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戲中,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橋段。一名女子向迂腐書生袒露心聲,做出親密性動作。書生則驚恐萬分,連連後退道出那句經典臺詞:「姑娘,使不得!男女授受不親!」每當看到此處,我們都會笑罵書生真是鋼鐵直男,就活該一輩子打光棍。
順帶著「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也成了批判對象。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句話的內涵,首先「授」是給、給予的意思,「受」乃接、接受之意。
因為就算兩人各持一邊,雖然沒有肢體接觸,但也算發生了親密關係,這是不合禮數的行為。標準做法應該是男性先將物品放在一邊,修養更高的男性還會恭恭敬敬地說一句「姑娘,請!」這時候女性才能去拿,這種古板的禮節在現代人看來實在可笑。傳遞一件物品都這麼費勁,真替古人心累。其實在封建社會,這樣一種禮數也是有原因的。
古代人平均受教育水平低下,而且每個人的性格、修養與道德水平都有很大的差異。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如果不加教化,不作出男女之間交往的道德規定,那麼就會引發諸多壞事。「男女授受不親」,這是一種對除了夫妻、母子之外的異性行為禮數規範。為了避嫌,也是種對於男女雙方的道德保護。縱使如此,也顯得古板迂腐,所以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儒家的各種禮數規範受到了強烈的抨擊與否定。
然而你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即「嫂溺援之以手」。這句話出自孟子口,有一次孟子與淳于髡交談。淳于髡說:「男女授受不親,那嫂子溺水了要不要去救,去用手拉她?」這淳于髡真是個槓精,但難不倒機智的孟子。孟子回答道:「嫂子溺水不救人,那就是禽獸了,男女授受不親是禮數,但伸手救人的權宜之計也是沒有毛病的。」
孟子一臉鄙夷回答說:「天下人要用『道』去救,難不成還一個個去拉?」淳于髡問的刁鑽,孟子回答得也很巧妙。孟子也是反對迂腐、不知變通死腦筋的讀書人。
由此可見儒家禮數也是充滿人文情懷的,並不是想像的那樣迂腐。孟子認為「男女授受不親」是天經地義的禮數,但是伸手救人則是權宜之計。這才是對「禮」的掌握和正確運用方式。到了危急關頭還只認死理,嚴守戒律。眼睜睜看著嫂子溺水不去幫助,那就無異於禽獸了,還何談什麼禮數?
「男女授受不親,嫂溺援之以手」的禮數規範,目的是為了教化,是為了防止人類墮落。畢竟禮崩樂壞時代的種種惡果,古人也是深有體會的。因此對於儒家學說,不可持全盤否定態度。相反儒家的一些觀念思想,到了現在依然具有很大的精神價值。
【參考資料:《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