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農村老人常說:「三教九流,七十二行」,是什麼意思?有知道的嗎
農村俗語是農村傳統文化的濃縮精華,口口相傳的農村俗語雖然很大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更替出現了斷層,但還是有相當多的一些俗語傳了下來,有些話有些事情哪怕到如今也是適用的。
1、「貧窮不走親,富貴不還鄉」
這是一句不管是以前還是如今又或者是以後都能夠適用的一句話,而且我也相信很多人都應該切身體會過。
「貧窮不走親」指的是自己家境貧寒的話還是儘量少走親戚吧,很多親戚都是只認錢不認人,哪怕你是好心好意過去問候一下他們,他們也會像瘟神一樣躲著你或者給你白眼,就怕你要找他們借錢啊或著幫忙之類的。
其實找他們幫忙沒有錯,但是在他們的意思裡的幫你又得不到好處,自己都混的這麼差了,也沒有能幫得上他們的時候。這句話也從側面的警示人們要努力生活,靠自己自給自足才是最靠譜的。
「富貴不還鄉」也是同樣的。先說下在以前,一個人要是發跡了,然後興高採烈的跑回去家鄉,有想炫耀的,有想幫助鄉親一起致富的。但是村裡總有幾個紅眼的白眼狼,他們充滿嫉妒心理,想著法子搞你,讓你不得安心,無奈也只好遠離家鄉了。
在現在也是一樣的,之前在一個新聞上看到,有一個人發家了,在村裡建了很多別墅房,免費送給村裡的人,結果到最後要交房的時候,有些村民就不幹了,除了房子,還要他給錢。只能說人窮不要緊,關鍵是精神不能窮。真替這個企業家不值,也噁心他的那些家鄉人。
2、「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
「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這句話前面還好理解,後面可能就有點難懂了。
在農村一直都有三親和三不親的說法。三親相信大家都知道,三不親則說的是舅媽不親,姨夫不親和姑父不親。從血緣關係來講,他們都是舅舅,姨和姑姑的配偶,和我們是沒有血親關係的,平時交流也不多,不存在更深的感情也是正常。
後面那句話其實也是因為那個時候農村一般都養了牛或者馬,我們都知道糞便是最好的肥料,但是哪想得到馬糞和牛糞雖然也是肥料之一,但由於它們水分過多,分解又慢,在肥力和便捷性不如豬屎和雞糞。所以在農村這兩種糞便是不受農村人待見的。
根據三不親的關係,自然而然的衍生出了「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這句順口溜。這句話在以前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現在,不管是姑父,姨夫還是舅媽其實都很好,相處的很融洽,也會互相幫忙。
3、「三教九流,七十二行」
「三教九流,七十二行」是以前農村用來劃分人和行業的一個總稱。三教指的自然是儒教、佛教、道教三大教派,而九流則是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陰陽家的統稱。
「七十二行」就是各行各行各業的一個統稱,一般是泛指,我們常見的應該是「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中的三十六行其實已經囊括了我們生活中所能接觸的基礎行業,而「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是三十六行的倍數,都是泛指。
同時在以前「三教九流」也稱之為上九流,中九流以及下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閣老,六宰相,七進八舉九解元,這是上九流。
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流風水,四流推,五流丹青,六流畫,七僧,八道,九琴棋,這是中九流。
下九流分為,一流師爺,二流衙差,三流秤手,四流媒婆,五流走卒,六流巫婆,七流盜,八流竊,九流娼。不知道你們那裡是怎麼區分的?
4、「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
「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指的是我們要多幹活,少說話。我們都要養成勤勞務實的精神,很多東西不是用嘴巴說說就能有的,
螞蟻是勤勞能幹的代言詞之一。別小看螞蟻的個頭,它們能舉起自身重量50倍的物體,而且除了這點之外,他們也非常分團結,動手能力也很強,一整天都是來來去去忙碌不已,仿佛沒有累的時候。
而麻雀就不同了,這種鳥類在農村也是非常不討人喜歡的,每天除了嘰嘰喳喳的叫喚惹人煩之外,還會偷吃農村莊稼,甚至連自己的窩都不會自己搭,而去搶被人搭好的窩。
這句話也警示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要從腳踏實地,安安心心的幹活做起,不要好高騖遠,心氣浮躁。那樣是會吃大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