得多一些。」我連忙解釋道。子恩得到了「權威」解釋,「噢」了一聲,低頭繼續吃飯。這位「長兄」在弟弟八歲時親口說出自己「如父」,有意思。
  • 「小叔子就該你養」,寶媽解釋完「長嫂如母」涵義,婆婆立刻閉嘴
    可是隨著二胎的年齡差距越來越大,父母的年齡也漸長,關於二胎的撫養,就很可能成為一個問題,都說長兄如父,長嫂如母,是這麼回事兒嗎? 如今孩子能上幼兒園了,芳芳和老公決定盤個小店,就向雙方老人借點錢,誰知婆婆一口拒絕,「長兄如父,這錢還得給我老兒子買房呢!」 芳芳覺得幫忙是本分,不幫是情分,也就不再說什麼。可是過了幾個月,她卻發現自家的存款莫名消失了。
  • 長兄如父,哥,原諒我十年的無知
    哥,長兄如父,請你原諒我這個不懂事的妹妹吧!
  • 彭昱暢在妹妹心中真的很高大,一句問話,代表著「長兄如父」
    在之前的路演中,記者詢問到妹妹:如果接下來你哥的劇中,還有這樣的角色,那麼你會怎麼辦呢?一向不善言談,始終靦腆,不願意誇大言語的妹兒,卻突然活躍的舉手表示到:接下來他的妹妹我都要去演!從這有點幼稚的話裡,你就能知道她對這個哥哥的到來,究竟是有多麼的珍視,也一定在拍攝結束後,用心的維護著這段感情。
  • 「你們做哥嫂該幫著弟弟,騰出一間房給他結婚用」「無能為力」
    此後婆婆就經常帶著小叔子來家裡住,一住就是大半個月,在這期間我真是當牛做馬的,你敢說一句不好的話,婆婆能在坐在地上哭鬧的知道你求饒為止,我經歷過一次之後就再也不敢惹她了,能躲著就躲著。後來婆婆叫我給小叔子在這邊找工作,我也很盡力,找的都是很不錯的工作。
  • 長兄如父——父親節有感
    進廠後,我又把毛衣拆掉,織成背心又穿了兩年。當時,在我們那窮鄉僻壤,誰見過毛衣什麼樣啊! 那一件紅毛衣著實讓左鄰右舍和小夥伴們羨慕不已。解放前,因為父親常年有病,家裡沒有男勞力,兩個哥哥小小年紀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人還沒有犁高,就得一人牽牛,一人扶犁去犁地,年紀小沒有勁,連犁都扶不住,可想得多作難了。
  • 「我的婚姻,是被長兄如父四個字毀掉的」
    所以,她的老公時常說一句話,我和我妹一直相依為命,且長兄如父,我從小就擔起了保護她的角色。她老公告訴她這些事的時候,他們確立關係沒多久。她聽完以後,比較心疼他的遭遇,也能理解他和妹妹的感情。那時的她,想不到長兄如父這四個字能夠有多大的能量,大到她都高估了自己在他心中的地位。她一直以為,自己才應該是他在這個世界上最愛的人才是。認識的時候,她25歲,他29歲,一見鍾情,當然是他對她,後來開始追她,半年後兩人正式在一起。
  • 「長兄如父,長嫂如母」,你不來養我的弟弟誰來養?
    導語:長兄如父,長嫂如母。這句老話被世人傳承了很久,確實沒毛病,但是要看是什麼情況。有些男人根本不適合結婚,因為當他結婚的時候,不僅自己不幸福,反而連累了整個家庭。結果,她的丈夫生氣地對賈加說,「長嫂如母。我這個做大哥的不來支持他誰來支持?」就這樣決定了,我弟弟的學費和生活費用從你的工資中扣除後……」賈加一看到丈夫這個樣子,立刻爆發了。她已經充滿了憤怒。這次她徹底發洩了所有的不滿。她嚴厲地責罵她的姻親,並向丈夫潑狗血。最後她絕望地說,「我幫不了你撫養你哥哥,誰想撫養誰,我們離婚把。這樣的日子我受夠了。遇到你這種人渣我真是瞎了眼。"
  • 中國式家庭「長兄為父,長嫂為母」,誰為我們想過?
    作者:寶寶知道 佳奇媽媽中國人,自古以來都說這個長兄如父,說的是年長的哥哥得像父母一樣,照顧弟弟或者妹妹,他們有什麼需要的時候,你得伸出你的雙手去支持,幫助弟弟妹妹渡過難關。老公從小比較節省,什麼錢都不會亂花,好不容易跟公公賺錢把房子休了一個外形,還沒來得及裝修的時候,婆婆出意外,離開了這個家,那時的小叔子正在上高中,老公回來對弟弟說,別怕,一切有哥哥呢!也許就因為知道家庭條件,也許是本來就不想讀書了,小叔子就說哥我休學一年,腦袋很疼,明年不疼了我再去讀書。
  • 歷史中的「嫂控」
    嫂叔不通問,諸母不漱裳。——《禮記 · 曲禮》釋義:嫂子和小叔子不能互相往來問候。不能讓庶母洗自己的下身衣服。中國古典文學中,小叔子和嫂子之間的故事,最廣為人知的是武松和金蓮。很多人認為,武松不為豔嫂潘金蓮誘惑所迷,代兄捉姦為兄報仇的情節,是為了完整刻畫武松水滸第一人「天人」的形象。但是武松殺嫂前,文中一句「扯開胸脯衣裳」,六個字讓讀者意猶未盡。金聖歎也忍不住評點:嫂嫂胸前衣裳卻是叔叔扯開,千載奇文奇事。
  • 傳統觀念有「長兄如父」一說,但你知道有管父親叫「哥」的朝代嗎
    近期,某網綜提到了一個問題,引起了我的興趣:「哥」在唐代,會被用來稱呼誰?答案是「父親」。古人的家族觀念、尊卑意識是很強的,「長兄如父」這個詞在詮釋兄長的責任時,也體現了兄長的家庭地位。兄長的地位在某些環境下,可以拔到「如父」的高度,然而父親不可能和子女「輩分拉平」。
  • 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老祖宗這話啥意思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文/ 農夫也瘋狂在農村裡有許多古人所流傳下來的老話,如果你經常和老人們聊天,就會從他們的嘴裡聽到很多的俗語、老話。可是對於親情,在農村裡卻流傳著一句和親情相關的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老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老話有道理嗎?哥走侄不親字面意思很簡單,說的是如果哥哥走了,那侄兒子就和伯父一家不會像以前那樣親近了,走動也會少一些了。
  •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說的是一種農村現象。「哥走侄不親」說的是,哥哥死了,和侄子也就生分了,沒有從前親近了,好像心中有了隔閡。這種現象在農村很普遍,甚至有的哥哥死了,叔叔和侄子動刀了。農村也有一句俗語:「姑表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兄死叔就嫂」意思是說哥哥死了,小叔子和嫂子在一起過。在古代有這種情況,比如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娶了嫂子孝莊了。現在貧窮的地方還有這種風俗,一方面小叔子沒老婆,一方面嫂子拉扯著孩子也不好過,嫂子嫁外人又怕孩子受氣,如果嫁給小叔子孩子肯定不受氣,畢竟是自己的親侄子。
  • 三對水滸兄弟:哥哥未必是好人,卻都長兄如父,還有一人認弟為子
    長兄如父,老嫂比母,這是兄友弟恭的最高境界,傳說中包拯就是嫂子撫養成人的。這當然是傳說,正史中包拯排行第三,他當大理評事(八品審判官)、建昌知縣的時候,父母仍然健在,包拯為了奉養父母,還曾經辭官不做。
  • 新時代文明實踐耀武陵丨 哥嫂勇挑重擔照顧重殘妹妹 不離不棄47載
    以前父母在時,全家人還可以一起照顧妹妹,父母過世後,哥嫂就承擔起了照顧重殘妹妹的重擔。為了方便照顧妹妹,哥哥把維持一家人生計的鋁合金電焊維修店開在了家的旁邊,因為哥哥經常要出去幹活,嫂子康丕華則在店子裡一邊照顧生意,一邊照顧劉萍。哥哥嫂子在給妹妹餵飯。嫂子康丕華今年66歲,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先到劉萍房間打掃衛生,再去清洗弄髒的衣物,便開始準備中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