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精髓,古人才沒有你想像的那樣迂腐

2020-12-10 小軒說歷史

在古裝戲中,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橋段。一名女子向迂腐書生袒露心聲,做出親密性動作。書生則驚恐萬分,連連後退道出那句經典臺詞:「姑娘,使不得!男女授受不親!」每當看到此處,我們都會笑罵書生真是鋼鐵直男,就活該一輩子打光棍。

順帶著「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也成了批判對象。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句話的內涵,首先「授」是給、給予的意思,「受」乃接、接受之意。

因為就算兩人各持一邊,雖然沒有肢體接觸,但也算發生了親密關係,這是不合禮數的行為。標準做法應該是男性先將物品放在一邊,修養更高的男性還會恭恭敬敬地說一句「姑娘,請!」這時候女性才能去拿,這種古板的禮節在現代人看來實在可笑。傳遞一件物品都這麼費勁,真替古人心累。其實在封建社會,這樣一種禮數也是有原因的。

古代人平均受教育水平低下,而且每個人的性格、修養與道德水平都有很大的差異。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如果不加教化,不作出男女之間交往的道德規定,那麼就會引發諸多壞事。「男女授受不親」,這是一種對除了夫妻、母子之外的異性行為禮數規範。為了避嫌,也是種對於男女雙方的道德保護。縱使如此,也顯得古板迂腐,所以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儒家的各種禮數規範受到了強烈的抨擊與否定。

然而你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即「嫂溺援之以手」。這句話出自孟子口,有一次孟子與淳于髡交談。淳于髡說:「男女授受不親,那嫂子溺水了要不要去救,去用手拉她?」這淳于髡真是個槓精,但難不倒機智的孟子。孟子回答道:「嫂子溺水不救人,那就是禽獸了,男女授受不親是禮數,但伸手救人的權宜之計也是沒有毛病的。」

孟子一臉鄙夷回答說:「天下人要用『道』去救,難不成還一個個去拉?」淳于髡問的刁鑽,孟子回答得也很巧妙。孟子也是反對迂腐、不知變通死腦筋的讀書人。

由此可見儒家禮數也是充滿人文情懷的,並不是想像的那樣迂腐。孟子認為「男女授受不親」是天經地義的禮數,但是伸手救人則是權宜之計。這才是對「禮」的掌握和正確運用方式。到了危急關頭還只認死理,嚴守戒律。眼睜睜看著嫂子溺水不去幫助,那就無異於禽獸了,還何談什麼禮數?

「男女授受不親,嫂溺援之以手」的禮數規範,目的是為了教化,是為了防止人類墮落。畢竟禮崩樂壞時代的種種惡果,古人也是深有體會的。因此對於儒家學說,不可持全盤否定態度。相反儒家的一些觀念思想,到了現在依然具有很大的精神價值。

【參考資料:《孟子》】

相關焦點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後半句才是精髓,暗藏生活大智慧
    古代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到今天還時常被人們掛在嘴邊。其實我們所了解的只是最表面的一層意思,這句話真正的精髓在其後半句。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 「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也非常精闢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的範圍很廣,包括生活的各方面,男女之間也有許多禮儀規範,我們經常聽到的,就是「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也同樣精闢!01、男女授受不親這句俗語最早出自於《孟子·離婁上》,原文是「男女授受不親,禮也」,意思是男人和女人的交往動作不要親密,這就是禮儀。
  • 古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少有人知,道出了人情世故
    女子在沒有出嫁之前都待字閨中,根本不會和陌生男子接觸。而且在古代,很多男女在結婚之前都不認識,結婚那天才是第一次相見。雖然現在看起來有些荒誕,但是在當時,人們很看重男女關係的純潔性,甚至有句話叫做「男女授受不親」,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一句才是經典之處,教你如何與異性相處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一句才是經典之處,教你如何與異性相處說起我國的古代的思想文化,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唐詩、宋詞。今天的這句「男女授受不親」俗語,任何人都不陌生,真正的精華藏在了其實它的後半句,但知道的人少之又少,當兩句話聯合起來才可以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我們國家作為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必定是名副其實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和文化悠久綿長。雖如今禮法逐漸演成禮儀禮貌,但華夏子孫心中,那君子之風可從未消失。
  • 世人皆知「男女授受不親」,其實後半句才是作者本意,被誤解千年
    「男女授受不親」是一句世人皆知的俗語,儘管現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難見到,但是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以及思想老派的人旁邊還是可以聽到,意思就是說男性跟女性之間,不能夠過於直接的親密,無論是贈與她人禮品還是接受他人禮品,都不能夠直接進行。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在眾多的條條框框中,「男女授受不親」就是一條。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算是一句俗語。事實上,這只是整句話的上半句,下半句少有人知。今天筆者就和大家整體說一說,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02這句俗語出自於《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 很多人都知道「男女授受不親」,卻不知道後面還有一句,才是經典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老祖宗的行為規範久而久之都成為了我們的口頭禪,比如「男女授受不親」估計就是家喻戶曉的一句俗語,但是大家不知道其實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話,兩句話聯合起來才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
  • 都知道「男女授受不親」,其實下半句才是作者本意,被誤會千年
    但今天就沒有那麼多的限制,只要我們不違反法律,不要去做不正義或者不道德的事情,那麼就沒有非常多的約束了。一. 古代的男女大防現代環境下,除了能夠讓人生活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另外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男女之間也沒有那麼多的阻礙。
  • 「男女授受不親」中的「受」到底有何含義,後一句才是精華所在!
    有句老話說「男女授受不親」,想必大家已經是耳熟能詳,大概的意思也很明確,就是說男女之間不能有接觸的行為。古代的禮教規定,男女言談舉止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過於親密,有違禮法,必然會受到文人墨客的口誅筆伐。
  • 古人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但少有人知!
    「男女授受不親」這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但它的真正意思,未必誰都能說得上來。而且這句話並不是重點,它的重點、精華,都在下半句,卻少有人知。今天我們就簡單聊一下。「授」是給予;「受」是接受;「親」是親自接觸。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十人九不知,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除卻這些物質文化外,其實古人的思想也是一種文化精髓。聖人孔子、莊子分別開創了儒、道兩家思想學派,受孔孟之道的深遠影響,華夏子孫更加的講究「忠孝仁智禮義信」。我們都知道中國是禮儀之邦,對於交際來講,中國人熱情、好客、大度,不拘小節,這在盛唐時期表現得尤為突出,當時周邊很多的小國家都來中國學習各種技術和文化,中國人從來沒有婉拒過。
  • 古人講「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我們時常會在一些電視劇裡或者小說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但其實這句話還存在著後半句話,只不過,後半句話在當下,知道的人其實不多。其實「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的產生,和我國古代的社會背景有關。所謂「男女授受不親」,指的是男女之間,不論是給予東西還是接受東西,男女之間的身體禁止直接接觸,並且,親手傳遞東西也是不可以的。甚至古代社會還不主張婦女拋頭露面。甚至有拋頭露面是不守婦道的一種體現。這種說法,至少在西周初年就應該有了。因為在《孟子》裡面,孟子和人爭論過這個問題,對方問他:男女授受不親,是否符合禮法。
  • 古人說「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十人九不知,說得有道理嗎?
    引言古人非常重視男女之間的純潔性。這主要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男女之間的彼此尊重成為一種禮節,人人都要遵守。那麼古人所提倡的這種理解到底嚴格到什麼樣的程度呢?他們認為男女之間連東西都不能相互傳遞,因此流傳出一句俗語叫做:男女授受不親。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此處的「授」和「受」,到底該怎麼解釋
    其實,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才是精華所在,讀懂了後半句,我們也會真正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一、何為「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表面的意思是:男人交給女人東西,或者,女人交給男人東西,都不可以親自給,也不可以親自接。應該通過其他人轉交,或者放在桌上,讓對方拿走。
  • 男女授受不親,後一句才是「亮點」,裡面的「暗喻」需要細思!
    一個情字,在人的一生中佔有重要地位,家庭裡面有親情,朋友相處有友情,男女之間有愛情。親情友情不可或缺,美好的愛情也十分令人嚮往,若能抱得美人歸自然皆大歡喜。沒有也不必煩惱,俗話說得好,緣分天註定,不過早晚的事。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還有下半句,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還有下半句,你知道是什麼嗎?hello,大家好呀,「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大家應該在很小的時候就聽到過了,意思就是正常關係的男女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是一種禮儀,那麼大家知道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句嗎?
  • 俗語為何有「男女授受不親」之說?精華其實在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有何講究?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本篇為俗語之第041期)「男女授受不親」有何講究?而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便是這約束和禮教中的其一。與這句話相對應的還有下半句,便是「嫂溺援之以手」。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其實下半句才是重點,卻少有人知
    在我們的生活中,受到孔子的儒家思想的薰陶,大家一定都有聽說過「男女授受不親」這樣一句俗語,不管大家是在來玩笑還是在認真的對待這句話,這句話從小就縈繞在我們的耳邊,那麼。大家知道這句話的下一句是什麼嗎?這個就很少有人能夠說出來了。
  • 俗語「色字頭上一把刀」,下半句才是精髓,告訴你啥是色令智昏
    這句俗語的下半句才是精髓,告訴你啥是色令智昏,不過筆者在這裡先賣個關子,要想知道下半句是啥那就接著往下看吧!   古往至今因貪圖美色而誤國的例子有很多,大家熟知的就有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沉迷妲己的美色最終葬送了自己的國家
  • 古語云,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髓,可惜現代總被忽略
    中國有句老話叫「水至清則無魚」,什麼意思呢?說水如果太清澈,反而會沒有魚可以生存,這是因為清水中缺乏生物生存的營養物質,自然就不足以養活魚類,這句話可以說非常符合科學道理。