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否,北京市朝陽區推出第一個共有產權房項目,當時登記14萬餘人,滿足條件12萬餘人,但是該項目僅有400多套房,搖號中籤率不足0.5%,是何等風光!
最近,北京發布數據顯示,北京共有產權住房累計申購家庭約77萬戶,房源數量與申購家庭數量的供需比從1:400下降至1:7,甚至最近有數個項目在開盤之後,餘下數百套房源賣不動,可見共有產權房的熱度在急劇下降!
造成這樣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其一,是由於共有產權房的性質有一定的特殊性,共有產權房是2017年才推出來的新產品,相當於你跟政府一塊買房,跟開公司一樣,按股份出錢,不同項目之間產權比例可能會有一定區別。比如總價400萬的房子,60%的產權比例,那就是房子打6折之後的價格是240萬,這就是你要出的錢。如果完全是自主屬性,這種房子跟100%產權的沒區別,可以上學,也可以落戶。不過5年以後才能上市,而且政府還有優先購買權,而如果出租的話,理論上也只能得到產權的那份收入,也就是要跟政府來分收益。最麻煩的還是未來的繼承問題,如果子女符合共有產權房的條件,那麼可以繼承私人的部分產權,如果不符合條件,那麼繼承之後,就會被強制退出,也就是說必須賣回給政府。
所以,很多人都對共有產權房心有餘悸,這些人本來就缺房,所以對於房子就會更加重視,有的人真是用幾代的積蓄去買這套房子,所以對於房子的權屬問題特別的重視,在很多人眼裡,如果共有產權房以後不能賣,也不能留給子女,那麼花這麼多錢買房的意義就不存在了,這就跟從政府那租房沒什麼區別。
其二,要求比較嚴格,比如家庭成員買賣過房子的,有房家庭離婚不滿3年的都不能買這個房,單身的要買共有產權也得30歲以後才能申請;沒有買賣房屋記錄,這就將絕大多數人擋在了門外;而且政府優先回購,又會給人一種無法變現的感覺。這對於剛需來說,缺乏安全感。有些人其實也想買房子來住,但是這個產權限制,讓人們總感覺在租房。
其三,一般共有產權房的位置都不太好,有些地方棄購率特別高,主要是位置不好,折算產權比例後,共有產權房的價格比起很多限競房沒有太大的優勢,有的購房人說了,如果價格相差不大,我寧可到位置稍微差一點的地方去買100%產權的限競房。
其四,潛在的置換需求衝突,一般來說,剛需客群買房以後都會面臨改善的需求,然而共有產權房幾乎沒有流通性,一旦需要置換,房子賣不掉,就很難換房了,尤其是在北京的改善人群大多數都需要通過置換達到改善的目的!
所以,共有產權房的熱度正在漸漸的下降,歸根結底還是更多的購房人並不僅僅考慮居住,還會考慮未來變現和繼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