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諸侯王問題,終於得到了徹底解決!

2020-12-14 通向寂寞

漢武帝時期,諸侯王問題,終於得到了徹底解決!

武帝元光末年,也實驗性地於各地試行裂地之法。如元光五年(前130)封河間獻王子明為茲侯,元光六年(前129)封長沙王四子分別為安城思侯、宜春侯、句容哀侯、容陵侯等。這些試探性的進一步分封實際上仍是為徹底解決諸侯王問題而做的有益嘗試。 主父偃的建議正是這種試驗成果的總結。這表明,漢王朝對於諸侯王問題的認識已趨成熟,徹底解決諸侯王問題的時機終於來了。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正月,武帝借梁王、城陽王願以邑地分弟子之際,正式頒詔:「諸侯王請與子弟邑者,朕將親覽,使有列位焉。」又制詔御史:「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推恩之潮,由此而興,不久全國一片沸騰,侯國紛紛建立。武帝時期大規模實行推恩封侯,主要集中於元朔年間,「推恩」進程迅猛而集中,有時甚至一天之內竟有二十四人同時受封。侯國的大量繁衍,「支庶畢侯」局面形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漢廷對侯國直接定製封號,從而使新封侯國逐步脫離諸侯王國,而別屬漢郡。其結果則是諸侯王國土崩瓦解,而由漢王朝直接控制的郡縣則不斷擴大。到武帝後期,漢王朝直轄的郡已達八十個以上,這與漢初中央控制的十五郡相比,顯然已有根本不同。昔日諸侯王國「連城數十,地方千裡」的盛況已是一去不復返了。 「推恩令」作為武帝時期集削藩之大成者,無疑是一勞永逸的措施。對於公然反抗「推恩令」、圖謀不軌的諸侯王,武帝早已準備好了武力重拳,待機而發,一擊置之於死地。淮南王劉安對於「推恩令」採取消極抵制的態度,他是高祖之孫,劉長之子,比武帝還長一輩。

劉安有二子,太子劉遷,庶子劉不害。劉遷是法定的王國繼承人,而劉不害與其子劉建卻得不到尺寸之封地,心中十分不滿。劉安不推恩自然有他保存實力的打算。早在七國之亂時,劉安就欲發兵響應,只是由於操作失誤才僥倖未能捲入。景帝死後,他以武帝長輩自居,以好讀書、善鼓琴、禮賢下士來收攏人心,求取名聲,廣致四方豪傑賓客幾千人,並積極著書立說,編成《淮南鴻烈》一書,大談道家神仙、修身養性之術,這與尊儒的武帝大有唱「對臺戲」之嫌。

起初,對於這位博學善文的堂叔,武帝非常謹慎。朝見宴會,恩禮有加;凡發往淮南詔令賜書,多由司馬相如過目審讀後再發以免出紕漏。而劉安一直有奪位之心,加之賓客妄言吹捧,便暗地修治戰具,聯絡四方,並派女兒劉陵入長安,爭取漢宮內應,日夜與其謀士加緊策劃、布置。劉安的同胞兄弟衡山王劉賜也與劉安串通,企圖借支持劉安奪取皇位來為自己謀求江淮一帶的分裂割據。

他們甚至都刻制了登基用的天子玉璽和文武百官的印綬。但這次叛亂還來不及發動就被人向武帝做了告發,而告發人正是劉安的孫子,因為劉安拒絕推恩而懷恨在心的劉建。元狩元年(前122),淮南、衡山二王謀反活動徹底暴露,武帝下其事於群臣,大臣們一致認為謀反者應該伏法。結果,二王畏罪自殺,二國被除,封土改郡,收歸朝廷。當時捲入叛亂陰謀被株連者達數萬人。

第二年江都王劉建亦被捲入,同樣遭到滅頂之災。經歷過這一場空前株連大獄,諸侯有謀逆跡象的全部被肅清了。在審查淮南、衡山二王謀反案之後,武帝頒布了「阿黨」、「左官」、「附益」之法,用以限制和打擊王國勢力。在「左官」三法的限制下,諸侯王國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弱了,人才資源趨向枯竭,諸侯王國對中央的威脅徹底解除了。對於眾多侯國在漢朝境內的星羅棋布,漢王朝亦沒有等閒視之,採取了進一步削弱的措施。

元鼎五年(前112)南越發生叛亂,卜式上疏武帝,願父子從軍,效死疆場,全國幾百列侯卻無一人要求從軍。武帝下詔表揚,號召天下向他學習,這裡面已經含有相當的不滿之意。同年九月,武帝在進行年度祭祀時,以列侯助祭之「酎金」重量及成色不足不好為藉口,一次被奪爵的人有一百零六名,收其封國歸於漢郡。另外,列侯因犯罪或無嗣而除國的也很多。侯國越來越少,到武帝太初年間,劉邦當年所封一百餘名列侯已寥寥無幾。這樣一來,延續近一個世紀的諸侯王問題,到武帝時期終於得到了徹底解決。最後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認為武帝能夠解決諸侯王問題,靠的是什麼?

圖片來源與網絡,文章系通向寂寞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漢武帝以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當時諸侯王是以什麼方式抵制的?
    慢慢的使諸侯王再也沒有威脅中央朝廷的實力,解決了自文景二帝以來,諸侯王一直威脅中央朝廷統治的這一大難題。 可以說縱觀中國古代的削藩歷史,漢武帝的這招「推恩令」,也是無出其右的,可謂是相當之高明。 雖說這招「陽謀」很是高明,但畢竟是削弱了當時諸侯王的實力,這些諸侯王就沒人反抗嗎,有沒有採取什麼方法抵抗呢,今天宋安之就來具體說說。
  • 西漢時期,諸侯王的母親與皇帝的皇后誰大
    西漢時期,國家實行的郡縣制的同時,又有分封制的存在,這種制度叫做郡國並行制。當時的諸侯王那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但各地諸侯王的權力非常大,以至於很多時候對西漢朝廷構成了威脅。隨著異姓諸侯被剪除,天下諸侯皆為漢室的宗親子弟。
  • 漢高祖劉邦造成的問題,幾代人都沒有解決,直到漢武帝即位
    漢朝作為秦王朝之後第一個封建王朝,在制度建設上對秦代的制度有一定的繼承和發展,雖然避免了秦代的一些風險,但是也造成一些新的問題,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王國問題」。「王國問題」的根源在於劉邦推行郡國並行制,也就是諸侯封國和郡縣並行不悖,但是不論是同姓還是異姓諸侯王,後來都成為了威脅漢王朝統治的力量。雖然從劉邦開始都在嘗試解決這一問題,但是王國威脅統一這個的局面一直拖延到漢武帝時才得以徹底解決。
  • 西漢時期,當朝皇后要比諸侯王的王太后地位更尊貴
    西漢時期,國家實行的郡縣制的同時,又有分封制的存在,這種制度叫做郡國並行制。當時的諸侯王那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但各地諸侯王的權力非常大,以至於很多時候對西漢朝廷構成了威脅。隨著異姓諸侯被剪除,天下諸侯皆為漢室的宗親子弟。
  • 從眾建諸侯、削藩入郡到推恩分封,三位皇帝接力解決諸侯王問題
    西漢政權建立之後,漢高祖劉邦把分封同姓諸侯王作為鞏固皇權的政治支柱。但是隨著諸侯王實力的增長,他們逐漸產生了同漢帝國分庭抗禮的野心。如何解決諸侯王問題,從文帝、景帝到武帝,三位皇帝先後採用了眾建諸侯、削藩入郡和推恩分封的策略,最終徹底了這一棘手問題。
  • 推恩令是什麼,漢武帝用它來削弱諸侯王的權力,為何沒人敢反對
    之後,漢景帝廢除了七國中除了楚國之外的所有諸侯國,然後分封了自己的十三個兒子為諸侯王,分割了原來的六個諸侯國,並且對諸侯國的權力加以限制,取消了諸侯王的政治權力和人事任免權,諸侯王除了能享受稅收之外,其他權力基本上沒有了,所以,漢景帝時期漢朝中央政府進一步加強了集權。
  • 秦始皇的理想,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徹底完成,耗費百年才完成大一統
    歷史上都說秦始皇是死於尋求長生不老藥,對於秦始皇的執政,評價為「苛政虐民,扼殺民智」;但是誰能明白秦始皇真正的內心,秦始皇的最終目標,只不過是想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帝國,不再像戰國時期那般,互相徵伐。秦始皇的目標,在短短的秦朝並沒有完成,在秦末時期,整個華夏隨時可能又重回當初戰國諸侯並列的時代,所幸是一個如今看起來是「地痞無賴」的劉邦奪得了天下。
  • 西漢初年的同姓諸侯王在劉邦呂后時期為什麼都比較老實?
    經過幾年的努力,劉邦成功地將異姓諸侯王改造為同姓諸侯王,暫時壓制住了隱患。但同姓諸侯王依然是威脅統一的大問題。到了漢文帝時期,同姓諸侯王與漢朝中央的關係開始激化,最終在漢景帝時期引發了著名的「七國之亂」。直到漢武帝實行以「推恩令」為中心的一系列政策,持續了幾十年的同姓諸侯王問題才算徹底解決。
  • 漢武帝時期漢朝達到巔峰都沒有解決匈奴問題 為何漢宣帝卻解決了
    可以說,在漢武帝晚年,漢朝和匈奴的戰爭,漢朝打得相當難看。匈奴雖然每次都是慘勝,但他們好歹勝了,這讓他們更加不服漢朝。不過,漢宣帝上臺以後,很快就把匈奴的問題比較徹底的地解決了,匈奴對漢朝表示臣服,從此匈奴和漢朝再也沒有打過大仗。
  • 漢武帝提出推恩令的時候,諸侯王們為何不拒絕?完全是無解的陽謀
    但是時間長了,漢朝也出現了周朝的問題,諸侯王們實力逐漸強大,跟中央朝廷的關係也日漸疏遠,朝廷對他們無法控制,而他們通過各種手段在拖朝廷的後腿。比如說漢文帝時期,吳國和楚國這些諸侯大國開始鑄造劣質貨幣,這些貨幣投入市場以後,換取了大量朝廷發布的良幣。
  • 漢武帝時期的行政監察制度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專制制度中行政監察制度擁有非常高的地位,到了漢武帝時期時行政監察制度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對當時社會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對後世各朝行政監察制度的設立也直接產生了影響。由於這三大監察系統之間互相監督制衡,所以皇帝對中央百官和地方官吏的控制被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和皇帝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也得到了保證。漢朝剛剛建立時分封了許多諸侯王來鞏固統治,為了防止這些諸侯王對皇帝造成威脅,漢武帝頒布了許多法令對諸侯王進行監察和限制。
  • 漢武帝想出一個奇招,徹底解決了匈奴問題,比派衛青出徵管用多了
    自有信史以來,北部邊患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人家仰仗高明的騎術,全民皆兵的強悍戰力,可以隨時隨地集結兵力,從任何一個有利的方向進攻,利則來,不利則走,擄掠燒殺,讓中原王朝十分頭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始皇時期,一統天下不久,即派蒙恬率兵三十萬督造長城、直道,並以這兩項工程為依託,主動向盤踞在河套地區的匈奴發動進攻,結果呢:
  • 幫漢武帝解決了大問題的主父偃,為何死於非命?
    漢武帝時期名臣輩出,其中公孫弘和主父偃最為值得一提。公孫弘年少時曾是個豬倌,都到四十多歲時才攻讀儒家學說,公孫弘六十多歲時漢武帝才即位,後來在漢武帝廣招天下人才時以賢良身份召入京,後來由於出使匈奴的結果使武帝很不滿意,公孫弘便以患疾為由辭官回家。
  • 漢武帝時期,匈奴為什麼非打不可,漢武帝徹底消滅匈奴了嗎?
    自匈奴興起以來,就一直與中原政權發生衝突,戰國時期,各國為了防止匈奴入侵,紛紛在邊境修長城。漢武帝為什麼要徵討匈奴?劉邦死後,匈奴人更加為所欲為,調戲呂后、控制西域,對漢王朝的尊嚴和安全,都是極大的威脅,但漢王朝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內憂外患也沒有徹底解決,所以漢朝初期都是通過和親手段,以換取北方邊境的和平。
  • 漢武帝的「推恩令」,其實解決的是沿襲上千年的根本問題
    漢朝建立後,不敢徹底地推行郡縣制,於是整個天下,有一大半劃出來做諸侯國。另一方面,這也是漢高祖劉邦和自己盟友、功臣的交易。最後讓所有諸侯王都改成了姓劉的。 呂后稱制後,大肆殘害藩王,準備換成呂氏一族。陳平和周勃平了諸呂之亂後,迎接藩王出身的漢文帝入主稱帝。 漢文帝前後,是藩王問題的一個分界點。 漢文帝之前,成為國家心腹之患的是異性諸侯王和呂氏宗親。前者多為開國元勳,裂土封王是劉邦不願意卻又不得不做的。
  •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後,為什麼諸侯王不再來一次七王之亂?
    那麼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時,當時的社會背景怎麼樣呢?自漢景帝時期,平定七王之亂後,各諸侯的封地官吏皆有朝廷任命,諸侯王又受各地的官吏管轄,雖有擁兵的權利,但是影響力很小。簡單來說就是,諸侯王除了嫡長子繼承王位之外,其餘的庶子也能得到恩惠,在封地內可以封侯,封侯的庶子受各地郡縣管轄,權利壓縮的更為厲害。那麼這麼簡單的計謀,各諸侯王難道看不明白嗎?難道不會反抗嗎?法令頒布出來,各諸侯王就算看不出來,底下的門客,屬臣也能看出來。看出來是一回事,那有什麼辦法解決呢?
  • 漢武帝的"推恩令",其實解決的是沿襲上千年的根本問題
    漢朝建立後,不敢徹底地推行郡縣制,於是整個天下,有一大半劃出來做諸侯國。另一方面,這也是漢高祖劉邦和自己盟友、功臣的交易。最後讓所有諸侯王都改成了姓劉的。呂后稱制後,大肆殘害藩王,準備換成呂氏一族。陳平和周勃平了諸呂之亂後,迎接藩王出身的漢文帝入主稱帝。漢文帝前後,是藩王問題的一個分界點。
  • 西漢實行的「推恩令」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諸侯國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這一建議,但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漢景帝即位後,採納晁錯的建議削藩,結果吳楚七國以武裝叛亂相對抗(即西漢七國之亂)。
  • 漢武帝的漢武盛世
    漢武帝時期,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的鞏固,漢文化的主流形態基本形成,開啟了中國文明富強的序幕。解決了人事問題後,漢武帝又準備大刀闊斧的大幹一場了。漢武帝首先要解決的是統治思想的問題。一般來說,一個王朝,一個國家用什麼樣的思想進行統治與面臨的形勢時局是密切相關的。秦朝推行的是法家思想,推崇暴力和刑罰。使得秦朝在戰國時期變得強大,並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 如果沒有他,漢武帝不可能徹底擊潰匈奴,飲馬瀚海
    現在的我們,只要一提起漢武帝,就會想起電視劇《漢武大帝》中,那個叱吒風雲,氣吞萬裡,大軍一揮,北擊匈奴,徹底擺脫自漢朝開國以來,幾十年不斷地被匈奴侵襲,掠奪的弱勢被動局面,和為了得到一時短暫的安定緩和,而不得不在匈奴的無理要求下,獻去我大漢的公主美女,還有錢財這樣屈辱的和親政策來維繫一種短暫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