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州日記原創
01
「書讀不起來就去做生意莫(莫:溫州話語氣詞)。」
如果要說起溫州人天生就會做老闆這個理論,那我想不單單其他地區的人這麼以為,就連本地人也會有這麼一個意識:其他的做不成,做生意總會吧?
於是,做生意似乎就成了溫州人最後的退路。而在這樣的大環境吸引之下,許多人都走上了做生意的道路。
朋友A君職高畢業,開過服裝、鞋業等店,最後皆是無疾而終;鄰居C某醫科大學畢業,因嫌棄工資過低,開了食品批發店,生意平平。
在溫州這樣的從商大潮流之下,人人都可以做生意,但,卻不是人人都會做生意;遍地都是老闆,但,不同老闆的斤兩明眼人都估得出來。
這座從商氛圍濃厚的城市,從何時興起?一批批在商界叱吒風雲的溫商,如何走到現在?
02
「溫州人永遠不會死。」
其實原話是:中國人永遠不會死,這是在義大利圍繞中國偷渡者流傳著的一個傳聞。
他們懷疑中國人買賣屍體,將一些移民義大利的中國人戶籍賣給下一批偷渡者,導致許多義大利登記的中國人都「活」到了150歲。
義大利黑幫文學《那不勒斯的黑手黨》第一章也這樣寫道:「箱門沒有關好,突然敞開,像下雨一樣掉下來十幾具屍體……是永遠不死的中國人。」
於是,上世紀80年代初,第一批偷渡者就蒙上了神秘色彩,而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溫州人。
那時被窮逼到末路的溫州人,反正橫豎都是一死,乾脆就選擇了再拼一把的死法。
他們來到了普拉託——義大利的一座小城,一座說到溫商起源絕對要提到的一座城市。
在逼仄的廠房裡一幹就是十幾個小時,當地人早已入睡的深夜十二點是溫州打工者三三兩兩才下班的時候。
再小的錢也賺,於是低價吸引來了除了普拉託以外其他城市的商家。
不久後,溫州人就在這裡站穩了腳跟。給老家匯外幣,接老家的親人來這裡發展,不久後這座城市最重要的生產就被握在了溫州人手中。
一棟棟溫州廠房拔地而起就意味著——普拉託當地的沒落。
於是就有了——「溫州有座歐洲城,歐洲有座溫州城。」
向死而生,溫州人就被逼著創造出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奇蹟。從商氛圍也就開始愈加濃厚。
03
「溫州商人極具江湖義氣。」
溫州從商較其他地方輕鬆的原因便是「拉幫帶」的義氣,外界不少人士評價溫州群體就是「抱團」。
從第一批發展起來的溫商的行為中就能看到,自己如果混出名堂來,身在老家的親人是絕對要幫一把。
發展到後來,這份江湖義氣就不僅限於血緣紐帶了。
有一位在國外發展的人表示,其他的城市的人要想在國外發展下去必須要學好外語,但是溫州人僅憑一口溫州話和身份證投奔當地商會,商會就會一起湊錢幫著盤下從餐館或者便利店。
發展中間也會有不少老鄉幫著一起扶持,最後站穩腳,只要每年連本帶息還清債務即可。
當然,這份江湖義氣定是要以「義」字走下去。
不能絕對地說溫州商人每個都很守誠信,只是所有人聰明人不敢不守。
每個地區的溫州商會都是一張偌大的關係網,誰都知道信譽若是有損,為避免這張關係網的分崩離析,這粒「老鼠屎」是必須要被剔除出去的。
溫州人堅持走著永嘉學派所說的「不以義抑利」,這份江湖義氣便是共同獲利的途徑。
04
發展到現在,老一輩的溫商已經為我們塑造了極為濃鬱的商業氛圍,而溫州能有「人人皆老闆」的現狀,到了新一代溫商身上就是因著「耳濡目染」這個原因。
小學同學小D,家中經營一家拋光加工廠,從小別的科目不盯,數學一定要學好,到了大學家中就讓她學了會計專業,從實習到正式工作都在自家解決了。
初中同學小L父親開了一家不小的公司,還在初中的他就被他爸帶著參加各樣的宴會,與生意夥伴的孩子們從小就打好了關係。
而早早結婚的他,另一半就是他爸其中一個生意夥伴的女兒。
這樣的例子,身邊乃至整個溫州極多。
上一輩鋪好了路,從小開始見識各樣的場面,最後不意外幾乎都會走這條路。
所以說,做生意會成為大部分溫州新一代最後一條退路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05
「溫州人是天生不甘心。」
耳濡目染是基於上一輩還混得不錯的情況,不甘心則是如今大環境之下「從大山裡出來」的溫商興起的原因。
如從大山出來的浙商十大少帥之一的鄒超傑。
8歲才知健力寶,15才嘗蘋果味。
15歲不甘貧窮滋味的他與同鄉去了西班牙,去中餐廳洗廁所。
經過6個月,他發現商機,沒有出一分錢的他說服中餐廳的四十個廚師,開了一家主營夜宵的餐廳。
正值餐廳開得火熱之時,賣了他20%的股權,去非洲洗車、打井去了。有了一批不小的存款後,他回國了。
機緣巧合下,他看中了當時滿是破舊老房的西塘,花了1.1億,買下了100多間破舊院落,改造成了具有特色的民宿。
後來的西塘旅遊業有多火,大家也一定也看到了。再到後來的大理、麗江、鳳凰等古城鎮,也具都被納入了他的財富版圖中。
如今手下持有物業面積遠超10萬平方米的他,一切的起點都是那份不甘心,而每一次進階也還是不甘現狀。
溫州人啊,天生不甘心。
06
「溫州人貪鮮且貪先。」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許多都將這句話用到了溫商身上。
第一批出國發展,第一批義無反顧踏上私營道路,溫商就是一群貪先的商人,與此同時,他們貪婪著別人未曾踏足的新鮮地。
去年去喬治亞旅遊,一個極其小眾的國家,沒想到這裡竟也是烙上了溫商發展的印記。
這個國家最為出名的兩家華人酒店,其中最有名的一家便是一位溫州人開的,一個年齡不過二三十歲的年輕老闆。
為滿足國人的口味,還在酒店樓下開了一家中國餐館。
站在過往溫商的肩膀上,手握世界版圖,尋覓新鮮感與機遇,這就是溫商遍布世界每個角落並持續發展的原因。
07
從來沒有人天生就是當老闆的料,包括活在各類創業例子中的溫州人。
有人說,溫州人聰明,和別的城市的人一樣,的確不乏聰明人,但卻絕不是人人都有一顆經商頭腦;有人說,溫州人運氣好,大家看到的好運是在無數次跌落谷底的痛苦中才抓到的機遇。
靠「炒」出名的溫州商人,被人嗤之以鼻、咬牙切齒冠上「暴發戶」的名號,但對於身為溫州人,一個即使不從商,但卻以溫州商業為傲的我來說:溫州人從不畏懼人們冠以的名號,也不恐懼別人對我們的唱衰,溫州人不是天生會做生意,能有今天,全都是我們在異國他鄉逼仄的廠房,在髒汙泥坑中一分一秒熬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