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俗語:人窮不做三、沒錢三不幹,來年還想做生意的不妨一看
當今這個社會大多數人都被迫向「錢」看,追求利益成了生活的主題,有些人為了賺錢甚至不惜突破底線,實在是沒必要。在這個問題上老一輩人的觀念還是有可取之處的,比如有些老人說的「人窮不做三,沒錢三不幹」,到了年末還想做生意的可以了解了解。
「人窮不做三」裡的頭一件就是不做風險大的生意,人常言富貴險中求,這話其實說的一點都沒錯,仔細想想現在比較賺錢的行業沒有哪一個是不危險的,比較安全的工作反倒賺不到錢。既然如此老祖宗這話就要仔細斟酌了,沒有人不想賺錢,大家都想改善生活。
但手裡沒錢的人一開始不能幹太冒險的生意,這多少有些博弈的色彩,若是博成了那皆大歡喜,可若是失敗了,那又將進入一個難纏的泥坑。
所以說有風險的生意不是不能做,當然可以做,不過要分人。如果自己手裡有些閒錢又有經驗,那肯定可以嘗試。反之,如果自己手裡一沒本錢二沒經驗,兩手空空的還是不要做得好,還是穩穩噹噹地賺點安穩錢先聚龍點資源。
除了風險大的生意不能做,和別人合夥的生意也不能做,都說朋友多了路好走、合作才能共贏,怎麼老人反倒勸年輕人不要做跟別人合夥的生意呢?
合夥做生意固然好,幾個人的力量肯定要比一個人更大更強,有事情了大家商量著做也要比自己拿主意要更周全。可理想往往是比較豐滿的,而現實總是很骨感,合夥做生意的問題就在於合伙人不一定就那麼完美。一般來說創業初期合伙人之間共患難,互相之間還能有個照應,可生意好了之後合伙人之間的關係反倒不會太好。更有甚者,萬一倒黴碰上個不靠譜的合伙人那將對我們的生意甚至生活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最後一件不能做的生意是投資比較大的生意,一般來說投資大的生意利潤都比較大。可還有一種情況不能忽視,既然是做生意那肯定有賺有賠,賺了當然高興,若是賠了錢那可就愁人了,若是投資比較大的情況那可就更讓人難受了。這種事如果發生在年末,估計賠了錢的人年都過不好。所以說沒有太多本錢的,心理素質比較差的就別幹投資大的生意。
「沒錢三不幹」同樣也有三件事,第一件就是不幹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有些人出發點是好的,但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想得不夠周全,以至於事情的發展已經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若是硬著頭皮做最終吃不到好果子。另外,接了超出自己能力的活,一旦完成得不好還會給別人留下一個不靠譜的印象,這是用多少錢都挽回不了的。
除此之外缺斤短兩的買賣也絕對不能幹,尤其在年前一段時間,這時候大家忙了一年都想花點錢置辦些東西,或者多買點好吃的好喝的犒勞下自己和家裡人。若是這時候給人家缺斤短兩,不僅會破壞買家的好心情,對於自己的良心顯然也過意不去。迷信點說,給人家缺斤短兩會讓自己的福報減少。
最後一件不能幹的事是經常賒帳的買賣。其實不管什麼買賣,講究的都是資金周轉,周轉速度越快說明生意越好,掙的錢也就越多。可如果自己幹的生意經常有人賒帳,那麼遲早會出問題,畢竟手裡握著的錢才是錢、才是資本,握著一堆欠條啥用也沒有。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一輩人在生活上總結的這些經驗還是有一定的借鑑價值的。眼看著馬上就要到春節了,還在幹生意的朋友不妨看看,如果能從中悟出什麼道理那就更好了,希望大家都能過一個富裕的快樂年。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歷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張喜燕主編《俗語小辭典》、溫端政主編《中國俗語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