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虛靖天師:《水調歌頭·高真留妙訣》

2020-12-18 道教文摘

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高真留妙訣,達士濟群迷。

心清行潔,天人凡聖盡皈依。

不在搬精運氣,不在飛罡躡鬥,心亂轉狐疑。

但要除邪妄,心得合神祗。

悟真空,離世網,絕關機。

養吾浩氣,驅雷役電震天威,混合百神歸一。

一念通天徹地,方始了無為。

叱吒生風雨,玩世挾明時。

張繼先(1092-1127),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翛然子」。 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師道第三十代天師。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賜號「虛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僅三十六歲,葬安徽天慶觀。元武宗追封其為「虛靖玄通弘悟真君」。張繼先終生未娶,無子,有《虛靖語錄》七卷。張繼先的思想影響了心學大師陸九淵。

北宋末雷法大興,天師派張繼先天師、林靈素真人、王文卿真人、及南宗陳楠真人均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

相關焦點

  • 虛靖天師丨9歲當掌門,36歲羽化登真的龍虎山第三十代天師
    宋徽宗賜號「虛靖先生」。元武宗追封其為「虛靖玄通弘悟真君」。第二十九代天師張景端,並無子嗣,而張景端天師的弟弟,也就是虛靖天師的父親,育有兒子,虛靖天師排第二,故按照天師繼承「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一般原則,應當選的是虛靖天師的哥哥繼承天師之位,是輪不到他作為第三十代天師的。
  • 虛靖天師與龍虎山道教的興盛
    自宋仁宗以後,天師傳承歷經第二十六代張嗣宗、第二十七代張象中、第二十八代張敦復、第二十九代張景端,至宋徽宗時,是第三十代張繼先。張繼先九歲嗣教,十四歲受封為「虛靖先生」。《水滸傳》描寫他是一位少年天師,與實際年紀基本符合。張繼先自幼就表現出聰明非凡。
  • 虛靖天師——休歇歌
    虛靖天師像休歇歌休休休,歇歇歇,休休歇歇無分別。千般要妙萬般玄,只是教人各休歇。水調歌頭師於泗州屍解,後化身青城,作付薩守堅真人。高真留妙訣,達士濟群迷。心清行潔,天人凡聖盡皈依。不在般精運氣,不在飛呈躡鬥,心亂轉狐疑。但要除邪妄,心地合神祇。悟真空,離世網,絕關機。養吾浩氣,驅雷役電震天威。混合百神歸一,一念通天徹地,方始了無為。叱叱生風雨,挾世佐明時。
  • 農曆十月二十,恭賀三十代天師「虛靖天師虛靖衝弘悟道真君」聖誕
    農曆十月二十,恭賀三十代天師「虛靖天師虛靖衝弘悟道真君」聖誕,三十代天師虛靖天師張繼先(1092),字嘉聞,號翛然子。道教尊為「虛靖衝弘悟道真君」、「玄風演化天尊」等,是天師道重要宗師之一。《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裡能降妖除魔的張天師,歷史原型就是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
  • 且看虛靖天師的精彩演繹
    緊接著提出真空妙有之言,物來不迎不拒,本來空的嘛,但是這裡有一點,有一個不空的「本性」要諸位把握住。「性若不空和氣住,氣歸元海壽無窮。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靈臺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損筋骨。神馭氣,氣留形,不須雜術自長生。」此一段,言「性功」、「命功」運用之道,「留」什麼、「去」什麼,在此段虛靖天師毫不保留的而和盤託出。
  • 祖師聖誕 | 道教改革者——「明真破妄,不盲從神異」的虛靖天師
    第三十代天師虛靖先生張繼先居北宋中晚期,字嘉聞、道正,號翛然子,道教尊為「虛靖衝弘悟道真君」、「玄風演化天尊」等,是天師道(正一道)重要宗師。自幼聰敏過人,善於題詩答對,當時有「神童」之說。據《龍虎山志》載:元佑七年生於蒙谷庵,五歲尚不能言,據傳一日聞雞鳴,忽笑賦詩,「人皆稱異,(以)為真仙」。九歲襲教。為人「淵默寡言,清癯白皙」。徽宗崇寧以後,凡四次被召至東京,建醮內廷,賜號「虛靖先生」,視秩中散大夫,並賜昆玉所刻「陽平治都功印」。虛靖天師不僅詩文著述頗豐,在宋代道教思想影響深遠,而且透過齋醮科儀弘道宣教,並與時人、同道相酬答。
  • 大荔故事:虛靖天師同州怒斬「白蛇精」
    不久,詔令下,徽宗下詔請虛靖天師前往治理。這位「虛靖先生」(1092-1126),名張繼先,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他天賦異稟,道教修為深厚,通達內丹,精於符籙,出身在世代信道修道的張天師家族,嫡系正傳,系二十七代天師張象中之曾孫,是道教天師道第三十代天師。是道教諸派公認的雷法大宗師。
  • 江西龍虎山留傳奇,天師府為何被稱為宰相家?張天師並不是一個人
    元代,皇帝依然非常信任張天師一脈,當時的天師被忽必烈封為一品大員,地位相當於宰相,這也是天師府被稱為「龍虎山中宰相家」的因由。龍虎山天師府為坐北朝南格局,前面是風景旖旎的瀘溪河。進入天師府之前,首先看到廣場上一個巨大的八卦圖案,八卦圖後面是天師府的大門,大門的中上方懸掛著一塊牌匾,上書「嗣漢天師府」五個大字。
  • 宋代天師家的「雷法」
    列為看官,說起龍虎山大家首先想起的都是天使的符籙、齋醮。殊不知在天師家的雷法,那也是一等一具有響噹噹的地位,可別小瞧嘍。話說,大家都熟悉的第三十代虛靖天師張繼先,在《開壇法語》有這麼一段話:吾家法籙,上可以動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龍虎,幽可以攝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脫生死,大可以鎮邦家,小可以卻災禍。然得之在修,失之在墮。
  • 這個家族傳承了上千年,住在龍虎山,世代都是天師
    東漢建武十年生於天目山,正所謂不凡之人必天生異象,在祖天師降生之日天降紫氣,瀰漫在家中,房間裡異香撲鼻,亮如白晝。祖天師張道陵自幼天資聰慧,醫卜星相無一不通。他立志做官,輔佐漢室,榮宗耀祖,於漢明帝永平二年,官拜江州令。後見到官場黑暗,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毅然辭官潛心鑽研黃老之道。
  • 農曆九月二十三,道教祖師薩守堅天師聖誕
    今天是道歷4716年,農曆九月二十三,為道教祖師薩守堅天師的聖誕之日。天師是道教修行者的一種稱謂,天師是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師的意思。最初這個稱呼是道教始的祖黃帝對岐伯的一種尊稱。岐伯精通醫術,黃帝向其學習,《莊子·徐無鬼》:「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
  • 《道藏》獨家收藏:虛靖天師的「太上感應篇讀後感」
    《道藏》本《太上感應篇》第七卷末有一首《虛靖天師頌》,獨立於正文之外,文曰:人之一性,湛然圓寂。涉境對動,種種皆妄。一念失正,即是地獄。敬誦斯文,發立汗下。虛靖天師,是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真人於宋徽宗崇寧四年所受賜號,而這篇贊語則是虛靖天師的《太上感應篇》讀後感。從這篇贊語兼讀後感當中我們可以知道,昔日虛靖天師閱讀此篇,竟然讀到渾身緊繃而大汗淋漓。虛靖天師,何等天才之人?
  • 為何嗣漢天師府內會供奉一對狐妖,難道龍虎山是藏汙納垢之地?
    龍虎山天師府,這個門派在《一人之下》中可著實是露了把臉,據說這一人之下的一人,指的就是龍虎山老天師,多牛對吧。同時這龍虎山在現實中的地位也超凡脫俗,「北孔南張」兩大世家的張家指的就是這龍虎山,同時龍虎山也是正一派的祖庭,和終南山全真教一起執掌天下道門牛耳。
  • 龍虎山天師府昌盛百年的「秘密」
    歷史上有許多道教聖地,其中江西的正一教祖地龍虎山可謂是大名鼎鼎,在歷史上龍虎山天師府在元朝時期達到鼎盛。每一位龍虎山的天師都會被封為真人,至此以後龍虎山天師府便是符籙派第一大派,引領江南道教。龍虎山天師府能夠保持百年昌盛,其中肯定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 道教著名聖地「天師府」,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
    今以祖天師七試捫心自問之,且不說道心堅定與否,能不能隨師跳崖,就是前面六條測試,筆者是一條也通過不了,慚愧,慚愧。拜過歷代天師以及趙、王二位真人,沿路東行,來到三省堂中廳,此間祀有第30代天師虛靖先生張繼先的畫像。除了祖天師之外,歷代天師當中名氣最大、道法最高的,非虛靖先生張繼先天師莫屬。
  • 「論道」天師府 「尋夢」龍虎山(圖)
    6月10日,香港老爺車會車隊離開景德鎮來到千年道都鷹潭,冒雨參觀了天師府,坐船遊瀘溪河。  昨日,本報記者有幸受邀坐上1969年產的艾姆基敞篷老爺車。上去之後,軟軟的坐椅讓人頓時忘卻疲憊,而當油門踩下,3.0排量的發動機立即發出強勁的轟鳴聲,強烈的推背感陡然出現,感覺非常拉風。「最快時速可達200Km/h,但我們一般會控制在100Km/h左右。」
  • 神法具備、靈驗非常的天師符籙是如何煉成的?
    符,是龍虎山正一派的鎮派之寶。自祖天師張道陵開始,便開創了用符咒為巴蜀百姓消除病疫的先例;其書符治病、驅邪禳災,無不靈驗。 1900年來,龍虎山歷代天師在符籙一術上前僕後繼、嘔心瀝血,才有了今天道門的無上法寶——天師符法。
  • 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自建福宮北行兩公裡即至青城主觀——天師洞。天師洞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三面環山,一面臨澗,古樹參天,古分幽靜。
  • 《一人之下》中的道教秘辛:龍虎山「天師道」源流
    這部作品中有很多身懷絕技的「異人」,他們掌握了各式各樣的特殊能力,但如果說到裡面最頂級的高手,那肯定非龍虎山的老天師莫屬。龍虎山天師代代傳承著「天師度」。《一人之下》海報現實中,龍虎山「天師道」確有其事:五鬥米道創立於東漢順帝漢安元年(142年)。創教者張陵為沛國(今徐州)豐縣人,曾修煉於蜀地青城山。
  • 《龍虎山張天師》一代天師張道陵
    最近一部好看的古裝劇,《龍虎山張天師》在騰視頻 愛奇藝 優酷三大平臺同時上線,影片講述了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為救好友文大人攜弟子王長前往巴蜀,卻捲入了一場驚天陰謀當中,發現文大人已被當地邪惡組織的教主古瑪殺害,弟子王長也被古瑪派人抓走,準備進行邪惡祭祀,張道陵堅持本心不被心魔所惑,阻止了殘害百姓的邪惡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