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靖天師與龍虎山道教的興盛

2020-12-18 道教文摘

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公眾號,作者王冰泉、何長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唐代以前龍虎山的道觀與佛寺相比,簡直少得可憐,只有晉代張盛建的祖祠和傳篆草堂,以及鄉人建的許真君祠,算不得正式道觀。

唐代後期會昌年間(公元841-846年),才將傳篆草堂改名為真仙觀,這是龍虎山有正式道觀的開始。直到唐末五代時期,一個偶然的因素致使龍虎山的天師道獲得一個轉機。

南唐國中主李璟為齊王時,曾經夢見墜入深井中,被一位碧眼長髯的道士救出,佔ト者說這位道士就是漢天師張道陵。

李璟繼位後,於是崇奉天師道,派使者到龍虎山將張氏祖祠改建為張天師廟,並賜若干水田為廟產。

翰林學士陳喬於保大八年(公元950年)撰文勒碑。這是官方支持龍虎山道教的開始。時過僅三年,一位名叫劉英的鄉老,在鬼谷山發現有文字古奧難辨的碑文和奇形石刻,他認為是古代仙人的遺蹟,煞有其事地趕到金陵(今江蘇南京)向南唐朝廷報告。

李璟又加以重視,精選道士來山住持,並由皇族捐款修建了凝真觀,祭祀鬼谷先生。

這兩次意外的恩賚,使張氏天師醒悟了爭取官方扶持的重要,開始積極地擴大天師道的影響。第二十一代張秉一,「嘗積穀累千金,時遇兇年,盡市谷以救施貧乏」。第二十二代張善,「遍遊名山大川歷二十餘年始還山」。

第二十三代張季文,「廣傳符籙,乃鑄鐵環券繼之,到宋初鐵券籙尤盛行」。鐵環券是用金屬鑄成的符圖,狀如大銅錢。天師道信徒佩帶它自信可以驅邪避兇。張季文首創這種「鐵券籙」授行民間,方便了流傳。經過這三代天師的努力,天師道的社會影響得到擴大,聲望大為提高。

入宋以後,中國道教又際遇了發展良機。宋王朝自從與遼國訂立「澶淵盟約」後,畏敵強大不敢再用兵,而另謀抑敵之策。

宋真宗託言夢見神人下降頒賜天書,書中說趙宋王朝是秉承天命永享太平。又仿效唐室攀附老子的做法,託言夢見神人「趙玄朗」,說趙姓皇帝是他的子孫,並頒告天下。

同時,尊崇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大造宮殿,優待道教。宋真宗曾召見第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封他為真靜先生,蠲免田租,敕改真仙觀為上清觀。

後來,宋仁宗又召見第二十五代天師張乾曜,賜號「澄素先生」,並授張乾曜次子張見素為官。這些都是正史有記,可以憑信。

這種崇道之風蔓延至宋徽宗時,尤為熾盛,適值張氏後裔中又出了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促使天師道開始興隆。

自宋仁宗以後,天師傳承歷經第二十六代張嗣宗、第二十七代張象中、第二十八代張敦復、第二十九代張景端,

至宋徽宗時,是第三十代張繼先。張繼先九歲嗣教,十四歲受封為「虛靖先生」。《水滸傳》描寫他是一位少年天師,與實際年紀基本符合。張繼先自幼就表現出聰明非凡。

據傳說,他五歲前不開口講話,有一天聞雞叫而突然吟詩:「靈雞有五德,冠距不離身,五更大張口,喚醒夢中人。」詩含哲理,玄意深遠,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他出身於官宦家庭,父親張處仁曾任臨川(今屬江西)縣知縣,為官清正,由此他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品行正派,學識淵博。

第二十九代天師張景端無子,以這位堂侄為繼子,傳天師印劍於他,可以說是選中了人才。宋徽宗召見張繼先時,戲問他:「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他回答:「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表現出他的誠實和機智。宋徽宗又問他修丹之術,張繼先不但不炫惑宋徽宗,反而規勸他以國事為重:「此野人事,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靜無為,同符堯舜,足矣。」

在宋徽宗時期,受寵入朝的一些道士,如林靈素、王仔昔之流,大多志得意驕,飛揚跋扈,互相攻訐。唯獨張繼先清守淡泊,幾次辭官不受,堅請歸山退隱。

他在龍虎山西仙源建了一座渾沌庵,潛心修煉和研究道教,閒暇時與文朋道友往來酬唱,文學造詣也很深厚,是一位擅長詩詞的高手,有大量的作品傳世。

他的道教思想主張「心即道」,認為人的心是「萬法之宗,九竅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著有《心說》一文。他的修持方式是修心養性,以煉內丹為主,而且頗有成就。他曾經向宋徽宗進獻《大道歌》,這是一份至今仍有科學性的氣功養生研究資料,彌足珍貴。

大道歌全文如下:

道不遠,在身中,物則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和氣住,氣歸元海壽無窮。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靈臺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損筋骨。神馭氣,氣留形,不須雜術自長生。術則易知道難悟,既然悟得不專行。所以千人萬人學,畢竟終無一二成。神若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如此朝朝還暮暮,自然赤子產真胎。

張繼先身在山林,心在廟堂,一直關心社稷安危。他憑著敏銳的政治嗅覺和對形勢的準確分析,早就料到金兵要南下侵宋,曾向宋徽宗密奏「赤馬紅羊」之兆(意指丙午、丁未兩年國家將有禍災),以引起宋王朝的警惕。

然而荒淫無度的宋徽宗對金兵南侵不作絲毫防範,後來果然在公元1126年(丙午)和次年(丁未),被金兵兩度進攻後京城淪陷,徽宗和欽宗都當了俘虜,北宋王朝結束。京城陷落的這天,奉詔急赴國難的張繼先才趕到泗州(今安徽泗縣)天慶觀。他聞訊後痛感亡國之恨,遂「作頌而化」,葬在當地龜山下,時年僅36歲。

張繼先「死」後,隨行道眾推擁他的堂叔張時修繼承第三十一代天師位。然而過了16年,西河道士薩守堅又在四川青城山遇見了張繼先。

張繼先聽說薩守堅要去龍虎山學道,託他捎去自己保存多年的一隻鞋子,交給繼任的天師驗看。繼任天師見了張繼先這隻舊鞋,又驚又疑,派人趕去泗州掘開他的墳墓察看,棺中沒有張繼先的屍骨,只有另一隻鞋子。

關於張繼先化去成仙的這個傳說,我們可以理解為他因感懷宋王朝的恩寵,不願另為異族統治者服務,而用了一個「金蟬脫殼計」佯裝死去,實際上是遁入了青城山隱居,一心修道。

張繼先臨「化」時所作頌詞,「一面青銅鏡,數點蒼玉山。恍然夜舡發,移跡洞天間」,明顯地喻示了他將在深夜乘船脫離紅塵而走的意思。後來道書有關他「化」後的記載,「已酉(1128年)赴杭州薜門下重陽者」,「復有人見在惠州、羅浮者」,「亦有遇於武夷、羅浮者」,均可佐證他在南宋時期仍有遊方活動,可能壽命還很長。

宋徽宗在位時,荒淫奢侈,大肆揮霍,但給龍虎山卻做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準允虛靖天師的請求,撥款重建龍虎山上清觀。

這筆款項,由宋初吞併南唐接管的官方固定資產變賣後支付,折合米糧萬餘斛(當時十鬥為一斛)。工程由江東轉運使主持,在龍虎山選擇地址,丈量土地,重建新觀。上清觀的原址在雄石鎮(今上清鎮)東面二裡。

宋仁宗時,第二十五代天師張乾曜曾將觀址遷往龍虎山南面(今正一觀附近)。這次選擇新觀地址,張繼先胸懷宏圖獨具慧眼,又將上清觀從龍虎山南面遷回雄石鎮附近重建。新觀選擇的地址風水很好,可是有個矛盾不好解決。

唐代雄石鎮的鎮遏使倪亞,為了剿滅盤踞在一個巖洞裡的盜寇而捨身盡忠,朝廷追封他為奉化郡王,並賜建牌坊紀念他。

倪亞王的墳墓和牌坊就立在擬建新觀的地面上,他的子孫幾代都居住在這裡,形成了倪家村。這些建築物和居民不遷走,新觀就無法興建。

後來通過官府施加壓力,另外劃撥田地和山林作為補償,倪家村的人被迫作出讓步,連同祖墓和牌坊都遷往瀘溪河南面(現今漢輔村),新上清觀工程才得以動工。

與此同時,宋徽宗還準允在龍虎山興建了靈寶、雲錦、真懿三座新道觀,改祖天師祠為演法觀,並且為虛靖天師個人居住興建了渾沌庵和悠然亭。靈寶觀在徵君山下,雲錦觀在雲錦巖下,真懿觀在雄石鎮上(今為留侯家廟),演法觀在煉丹巖畔,渾沌庵和悠然亭在西仙源。這樣錯落布局,遙相呼應,整座龍虎山變得觀庵林立,蔚為大觀,聲勢遠超佛寺之上。

這次大興土木的工程歷時六、七年,到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才全部完成。宋徽宗下詔將主體工程上清觀又改名為「上清正一宮」(簡稱上清宮),並且賜老子和張道陵的鍍金神像,敬奉在宮中。

當時上清宮的規模有多大?沒有歷史資料留存下來,但可以想像決不會小於普通道觀。它由「觀」升為「宮」,就意味著在道教中地位的提高。上清宮的建成,標誌著龍虎山作為天師道傳道基地的真正實現。張繼先也因此成為天師道發展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被後裔天師特別地尊崇。

相關焦點

  • 龍虎山虛靖天師:《水調歌頭·高真留妙訣》
    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公眾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高真留妙訣,達士濟群迷。心清行潔,天人凡聖盡皈依。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師道第三十代天師。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賜號「虛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僅三十六歲,葬安徽天慶觀。元武宗追封其為「虛靖玄通弘悟真君」。張繼先終生未娶,無子,有《虛靖語錄》七卷。張繼先的思想影響了心學大師陸九淵。北宋末雷法大興,天師派張繼先天師、林靈素真人、王文卿真人、及南宗陳楠真人均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
  • 虛靖天師丨9歲當掌門,36歲羽化登真的龍虎山第三十代天師
    宋徽宗賜號「虛靖先生」。元武宗追封其為「虛靖玄通弘悟真君」。第二十九代天師張景端,並無子嗣,而張景端天師的弟弟,也就是虛靖天師的父親,育有兒子,虛靖天師排第二,故按照天師繼承「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一般原則,應當選的是虛靖天師的哥哥繼承天師之位,是輪不到他作為第三十代天師的。
  • 農曆十月二十,恭賀三十代天師「虛靖天師虛靖衝弘悟道真君」聖誕
    其言談富有道教辯證哲理,深受徽宗賞識。同年七月,徽宗問政,天師婉勸道:「陛下宏建皇極,無偏無黨,以蒼生為念,天下幸甚。」除了常常進言治國之道,張繼先天師常以符法鎮災,以醫道救民,深得徽宗器重,亦盛名達於朝野。出於對天師的賞識和器重,徽宗賜米萬餘斛,由江東漕臣在龍虎山丈量土地重建上清宮,奠定了龍虎山後來「晝夜常明羽人國」的物質基礎。
  • 祖師聖誕 | 道教改革者——「明真破妄,不盲從神異」的虛靖天師
    據《龍虎山志》載:元佑七年生於蒙谷庵,五歲尚不能言,據傳一日聞雞鳴,忽笑賦詩,「人皆稱異,(以)為真仙」。九歲襲教。為人「淵默寡言,清癯白皙」。徽宗崇寧以後,凡四次被召至東京,建醮內廷,賜號「虛靖先生」,視秩中散大夫,並賜昆玉所刻「陽平治都功印」。虛靖天師不僅詩文著述頗豐,在宋代道教思想影響深遠,而且透過齋醮科儀弘道宣教,並與時人、同道相酬答。
  • 農曆九月二十三,道教祖師薩守堅天師聖誕
    今天是道歷4716年,農曆九月二十三,為道教祖師薩守堅天師的聖誕之日。天師是道教修行者的一種稱謂,天師是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師的意思。最初這個稱呼是道教始的祖黃帝對岐伯的一種尊稱。岐伯精通醫術,黃帝向其學習,《莊子·徐無鬼》:「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
  • 且看虛靖天師的精彩演繹
    重點來了:比如說小編這次就隆重推出宋代虛靖天師張繼先的《大道歌》,至於能不能得道,那就要看諸位自己的悟性了,希望諸位道友能悟其文字玄機而體悟大道。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北宋時期的虛靖天師是如何教你把玄之又玄的道給「唱」出來的。在唐宋之際,詩都是要唱出來滴。
  • 宋代天師家的「雷法」
    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公眾號,作者為玄珠 ,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雷法,可以招雷電、伏魔降妖、祈晴雨、止澇旱等。起於北宋,興盛於南宋、金、元時期。
  • 道教:龍虎山,被譽為道教「神仙都會」,乃歷代天師的住宅之地
    在龍虎山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中,上清宮和天師府的興衰不但可視為一部物化的道教歷史的縮影,甚至可視為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側影。上清宮是龍虎山最古老的道觀之一,它坐落在貴溪縣西南約40公裡的上清鎮,是歷代天師供祀神仙之所。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時,即在這裡建草廬,晉代改建為「傳篆壇」。
  • 江西龍虎山留傳奇,天師府為何被稱為宰相家?張天師並不是一個人
    在中國,儒釋道有著廣泛的民間基礎,本土的道教留下的傳說最多,位於江西鷹潭龍虎山風景區內的天師府就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東漢時期,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其子孫在這一帶繁衍了一千九百多年,期間名人輩出,最著名的一位是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
  • 這個家族傳承了上千年,住在龍虎山,世代都是天師
    祖天師張道陵自幼天資聰慧,醫卜星相無一不通。他立志做官,輔佐漢室,榮宗耀祖,於漢明帝永平二年,官拜江州令。後見到官場黑暗,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毅然辭官潛心鑽研黃老之道。在東漢中葉,張道陵在江西貴溪縣雲錦山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龍虎山因此得名。
  • 道教著名聖地「天師府」,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
    今以祖天師七試捫心自問之,且不說道心堅定與否,能不能隨師跳崖,就是前面六條測試,筆者是一條也通過不了,慚愧,慚愧。拜過歷代天師以及趙、王二位真人,沿路東行,來到三省堂中廳,此間祀有第30代天師虛靖先生張繼先的畫像。除了祖天師之外,歷代天師當中名氣最大、道法最高的,非虛靖先生張繼先天師莫屬。
  • 《一人之下》中的道教秘辛:龍虎山「天師道」源流
    這部作品中有很多身懷絕技的「異人」,他們掌握了各式各樣的特殊能力,但如果說到裡面最頂級的高手,那肯定非龍虎山的老天師莫屬。龍虎山天師代代傳承著「天師度」。《一人之下》海報現實中,龍虎山「天師道」確有其事:五鬥米道創立於東漢順帝漢安元年(142年)。創教者張陵為沛國(今徐州)豐縣人,曾修煉於蜀地青城山。
  • 大荔故事:虛靖天師同州怒斬「白蛇精」
    不久,詔令下,徽宗下詔請虛靖天師前往治理。這位「虛靖先生」(1092-1126),名張繼先,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他天賦異稟,道教修為深厚,通達內丹,精於符籙,出身在世代信道修道的張天師家族,嫡系正傳,系二十七代天師張象中之曾孫,是道教天師道第三十代天師。是道教諸派公認的雷法大宗師。
  • 龍虎山為道教正一道天師派「祖庭」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龍虎山為道教正一道天師派"祖庭",在中國道教史上有著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響。龍虎山原名雲錦山,乃獨秀江南的秀水靈山。此地群峰綿延數十裡,為象山(應天山)一支脈西行所致。
  • 江西龍虎山,中國道教的發祥地,是天師張道陵煉丹的地方!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境內,距鷹潭20公裡。龍虎山是中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是中國道教發祥地。說起道教,大家可能都會想到天師張道陵,張道陵本名:張陵,字輔漢,生於是東漢時期,是「正一派」即「天師道」 的創始人。龍虎山原名為雲錦山,據說是天師張道陵在此處煉丹。
  •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道教文化發祥地……
    到了江西,龍虎山肯定是要去的啦,追尋道教的文化起源。龍虎山以前其實叫雲錦山,東漢時期,張天師雲遊到這裡,看這裡山清水秀,景色青幽,便留在這裡清修,創立道教,築壇煉丹,九天神丹煉成之日,引得神龍和猛虎現世,故得名龍虎山。這幾天細雨濛濛,反而給把龍虎山籠罩在煙霧之中,更添神秘。
  • 江西道教——天師道龍虎宗
    江西道教的肇始也源於東漢永元二年(公元90年),張道陵前後在龍虎山地區煉丹傳道從事創教活動達30多年,至今龍虎山多處留下了張陵修道煉丹的遺蹟和傳說故事。其中煉丹巖前的丹灶、濯鼎池、試劍石、西仙源、碧魯洞、天師草堂等遺蹟依然存在,龍虎山也成為道教的發祥地。
  • 中國道教神話中的四大天師
    很多人了解中國古代神話是通過《封神榜》《西遊記》等電視劇,中國的本土神話以道教為主,如《封神榜》中的鴻鈞老祖、女媧等等眾仙,都是修道,而《西遊記》中有玉帝、王母等等神和仙也都是道教神話裡的。《西遊記》中常常為玉帝傳旨意除了太白金星外就是張天師了,今天我們來說說中國神話中的四大天師,即張道陵、葛玄、薩守堅、許旌陽。張道陵張天師:本名張陵,道教稱其為祖天師,於東漢末年創立道教,一說為張良的八世孫。張道陵出生之時黃雲籠室,紫氣盈庭,空中光如旦。
  • 「道教聖地」龍虎山簡介
    龍虎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又是一處新興的旅遊勝地。她位於江西省鷹潭市南郊16公裡處,自古以「神仙都所」、「人間福地」而聞名天下。中國古典名著《水滸》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把她的美妙與神奇描繪得出神入化、淋漓盡致。  龍虎山的美妙在其山水。
  • 兩岸媒體人龍虎山探訪天師府:臺灣道教信眾基礎好
    華夏經緯網10月27日訊:(記者李昕)來貴溪龍虎山不可錯過天師府。由於行程的關係,「文脈傳承一江西古代書院文化行」兩岸媒體人在5點「下班」前,趕到了天師府,一睹這「道教祖庭」的風採。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千百年來生生不息。龍虎山作為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其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和博大精深的豐富內涵讓世人為之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