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盔女王」:打得了鍋盔 彈得了古箏(組圖)

2020-12-17 中國青年網

  下午的空閒時間,張豔坐下來彈起了古箏。

  華西社區報記者徐倩攝影報導

  成都玉林,真是一個臥虎藏龍的地方,有遊客來了要去吃一吃的蜀九香火鍋,有文藝青年們都愛去的小酒館,還有吃貨們穿過大街小巷,只為尋覓角落或轉彎處的蛋烘糕、鍋盔。

  在玉林橫街上,一個上世紀80年代的小院落裡,有家南充鍋盔小店,一到飯點就人潮湧動,到了下午,你又可以聽到老闆彈古箏的悠揚琴聲,這一刻,這條充滿煙火味的市井小巷又變得文藝古樸起來。

  揉面。

  A

  四年前遭遇人生低谷 兒時美食讓她找回快樂

  19日下午3點,走進這條小巷,一個不起眼的店鋪,一輛小推車,幾張小木桌,女老闆張豔,不,她更喜歡稱自己為「鍋盔女王」,正趁著午後的這點時間休息。一邊玩著IPAD,一邊喝著啤酒,陪著她的還有自己的母親和生意夥伴強哥。

  「大概四年前,我開始賣南充鍋盔,一開始只有一輛小推車,在隔壁那條巷子裡賣,兩年前才這裡開了個小店。」說起曾經的創業初期,從張豔的表情裡看不到半點艱辛,有的只是眉梢眼角快樂的笑意。聽她說故事,你很難想像眼前這個爽朗的女生在四年前,在短短兩三月之內接連遭遇親情、友情和愛情的多重打擊,這些痛苦的遭遇讓她辭去了白領的工作,一度跌進人生低谷。「幸好我遇上一位高僧,經他點化讓我頓悟到人生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走出低谷的張豔,尋思著要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

  張豔是南充人,十幾歲時來成都生活,吃著南充鍋盔長大的她,最不舍的就是家鄉的這個味,於是她到回南充拜師學藝。嚴格來說,張豔說自己是跟了好幾個師傅,「反正我就是跟著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個刮旋子涼粉的動作,張豔練了兩個月,更別提和面、擀麵、下鍋烤這些技術活了,都是一個個慢慢學出來的。「你知道嗎,學做鍋盔時,我的手還好好的,沒啥事,等到我自己開店後,才曉得每天打鍋盔手指的下場,第二天一看十個手指頭全是淤青的!」說著,張豔伸出了自己的雙手,然後哈哈大笑說,「我的手曾經也算是白嫩過,現在雖比不了從前了,但也還算恢復得可以!」

  煎制。

  B

  十指沾得了陽春水 也撫得了空靈的古箏

  每天早上8點開門,到晚上8點收攤,除了春節,其餘時間基本不休息。如此超強的工作量,張豔卻樂在其中。

  早上6、7點起床,就要做好開門的準備:發麵、準備食材。熟練地揉面、擀麵,白面熱鍋煎一下,打下一個,邊打邊在鍋上用手翻上一個,待一個打好,左手抽鍋,右手持夾,左手回抽,右手前伸把鍋盔放入烤爐,再快速反轉爐邊已鼓的餅皮。一套動作下來,也就花了幾分鐘。可是這動作基本一做就要重複一上午,連坐都沒時間坐一下。

  母親是張豔的好幫手,她自稱「黃阿姨」,「因為我是做鍋盔的黃師傅。」母女倆一樣的爽朗,有個性。黃阿姨負責給加在鍋盔裡的餡料加作料,他們家的鍋盔餡料都是現拌現灌。

  「傳統的南充鍋盔裡面是夾旋子涼粉,後來經過客人的提議,我又增加了涼拌三絲,還有一些葷菜的選擇,什麼豬耳朵、牛肉、豬皮等等。」張豔頗為自豪地介紹自己是如何把南充鍋盔再「發揚光大」的。

  下午三點左右沒什麼客人,也是張豔每天最清閒的時刻,這時她會搬出自己的古箏,就在這個充滿面香味、紅油香味的鋪子邊撫琴。張豔笑言,古箏是她最喜歡的樂器,一直以來她都渴望有機會可以學習,正好她的一個買主是教古箏的,所以她才圓了這夢。雖然目前她也只學了一個多月,不過聽上去琴聲已流暢悠揚,讓人在這寧靜的午後,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又要打鍋盔,又要練琴,你問她累不累,她會非常驚訝地看著你說:「怎麼會累呢?這都是我真正喜愛的東西呀!」

  烘烤。

  C

  鍋盔遠銷國內外 學西餐小夥改做鍋盔

  每天張豔還要關心微信上的訂單,有不少顧客吃了她家鍋盔後,還會要求快遞到外地,分享給在外地的朋友。「昨天還有一個訂單,說是要帶去歐洲給自己母親吃,我還在思考那麼遠帶過去,會不會鍋盔都沒那麼脆了。」

  張豔家的鍋盔,吃過的人都會惦記。剛剛出爐的鍋盔,用筷子順著餅口一撐,馬上就聽到脆紙般的聲音。挑起現拌好的菜往餅裡灌,直到塞滿,一個胖嘟嘟、爆開合不了口的南充鍋盔就遞到了你面前。接過來,迫不及待地咬一口,你會聽到「咔嚓」一聲,酥脆的鍋盔在你唇間爆裂開,配上裡面夾著的涼拌菜,外酥、內軟,外燙、內涼,外香、內鮮,此刻,這就是人間美味!

  被此人間美味吸引來的不光是各路吃貨,還有強哥,張豔現在的另一位合作小夥伴。強哥本來是學西餐的,一次機緣巧合被朋友帶來吃到了張豔家的南充鍋盔,他立馬愛上了這個食物,開啟了揉面、煎餅的生活。強哥說,可能會有人不理解,怎麼會有人好好的西餐不做,跑來學這個,可是在他眼裡,這南充鍋盔比西餐有意思多了,人生不就是該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嗎?一年時間的歷練,強哥現在也是張豔的得力助手了。

  「其實這裡只有我們三個人還是忙不過來,我現在就想再招點人,不過我這個人交朋友或是招人都是看人品的,如果確實是一個能吃苦、做事認真的朋友,我也會考慮教他如何打鍋盔。」張豔說,母親目前做得最多,店裡大到主食米粉、涼粉、餅皮的面,小到炒花生、煉紅油、醃酸菜都母親製做,所以招些人,也可以讓母親輕鬆些。

  夾上自家涼粉,OK!

  下午5點,前來吃飯的人陸陸續續又多起來,張豔收了琴,看見有客人來,她起身笑臉相迎,詢問要吃點什麼。一邊親切地招呼客人,一邊又熟練地打開鍋蓋,拿出熱騰騰的鍋盔給客人灌餡料。在她心中,南充鍋盔最棒的吃法就是,一碗米粉,就著面充特色油幹,再咬一口酥脆的鍋盔,那就是件快意的事。

相關焦點

  • 太原一家鍋盔小店,鍋盔酥脆掉渣,為醫護人員免單一次
    鍋盔,又叫幹饃、鍋盔,是陝西等地區的傳統民間麵食小吃,據說這個鍋盔的傳統還要追溯到商周時期,周文王伐紂時期,曾將鍋盔作為兵士的軍糧,自此流傳,其歷史源遠流長。如今已經成為了各地人們喜愛的民間小吃,幾乎全國各地都能看到鍋盔的身影,山西也不例外。
  • 不同與陝西鍋盔的阿甘鍋盔與公安鍋盔,皮脆肉美
    提起鍋魁我以為是這樣的,因為對陝西人來說,鍋盔就是這個樣子的。就是用面烙出來的餅餅。大的就是鍋盔。小就是白吉餅!但是在別的地方鍋盔他可不是這種樣子的。1.公安鍋盔公安鍋盔來源於湖北荊州。大概也就三塊錢到八塊錢,在學校門口一般都是三塊錢一個,在別的地方可能就是五塊錢到八塊錢之間。很多網友都表示。錦州的鍋盔非常的好吃,而且最喜歡吃的就是梅菜扣肉餡的鍋盔。極力推薦梅菜扣肉餡的鍋盔還有薄荷辣牛肉的鍋盔。
  • 四川究竟哪種鍋盔最好吃
    南宋末年巴蜀地區甚至出現了春冬兩季的小麥,得了一個「四川田土,無不種麥」的說法。不過四川地區因為日照時間較短,並不適合種植軟質小麥。這樣就導致了川地小麥製成的麵粉以低筋為主,不如北方用高筋麵粉製做出來的麵食筋道。(圖片源自網絡)做面有一句順口溜,「鹽是骨頭鹼是筋」。
  • 火遍全國的軍屯鍋盔,想起來就垂涎三尺,那麼你知道鍋盔的來歷嗎
    ,如果沒有一家軍屯鍋盔店,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叫步行街。軍屯鍋盔相傳,鍋盔來自於長平之戰時期,由戰神白起發明。下面我們就說一說,白起發明鍋盔的故事。趙括率先發起進攻,後遭白起利用地利之便,以同樣的兵力包圍住,堅守四十七天後,彈盡糧絕,趙括戰死,四十萬趙軍不得已投降,卻又被白起屠殺殆盡,只留下二百四十名幼子,回國報信。這就是戰國最慘烈的長平之戰,而鍋魁也就在這次空前的戰爭中橫空出世。
  • 陝西鍋盔的做法_怎麼做陝西鍋盔_陝西鍋盔如何做
    本文用到的食材有:花椒麵粉小麥麵粉鍋盔,就是麵粉發酵後再烤制而成的外皮焦黃,內裡軟綿的麵食。在我國北方一帶都比較流行。這次給大家推薦的這款陝西鍋盔,它的做法就比較正宗了,口味也是十分地道的當地口味,大家不妨一試哦。
  • 四川的各種各樣的鍋盔!
    鍋盔,一種深受大眾喜愛的小吃。鍋盔的做法雖然有些繁瑣,但種類卻只有油煎的肉鍋盔(如軍屯鍋盔)和烘烤的白面夾心鍋盔(紅糖鍋盔、椒鹽鍋盔和夾料鍋盔等)。白面鍋盔在四川來說,除了大夥愛吃的肉鍋盔、紅糖鍋盔,還有一種鍋盔也非常有名,那就是南充鍋盔。
  • 正宗的荊州公安鍋盔怎麼做?公安鍋盔做法大揭秘
    它就是紅透祖國大江南北的湖北荊州公安特色小吃-鍋盔。但是正宗的荊州公安鍋盔到底是怎麼做的呢?今天讓小編給大家揭秘正宗的荊州公安的神秘面紗!希望每位想學習製作公安鍋盔或者想自己開店的人科普下。簡單介紹下,公安鍋盔是湖北荊州公安縣的一種烤制的麵食小吃。鍋盔是由麵粉,肉末,芝麻,辣椒油等製作而成。它有各種口味。主要分為鮮肉鍋盔、糖鍋盔、牛肉鍋盔、梅菜鍋盔等種類。
  • 鍋盔地域的說法各有各的理,我國到底哪裡的鍋盔正宗
    一提起麵食,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山西的肉夾饃、河北的驢肉火燒、老北京雞肉卷、……鍋盔,這鍋盔究竟是哪裡的,一直沒有爭論出個結果。軍屯鍋盔軍屯鍋盔是四川成都的傳統小吃,又名「酥油千層餅」,是成都街邊以及蒼蠅館子親睞的小吃,一般搭配一碗肥腸成了成都人吃早餐的習慣。軍屯鍋魁外皮酥脆,餡內的肉汁飽滿,還搭配著芝麻和花椒的香氣,口感香、酥、脆、細嫩化渣。
  • 吃多了軍屯鍋盔?來嘗一下這一家的鍋盔吧!
    熟悉鍋盔的人們都知道,軍屯鍋盔,荊州鍋盔等都是鍋盔裡的「老字號」,許多人吃鍋盔也是會優先選擇這些種類。老牌鍋盔固然有他們獨自的特色,但是現在也有許多新的品牌一樣的有實力。
  • 夾涼粉、配肥腸、包紅糖,鍋盔在四川可不只是個燒餅
    鍋盔在全國範圍內有著不同的變形,到了四川,以小小一張餅作為基底,變幻出了無數讓人慾罷不能的好滋味。四川的各種鍋盔軍屯鍋盔 / 肥腸粉的恩愛官配 /如果按製作方式將四川的鍋盔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南充鍋盔類」和「軍屯鍋盔類」。南充方鍋盔是面裡加油酥先烙後烤,再把肚子剖開加內容;而軍屯鍋盔在烙之前就將佐料和肉餡卷進面裡邊了。
  • 應景的中秋節——「燒鍋盔」
    中新網新疆新聞9月25日電 (劉德成)這些天在沙灣縣金溝河鎮宋聖宮村的空氣裡瀰漫著一股濃鬱的鍋盔香味,迎著風撲鼻而來的小麥烘烤後的甜蜜滋味兒,讓整個村子沉浸在歡慶中秋佳節的氛圍中。9月20日上午,村民李金秀把剛剛燒好的鍋盔送到駐村工作隊隊員的手裡。
  • 扶風睜眼鍋盔饃
    「鍋盔像鍋蓋」是陝西八大怪之一,陝西人把餅叫鍋盔,裡酥外脆易攜帶,餅大二尺,又圓又厚像鍋蓋。 凡到過扶風縣的人,幾乎無不稱讚扶風「睜眼鍋盔」饃獨具特色,扶風「睜眼鍋盔」饃形狀象頭盔狀,製作工藝精細,素以「幹、酥、白、香」著稱,幹硬耐嚼,內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
  • 鍋盔的做法及配方
    大肉泡鍋盔,陝西主料A組:豬後腿肉500克、大骨500克、花椒15粒左右、桂皮一片、八角3顆、香葉2片、白蔻2-3顆、丁香5顆左右、甘草3-4片、肉寇2顆、小茴香30粒左右、大蔥三段、生薑4片左右;B組:鍋盔1000克左右(3-4人用量)、粉絲兩小捆、豆腐250克輔料:鹽2茶匙、清水2500ml、料酒1茶匙陝西特色—
  • 揭秘|一個人加盟鍋盔的日子
    這次小彭採訪到了一位自稱「賣了很多年鍋盔」的趙師傅,他也為我們揭秘了加盟鍋盔店的日子。趙師傅是亳州人,從很早就接觸到了鍋盔。最開始的時候是白面鍋盔。趙師傅上學的學校離家有30公裡,所以大部分孩子都選擇住校。其實在小彭父母那個輩分很多經歷過走山路上學,所以在採訪中我並未表示驚訝。趙師傅住校六天,夥食成為了大問題。
  • 《荊楚特色的烤鍋盔》
    烤鍋盔類似於新疆的烤饢。這種烘烤的餅,在我們當地有一種普遍的叫法___鍋盔。鍋盔的製作和做饅頭包子類似。一般都用發麵和面,很少用發酵粉,待面發酵後,兌上食用鹼,進行揉和均勻,首先要聞一聞揉和面的鹼味是淡是濃。或者用刀切開揉和的面的切面處,看一看裡面的氣孔,氣孔要如芝麻粒大小,鹼度才合適。如果小於芝麻粒,說明鹼兌的過重,如果大於芝麻粒,鹼度就輕了。
  • 四川鍋盔「夾」天下:來四川之前,沒想到鍋盔有這麼多種吃法!
    比如鍋盔,沒到過四川的朋友,還真不知道鍋盔有這麼多種品種、有這麼多種吃法!鍋盔,傳說是兩千多年前秦軍軍糧。鍋盔最初是不叫鍋盔的,因其外形酷似樹墩頭的橫斷面,因而被叫做「墩餅」。據說當時秦軍士兵配發的「墩餅」,一個就有五、六斤重,直徑大約五六十釐米左右、厚度15釐米左右。
  • 陝西美食——乾縣鍋盔
    乾縣鍋盔是陝西非常有名的小吃,也是歷史非常悠久的一款傳統美食,外表都是圓形的,饃邊會有一層波紋,用火烤顏色非常均勻,這個大圓盤像一個菊花的形狀,乾縣鍋盔有一個特點就是旁邊很薄而中心很厚,一口咬下去非常酥脆,可以看到中心層層分明,是一個可以代替主食起到飽腹作用的一款美食。
  • 山西面道:原平鍋盔-中新網
    原平鍋盔是鍋盔家族的分支,它酥香綿甜,是鍋盔中的佼佼者。  鍋盔的起源傳說有很多種版本,第一種版本是,它起源於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第二種版本是,諸葛亮凱旋博望,歸回新野,命關雲長駐紮把守營地。適逢氣候乾燥,田地久旱,馬困兵乏,為穩軍心,諸葛亮修書一封與關羽:「多用乾麵,摻水少許,和成硬塊,大鍋烤乾,得食為饋,以餉軍士。」關羽照辦,渡過難關。從此,此餅名曰「鍋盔」,成為軍中乾糧。
  • 「生活」小城鍋盔
    我便去給母親買鍋盔。鍋盔,亦稱大餅,是甘肅、陝西一帶的美食。當時唐代官兵在修建乾陵時,人數很多,往往因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程,於是一名士兵就把麵團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烙成了餅。之後,這種做法漸漸在民間流傳開來,人們就把這種餅稱之為「鍋盔」。到清朝同治年間,靜寧的鍋盔始為外人所知。
  • 鍋盔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
    說到鍋盔我吃過兩種,一種是我們大同的鍋盔,方形,有白糖和紅糖兩種口味。一種是太原的肉鍋盔,稍微有些油膩,呈不規則圓形,比較扁。鍋盔屬於陝甘寧一帶的傳統小吃,比較出名的有西安鍋盔、乾州鍋盔、博望鍋盔等。最早對鍋盔的記載可追溯到商周時期,周文王就命士兵們攜帶乾糧去伐紂,稱之為「文王鍋盔」。而鍋盔開始全面普及大約是在三國時期,讓我們把目光轉到博望坡第一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