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說3種朋友不能交,與孔子觀點不謀而合,網友:論語學得不錯

2020-12-14 穿越歷史的迷霧

馬雲說遠離3種人,必將走上人生巔峰,網友:2000年前孔子也說過

據歷史文獻《易·兌》記載:「君子以朋友講習」,孔穎達疏:「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或許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對朋友一詞對早地定義了吧。

其實,無論社會如何發展,每個人的身邊都少不了朋友的存在,但是朋友也分好壞,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何在現實當中甄別益友和損友呢?

對此,馬雲就曾說過一段十分經典的話,那就是他曾明確的地指出了,為人處世一定要遠離3種人,只有這樣你才能走上人生的巔峰,殊不知細心的網友發現,馬雲的這些話居然和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關於損友的定義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一種:攀炎附勢的小人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這種「攀炎附勢」的人在當今社會可以說是屢見不鮮,這種人的可惡之處就是在窮困潦倒、失敗落魄的時候,他們瞧不起你,甚至還會千方百計的在公眾場合嘲笑你、譏諷你。

而一旦你苦盡甘來,功成名就之時,他們就會立刻換做另一副嘴臉來對你趨炎附勢,極盡阿諛奉承之意,目的就是巴結你,希望能夠從你的身上獲取到利益和好處。

第二種:怨天尤人,負能量爆棚的人

古語有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如果你正處在事業的上升期的時候,一定要遠離那些負能量爆棚的人。

因為,在他們的身上滿滿都是充滿了各種抱怨,而又不肯付出實際的行動去改變那種昏天度日的狀態。如果與這種人相處的時間久了,勢必會對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三種:兩面三刀的人

兩面三刀最早出現在李行道的《灰闌記》之中:「豈知他有兩面三刀,向夫主廝搬調」,指代那些居心不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喜好搬弄是非的小人。

對此,中國還有一句偕語,叫做:「不怕虎狼當面坐,只怕人前兩面刀」。一旦我們的生活中遇到了這樣的人,就必須要遠離,因為他們極為圓滑世故,說不定哪天就會把你給算計了。

其實,由此不難看出馬雲給出遠離這3種人的定義,就是建議我們不要和這3種人交朋友,因為這有這樣才能走上人生的巔峰。而一些細心的網友經過整理之後發現,馬雲的這番話居然和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關於「損友」的定義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麼,孔子對損友是如何定義的呢?《論語》原文中就有記述: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這裡的友便闢,友善柔,友便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諂媚逢迎、溜須拍馬,兩面三刀,花言巧語之人。

對此,網友在紛紛表示對馬雲建議認可的同時,也都爭相調侃馬雲道:「《論語》度的不錯!」

相關焦點

  • 孔子說:世上有三種人不能交
    百家號:日月光輝火《論語》裡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在《論語》裡,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孔子非常看重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交的朋友。孔子教育自己的學生要交好朋友,遠離無德,無仁愛之人。孔子說,在這個世界上對自己有幫助的有三種朋友,就是「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第一種,友直。朋友要正直。
  • 交真心朋友,孔子說得很明白
    孔子作為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生前的言行已經成為了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標準,可以說《論語》就是中國版本的《聖經》,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從孔子的言行和思想中來領悟和糾正自我的行為和思想。在《論語》的開篇,就記錄下孔子對於人生的感悟,孔老夫子除了學習之外,最快樂的事情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了,正是孔子的這句感悟,在儒家的體系中,朋友也被列入到了「五倫」之中。
  • 淺析《論語·學而篇》:與朋友交往,就要言出必行、言而有信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說:「一個人對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盡心竭力;服侍君王,奉身盡職;同朋友交往,誠實守信。
  • 學講話·品典故|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文章指出:「中國古人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互信是中塔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基石。正是基於互信,中塔成功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495公裡的共同邊界成為連接中塔人民友誼的橋梁和紐帶。雙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始終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 學講話·品典故 |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出自《論語》: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意思是,一個人倘若能夠看重賢德,侍奉父母能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忠於職守,與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
  • 馬雲說讀書太多難成功,孔子說先幹好這幾件事後再讀書,為什麼?
    孔子是怎麼看待讀書這件事的?《論語》上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段話什麼意思呢?「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這句話,被張居正贊為「萬世之明訓」。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應該放在「讀」的前面。或者說,躬身實踐比埋頭攻讀更重要。
  •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生有種樂是讀書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還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這些話對學習的道理說的是多麼深刻和言簡言賅。人人都說學習很重要,人人都在忙學習,可在學習的方法和方式上總還存在一些不當之處,有的人只重於讀,而不注重於思,有的重於思,而不重於讀,讀與思兩則脫節了,讀書的效果也就打了折扣。
  • 「跟著騎單車的孔子學論語」H5火了,來考考外國記者學得怎麼樣?
    其中《遊齊魯·與君鄰——論語十則 帶著老外學禮儀》H5中,貼心地準備了十則最常用的論語,並提供普通話、英語、俄語、青島話四種版本跟讀練習。《遊齊魯·與君鄰——論語十則 帶著老外學禮儀》在閃電新聞客戶端和騰訊新聞客戶端上線兩天來,已經有一百多萬網友跟讀了普通話版或者青島話版《論語》。
  • 孔子對《詩經》的3字論斷,被後人引申出9種以上含義,哪一種對?
    《論語·季氏》中也稱:「子曰:不學《詩》,無以言。」等等。其中最受關注的、爭論最大的論斷,就是出自《論語·為政》中的一段話: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段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前面一段話沒太大爭議,主要是「思無邪」這3字論斷,被後人引申出了9種以上的含義。我們簡單的列舉幾個。首先是在古代常見的關於「思無邪」的解釋。第一種:無邪,「歸於正」這種觀點是從「為政」的角度去講的,強調「為政」要「思無邪」,要符合「仁和禮」,最終歸於正。
  • 從《論語》看孔子的師德修養觀
    孔子主張遇事要善於進行自我省察,這是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孔子教育學生隨時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避免繼續犯錯誤,這樣就起到了自我監督的作用。他的學生曾參從老師的教育中悟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孔子認為,道德準則和規範是公共利益的體現,對個人起約束作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善於自克是道德修養的標誌。
  • 《論語·學而篇》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和「習」是君子自我修煉之路。【譯文】孔子說:「不斷學習並能隨時實踐,不也很歡悅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的嗎?不被人所知,心裡卻沒有絲毫怨恨,不正是一個謙謙君子嗎?」【學而思】本章作為《論語》開篇首章,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歷來有各種解讀,就不一一敘述了,談一談自己的理解。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看似簡短的幾個字,卻包含了人生自我修煉的三大要素:「學、時、習」,「學」是學習,學知識、學禮儀、學做人、學做事。 「習」是見習,實踐。
  • 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與當下「過簡潔生活」可謂不謀而合
    孔子是一個大學問家、也是一個智慧家,讀《論語》可以從中學到很多做人的智慧和道理來,孔子的這句話使我很有感觸,認為在當下也有現實意義。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該交的朋友與不該交的朋友,如何分別?(數學萬話筒系列文章)
    059 該交的朋友與不該交的朋友,如何分別?本集英文《論語 衛靈公》: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 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本集文稿孔子當然是重視朋友的。
  • 孔子:這些朋友不能交
    第一種「友直」,是講直話的朋友;第二種「友諒」,是比較能原諒人,個性寬厚的朋友;第三種「友多聞」,知識淵博的朋友。孔子將這三種人列為對個人有助益的朋友。另外孔子也說,在朋友中,對自己有害處的三種,第一「友便闢」。就是有怪癖脾氣的人,有特別的嗜好,或者也可說軟硬都不吃,使人對他覺得有動輒得咎之難的朋友。第二「友善柔」。就是個性非常軟弱,依賴性太重。
  • 論語·學而篇——還說古人迂腐?古人的智慧讓你望塵莫及!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思想觀點,蘊含了我國上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雖然其中有很多封建時代的迂腐思想,但也有無數古今通用的人生智慧。先輩們用自己的實踐幫我們進行了驗證,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很多的彎路。
  • 《論語-陽貨第十七》孔子講述的這六種美德與六種毛病,嘿說你呢
    《論語-陽貨第十七》中說: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與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孔子說:「子路呀,你聽說過六種美德與六種毛病嗎?」子路回答說:「沒有聽說過。」孔子說:「坐下,我來告訴你。
  • 孔子與亞里斯多德的朋友之道
    在這種前提下,朋友關係也難以完全與血緣關係分割。在中國古代語境下,「朋」主要指「同類」或「夥伴」;而「友」的意義雖更接近現代意義上的「朋友」,然尚與血緣關係有著複雜的關聯。這種複雜性在《論語》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一方面,「友」是一種血緣關係以內的人倫情感,如《論語》曾引《尚書》之語:「孝乎惟孝,友於兄弟」,這裡的「友」顯然指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
  • 什麼樣的人不能交朋友也不能談生意?馬雲明確提出,遠離這3種人
    什麼樣的人不能交朋友也不能談生意?馬雲明確提出,遠離這3種人現在想和大家討論一個話題,為什麼網紅店會有那麼多人去打卡?相信打開這篇文章的人,應該十有八九都去過網紅店。很多人也會吐槽,網紅店的東西明明不好吃,為什麼還要那麼多人趨之若鶩呢?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夏曰賢賢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翻譯】子夏說:「由衷地仰慕賢人,向賢人學習、看齊,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侍奉君王能夠奉獻出生命,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言而有信。
  • 《論語》中的子張思想
    一、顓孫子張的思想觀點和政治主張系統研究顓孫子張的思想、觀點和主張,必須從研究《論語》開始。他提出的「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的觀點以及「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的主張,對後世影響很大。對於如何交朋友這個問題,子夏是遵照「守無友不如己者之古訓,而子張是守孔子的泛愛眾而親仁者之古訓」。這兩段古訓是針對兩種不同的對象而言的,對於初學者,因其識別力差,自控力弱,自當慎重擇友而交;針對君子而言,當廣施仁義,惠於世人。由此可見,子張、子夏說法都有道理,但都沒有根據不同對象而分別對待。相比較而言,子張的見解更實用些。特別是從今人的觀點來看,還以子張的見解為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