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中秋節想必大家過得非常開心吧?
與家人團聚、賞月、吃月餅,和和美美地享受著假期實在是人生一大樂事。
其實不只在中國,日本在農曆的八月十五也有他們的「中秋節」,只是名稱和習俗和我們有所區別。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日本的「中秋節」到底有什麼特點吧!
農曆八月十五日在日本稱為「十五夜」,並且日本民眾也有賞月的習俗,叫做「月見」。
不過,誰也不能保證八月十五那一天晴空萬裡,若是不趕巧,遇上了下雨或者多雲的天氣,「月不見」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為了防止中秋節當天看不到月亮的尷尬情況出現,日本人的對策也是相當別出心裁:今天看不見,那我就明天看。不過,為了保持儀式感,那就得把後面幾天的月亮都起上一個特別的名字,這才叫做戲做全套嘛!
所以,就出現了下面的叫法:
農曆八月十六的月亮稱作「既望」,表明大家正在苦苦等待的月亮終於姍姍來遲地出現在了大家的眼前;
農曆八月十七的月亮稱作「立待月」,就是說等了兩天月亮還沒出現,等得著急的人們只能站立起來翹首以盼;
農曆八月十八的月亮稱作「居待月」,意思是站了一夜還是沒等到月亮姐姐,腿腳實在抗不住了,只能繼續坐著等;
農曆八月十九的月亮稱作「寢待月」,顧名思義,月亮姐姐我是等不到了,咱不如洗洗之後早點就寢吧。
雖然根據日本地域不同,後面的天數還有其他叫法,但特別典型的,就是上面這幾天。如果真的連續趕上陰雨天氣,連寢待月都等不到,那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兄弟,你也太黑了。
不過,不管能否與月亮姐姐相會,「吃」永遠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日本當然也不例外。我們中國人中秋吃月餅,那他們吃什麼呢?
答案是芋頭。
因而,中秋當天的月亮也被稱為「芋明月」。
農曆八月剛好是日本當地芋頭的收穫時節,所以在八月十五吃芋頭賞月一直流傳下來,變成了習俗。除了芋頭之外,日本人還準備了供奉月亮的糰子,月亮姐姐也要恰飯的嘛!
既然講到這裡,就順帶說一下,在農曆的九月十三,日本也有供奉月亮姐姐的習慣,只是供奉物從糰子變成了「毛豆」和「慄子」。所以,農曆九月十三的月亮又有「豆明月」和「慄明月」之稱。
其中無論中國的中秋節,還是日本的「中秋節」,其實都是古代人們根據當時的農作和環境一步步演變並流傳下來的,雖然有些習俗在現代人看來顯得有些落後和好笑,但畢竟在以前那個時代,這樣的風俗想必寄託著古人們的美好願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